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构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心理的研究摘要:目的:当下的社会,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大家庭进入小家庭,家庭规模缩小、社会功能减弱;社会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年轻人忙于工作和事业,往往无暇顾及父母,导致出现许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带出来的空巢老人问题作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当前和今后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空巢老人有许多的心理问题,若适应不好极易诱发各种身心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空巢老人自身、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配合,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心理健康。方法:文献研究法。结果: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现状,而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较少。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农村发展,所以本文将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构建以农村空巢老人为目标人群的农村社区,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心理的发展提供参考。结论:构建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心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由于地理、文化、经济水平等的差异,改善这一情况还有很多现实的挑战。关键词:空巢老人;农村;心理;策略ConstructionofRuralEmptyNesterinMentalHealthResearchAbstractObjectives:thecurrentsociety,thecorefamilyincreasesdaybyday,familytofamily,familysize,socialfunction;socialmobilityismoreandmorequick,alargenumberofyoungpeoplearebusywithworkandcareer,oftenbusyparents,ledtotheemergenceofmanyoftheemptynestfamily.Emptynestfamilybroughtoutofemptynesterproblemsasagingprocessinamoreprominentsocialphenomenon,tothesocietydevelopmenthascertaininfluence,isthecurrentandfuturegovernmentandsocietyshould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issueof.Emptynesterhavemanypsychologicalproblems,ifnotveryeasytoinduceavarietyofphysicalandmentalillness,familyandsocietybringsallsortsofdifficulties,leadingtoaseriesofsocialproblems.Thereforethroughtheemptynesterthemselves,family,societyandthegovernmentandotheraspects,toimprovethelifequalityofemptynesterandpromotementalhealth.Methods:literatureresearchmethod.Results:mostscholarsresearchobjectisthecityemptynester'spsychologicalstatus,whilelessattentiontoruralemptynester.Asanagricultureinthecountry,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ruraldevelopment,sotheruralemptynesterpsychologicalproblemswerediscussed,inordertobuildruralemptynesteristhetargetpopulationofruralcommunities,tosolvetheirpsychologicalproblems,therebyprovidingruralemptynesterhealthypsychologicaldevelopmentprovidesreference.Conclusion:theconstructionofruralemptynester’smentalhealthrequirestheparticipationofthewholesociety,duetothegeographical,cultural,thelevelofeconomicdifference,improvethesituation,therearemanypracticalchallenges.Keywords:emptynester;rural;psychology;strategy1前言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日前表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接近一半,探索多种模式的养老服务呵护“银发族”安享晚年迫在眉睫。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达到38.3%,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老年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孤独,由此产生的老年人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良好发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势必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内容。2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与特征2.1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就是否将丁克家族纳入其中而意见不一。另外,姚引妹按老人的意愿把农村空巢老人分为三类:第一类,自愿型空巢老人。第二类,被迫型空巢老人。第三类,无奈型空巢老人。[1]本文所采用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定义是: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也不在身边或虽在身边但仍需老人照顾的农村老人。[2]包括被迫型空巢老人和无奈型空巢老人。2.2农村空巢老人的特征2.2.调查显示,有子女外出的7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35%,其中,8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4.7%。[3]浙江2000年农村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6.4万人,2006年增加了17.1万人,达到103.5万人,年均增长了30.6‰。[4]温州的一项调查中80岁及以上的约占22.39%。[5]2.2.随着年龄的增高,身体生理机能日益衰弱,空巢老人患病的次数增多,病程也越来越长,而且生病时老人往往无人照料。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
%,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
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2.2.他们不善于与人交流,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时间一长,其思维能力、记忆判断能力等也会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期抑郁症及老年痴呆等老年性精神心理疾病。一份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l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空巢老人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有孤独无助感的老人占到了92.3%,居所有情感体验之首。有些空巢老人只盼着“早死”,对生活失去信心,个别甚至因不堪精神痛苦而自杀。[6]2.2.子女在外务工的收入,往往用来经营自己小家庭的生活,给予父母的补贴很少。老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维持生存,收入很低,生活质量很差。重庆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子女收入不计算在内)年均收入是3951元,其中:1500元以下占13.6%,1501-3000元占40.8%,3001-5000元占24.7%,5001-8000元占11.0%,8001元以上占9.1%。重庆市现行农村社会救助标准平均为每年192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平均为每年2496元,相较之下,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整体上比较贫困。[7]2006年湖北省农民年人均收3700元,而达到这一平均线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仅占18.2%,年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40.0%,无经济收入的占13.2%。从“空巢家庭”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看,靠“自己劳动所得”的占62.0%,靠“子女给予”的占31.4%,把“农村低保金”和“政府资助”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分别占2.8%、1.7%。[8]2.2.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老人来讲都会成为难题。尤其是当老人生病的时候,需要有人陪同去医院时,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就更显得孤苦无助。3农村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处于较差的心理环境中,基本上得不到的较好的处理。资料显示,在空巢家庭中近五成老人患空巢适应障碍,[9]空巢适应障碍是空巢老人的一种心理危机,其主要表现如下:3.1空巢综合征空巢综合征指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常由于人际疏远、缺乏精神慰藉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缺乏关爱是导致空巢综合征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子女关心、照顾的缺位,使得这些老人整天闷闷不乐、行为改变,常常会陷入无趣、无欲、无助、无望的状态,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严重的空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不仅会受影响,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减退,抵抗力的下降,从而出现入睡困难、早睡、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消化不良、心慌气短等一系列症状,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躯体疾病。如果空巢老人长期独居生活,易造成精神空虚、孤独、抑郁,甚至容易引起老年痴呆症。因此,空巢综合征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3.2孤独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空巢所引起的相对独立的社交网络体系、老年丧偶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进而感到烦躁、焦虑。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其文化水平的限制,一般不会将自己孤独的情绪表达出来或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从而无法得到有效的回应,使自己更加郁闷。3.3抑郁老年人年龄也大、患病越多、身体越差,就越需要别人的关心,对被照顾的要求也就越高。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老年人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希望落空。所以,抑郁性情感障碍在空巢老人中表现极为突出。另外,老年丧偶问题,这种不幸的事件,会给老年人生理、心理上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除了伤感之外,感情上失去依托和支柱。这种不能以子女来代替的情感失落和孤独感,会使老年人忧心忡忡,内心充满着矛盾,最易诱发抑郁症。[10]3.4焦虑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适度的焦虑有益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有利于个体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平衡等。但持久过度的焦虑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老年人发作急性焦虑时会突然感到原因不明的惊慌、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失眠,或激动、哭泣,常伴有潮热、大汗、口渴、心悸、气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尿频、尿急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可以出现阵发性气喘、胸闷,甚至有濒死感,并产生幻觉和妄想。急性焦虑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之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慢性焦虑老年人表现为经常提心吊胆,有不安的预感,平时比较敏感,处于高度的警觉状态,容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心烦意乱,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持久过度的焦虑可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速衰老,增加失控感,损害自信心,并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急性焦虑发作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高血压性头痛失明,以及跌伤等意外发生。3.5自卑农村空巢老人常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来源于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丧失以及家庭矛盾等因素。他们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一直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4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心理形成的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不容恭维,心理环境也是不容乐观的,受到自身及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4.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以老年人为主干的传统家庭已基本不复存在,家庭重心下移和平移,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道德问题呈弱化趋势。[11]再加上人们价值观产生偏离,人们越发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孝道观念相对弱化。这些使得老年人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尤其是刚刚退休的领导,他们的心理落差会更大,一时难以适应这种不以他们为中心的生活,出现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4.2家庭因素处于这一时期的农村空巢老人仍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希望子女儿孙环绕自己左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并不能实现。由于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以社区、养老机构等为主的正式照顾体系也显得力量微弱,发展也相当不完善。[12]所以子女不在身边,给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部分子女是因为周边的就业条件不如意,不得不外出打工,但是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把老人带在身边照顾,甚至还要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老人照顾。部分只是单纯不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愿意承担父母的生活赡养义务,这往往无法顾及他们的精神需求,让老人倍感孤独。还有部分子女不但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甚至不履行赡养的义务,任由老人自生自灭,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老人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空巢综合征的症状也会更加严重,同时还伴有自卑的现象。还有一类是没有儿子的家庭,老人虽然之前就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女儿出嫁以后,他们还是很孤单。另外,农村空巢老人也可能会遭遇配偶去世、子女意外死亡等应激事件,此时他们心理防线很容易坍塌,表现为身体疾病或抑郁、孤独等。4.3政府因素政府虽然在强调关注空巢老人,也在尽最大努力的帮助空巢老人,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让许多人钻了空子。在当下的国情下,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尤其是尚无行之有效的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策略或制度。4.4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的因素4.4应对与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与健康的重要中间变量。不同疾病的患者常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的应对策略往往会不同程度地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疾病治疗,从而影响疾病的进程和康复。[13]消极应对方式和抑郁密切相关,倾向采用消极应对,较少采用积极应对可能是个体偏爱的应对方式。[14]相关分析也显示,空巢老人在承受压力时,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和求助应对方式使用越少,心里越不健康。[15]面临心理压力时压抑和自责,会使老年人更为焦虑和抑郁,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只能使老年人暂时回避对心理压力的感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里紧张和痛苦一并存在,从而影响空巢老人心理的健康发展。4.4文化程度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老人的心理应激有所好转。[16]处于这个时代的农村空巢老人,其被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又受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有许多人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而面对事情时,心理应激相对较差。而且由于城市生活压力较大,许多外出打工的子女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孙子女和空巢老人之间的隔代文化差异无疑使这些老人的心理负担更加沉重。4.4农村空巢老人无固定的经济来源,无有效的社会保障基金,只能依靠田地来获得收入。但由于身体虚弱和近几年的异常天气,庄稼收成也并不十分乐观。加之,随着机体衰老,各种老年慢性疾病缠身,医药费大幅增长,他们会过多地关心经济问题。4.4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平时的生活照料已消耗相对较多的心力。一旦生病,哪怕是头疼脑热的小病,由于无人照料,又担心看病的花销,焦虑的心情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些抑郁的老年人还会担心此次生病会使其彻底离开人世而抑郁忧虑。5构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心理5.1健康心理的界定
邵明磊对健康心理做了如下界定:[17]5.1.具体表现为:在判断事物时,基本正确,一般不会发生错觉;回忆时,记忆清晰,不会发生大的遗忘;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不会出现逻辑混乱;回答问题能对答如流,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现实的奋斗目标。5.1.具体地说就是积极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表现得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5.1.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与家人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与人和善。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5.1.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式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因为过于独行而受到社会的排斥,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社会交往,社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5.1.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5.2农村养老的特殊性尽管现在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但是农村仍然以家居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薛兴利等人曾对山东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农民实行家庭养老的比例78.14%,而靠社会养老保险金养老的只占6.18%,其调查结果和全国的抽查基本一致。[18]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存在着许多的功力色彩。有许多子女是为了赢得好名声,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养老补助,在家里并未给予老人需要的关怀,甚至是基础的物质需求。农村老人没有固定的离退休,一辈子以农田为固定的收入来源,年老之后更加重视田地的收成。另外,地区养老方式的差异,也会带来不同的养老问题,经济略为发达的地区,老人或许可以得到较好的照顾,但是经济不允许的话,老人的情况相对的就会比较糟糕。5.3构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心理的策略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任务。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形成良好的心态,实现心理健康已成为“十二五”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其健康心理形成的因素,以邵明磊对健康心理的界定为努力的方向,在农村的养老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农村空巢老人为目标人群的农村社区的构想,如图5-1所示。家庭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农村空巢老人 ⑸⑼农村社区⑹⑽农村社区 ⑷⑶ ⑿ ⑾⑺ ⒀⑻⒁ ⒂ 政府社会政府社会 5-1创建农村社区构想注:⑴做好思想准备,不过分依赖。⑵关心老人身心健康。⑶关注社会公益,做一名“新老人”。⑷弘扬孝的传统美德,关注空巢老人。⑸培养和发展兴趣。⑹提供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⑺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⑻依附于大环境。⑼监督。⑽积极促进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⑾遵守法律规定,赡养老人。⑿规定强化各成员的权利义务。⒀履行法律义务。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⒂道德与法律互相强化和补充。以上是围绕构建适合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农村社区的构想,实现这一构想,需要农村空巢老人自身、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参与,以下是对上图的更加详尽的拓展和阐述。5.3农村社区的构想是在城市社区的模式上提出的,但是农村社区由于经济、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城市社区有很大差距,它又将与城市社区有许多不同之处。农村社区是在农村居委会的总的领导下,建立的以空巢老人为中心的,以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以大队形式划分管理的区域。5.3.农村的管理任务是由居委会承担的,因而农村社区的总的管理工作仍由居委会承担,在居委会下设立专门的空巢老人管理小组或办公室。人口数量相对较大的农村以二级单位,即队,设立多个分社区,在各社区建立管理小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社区管理小组有相应的负责人,此负责人为居委会的成员或相应队的队长,其他成员应以空巢老人为主,因为他们能更加设身处地的为目标人群着想,同时还能运用他们的才华和能力,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心理问题。除行政人员外,社区内还可以成立若干兴趣小组或公益小组,这些小组完全由空巢老人自己管理,社区办公室协助管理。如下图5-2所示:农村居委会农村居委会社区3社区2社区3社区2社区1社区1兴趣小组2兴趣小组1兴趣小组1兴趣小组2兴趣小组3兴趣小组1兴趣小组2兴趣小组2兴趣小组1兴趣小组1兴趣小组2兴趣小组3兴趣小组1兴趣小组25-2农村居委与社区关系5.3.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它的目标人群是空巢老人,主要任务是帮助空巢老人克服空巢后的各种心理问题或者是预防即将空巢所面临的问题。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从党政、行政、医疗等方面着手,可以组织大家定时看新闻,关注时事政治,讲解国家政策。积极发展社区老年文化、体育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设施。5.3.2空巢老人是农村社区的主力军,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需要改变自我的认知观念,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作为父母应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计划好子女离开家后的生活方式,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勤奋、积极动脑,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努力接受新鲜的事物。做一名“新老人”,尝试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全心全意的投身于各种公益事业,发展社区的公益小组,为本村的发展做一份贡献。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习琴棋书画、种花养鸟、跳舞打球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适应能力,回归社会,安享晚年,体会老年生活的乐趣,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参与到兴趣小组的发展中,结交共同爱好的朋友。学会释放自己,偶尔拥抱大树,想哭就哭。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而与之对立的肾上腺素即压抑激素,则会消失。有实验证明,让人类把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埋在心理有益得多,而哭就是一种很好的抒发情感的方式。[19]5.3家庭是农村社区的主要精神后盾,不在身边的子女或者伴偶对空巢老人的支持是他们参与的精神力量。为空巢老人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夫妻和睦相处,共同扶持,相惜相携。子女空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老人,亲子和谐,共同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距离较远的,双方利用现代沟通手段,通过电话、短信等手段进行沟通,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进行沟通。子女应学会倾听,寻找合适的方式,引导老人释放不良情绪。对于丧偶的老人,子女应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鼓励其再婚。对于老人的社区生活,子女应给与支持和鼓励,及时和社区负责人了解情况,空暇时间参与老年人的活动。对于那些有财务能力的子女,应帮助社区的设施建设;对于那些有才能的子女,可以帮助社区发展文化;对于那些懂医学的子女,可以向大家讲解相关知识。5.3农村社区的发展不只是空巢老人自身或其家庭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他们创造便捷的生活和精神空间。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宣扬孝道,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提高子女孝敬老人“常回家看看”的道德意识,督促子女多关心老人,让孝敬老人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气。其次,相关医院或公益组织,可定时到农村社区开展相关方面的讲座,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积极的心理防御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乡镇或村里的卫生所要加强农村空巢老人的慢性疾病管理,为他们建立档案,设立咨询热线,以便及时了解情况,采取紧急措施。5.3.5政府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起着决定性和领导性的作用。政府首要任务是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政府应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供有效权益支持,切实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培养专门的服务人员——“养老天使”,便于老人在家中生活自理不便时来到家中为老人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立“夕阳绿色通道”,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医疗能力的培养,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加大对乡镇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当地乡镇政府要积极支持农村社区的发展,做好监督工作,成为其后备力量。6小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及其所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决定了我国人口老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均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农村空巢家庭数目极大,且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别,[20]这就使得农村空巢老人较城镇空巢老人在生活等各个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构建专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农村社区是一个长远的计划,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出发,政府尚不能拿出充足的经费来保证它的实施。而且关注空巢老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动员全社会来为他们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并不能完全实现构建农村社区的设想。所以,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希望有更多的人士来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尽最大努力来解决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安享晚年。参考文献[1]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J].人口研究,2006,30(6):38-45.[2]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关注“空巢老人”[J].经济师,2009,(3):54-56.[3]崔维珍,王金东,张桂敏.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概述[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4):256-258.[4]中国统计信息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