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动力类专业导论复习资料PAGEPAGE35第一编学科与专业第一章高等工程教育概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简答题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与辨析简述工程的分类及范围什么是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简述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概况、性质和职能普通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统招生),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简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简述科技和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第二章我的专业——德才能兼备、术业有专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设置概况能源动力类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及其培养特色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能源动力类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第三章我的大学——自主学习创造精彩高等院校的教学特点工科的课程类型与大学的教学环节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好理论课,掌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强化实践创新正确处理五业(学业、专业、行业、职业、事业)之间相互关系,上演精彩大学第二部分能源与环境第一章绪论重点:掌握资源、能源、能量、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能源的分类、环境问题由来与发展;了解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了解全球能源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难点:1.如何理解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3E)的关系。2.如何理解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3.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一、陈述题到目前为止,人类认识的能量有形式有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电磁能等六种。回顾人类的历史,可以明显地看出能源和人类文明进步间的密切关系,回顾人类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相应也经历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三个能源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能源、环境、气候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能源问题涉及能源结构、能源效率、能源环境和能源安全四个方面。世界性能源问题主要反映在能源短缺及供需矛盾所造成的能源危机。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多级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按照形成的原因,环境问题可以分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两大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体上可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远期危害通常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等问题。二、概念题能量与能源所谓能量:广义地说,就是“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能力”。反过来说,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的消耗或转化。所谓能源:就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提供能量的资源。从广义上讲,在自然界里有一些自然资源本身就拥有某种形式的能量,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能量形式,这种自然资源显然就是能源。燃料的发热量(热值)、低位发热量(LHV)、高位发热量(HHV)燃料的发热量(热值):是指单位重量的固体、液体燃料或单位体积的气体燃料完全燃烧,且燃烧产物冷却到燃烧前的温度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J/kg或kJ/m3。高位发热量(HHV):是指单位质量(体积)燃料完全燃烧,且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全部凝结成水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J/kg或kJ/m3;低位发热量(LHV):是燃料质量(体积)完全燃烧,而燃料产物中的水蒸气仍以气态存在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J/kg或kJ/m3。能量单位的术语标准煤当量(coalequivalent):1kg-ce=7000kcal/kg标准油当量(oilequivalent):1kg-oe=10000kcal/kg=41.868MJ/kg百万吨煤当量(milliontonsofcoalequivalent,Mtce):1Mtce=29.308×109MJ/kg百万吨油当量(milliontonsofoilequivalent,Mtoe):1Mtoe=41.868×109MJ/kg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即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可供直接利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地热能等。二次能源:即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焦炭、煤气、氢气以及各种石油制品等。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常规能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已经被人类长期广泛利用的能源,不但为人们所熟悉,而且也是当前主要能源和应用范围很广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电力等。新能源:一些虽属古老的能源,但只有采用先进方法才能加以利用,或采用新近开发的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利用的能源;有些能源近一二十年来才被人们所重视,新近才开发利用,而且在目前使用的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很有发展前途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如太阳能和由太阳能转换而成的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循环再生不会随其本身的转化或人类的利用而日益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它们随着大规模地开采利用,其储量越来越少,总有枯竭之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e,式中E为前期能源消费量(亿吨标煤);ΔE为本期能源消费增量(亿吨标煤);M为前期经济产量(亿美元);ΔM为本期经济产量增量(亿美元)。根据公式中分子选择的不同又可分为一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不特别说明一般是指一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然资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生产布局的重要条件和场所。环境与环境问题(从中国法律界定角度)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问题:狭义上,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广义上,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问题。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与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与机构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形成的,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以及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构成的总和。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因素自身的夫衡和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洪涝、干旱、地震、台风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性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次生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中某些气体对地球辐射的红外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产生类似温室大棚的一种吸热效应。或者表述为: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CO2等物质吸收,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酸雨酸雨(acidrain)也成酸性降水,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等各种降水形式。一般雨水的pH值为6左右,呈现弱酸性,主要是天然降水中溶解了CO2所致。国际上将pH值5.6作为判断酸雨的界限,当降水酸度pH<4.9时称为重酸雨。臭氧、臭氧层与臭氧层空洞及其成因臭氧(O3):在大气中的含量非常微少,仅占一亿分之一。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km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km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km的高空。臭氧层: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臭氧层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存在于距地面高度20~30km范围平流层的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上的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O3→O2+O),太阳活动影响(光化学反应,NO2+O3→NO3+O2和大气动力学解释(稀释作用)。系统的定义、特点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特点:①整体性②关联性③目的性④环境适应性⑤有序性⑥动态性系统工程学的定义、特点系统工程学:对系统进行合理规划、研究、设计和运行管理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技巧的总称。特点:①研究方法的总体性②处理问题的综合性③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三、简答题简述能源的分类方式,按地球上能源的来源分能源可分为哪几类?RefP4-5能源形式多样,为了从不同的侧重面来反映各种能源的特征,目前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采用的分类方法由1)按能源的来源、形成、使用分类进行分类;2)从技术、环保角度进行分类。按地球上能源的来源分能源可分为三类:1)第一类能源是来自地球外天体的能源。人们现在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能,故太阳有“能源之母”的说法。2)第二类能源是地球自身蕴藏的能量。这里主要指地热能资源以及原子能燃料,还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温泉等自然呈现出的能量。3)第三类能源是地球和其他天体引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主要指地球和太阳、月球等天体间有规律运动而形成的潮汐能。简述全球能源资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世界化石能源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2)能源结构多元化趋势更为显著,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各种可再生能源并存。3)能源消费与需求的增长迅速,OECD国家能源消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0%以上,70%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4)能源利用和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绿色能源和低碳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5)能源问题有国际化政治化的趋势。目前,全球石油贸易量占能源贸易量的70%以上,非供求因素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能源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简述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能源问题涉及能源结构、能源效率、能源环境和能源安全四个方面。世界性能源问题主要反映在能源短缺及供需矛盾所造成的能源危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2)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3)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4)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5)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按照形成原因,环境问题可分为哪两类?简述其具体内容。按照形成的原因,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1)原生环境问题。又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因素自身的夫衡和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洪涝、干旱、地震、台风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件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2)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部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而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次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简述其特点。环境问题的发展包括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特点如下: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只是天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环境问题不突出。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工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此时的环境污染尚属局部、暂时的,其造成的危害也有限。因此,环境问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五六年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已达到严重程度,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并且也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工业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列入了国家议事日程。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以扩大开采自然资源和无偿利用环境为代价的,一方面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前所未有的社会文明,另一方面也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重大问题。全球环境的恶化也从根本上削弱和动摇了现代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四、论述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以1种你较为熟悉的环境问题为例,简述一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应采取的解决措施,结合谈谈你对我国环境现状的认识。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草原锐减、土地荒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带来的能源、资源、饮水、住房、灾害等一系列问题。2)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的大气污染物约有100多种,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2)大气污染的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按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SOx、、NOx、CO2、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3)控制措施:可采用减少污染源排放(脱硫脱氮除尘),切断大气传播途径等。3)认识: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全民参与、强化意识。(具体细化,不少于100字)简述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理解。能源的开发和消费对环境有何影响?,并简述减少环境效应的措施。第二章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重点:1.掌握能量的基本性质、能量转换和储能的基本概念和方式。2.掌握能源利用评价的概念和基本内涵。3.了解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热力学定律)。难点:1.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和途径,及其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实例分析。2.能源储存与节能和用能的关系。一、陈述题能量的性质主要有状态性,可加性,传递性,转换性,做功性和贬值性。到目前为止,人类认识的能量有机械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和核能六种形式。通常所说的能量转换是指能量形态上的转换,主要的能量转换过程包括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和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等转换形式。热力学是研究能量属性及其转换规律的科学,热力学三大定律是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按能量转换的能力,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分为无限转换能(高质能)、有限转换能(低质能)和非转换能(废能)三大类。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是人类利用能量最古老的方式,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的方式大都是通过燃料的燃烧实现的,对于不同形式的燃料,目前通常采用的燃烧方式有层燃、室燃和流化床燃烧三种。燃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后,一部分直接作为终端能源直接利用(如民用采暖,纺织、印染、化工等工艺用热);另一部分可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称为热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热机有内燃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等。二、概念题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通常表述为绝对零度时,所有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值为零。或者绝对零度(T=0K)不可达到。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那么它们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础。燃烧效率和锅炉效率燃烧效率:是指实际燃烧所释放出的化学能占燃料具有化学能的比例,%,它是衡量燃烧技术(设备)的重要指标。锅炉效率:是锅炉的有效利用热占输入锅炉总热量的百分比,%。蒸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内燃机蒸汽轮机:简称汽轮机,是将蒸汽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热机。燃气轮机:是以高温高压的燃气作为工作介质,将燃气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热机。内燃机:是将液体或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后,直接输入气缸内部的高压燃烧室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广泛应用于车辆,大多为往复式的结构。抽水蓄能水电站抽水蓄能水电站:利用电网中负荷低谷时的电力,把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蓄能,待电网高峰负荷时,再放水到下水库进行发电的一种水电站。三、简答题能量贬值的本质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能量贬值的现象。1)能量贬值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能量转换过程总是朝着能量贬值的方向进行,即一切实际过程均朝着总(火用)减少的方向进行,由(火无)转换为(火用)是不可能的。高品质的能量可以全部转换成低品质的能量。能量传递过程也总是自发地朝着能量品质下降的方向进行。能量品质提高的过程不可能自发地单独进行。一个能量品质提高的过程必定伴随另一个能量品质下降的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即这个能量品质下降的过程就是实现能量品质提高过程的必要的补偿条件。2)实际过程中,以下几种情况都会使能量贬值:(1)热能从高温传向低温,直至接近环境温度;(2)流体从压力高处流向压力低处,直至接近与环境相平衡的压力;(3)物质从浓度高处扩散转移到浓度低处,直至接近与环境相平衡的浓度;(4)物体从高的位置降落到稳定的位置;(5)电荷从高电位迁移到接近于环境的电位。简述储能的概念和重要性,举例说明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如何储存的。1)当能量的生产量大于与需求时,总希望多余的能量能够储存下来,以满足能量需求与生产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实现节能的目的。2)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能量的储存方式也是多种多样。(1)化学能:储存于燃料当中(2)机械能:飞轮、弹簧(3)热能:蓄热材料、相变材料、建筑物墙壁、地板和其他围护结构。(4)电能:蓄电池、电容器、抽水蓄能电站简述能源评价的意义与作用及其主要内容。1)能源评价的意义与作用是为了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能源,对各种能源的现实性、可用性和经济性所进行的综合评价。2)能源评价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储量、能源密度、储能的可能性、供能的连续性、能源的地理分布、开发费用和利用能源的设备费用、运输费用与损耗、能源的可再生性、能源的品位和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简述热力发电厂的工作原理和热力系统组成。工作原理:首先燃料要经过燃料制备变为煤粉,然后进入锅炉燃烧释放出能量,所释放的能量被锅炉受热面内部的工质吸收,工质的状态从水变为饱和蒸汽,再进一步变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推动叶片,带动汽轮机主轴旋转,进一步带动发电机旋转,产生电能,最终完成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发电厂热力系统:包括主蒸汽、再热蒸汽系统、回热系统、除氧系统、旁路系统等。简述储热的方式和基本原理,就一种常见的储能形式谈谈其储能原理。热能储存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显热储存、潜热储存和化学储存三大类。1)显热储存:是通过蓄热材料温度升高来达到蓄热的目的。蓄热材料的比热容越大,密度越大,所蓄的热量也越多。水的比热容很大,单位体积的热容也大,因此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蓄热材料。对于采用空气为工作介质的太阳能采暖系统,装置,通常选用岩石床作为热储存装置中的蓄热材料。2)潜热储存:是利用蓄热材料发生相变而储热。由于相变的潜热比显热大得多,因此潜热储存有更高的储能密度。通常潜热储存都是利用固体-液体相变蓄热;因此,熔化潜热大、熔点在适应范围内、冷却时结晶率大、化学稳定性好、热导率大、对容器的腐蚀性小、不易燃、无毒以及价格低廉是衡量蓄热材料性能的主要指标。3)化学储存:利用化学及电化学反应储存热能。第三章化石燃料能源重点:1.掌握常规化石能源的种类和特点。2.掌握洁净煤技术的概念和内涵。3.了解世界和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生产和利用的特点4.了解洁净煤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趋势。难点:1.洁净煤技术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2.未来化石能源的发展方向。一、陈述题煤炭是地球上迄今探明最丰富的化石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依赖的主要能源。为了表征不同煤炭的性质,通常对其进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发热量测定等分析。煤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对于动力用煤,一般根据Vdaf的大小将煤炭划分为无烟煤、贫煤、烟煤和褐煤等四大类。天然气主要由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烃类组成,其中甲烷占80%~90%,其它主要的有害杂质是CO2、H2O、H2S和其他含硫化合物。天然气可以分为纯天然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煤层气和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从开采到利用的全过程中,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转化、燃烧及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新技术,主要包括洁净生产加工技术、高效洁净转化技术,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以及烟气污染排放治理技术四方面。二、概念题煤层气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属非常规天然气。可燃冰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是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外观像冰。NG、LNG、CNG、LPGNG:NaturalGasLNG:LiqufiedNaturalGasCNG:CompressedNaturalGasLPG:液化石油气,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通常伴有少量的丙烯和丁烯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从煤炭这一传统的“不清洁”能源获得“清洁”的气体与液体燃料的技术。煤气化煤气化:是以煤或煤焦为原料,以纯氧气(或空气、富氧)、蒸汽或氢气为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部分氧化反应将原料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煤液化煤液化: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利用不同的工艺路线,将固体原料煤转化为原油性质类似的液体,并利用与原油精炼相近的工艺对煤液化油进行深加工以获得动力燃料、化学原料和化工产品的技术系统。煤炭液化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是以煤气化生成的合成气(CO+H2)为原料,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250℃、15~40MPa),利用催化剂将合成气合成为液体油的加工过程,又称一氧化碳加氢法,IGCC和PFBC-CCIGCC(IntegratedGasificationCombinedCycle):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是将煤气化技术和高效的联合循环相结合的先进动力系统。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煤的气化与净化部分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部分。PFBC-CC(PressurizedFluidizedBedCombustion-CombinedCycle):该工艺则是直接在增压的流化床锅炉燃用原煤,煤燃烧后产生870~880℃的高压烟气,通过除尘装置后洁净的烟气进入燃气轮机膨胀做功,同时锅炉内部的受热面产生过热蒸汽、再热蒸汽,进入蒸汽轮机做功,形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FGD和SCRFGD(FlueGasDesulfulrization):利用吸收剂脱除烟气中SO2的方法,可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燃煤电厂以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应用最为普遍。SCR(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脱除的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利用氨(NH3)对NOx还原功能,在320~400℃的条件下,利用催化剂作用将NOx还原N2和水。煤基多联产煤基多联产:实质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把多种煤炭转化技术有机集成在一起,同时获得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如脂肪烃和芳香烃)、多种洁净的二次能源(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电)及其他产品的技术和工艺。热电冷联产热电冷联产:是指利用一种能源有效地产生并供给电和热两种二次能的系统,若利用热来制冷则是热电冷联产。三、简答题简述我国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构成的特点。(RefP79-82,P85-86,P93-95)简述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特点。Ref.P79-82,85-89,91-95简述石油的加工工艺及其主要产品。Ref.P85-87简述各种洁净煤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RefP96-103)煤炭加工技术:1)煤炭洗选技术2)煤粉成型技术3)水煤浆技术煤炭转化技术:1)煤炭气化技术2)煤炭的直接液化3)煤炭的间接液化高效洁净发电技术1)超临界发电2)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CFBC3)PFBC-CC4)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烟气污染控制技术1)除尘技术:电除尘、布袋除尘、过滤除尘2)烟气脱硫(FGD)3)烟气脱氮(SCR)四、论述题1.洁净煤技术是有哪些?以一种技术为例,从能源清洁利用的角度谈谈你对洁净煤技术的认识?RefP96-1032.结合我国能源结构和消费的实际,谈谈煤炭清洁利用的情景。第四章可再生能源重点:1.掌握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的概念和特点。3.了解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途径和基本技术原理。4.了解世界和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5.了解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及其发展目标。难点:1.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原理和发展趋势。2.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一、陈述题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认为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可燃可再生能源与废弃物(CombustibleRenewableandWaste,CRW)、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风能的利用途径有风力提水、风力助航、风力发电和风力致热等。风力发电是目前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风力发电通常有独立运行、组合运行和并网运行三种运行方式。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规定的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而通过低效率炉灶直接燃烧方式利用秸秆、薪柴、粪便等,不适用可再生能源法。水电站是利用水能资源发电的场所,是水、机、电的综合体,按水电站集中水头方式分为堤坝式水电站、引水式水电站和混合式水电站等。我国长江三峡水电站属于堤坝(坝后)式水电站。太阳能的利用途径主要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发电技术两大类,太阳能发电技术又分为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生物质是由地球上存在的具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物质所组成的,主要包括农业生物质、林木生物质、城市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等。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包括:直接燃烧技术、液化技术、气化技术、热解技术、生物沼气技术和固体燃料成型技术。地热能在全球分布很广,但却很不均匀。高温地热田位于地质活动带内,常表现为地震、活火山、热泉、喷泉和喷气等现象。地热带的分布与地球大构造板块或地壳板块的边缘有关,主要位于新的火山活动区或地壳已经变薄的地区。地质学上常把地热资源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干热岩型、地压型和岩浆型五类。根据板块界面的力学特性及地理分布,环球性的板缘地热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地热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大西洋中脊地热带和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等4个。中国的西藏羊八井及云南腾冲地热田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中。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海洋能是海洋所具有的能,即是衡量海水各种运动形态的大小尺度,通常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水温差能、海(潮)流能及盐度差能。它是用波浪、海流、潮汐、温度差、盐度等方式,以动能、位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的形态。二、概念题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集热器:是采集、吸收太阳热辐射并将其传递到传热工质的装置。太阳能的光电转换太阳能的光电转换:是指太阳的辐射能光子通过半导体物质转变为电能的过程,通常叫做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风能密度风能密度W:是估计风能潜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为气流在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风能,风能密度的公式为:W=0.5ρv3,其中ρ为空气质量密度,v为风速。风速、风级、风向、风频风速:就是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国际上的单位是m/s或km/h。通常所说的风速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如日平均风速、月平均风速和年平均风速等。风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用来表示风速的方法,世界气象组织将风力分为13个等级,在没有风速计时可以根据它来粗略估计风速。风向:通常把风吹来的地平方向定为风的方向,如空气由东向西流动叫东风,由南向北流动叫南风,以此类推。在陆地上一般用16个方位来表示不同的风向。风频:是指风向的频率,即在一定时间内某风向出现的次数占各风向出现总次数的百分比。地热能和地热资源地热能:就是地球内部蕴藏的热能,它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热资源:是指地壳表层以下5000m深度内、15℃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潮汐能:是以位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引力作用下,所进行的有规律的升降运动产生的能量。波浪能:是以动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由风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海水温差能:又称海洋热能,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存在的温差,是以热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海流能:是另一种以动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主要是指海水的水平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即大量的海水从一个海域长距离地流向另一个海域。这种海水环流通常是由海面上常年吹着方向不变的风和海水密度(温度和含盐度)两种因素引起的。盐差能:是以化学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三、简答题简述太阳能的优缺点及主要利用技术优点: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获取方便,对环境任何污染。缺点:能流密度低;其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气候)的影响不能维持常量;效率低与成本高。技术:太阳能—热能交换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制冷技术、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能—化学能转化技术。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和特点。Ref.P109-111简述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应用领域。Ref.P111-113组成:太阳能热水系统由集热器、蓄热水箱和连接管道等部件组成;分类:按照热水系统中水的流动方式,可分为直流式和循环式。太阳能热水器按结构可分为闷晒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热管式等几种。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太阳能热水器基本上可分为闷晒式热水器、管板热水器和真空管(包括热管)等三大类型产品。应用领域:民用、采暖。太阳能制冷系统是如何分类的,它与电力制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Ref.P116简述太阳能热力发电的工作原理、分类、系统组成及其关键技术。Ref.P118工作原理:太阳能热力发电是利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热能,然后通过汽轮机、发电机来发电。分类:根据集热的温度不同,太阳能热力发电可分为高温发电和低温发电两类;按太阳能采集方式划分,太阳能热力发电站主要有塔式、槽式和盘式三类。关键技术:太阳能发电的关键技术有以下反射镜及其自动跟踪、集热器和蓄热等三个方面。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组成和运行方式。系统组成:是由太阳电池组、充电控制器、逆变器和蓄电池构成。运行方式:主要分为离网型发电系统和联网型发电系统两类。简述风能的优缺点及主要利用途径。优点:风能具有蕴量巨大、可再生、分布广泛、无污染四个优点。缺点:密度低;不稳定;地区差异大利用途径:风力提水、风力助航、风力发电、风力致热。简述风力发电原理及风电机组成。发电原理:风能产生三种力以驱动发电机工作,分别为轴向力、径向力和切向力。当气流经过风翼型叶片表面时,气体在叶片迎风面压力小于背风面,由此产生提升力,导致转子绕中心轴旋转,带动发电机将风能转换成机械能,再通过齿轮箱增速驱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风电机主要由:集风器、传动装置、发电机、调向器、限速装置和塔架六部分组成。简述水力发电工作原理和特点。工作原理:当水体通过隧洞、压力水管流经安装在水电站厂房的水轮机时,水流带动水轮机转轮旋转,将水能转变为旋转机械能,水轮机转轮带动发电机发电。特点:水能具有再生性、可综合利用、水力发电的可逆性、工作灵活、生产成本低、效率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简述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分类、主要技术原理和特点。Ref.P157-175分类:生物质能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可储存和运输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转换技术、物理转换技术和生化转换技术等三大类。主要技术原理和特点:1)化学转换技术包括直接燃烧、液化、气化、热解等方法。热解技术是生物质受高温加热后,其分子破裂而产生可燃气体、液体及固体的热加工过程。生物质气化是指将固体或液体燃料转化为气体燃料的热化学过程。通过气化后加以利用的生物质,比煤气化后加以利用的效果要好。2)生物质物理转换技术主要是指生物质压制成型技术。将农村剩余物进行粉碎烘干分级处理,放入成型挤压机,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形成较高密度的固体燃料——压块细密成型技术。目前成本太高。3)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利用生物质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和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酒精等能源产品。简述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和常用的能源化处理技术。城市生活垃圾组成和特点:主要是由居民生活垃圾、商业、服务业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废弃物所构成的混合物,成分比较复杂,其组分构成主要受居民生活水平、能源结构、城市建设、绿化面积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垃圾资源化与能源化处理技术:主要为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和填埋场气体发电等。简述海洋能的类型和特点,谈谈各种海洋能的特点和前景。Ref.P186-188,197潮汐发电站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何运行特点?Ref.P189-190常见的波浪能发电装置有哪些类型,有何特点?Ref.P191-193简述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和型式。Ref.P193-195什么是盐差能发电,简述其工作原理。Ref.P196简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及其发展目标。(补充参考资料)1)水电;2)生物质能(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3)风电;4)太阳能(太阳能发电、热利用);5)其他可再生能源;6)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四、论述题1.可再生能源有哪些?就我国目前发展而言,你认为哪种可再生能源最具发展潜力,为什么?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您最熟悉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和发展前景。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认为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可燃可再生能源与废弃物(CombustibleRenewableandWaste,CRW)、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第五章核能重点:1.掌握核能、核燃料、乏燃料和核废料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核反应堆和核电站的分类、组成和主要用途。3.掌握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分类和系统组成。4.了解核燃料的制备和乏燃料的处理过程。。5.了解核电站主要安全隐患以及采取的安全措施。难点:1.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2.核能开发和利用的前景。一、陈述题原子弹爆炸具有五种杀伤破坏作用,即冲击波、光辐射(也称热辐射)、瞬时核辐射(也称瞬发核辐射)、剩余核辐射(也称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其中主要的杀伤破坏作用是冲击波和光辐射。反应堆都是由核燃料元件、慢化层、反射层、控制棒、冷却剂、屏蔽层等六个基本部分构成的。目前核电站广泛应用的堆形主要有轻水堆、重水堆、石墨气冷堆和快中子增殖堆。二、概念题核能核能:由于原子核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通俗地称为原子能。核裂变和核聚变核裂变:又称核分裂,它是将平均结合能比较小的重核设法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平均结合能大的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核能。核聚变:又称热核反应,它是将平均结合能较小的轻核,例如氘和氚在一定条件下将它们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平均结合能较大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燃料和乏燃料核燃料(nuclearfuel):可在核反应堆中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实用核能的材料。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是获得实用铀棒核能的两种主要方式。铀235、铀238和钚239是能发生核裂变的核燃料,又称裂变核燃料。乏燃料:又称辐照核燃料,在反应堆内烧过的核燃料,其中有未裂变和新生成的易裂变核素、未用完的可裂变核素、许多裂变产物和超铀元素。核废料核废料(nuclearwastematerial):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和核反应堆用过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也专指核反应堆用过的乏燃料,经后处理回收钚239等可利用的核材料后,余下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核废料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3种;按比活度又可分为高水平(高放)、中水平(中放)和低水平(低放)3种。核燃料循环核燃料循环:核燃料进入反应堆前的制备和在反应堆中燃烧后的处理的整个过程。核燃料在进入反应堆前的加工过程叫核燃料循环的前端(也有的叫前段),包括铀矿勘探、开采,铀矿石的加工和精制,铀的转化,铀的同位素分离和燃料元件的制造。核燃料从反应堆中卸出后的处理和处置叫核燃料循环的后端(也有的叫后段),包括乏燃料的中间储存(有的叫“冷却”),核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核反应堆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反应堆或反应堆,是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轻水堆和重水堆轻水反应堆(LightWate-rReactor,LWR):是以水和汽水混合物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的反应堆,是和平利用核能的一种方式。轻水堆就堆内载出核裂变热能的方式可分为压水堆(PWR)和沸水堆(BWR)两种,是目前国际上多数核电站所采用的两种堆型。重水堆:是以重水作慢化剂的反应堆,可以直接利用天然铀作为核燃料。三、简答题简述开发和应用核能的意义和前景。无论从保护环境来、合理使用资源来看,还是从人类能源需求的前景来看,发展核能都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核能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于:1)核能是高度浓集的能源。2)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3)核电远比火电清洁,有利于保护环境。4)核电的经济性优于火电。5)核电站的安全是能充分保证的。6)核电技术能带动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提高。什么是链式裂变反应?简述其类型和特点?链式裂变反应: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铀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而分裂成两个轻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因而释放出很大量的能量,并产生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使其裂变并产生更多的中子,这样一代一代地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一连串的裂变反应,这种连续不断的核裂变过程就称为链式反应。核燃料的链式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持型、发散型和收敛型。核废料是如何产生的?简述核废料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处理方法。Ref.P210-212核能和平利用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结合实际谈谈你身边的核应用技术。Ref.P220-223简述核反应堆主要用途和分类和组成。用途:1)产生动力;(2)生产新的核燃料;3)生产放射性同位素;4)进行中子活化分析;5)进行中子照相;6)进行中子嬗变掺杂生产高质量的单晶硅;7)利用中子进行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利用γ射线进行辐射化学研究与辐射加工。分类:1.按反应堆的用途分类:1)生产堆。用于生产易裂变或易聚变物质,当前主要目的是生产核武器的装料钚和氚。2)动力堆。用作核电站和舰船的动力。3)试验堆。这种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它既可进行核物理、辐射化学、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也可用于反应堆材料,释热元件、结构材料以及堆本身的静、动态特性的应用研究。4)供热堆。用作大型低温核供热的热源。2.按反应堆采用的核燃料分类:1)天然铀堆。以天然铀作核燃料。2)浓缩铀堆。以浓缩铀作核燃料。3)钍堆。以钍作核燃料。3.按反应堆采用的冷却剂分类:1)水冷堆。它采用水作为反应堆的冷却剂。2)气冷堆。它采用氦气作为反应堆的冷却剂。3)有机介质堆。它采用有机介质作反应堆的冷却剂。4)液态金属冷却堆。它采用液态金属钠作反应堆的冷却剂。4.按反应堆采用的慢化剂分类:1)石墨堆。以石墨作慢化剂。2)轻水堆。以普通水作慢化剂。3)重水堆。以重水作慢化剂。5.按核燃料的分布分类:1)均匀堆。核燃料均匀分布。2)非均匀堆。核燃料及燃料元件的分布不均匀。6.按中子的能量分类:1)热中子堆。堆内核裂变由热中子引起。2)快中子堆。堆内核裂变由快中子引起。组成:反应堆都是由核燃料元件、慢化层、反射层、控制棒、冷却剂、屏蔽层等六个基本部分构成的。常见的核电站反应堆有哪些堆形,简述其主要工作原理。Ref.P228-230什么是核电站,简述其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核电站(nuclearpowerplant):是利用核分裂(NuclearFission)或核融合(NuclearFusion)反应所释放的的能量产生电能的发电厂。工作原理与主要差异:它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使核能转变成热能来加热水产生蒸汽,利用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变成电能。一般说来,核电站的汽轮发电机及电器设备与普通火电站大同小异,其主要差异在于核反应堆(或者说热能产生装置)。系统组成:核电站的系统和设备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核的系统和设备(反应堆、主泵、稳压器、蒸汽发生器、安全壳等),又称核岛;常规的系统和设备(汽轮机和发电机),又称常规岛。简述核电站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浅述保证核电站安全的措施。Ref.P245-246第六章氢能重点:1.掌握氢气和氢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分类。3.了解氢制备、储存和运输的基本方法。4.了解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组成及作用5.掌握氢经济的基本概念,了解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前景。难点:1.氢的制备、储存和运输。2.不同种类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组成和发展前景。一、陈述题根据运输时氢气所处的物理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气氢(GaseousH2)输送、液氢(LiquidH2)输送和固氢(SolidH2)输送,目前大规模使用的是气氢和液氢输送。氢气的工业纯化方法主要有低温吸附法、低温分离法、变压吸附法和无机膜分离法等。二、概念题金属氢化物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将氢气以金属氢化物的形式储存在合金中的储氢方式。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按照电化学原理,即原电池(如锌锰干电池)的工作原理,等温地把燃料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燃料电池效率燃料电池效率:是指燃料电池中转换为电能的那部分能量占燃料中所含能量的比值,是衡量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氢经济氢经济:是能源以氢为媒介(储存、运输和转化)的一种未来的经济结构设想,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三、简答题简述氢能具有特点及其氢能利用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21世纪理想的清洁能源,氢能有如下优点:(1)氢的资源丰富。(2)氢的来源多样性。(3)氢能是最环保的能源。(4)氢气具有可储运性。(5)氢的可再生性。(6)氢气是和平能源。(7)氢气是安全的能源。氢能利用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廉价的制氢技术。(2)安全可靠的储氢技术和输氢方法。(3)大规模高效利用氢能的末端设备。氢气制备新技术有哪些?与常规制氢方法相比它们有哪些优点。氢气制备新技术:高温电解水蒸气制氢;高温热解水制氢;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太阳能制氢生物质制氢;其他制氢工艺。与常规制氢方法相比它们有哪些优点:效率高、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污染等。氢气是如何储存的?简述常见的氢气储存方式及其特点。氢的储存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诸如常压储氢、高压储氢、液氢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碳纤维储氢、碳纳米管储氢、玻璃微球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物理方式贮氢,如压缩、冷冻、吸附等;另一种是化学方式,如金属氢化物等。高压贮氢和液氢贮氢是比较传统而成熟的方法,它们无需任何材料做载体,只需耐压或绝热的容器就行,它们的发展历史较早。而其他几种方法均是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它们都需要利用一定性质的材料做介质。根据贮氢材料的特性可分为金属储氢材料、非金属贮氢材料和有机液体储氢材料3类。常见的非金属储氢材料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Ref.P275-278常见的非金属储氢材料:主要是指碳材(如活性炭、碳纤维、碳纳米管)和玻璃微球等这类材料,是最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新型贮氢材料,由于它们具有优良的吸、放氢性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类贮氢材料均属于物理吸附型材料,也就是说利用其极大的活性比表面积,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吸取大量氢气,而当提高温度或减压下,则将氢气放出。简述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分类。Ref.P286-290工作原理:燃料电池是由正极、负极和夹在正负极中间的电解质板所组成。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工作时,向负极供给燃料(氢),向正极供给氧化剂(空气)。氢在负极分解成正离子H+和电子e-。氢离子进入电解液中,而电子则沿外部电路移向正极。用电的负载就接在外部电路中。在正极上,空气中的氧同电解液中的氢离子吸收抵达正极上的电子形成水。这正是水的电解反应的逆过程。利用这个原理,燃料电池便可在工作时源源不断地向外部输电,所以也可称它为一种"发电机"。特点:燃料电池作为一种能量发生装置,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能量转化效率高、低污染、低噪音、清洁、燃料来源广泛和运行安全可靠等方面。分类:按照所用的电解质不同,可将燃料电池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以及与PEMFC同样使用质子交换膜为电解质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等。构成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部件有哪些?简述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构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包括:电极、隔膜和集流板。电极:是燃料(如氢)氧化和氧化剂(如氧)还原的电化学反应的场所。电极厚度一般为0.2~0.5mm。电极通常分为两层,一层为扩散层,另一层为催化剂层。扩散层由导电多孔材料制成,起到支撑催化剂层、收集电流与传递气体和反应产物的作用。催化剂层由催化剂和防水剂(如聚四氟乙烯)制成,其厚度仅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影响电极性能好坏的关键因素是电催化剂的性能、电极材料和电极的制备技术。隔膜:是分隔氧化剂与还原剂并起离子传导的作用。为减少欧姆电阻,隔膜的厚度一般为零点几毫米。燃料电池中采用的隔膜分为两类,一类为绝缘材料制备的多孔膜,如石棉膜、碳化膜和偏铝酸锂膜等;另一类为离子交换膜,如质子交换膜电池中采用的全氟酸树酯膜,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采用氧化锆膜。集流板:也称双极板,它起着收集电流、分隔氧化剂与还原剂的作用,并将反应物均匀分配到电极各处,再传送到电极催化层进行电化学反应。集流板的关键技术是材料的选择、流体流场的设计和集流板的加工。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简述各部分的主要作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组成:主要包括燃料重整系统、空气供应系统、燃料电池本体、直流-交流逆变系统、余热回收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周边装置。(1)燃料供应系统。提供燃料电池反应时所需要的反应物。(2)空气供给装置。提供燃料电池反应时所需空气。(3)直-交流逆变系统。经过电压逆变系统将燃料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4)排热回收系统。燃料电池工作时还排出废热,应将此废热及时排出或加以利用。(5)控制系统。燃料电池是一个自动运行的发电装置,电池的供气、水热管理、电输出、电流调控均需要自动控制系统来控制燃料电池的自动运行。(6)剩余气体循环系统。在高温燃料电池发电装置中,由于电池排热温度高,因此装设有可以使用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剩余气体的循环系统。简述质子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前景。Ref.P298-300四、论述题什么是氢能系统和氢经济,简述其对21世纪能源结构体系可能产生的影响?氢能系统:氢能的利用将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氢能系统是一个以氢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它包括氢源的开发、制氢、贮氢、输氢以及氢的利用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氢经济(HydrogenEconomy):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于1970年发生第一次能源危机时所创,主要为描绘未来氢气取代石油成为支撑全球经济的主要能源后,整个氢能源生产、配送、贮存及使用的市场运作体系。影响:主要从氢能系统的各个具体方面论述,具体论述氢能源生产、配送、贮存及使用的任一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即可。您认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什么?首先:简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现状及特点,提出清洁能源的概念。其次:指出当前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第三:指出21实际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方面。第七章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控制重点:1.掌握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2.掌握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3.掌握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产生的原因和破坏机理,了解其基本解决途径。4.掌握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特点。5.了解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的目的和基本方法。6.了解环境污染物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难点:1.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措施。3.掌握各种环境污染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净化技术。一、陈述题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从人类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包括人类本身和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这些要素也在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包括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六种组分。主要的温室气体有CO2、CH4、N2O、臭氧、氯氟烃、H2O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3个层次。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根据所评价的环境质量的时间属性,可以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种。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污染治理、环境科研、设计规划、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按环境监测的目的可划分为: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应急性监测(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本底值监测(背景值监测)和其它特定目的监测。二、概念题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臭氧和臭氧层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对水体污染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固体污染物、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质污染、有毒污染物、酸碱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等。水体自净水体自净: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屋里、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自净。主要大气污染物按照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污染物,按照与污染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固体废物分类按化学性质:无机废物、有机废物按来源: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按理化性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处理三大原则无害化(Recycle)、减量化(Reduction)、资源化(Reuse)三、简答题简述地球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从人类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包括人类本身和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这些要素也在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包括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六种组分。特点: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3)3)是一种动态系统。简述能源开发过程带来的环境效应。Ref.306-309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简述我国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人口压力巨大: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原因,对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人均耕地、森林、草原、水面等资源也非常紧张,而这些因素又将加剧环境的恶化。工业企业构成不合理:工业数量多、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分没有防止污染的设施,使污染危害变得更为突出和难以防范。中国的环境污染正在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构成: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0%,而煤炭的直接燃烧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如可吸入颗粒物、废渣、SO2、NOx、酸雨以及温室气体等。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虽然中国近年经济实力大增,但是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仍偏低。公众与决策管理层的环境意识不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既与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有关,更主要的与公众的认识有关。大部分公众认为环境似乎不关乎个人,;对于决策者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环境问题。简述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分类和特点。Ref.324-326概念:环境监测可理解为对环境的监视、测定和监控等。环境监测可以定义为: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定期地或连续地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达到监视环境质量的好坏或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进一步预测其变化趋势,以便对环境质量起到监控作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污染治理、环境科研、设计规划、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质量评价以及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分类:1)按环境监测任务来源的社会属性可划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性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2)按环境监测的目的可划分为: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应急性监测(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本底值监测(背景值监测)和其它特定目的监测;3)按环境监测的介质与对象可划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以及固体废物监测和包括4种环境要素在内的生态监测等;4)按环境监测的工作性质划分为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等。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规范性等。简述环境评价的概念、目的、分类和特点。Ref.327-335概念: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目的:主要是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预测评价拟建的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分类:根据所评价的环境质量的时间属性,可以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种。实质和方法:环境质量评价实质上是对环境质量优与劣的评定过程,该过程包括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环境识别,因此环境质量评价的正确性体现在上述5个环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常用的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和环境指数方法两种。国家相关排放标准中主要的水质指标有哪些1)悬浮物2)废水中的有机物(BOD、COD、TOC、TOD)3)pH值4)细菌数5)有毒物质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1)物理处理法格栅与筛网、沉淀法、气浮法、离心分离2)化学处理法中和法、混凝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3)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自然生物处理法大气污染主要有哪些(?)来源有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主要污染物有气溶胶污染物(粉尘、烟、雾)、气体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物、HF等)。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有哪些1)机械式除尘(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2)湿式洗涤除尘3)过滤除尘(内部过滤、外部过滤)4)静电除尘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有哪些1)一般净化方法(燃烧法、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催化转化法)2)主要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燃料脱硫(煤炭的固态加工、煤的气化和液化、重油脱硫)、燃烧过程中脱硫、烟气脱硫(湿法、湿干法、干法)氮氧化物治理技术吸收法(水吸收法、酸吸收法、碱性溶液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还原法含氟废气治理技术吸收法、吸附法重金属废气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主要危害1)污染土壤——占用土地、毒化土壤2)污染水体——淤塞水域、破坏水体3)污染大气4)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5)浪费资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资源浪费固体废物处理主要有哪些方法1)物理处理(通过浓缩或相变改变固体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于运输、储存、利用或处置的形态。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增稠和吸附等,作为回收固体废物中有价值物质的重要手段。)2)化学处理(采用化学方法破坏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从而使其达到无害化。方法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化学沉淀和化学溶出等。)3)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从而使其达到无害化或综合利用。方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兼性厌氧处理。处理后在容积、形态等方面均发生重大变化便于运输、储存、利用和处置。)4)热处理(通过高温破坏和改变固体废物组成和结构,使废物中有机有害物质得到分解或转化处理,同时达到减容、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目的。)5)固化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贸英语函电全套课件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探索创新思维
- 塔城职业技术学院《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外科止血包扎》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长春市八中2025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文、理)试卷含解析
- 九寨沟县2025届四下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院附属中学2025届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月)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宁夏大学《数字图形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安远县2025届中考物理试题模拟题及解析(江苏卷)含解析
- 2024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愚公移山英文 -中国故事英文版课件
- GB/T 24267-2009建筑用阻燃密封胶
- 2022年陕西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题(原题)
- 一带一路论文参考文献(70个范例参考),参考文献
- 销售谈判技巧课件
- 无锡鼋头渚课件
- 管道工技师理论知识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JCP-200磁控溅射蒸发镀膜机 使用说明书
- 通信原理1抽样定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