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葡萄黄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植物保护论文_第1页
酿酒葡萄黄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植物保护论文_第2页
酿酒葡萄黄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植物保护论文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酿酒葡萄黄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植物保护论文葡萄病虫害是一种自然灾祸,直接影响葡萄的产量、品质和市场供给。在干旱沙区栽培酿酒葡萄,受特有的自然气候特征的限制,该地区酿酒葡萄的病虫害相对内地要少得多,也轻得多,但在笔者实践中,也常发生白粉病、黑痘病和穗轴褐枯病、毛毡病的危害,根据最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现将以上4种病害在甘肃民勤地区的发生与防治简述如下:1白粉病1.1病状病菌主要损害葡萄的叶片、新梢、果穗等绿色部分。老熟器官一般不发病。叶片开场在外表产生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全叶盖满白色粉状物,使叶片卷曲枯萎而脱落。有时产生小黑点,是孢子的闭囊壳。粉斑下叶外表呈褐色花斑,严重时全叶枯焦。果实受害后,先在果面上布满白色粉状物,病斑去粉后出现褐色星芒状花纹,表皮细胞死亡。果实停止生长,有时变成畸形,味酸,果实长大后,在多雨时感病,病处开裂后腐烂。果梗和新梢初期外表呈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下面构成雪花状或不规则的褐斑,使穗轴、果梗变脆,枝蔓不能很好成熟,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同时还严重影响枝条的越冬发芽率。1.2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特点葡萄白粉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第2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当年生绿色组织上,萌发并直接侵入寄主,进行初次侵染。病菌能够在6~32℃范围内生长,侵染和蔓延的适宜温度是20~27℃,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8℃,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相对湿度较低时,分生孢子可以萌发。当气温在29~35℃时病害发生最快。当大气相对湿度大于40%时合适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因而,高温闷热多云的天气最易于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该病在本地区发病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8~9月份阴雨天后严重流行。弱光和散射光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强光可抑制孢子的萌发。栽植过密、绑蔓摘心不及时、偏施氮肥、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一般美洲系葡萄及其杂交种表现抗病,欧洲系葡萄易感病,如在主栽酿酒品种中,霞多丽、佳里酿、黒比诺、薏思林等。1.3防治方式方法1.3.1去除病源冬夏季修剪时注意收集病枝、病叶、病果,集中深埋。1.3.2加强生长期肥水管理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喷磷酸二氢钾和根施复合肥,加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并且要及时摘心、绑蔓、除副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发生。1.3.3药剂防治在葡萄芽膨大而未发芽前喷3~5Be石硫合剂,彻底消灭越冬病源。葡萄发芽抽枝时见病,可喷0.2~0.3Be石硫合剂,或50%硫磺悬浮液300~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粉锈宁500倍液,一般每10d左右喷1次,连喷3次,交替使用,即可控制。另外,喷0.5%面碱水加水0.1%洗衣粉效果也很好。2黑痘病〔疮痂病〕2.1病状该病对葡萄的叶片、果实、新梢、叶柄、果梗、穗轴、卷须和花序均能侵染,尤其在幼嫩部分受害最重。叶部初期出现针眼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有黄色的晕圈,以后逐步扩大,构成直径1~4mm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呈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后期病斑中部叶肉枯干破裂,而叶片出现穿孔。叶脉受害呈多角形病斑,造成叶片皱缩畸形,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果面发生近圆形浅褐色斑点,病斑周边紫褐色,中心灰白色,稍凹陷,很像鸟眼,所以有人称为鸟眼病.在病斑上面有微细的小黑点,即是分生孢子盘。受害果实生长缓慢,绿色,质硬味酸有时龟裂,失去食用价值。新梢、叶柄、穗轴、花序产生暗褐色椭圆略凹陷的病斑,不久病斑中部逐步变成灰黑色,边缘呈紫黑色或深褐色。2.2发生规律黑痘病主要以菌丝在病枝蔓的溃疡斑内越冬,也能在病叶、病果等部位越冬。菌丝生活力很强,在病组织内能存活3~5a之久。第2年5月份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植株绿色幼嫩的部位。孢子萌发后从幼嫩部位侵入寄生,进行初次侵染,以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屡次再侵染,导致病害流行。侵染速度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病害发生最适温度为24~26℃和较高的湿度,菌丝的生长最适温度为30℃。病害的流行与降雨、空气湿度及植株生育幼嫩状况等有直接关系。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构成、传播和萌发侵染;同时,多雨高湿又有利于植株的迅速生长,组织娇嫩,有利侵染发病。葡萄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其抗病力不一样,一般寄主组织木质化程度较高,抗病性越强,生长期不断出现的嫩梢、二次果等最易发病。各器官组织长大、老化后则抗病。葡萄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也很大。一般东方品种及地方品种易感病,绝大多数西欧品种较抗病,而欧美杂交种很少发病。感病严重的品种有玫瑰香、佳里酿、红鸡心、牛奶、无核白、保尔加尔等;中等感病的品种有葡萄园皇后、新玫瑰、意大利、小红玫瑰等;抗病品种有白香蕉、金后、巨峰、早生高墨、黑奥林、巴柯、卡门耐特、贵人香、水晶、黑虎香、玫瑰露、黑皮诺、康拜尔等。除此之外,凡果园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粗放管理,树势衰弱,肥力缺乏或偏施氮肥,植株徒长,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病均较重。尤其在秋冬清园不彻底,留有大量病残的果园,翌年发病尤重。2.3防治方式方法2.3.1消灭越冬病源在秋季落叶后,结合冬剪彻底去除病蔓、病叶、病果和主蔓上的枯皮,集中深埋或烧毁。2.3.2药剂防治北京在葡萄埋土防寒前喷1次5Be石硫合剂,发病严重的,在早春葡萄芽鳞片膨大时,再喷1次2~3Be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效果较好,或单喷3~5Be石硫合剂,或五氯酚钠200~300倍液加1Be石硫合剂,或25%的别腐烂200~400倍液,消灭越冬病原菌,并兼治锈壁虱、介壳虫等。当葡萄长到3~5片叶时,每隔10d左右喷1次波尔多液〔1∶0.5~0.7∶200~240〕,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上述药剂要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3穗轴褐枯病穗轴褐枯病由于发生在果穗穗轴上并在花期发生,因而俗称花腐病,对当年产量影响很大,一般轻度发生可减产10%,重者减产达30%~50%以上。3.1病状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年幼芽萌动至开花期入侵,病部构成病斑,幼穗的分枝穗轴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致使穗轴变褐坏死,果粒失水萎焉或脱粒,果粒上染病,果膨大后呈疮痂状。幼果感病,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斑点,直径为2~3mm,病变仅限于果皮,随果粒逐步膨大,病斑结痂脱落,对果实生长影响不大。3.2穗轴褐枯病的发生规律该病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结果母枝和散落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当花序伸出至开花前后,病菌借风雨传播,侵染幼嫩穗轴及幼果。本地区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的低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侵染蔓延。病菌危害幼嫩的花蕾、穗轴或幼果,使其萎缩、枯槁,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当果粒长到黄豆大小时,则病害停止侵染发病。南方的梅雨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蔓延。另外,地势低洼,管理不善,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病重,欧美杂交种发病重。3.3防治方式方法〔1〕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把果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去除干净,减少越冬菌源。〔3〕葡萄芽萌动后,喷铲除剂3~5波美度石硫合剂+200倍五氯酚钠,或40%福美砷200倍液,重点喷结果母枝,消灭越冬菌源。〔3〕在花序伸长至幼果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喷2~3次,把病害消灭在初发阶段,并可兼治葡萄灰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4毛毡病〔葡萄瘿螨〕4.1病状以雌成螨在葡萄枝蔓的芽鳞内或被害的叶内越冬,翌年春季随着芽的萌动,瘿螨从芽内爬出,随即钻入叶背茸毛间吸食汁液,受害初期叶的反面发生苍白斑点,幼叶被害部呈茶褐色。因被害部组织受刺激,外表隆起,叶背密生毛毡状茸毛,初为白色,逐步变为茶褐色,故名毛毡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皱缩变硬,外表凹凸不平,枝条不能正常生长,全年夏秋季危害最重,秋后成螨陆续潜入芽内越冬。4.2防治方式方法〔1〕在葡萄生长期及时摘除被害叶片,秋后彻底去除落叶,集中烧毁。〔2〕葡萄发芽前,喷洒3~5Be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成虫,药中参加平平加或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