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_第1页
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_第2页
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_第3页
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_第4页
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总论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序一、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中药的配伍药性理论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用药禁忌总论内容中药的剂量和用法药性理论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总论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各论中药学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止痒药攻毒杀虫生肌药拔毒化腐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藁本,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葛根,蔓荆子、淡豆豉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

麻黄科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草质茎。麻黄--来源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性:温归:肺膀胱经味:辛微苦麻黄药性特点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麻黄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宣肺平喘咳嗽、喘促利水消肿风水水肿作用及适应证1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二、“中药”与“本草”的概念

“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1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中药的构成本(于)草1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本草”首见于《神农本草经》。1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

1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二、中药学的发展这部分内容分为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

著作的贡献1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一)原始社会(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秦时期](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五)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六)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七)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八)明代(公元1368—1644)(九)清代(1644—1911年)(十)民国时期(1911—1949)(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三)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返回音乐1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内容简介】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365种。2、内容特点:(1)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

上品:120种无毒补益365中品:120种无毒,有毒治病补虚下品:125种有毒治病祛邪1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经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2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麻黄止喘大黄泻下黄连止痢(2)在药性理论方面:提出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3)所载药物都确有实效。3、重大贡献:(1)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2)初步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2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单味药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上党山谷。2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炮炙论》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返回音乐2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

《本草经集注》【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著者】陶弘景(公元456~536)

【内容简介】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730味《神农本草经》365味正品《名医别录》365味副品

2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返回音乐陶弘景注解2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2、内容特点:(1)使药物数量增加。(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3)充实和发展了《本经》药学理论及原则。(4)开展了系统的药物基原的考察。3、重大贡献:(1)是我国本草书籍的第一次整理。(2)是公元六世纪时药学的伟大名著。2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实七类。2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炮炙论》【成书年代】南北朝·刘宋【著者】雷敩【内容简介】

1、记载了300种药物的加工炮制方法。

2、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

3、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2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五)隋唐时期最早的药典学著作《新修本草》返回音乐2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成书年代】唐代-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

【著者】苏敬、李勣等23人。【内容简介】1、收藏方药数量:844种(730味+114味)

2、内容特点:(1)内容丰富,有国产药及进口药。(2)附有药图和图经。3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3、重大贡献:(1)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3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岂使草木同品,虫鱼共条”,而拆为草、木、禽兽、虫鱼,成九类。3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唐代个人本草学著作陈藏器《本草拾遗》1、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2、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孙思邈《千金方》:载药863种。甑权《药性论》:在药性理论方面颇有发挥。孟冼《食疗本草》:是唐以前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疗专书。李珣《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药物及南药。3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六)宋金元时期返回音乐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图经本草》

(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3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返回音乐【年代】宋代【著者】唐慎微【内容简介】1、收藏方药数量:1558种,附方3000余首2、内容特点:(1)每药均有药图和图经。(2)内容丰富,切合实用。3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讲解返回音乐3、重大贡献:(1)取材广泛,大大充实了中药学内容。(2)为后世保存了古代方药文献资料。3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忽思慧《饮膳正要》金元时期3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1、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2、探求药物奏效原理,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3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七)明代返回音乐《本草精品汇要》1、内容:全书42卷,收药1851种。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2、体例:分名、苗、地、时、收等24项记述。分项解说的体例是本书的一大特色。3、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3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成书年代】明代(公元1578年)

【著者】李时珍【内容简介】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方11096首,药图1160幅。2、内容特点:(1)在药物分类方法上: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

,62类。《本草纲目》4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2)论述范围广泛,内容非常丰富。(3)对历代诸家本草取其精华,纠其谬误。3、重大贡献:(1)本书的分类是一大进步,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2)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3)在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4)17世纪末流传到国外,是世界上有名的药学文献。4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明代专题本草4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八)清代返回音乐【成书年代】清代(公元1765年)

【著者】赵学敏【内容简介】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2、内容特点:(1)广泛收集整理了民间草药。(2)对药物的形态、功效、用药的记载都详实可靠。(3)对《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简处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本草纲目拾遗》4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3、重大贡献:(1)对补充《本草纲目》,充实中药学的内容有很大的贡献。(2)是李时珍《本草纲目》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3)对《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简处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4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九)民国时期返回音乐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医学辞书。4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十)新中国成立后返回音乐4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返回音乐2、反映当代本草学学术成就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目前中药总数达8000种左右。

4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中药大辞典》

成书于1975年。作者:江苏新医学院。全书分上、下册及附编三部分,共收载中药5767种,全书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系统,引文直接标注最早出处,或始载文献,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建国以来中药最全面的巨型工具书之一。4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医药专家编撰而成。该书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中药学成就,学科涉猎众多,资料收罗宏丰,分类先进,项目齐全,载药8980种,在全面继承传统本草学成就得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4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何谓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2.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确定道地药材,除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产量等因素有关外,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5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看炮制CD)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为炮制专著。5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一节炮制的目的

炮制的目的:8个方面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5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1.修治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5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2.水制法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5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3.火制法**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5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炒——炒黄、炒焦、炒炭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5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5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5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5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6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4.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常用方法有煮、蒸、炖、潬、淬等。5.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6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四章中药的性能6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6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6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一节四气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3四气的确定依据和基准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6四气与治则的关系6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6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6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3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如何确定?药物寒热的确定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6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四气表示的药物作用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1)药物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6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6四气与治则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7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二节五味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7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起源: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7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2五味的作用⑴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7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⑵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7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⑶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7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⑷涩味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7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①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7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⑹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⑺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7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三节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7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8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3升降浮沉的确定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性属于升浮。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药性属于沉降。另外,某些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杀虫作用。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双向性,如:麻黄——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8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4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属阳。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属阴。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从药物的作用趋势这一角度,对药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归纳,是与药物功效直接相关,而通过药物的功效间接反映了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8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5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药物的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8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根据病情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一般情况①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②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③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④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某些情况必须升降同用,以调节气机,恢复脏腑功能。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枳壳的配伍,一升一降。临床意义:①改变病势趋向,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②因势利导,以助祛邪外出。8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四节归经1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的记载《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一词。在《要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8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

86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3归经的应用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8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五节毒性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8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毒药”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毒药”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2.中药毒性的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3.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8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五章中药的配伍9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1中药配伍的概念及目的配伍的概念: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目的: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全面兼顾病情。2何谓中药的“七情”药物的“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合称药物的“七情”。“单行”——单味药的应用又称为“单行”。如独参汤、清金散等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有六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91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3单行及六种配伍关系的含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的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无主辅之分)。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作用。大黄、芒硝即为相须配伍。92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有主辅之分)。如,黄芪为主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气利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两者均能利水,以达到治疗气虚水肿的目的。黄芪、茯苓为相使配伍。——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又如,雷丸驱虫,大黄泻下通便,治疗虫积证,雷丸为主,大黄为辅,以其泻下之功辅助雷丸驱虫之力,两药配伍为相使配伍。——两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93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畏与相杀是对一个问题,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如,生半夏之毒能被生姜所解,称为生半夏畏生姜,为相畏;生姜能解生半夏之毒,称为生姜杀生半夏之毒,为相杀。94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95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97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1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98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儒门事亲》张子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99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十九畏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100中药学概述医学知识培训2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又如黄精甘平,功能滋阴补肺、补脾益气,主要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