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工程应急处理措施_第1页
测井工程应急处理措施_第2页
测井工程应急处理措施_第3页
测井工程应急处理措施_第4页
测井工程应急处理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井工程应急、处理措施2021版TOC\o"1-5"\h\z一、测井时的防卡、防阻应急措施1二、离合器或刹车系统失灵的处理措施1三、电缆打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1四、仪器打捞2五、打捞过程控制措施4六、注意事项4七、测井电缆的对接方法5一、测井时的防卡、防阻应急措施1、裸眼井作业时,绞车司机首先要对井下情况了解,对哪个井段有何异常或其它特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测井起下电缆过程中,绞车司机做到稳刹稳起机智灵敏,凭经验对仪器在井下的运行情况作出正确判断。3、绞车司机在仪器下放期间如有遇阻或张力减小量突然超过5磅时应及时停车,上提电缆5-20米并报告队长,严禁硬冲硬下造成事故。4、在上提测井时,绞车司机要注意张力变化,如遇张力增大量突然超过11磅时,要及时停车,然后缓缓下放5-20米,之后在此张力变化的范围内上下活动电缆。5、绞车深度系统出现记数错误,司机要根据经验,与操作员配合通过张力、测井曲线的变化卡准深度,避免发生电缆打结事故。二、离合器或刹车系统失灵的处理措施1、在下井过程中,如突然发生离合器或刹车系统失灵,首先要检查一下仪器是否到底。若未到底,可用手刹间歇性刹电缆,防止电缆粘卡,在此期间应组织人员全力抢修。2、若仪器已下到井底,应及时与井队联系,发动钻井,准备用钻机吊钩活动电缆。同时测井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好"T"型卡,用大钩上下活动电缆,防止电缆吸附。在此期间,抓紧抢修绞车。3、如果在下放过程中出现刹车失灵,造成仪器自由下滑可采取紧急抢修措施,可先挂快档再挂慢档,同时进行强行刹车处理。三、电缆打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1、电缆起下要均匀,避免忽快忽慢,避免电缆在井下发生堆积,造成打结。2、仪器遇阻时立即停止下放电缆,避免电缆在井下发生堆积造成打结。3、发生遇阻现象上提电缆在三开井段不能太慢,但也不能太快或突然变速,使电缆来不及回动造成打结或电缆吸附。4、新使用的电缆必须经过很好的拖放处理,初次测井作业时绞车司机要把握电缆的这一性能,起下速度要缓慢,在套管内至少进行一次上提下放,使电缆进一步破扭。5、如果在井内怀疑发生了电缆打结,应先慢速上提,速度控制在10米/小时,地面工要密切注意电缆在井的运行情况。6、注意电缆打扭变形部位通过天地滑轮,避免发生电缆跳槽而使事故扩大。四、仪器打捞1、打捞方法分为:打捞式打捞、打捞筒式打捞、穿芯式打捞、旁开式打捞。无论采取何种打捞方式,都应注意以下事项:(1)发生带有放射源的仪器发生井下事故,打捞时要避免因电缆、钻具加力活动而造成仪器或放射源落井。(2)落井仪器有感应或声波仪器时,钻具上提拉力不能过大。2、根据事故发生的现象,确定井下事故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仪器遇卡,在达到允许最大的拉力情况下,仍不能解卡。(2)仪器落井,断点在电缆中间位置。(3)仪器落井,断点在马笼头拉力棒附近位置。3、仪器遇卡情况的确定(1)确定静态张力后,若仪器深度为H米,按照经验公式,静态张力F=1.312H磅,此值大约等于上提未遇卡时的张力。(2)电缆张力拉止静态张力后,停车在钻台转盘的电缆上做一明记号。(3)电缆张力增加5磅,停车在钻台转盘面的电缆上做第二个明记号。(4)电缆张力再增加5磅,停车在钻台转盘面的电缆上做第三个明记号。(5)根据记号之间的距离查有关图版,可确定井内“自由电缆”的长度,如此即可确定遇卡的位置。4、如果是电缆粘卡,在规定的电缆张力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上提拉力(但不能超过电缆极限拉力的70%)并密切监视测井曲线,看仪器是否能够解卡,如果仍不能解卡,则取下步的穿芯打捞式或旁开式打捞。5、打捞锚式打捞,只对第二类仪器落井事故,但测井站必须向井队提供详细的鱼顶位置和落井仪器尺寸,以便井队能准确进行操作。6、打捞筒式打捞,只对第三类仪器落井事故,但测井站必须向井队提供详细的鱼顶位置和落井仪器尺寸,以便井队能准确进行操作。7、穿芯式打捞,只对第一类仪器落井。穿芯式打捞说明见“穿芯打捞步骤”。五、打捞过程控制措施1、制定打捞步骤,测井队、钻井队召开碰头会,提出配合要求,根据鱼顶深度,让井队计算下钻深度。2、在进行穿芯打捞前,操作员首先要将仪器收拢推靠臂,断掉所有仪器电源。3、用绞车将电缆拉到正常测井时的张力处,停住绞车,在井打好电缆卡子并在电缆上做一明记号,等5-10分钟,看电缆是否滑动,若不动即可留2米电缆,将电缆截断。4、在井做好快速接头,并装上加重杆。5、将天滑轮固定到立柱顶端以上5米左右的位置,以便穿快速接头。6、确认马笼头尺寸是否在打捞筒有效使用范围内。7、把打捞筒接到钻具上,若丝扣不对加装转换接头8、当钻具下放至最后倒数第二柱时,放进泥浆循环盘,解开快速接头,接上方钻杆,单泵小排量循环泥浆5-10分钟。9、若仪器在悬空位置,当下放钻具电缆张力上升11磅时,记住深度及张力,之后绞车下放2米电缆,绞车张力下降,接着钻具下放2米,则张力恢复到原位,重复这一步骤做3-5次,确认马笼头已完全进入打捞筒。10、用吊钩将电缆从弱点处拉断,拉断之后,打好电缆卡子,去掉快速接头,再将电缆接好,用绞车将电缆提出井。六、注意事项1、起钻时,钻具不能转动。2、打捞期间,要以测井为主,井队配合。3、起钻速度不能过快,放吊卡不要太猛,仪器入套管时,一定要慢一些。4、固定天滑轮的钢丝绳要有10吨以上的强度。七、测井电缆的对接方法准备工具:钢卷尺、内外钢丝卡缆钳各两把,4寸长的平头小起子、缆芯卡钳2把,钢片割刀1把。材料:黑胶布15卷,透明胶布1卷,热缩管、肽弗龙胶带1卷,绝缘密封线1盒,不锈钢片若干。(一)、首先检查出电缆的断点和绝缘的破坏点,要保持两个电缆的绝缘和通路良好。(二)、剥绞车端电缆外皮钢丝1、从绞车的一段量出45米,用黑胶布做好记号。2、剥外层钢丝,每6根为一组,共分四组,在剥钢丝时,要保证外层钢丝不能变形、不能倒动。完好无损地剥到45米处,即黑胶布做记号的位置。3、从45米处向下量15米,将其剪断。4、剥内层钢丝,方法同上。5、然后再从45米处,量1.3米将其缆芯保护好,其余的剪掉不要。(三)、剥电缆头电缆1、从马笼头的一端量出15米钢丝,用黑胶布做好记号。2、剥去15米外层钢丝,剪掉不要。3、再剥去1.5米的内层钢丝,剪掉不要,也不要损伤接头。(四)、缆芯的对接1、先将两个缆芯头分别固定好,相距1.5米。2、剥去外层屏蔽胶布,注意要留下一头屏蔽胶布,备用。3、首先找出7号芯,分别剥去绝缘层两分,即露出捅死2cm。4、同时剪掉中间的尼龙线,在一头套上热缩管,长约5cmo5、将两头的钢丝叠压到一起,保证接触良好。6、用绝缘线将裸露的铜丝全部缠紧。7、再用肽弗龙胶带缠紧,注意不要缠得鼓出来。8、将热缩管套到接点处,完全盖住缠胶布的位置,用电吹风将其缩紧。9、找出1号缆芯,然后按电缆的自然顺序排好2-6号缆芯,然后用黑胶布将其定位,从6号芯开始接起,每根相错10cm,每根缆芯的做法相同与7号芯。注意一定要绷紧电缆,长短要均匀,缆芯上绕的绝缘材料不能有过多的突出,不能有倒劲现象,不能有松弛现象。10、用RTV或硅橡胶涂在缆芯上,要涂得均匀。11、缠绕上屏蔽胶布,用透明胶布将街头封好。12、晾干后开始覆内层钢丝。(五)、覆内层钢丝1、内层钢丝的劲附上第一组6根钢丝、附过缆芯的1-2米处,再附第二组钢丝(6根一组,共4组)。2、从绞车这一头往下走时,走到马笼头这一头(即:下面内层钢丝的接头位置),注意一定要按钢丝的自然走向对应好6根钢丝的接头。3、绞车这一段往前附,马笼头这一头往后剥,也是每6根一组。4、从15米处向接点方向量出12米,每0.5米做一个记号,共24个。5、每3米做一个记号,将绞车的内层钢丝走出一组距12米缆芯接点3米的位置。6、附单根钢丝,每0.5米一个接点,对接的间隙不能大于2mm,并用透明胶布缠紧接上。7、用内层钢丝赶缆器,赶平每个节点。(六)、附外层钢丝1、将外层钢丝附过15米点。2、从15米的位置向马笼头的方向向下量出18米,做好记号,并将其一组走到该点。并将原有的钢丝向后剥去,剪掉不要。3、从15米处向下在量出12米做好记号,再走一组,将原有的钢丝剪掉不要。4、从15米处向后量出6米,做好记号,再走一组,将原有的钢丝剪掉不要。5、最后一组一直走到24米接点的位置,将原有的钢丝剪掉不要。6、每一米一个接点,共24个接点,24根钢丝均按顺序对接好,接头的间隙不能大于2mm,用黑胶布缠好。(七)、压钢片1、先将不锈钢片剪成宽4.5cm、长约5.5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