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发展阶段和理想状态,文艺美学论文_第1页
"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发展阶段和理想状态,文艺美学论文_第2页
"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发展阶段和理想状态,文艺美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发展阶段和理想状态,文艺美学论文摘要:文章结合中西方不同的文艺欣赏方式方法来讨论“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并梳理这一命题历来的观点发展经过,从虚实角度将“文如其人〞分为“实文如其实人〞“实文如其虚人〞“虚文如其实人〞“虚文如其虚人〞四个命题,并通过分析得出“实文如其虚人〞这一命题是成立的,其余三项皆不成立或不确定性强,研究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关键词语:文如其人;文艺欣赏;想见其为人;Abstract:CombiningthedifferentmethodsofChineseandWesternliteraryappreciationtoexplorethewritingsasitspeople,andsortout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thepropositionofwritingsasitspeople.Fromtheperspectiveoffictitiousnessandreality,thispaperdividesintofourpropositions:therealtextisliketherealperson,therealtextislikeitsimaginaryperson,theimaginarytextislikeitsrealperson,andtheimaginarytextislikeitsimaginaryperson.andobtainsrealliteratureislikeaperson.Thepropositionofvirtualpersonisvalid,andtheotherthreeitemsarenotvalidorhighlyuncertain.Keyword:textislikeitsown;literaryappreciation;fictionandreality;“文如其人〞作为文艺欣赏的一种方式方法,古今中外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过考虑,但其作为在中国有着千年历史的重大命题,古人有着非常思辨的看法。从汉代以前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的繁荣,再到隋唐以后的稳定时期,(周易〕(论语〕(法言〕(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等一系列着作中均可见其踪迹,而今人也从单个字到整个命题的细化进行了分析。一、古典文艺论:“想见其为人〞对于文艺欣赏的定义,西方文艺理论家讲,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的“凝神观照〞;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以为,欣赏是读者与创作者的“融情〞“会心〞;近代的文艺家们则越来越多的使用“心灵〞二字,以为欣赏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文艺学专题研究〕以为,“心灵就是思想、感情、意志、倾向等整个内心世界的总和,通俗来讲就是心理〞;黑格尔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欣赏“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即人对艺术的关系不同于最低级的单纯感性的欲望关系、人对艺术的关系也不同于理智的纯粹的认识性的关系、艺术品给予人的是介乎直接的感性事物与观念性的思想之间的东西,它能知足更高层次的心灵的旨趣,有气力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响和回响。随着新科学的不断发展,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逐步构成了文艺心理学这一学科,而文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艺欣赏。文艺欣赏是以视听觉器官为感官的活动〔据黑格尔的讲法,嗅觉、味觉、触觉属于单纯的物质感官,故不能成为艺术器官〕,在声音、颜色、线条、语言文字的刺激之下,视觉细胞和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在一系列的活动经过中产生的感觉、想象、情感和思维等,就是欣赏的实现和完成。并且将文艺欣赏的特征归纳为心理的综合性、对象的整体性、个体感受的差异性、注重想象与移情、重视“共鸣〞和“距离〞[1]。可见,在近当代西方,文艺欣赏更多的是一种面向读者的心理活动。广义的文艺欣赏包括文学和艺术,狭义的文艺欣赏指艺术。童庆炳先生1以为文学欣赏具有静观、仪式、膜拜、审美、无功利的特点,所以,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可见,西方的文学欣赏是纯粹的,仅仅针对作品本身进行欣赏,相当于文学批评方式方法中的文本批评,只牵涉作品文艺层面的欣赏,不牵涉其他外在因素。固然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场也有注重社会历史作用的文学欣赏传统,但其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展开了多方面的发展方向,故笔者将其文艺欣赏定为较为纯粹的欣赏。但中国的文艺欣赏——“想见其为人〞,却有着自个的特点。读者在看到文艺层面的欣赏之外,还会寻找现实层面的欣赏,甚至有时候会由于现实层面的欣赏结论而否认文艺层面的欣赏。如北宋着名词人秦观写离情别恨的名篇(满庭芳〕中有这样一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坟。〞后人评价颇高,但此句却来自隋炀帝杨广的(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坟。〞这是由于杨广从来被冠以暴君的名号,其在诗作方面的成就容易被世人忽略。文艺欣赏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由于汉代实用主义的文艺观称霸文坛,极其注重文艺的社会功用,主张“文以载道〞,一切皆服务于“道〞,为“道〞之所用,因此竭力推崇文艺的“教化〞作用,视文艺为统治者的“教化〞工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使得文艺成为政治的附庸。[2]在中国古代,很早就以社会批评的目光分析看待文艺作品,在“诗言志〞的传统惯性影响下,(论语·阳货〕有“(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孟子·万章〕中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分析方式方法;“想见其为人〞的文艺欣赏论,在司马迁那里得到很好的具体表现出,他在写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时,“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3]。由此可见,中国历来的文艺欣赏传统就是如此,与西方的“以文定文〞相比拟,中国的文艺欣赏论偏向于“以人定文〞。“以人定文〞的观点,与我们国家的传统有着很大的关系。儒家和道家思想几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对“人〞有一种特定的追求。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讲:“庄子与孔子一样,仍然是为人生而艺术。由于开拓出的是两种人生,故在为人生而艺术上,也表现为两种形态。因而,能够讲,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流。〞[4]可见,与西方经常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相比,我们国家历来就有重视“人〞的传统。二、发展阶段:萌芽-繁荣-稳定“文如其人〞是中国文艺欣赏发展经过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命题,具体表现出了文人对“文〞和“人〞的传承性考虑,对于其在历史中的发展历程,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时期、繁荣时期和稳定时期。汉代及以前为萌芽时期。早在(周易〕中就有相关描绘叙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5],描绘叙述了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言辞状态;(论语·宪问〕中有这样的表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一直发展到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讲“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这一时期,“文〞与“人〞的关系逐步严密联络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繁荣时期。当时儒学逐步被降解,玄学兴起,三家并存,开场人的自醒和文的自觉,“文如其人〞论题也得到了发展。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拍同俭,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6]。他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22]中所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由此可见,“虚文〞与“虚人〞之间有不确定性存在。通过对以上四种命题的分析发现,“实文如其实人〞是不成立的;“实文如其虚人〞有一定规律可寻;“虚文如其实人〞无必然联络;“虚文如其虚人〞具有不确定性,即只要文学样式及其所表现的特征,或者讲能够进一步扩展为展如今读者面前的创作者的字里行间的东西是能够寻找其规律的,是符合“文如其人〞命题的。除了第一种明显不成立外,第三种和第四种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四、结束语作为文艺欣赏论的“想见其为人〞有着悠久的传统,其对文艺作品的分析也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学创作的经过包含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经过,华而不实隐含着复杂的“人文〞关系,即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而历来对“人文〞关系的研究众讲纷纭。文章把“文如其人〞分别对应四种命题逐一分析,方式方法具有创新性,是对传统研究方式方法的一种补充。随着学界对文学理论和文艺欣赏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寻求索,我们国家的文艺欣赏论将会出现更多更新的方式方式方法。以下为参考文献[1]文艺学专题研究编写组文艺学专题研究[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388-410.[2]胡山林,宋伟,张云鹏文艺欣赏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5.[3]司马迁史记[M].北京线装书局,2006:365.[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118.[5]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274.[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66.[7]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21:330-335.[8]张会恩“文如其人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5):79-83.[9]郭德茂“文如其人〞论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4(2):35-39.[10]王泽龙“文如其人〞辩([].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47-50.[11]杨其圣,严励“文如其人〞与文不如其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1):74-77.[12]刘玉平“文如其人〞新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5(5):82-84.[13]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上、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98-502.[14]王希杰文如其人与修辞立其诚[J].东南大学学报2018(3):92-96.[15]黎风从艺术风格论对“文如其人〞的新解[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2):57-63.[16]肖翠云形同而质异:“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J]江准论坛,2004(5):126-130.[17]蒋寅.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J.求是学刊,2001(6):82-87.[18]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