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1000字》_第1页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1000字》_第2页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1000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1)选题的来源文创旅游是借助文创园区、文创乡村、文创街区、文创小镇、文创客栈等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或文化创意产业成果,所开展和参与的文化旅游活动。文创旅游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时尚生活的相互融合成果,其最大特点是文化的创新创造性体验和艺术化、诗性化、时尚化生活品味及其惊喜发现与享受,自然涉及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环境艺术、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创意成果及体验旅游的开发利用。近年来,旅游与文化创意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要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国内已有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北京“798艺术区”、田子坊文化产业集聚区、华山1914、厦门曾厝垵文创村等著名的文化创意园区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典型案例。但众所周知,文创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粤东地区的古民居就是一种非常有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载体,其可以为当地客家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提供一定的基础。广东客家人的祖先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后裔,由于灾荒、战乱或其他种种原因迁到广东的东部和北部。粤东地区,作为客家腹地之一,保存有大量的客家传统民居,其形态丰富多样,有方形围楼,圆形围楼,还有围龙屋等,几乎涵盖了客家民居所有的建筑样式。围龙屋较为坚固,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依然可以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围龙屋也非常安全,是祖先中原汉人为防止盗匪打劫及猛兽袭击而建造的。此外,这种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1.0米左右的炮楼,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的围龙屋也较为封闭,具有较强的防御性,集家、祠、堡于一体,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从康熙年间的河大塘围龙屋、光布围龙屋到咸丰年间的旧刘村大夫第,再到清末民初的中新镇合益村永福魏屋、派潭镇鹅兜村陈屋、小楼镇正隆村黄屋等,粤东地区围龙屋的后围龙由圆转方,处于不断变化的态势。清代以来,尽管粤东的客家围屋处于不断演进当中,但仍然恪守以祠堂为中心,住宅环绕祠堂而建的传统模式。总之,在吸纳粤东建筑文化精华以及坚持传统围龙屋基本要素的情况下,围龙屋虽然在不断变化,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不变。换句话说,围龙屋是粤东地区居民走不出的情怀,甚至逐渐变成了粤东地区的标志建筑,这种建筑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可以作为的文创旅游产品得以被开发。本文主要以粤东的围龙屋为例,来研究客家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策略,根据粤东围龙屋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型对策。(2)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现阶段古民居研究方式建立在对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进行实例分析,侧重于民居建筑本身及环境的静态特征把握,而忽略了古民居与乡村文创旅游的结合,对古民居这种乡村文创旅游的载体没有采取足够重视的态度,亦没有将其利用起来。目前学术界关于粤东古民居以及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较多,但是多是对于某一方面的研究,缺乏对粤东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策略研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本文将以粤东围龙屋为例,来分析粤东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策略,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创旅游方面的文献资料,而且可以进一步为粤东古民居方面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从理论层面丰富乡村文创旅游理论体系,推动乡村文创旅游理论走向完善,因而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并且发展潜力和后劲非常大,粤东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鲜明的文化特质,作为客家文化的中心,粤东传统民居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完好的传承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又演进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这种古民居是很好的乡村文创旅游的载体和形式,在总体布局上,围龙屋这种古民居主要采用梳式布局,结合开敞的厅堂、天井、庭院、廊道、巷道(如冷巷)以及通透的门窗来组织自然通风,作为客家人防风避雨的栖身之所,形象地反映了客家社会发展的进程,具备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使人们从中深切感受到客家生命力强、勤劳勇敢、团结互信、礼乐相济、崇文重教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共振,最终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本文主要以围龙屋为例,结合资料分析和田野调查,对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并利用相关的产业转型理论等来分析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策略,帮助粤东地区利用围龙屋这种古民居来促进文创旅游的发展,使得围龙屋这种古民居在粤东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起到跟大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促进围龙屋这种古民居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粤东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因而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1)国内外研究现状①客家古民居的现状对于粤东客家民居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在20世纪末达到研究的高潮时期,研究从早前的侧重于客家民居的类型和空间特性,发展到从人文、历史等多学科分析传统民居的演变,探讨客家民居形成背后的文化蕴涵。国外缺乏对客家古民居的研究,但与之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建筑景观方面。比如德国Hat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为基础的DLU策略系统,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的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土景观种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日本学者MasaoTsaji在曾论述过,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和私有资源,公共资源优化经常受到忽视,必须通过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来保证。虽然生态村的概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和表述形式,但所指的含义大致相似。这些研究与本研究的客家古民居还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启示。在我国,罗香林是客家历史及其文化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在1992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中分析了客家文化,涉及到历史、语言、民俗、宗教等多个领域,认为客家人是由于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中原衣冠士族。客家人基本保持了中原衣冠士族从语言、风俗、饮食、习惯等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中原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同时,他还在第五章“客家的文教”中较多地论述了客家民居,认为客家民居包括多种类型,包括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区的客家围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楼等几种形式,这些不同的客家民居功能大致相同。2001年,曾昭漩在《客家屋式之研究》中从“形式”到“分布”,对客家围屋的“屋式”进行了分类,并将客家围屋的“屋式”分为“标准屋式”和“变式”。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客家民居的研究就在不断增多,但大多数是从建筑角度进行的研究。刘敦祯在《中国住宅概说》中介绍客家民居后,又在《中古代建筑史》中对元、明、清时期住宅建筑进行了概论,并将客家民居定义为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群体住宅”。黄汉民在《客家土楼民居》中以典型实例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客家土楼的聚居方式、防御功能、空间特色、建筑技术、历史成因进行探讨,揭示客家精神与客家人独特的心理特征。陈峭苇、程建军在《桂东南客家民居源流浅析》中指出,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典型类型有堂横屋、围楼、围龙屋、围堡、围村等,依据移民历史推断,这些客家民居与赣闽粤三地的客家民居应当存在紧密的关系,但通过对各地实例从平面格局和空间形态等方面所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桂东南客家民居基本上是类同于广东各地尤其是粤东地区的客家民居,并认为这是被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域风格的各类客家民居所同化的结果。吴庆洲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中研究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客家建筑类型及其特征、客家建筑的分布及其地域差异性、客家装饰、风水习俗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到达很高的水准,对本文有相当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张亿敏在《深圳客家民居及其保护策略研究》中对深圳龙岗地区客家民居进行普查,准确了解了客家民居的现存数量、分布与留存状态,在将这些客居划定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形态保护”、“特征保护”四种等级的基础上,认为应对这四种等级的客家建筑采取“核心保护要素”、“修缮与维护准则”、“未来用途管制”等对策。除了分析客家民居保护策略外,也有学者对客家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了研究。比如姚深在《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与特征》中指出,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可以分为杠屋、堂横屋、围龙屋、围楼以及其它共五大类,其装饰可分为功能性装饰、功能性与审美性结合的装饰、审美性装饰三大类,它们在历史上存在着前素朴后繁复的装饰程度之别;在装饰区域上存着在重礼仪厅堂轻生活空间的轻重之别,在装饰风格上呈现出质朴简洁而又不乏雅丽的特点,尤其是兴盛期的下堂大门门壁装饰,出现了定式化的设计。黄丽珠在《广东传统客家民居与现代民居的文化意识》中介绍了客家民居的空间结构,认为客家聚居建筑是由三个空间层次组成的,核心空间是以祖堂为主体的公共建筑。其次是以居住用房为主的主体建筑,它围绕公共活动区形成第二层次的空间。最外围是自然地貌,它以建筑为核心形成第三层次空间。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关于客家民居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学术界也加强了对围龙屋的研究,使得研究更加细化,对本研究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下:陆元鼎、魏彦钧在《广东民居》这一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广东地区不同类型的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及其内涵,其中专门介绍了客家民居,分析了其建筑类型、特征及其艺术价值;杨星星、赖星在《广东增城客家围龙屋发展衍变初探》中指出,增城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广客民系杂居地区,其中有很多围屋的建筑,这些围屋具备如下的特点:(1)从外立面来看:增城客家传统民居的外立面的色彩以对比色为主,即黑瓦屋面和白色墙面的对比,有朴素大方的效果;(2)增城客家围屋在屋面正脊、垂脊多采用广府民居常见的龙船脊以飞带式垂脊,还有部分围屋的横屋山墙采用了镬耳山墙的形式;(3)增城客家围屋的入口处的变化也反映出广府建筑文化的影响,在那些大门是三开间的门廊式入口的围屋,其檐柱式及柱础形式多为广府地区流行的式样,其次间檐杭梁也采用“石虾弓梁”形式;(4)围屋的墙楣彩描装饰主要在厅堂顶桁下墙楣处横屋和山墙外博风处。吴卫光在《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期望从人文学科的层面阐释围龙屋建筑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深层文化内涵,阐释表现在围龙屋建筑构成中的视觉象征符号,阐释在可视的建筑图像后面可悟的文化意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此外,不少学者的研究基于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梅州传统民居及其内涵,如陈志华在2007年出版的《梅县三村》对梅县的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的民居建筑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和描绘,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其民居的分布规律、平面形制、功能特征、营造手法及其文化内涵,并揭示了历史发展对村落生活和民居形态的影响,为本文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启示。李婷婷在《梅州传统民居现状与保护研究》也是对梅州整个区域内的民居数量和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民居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黄红生在《客家民居建筑——浅谈龙南围屋》中指出,龙南围屋是江西省龙南县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它以其主房四周外围筑以高墙、炮楼而得名,以体量巨大、防卫功能完备,集家、堡、祠于一体的客家民居建筑中,世人公认的围屋建筑中——龙南的方形围屋、闽西圆型围屋、粤东弧形围屋最具代表性,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与象征。杨耀林、黄冀岳在《南粤客家围》这一著作中根据南粤当地政府及文保单位对传统民居做了大量的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出版了一批较权威的基础数据,对南粤古民居、古村落的风貌进行了概述,认为这些建筑民居背山面水,外闭内敞,风格独特。曾艳博士在《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中对民居的类型文化地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广东地域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聚落及民居文化区体系,这个体系完整涵盖了文化的核心区、边缘区与过渡区。不同的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呈现不同的地理文化,比如广府聚落民居文化区是指该区域主要呈现广府化的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原始聚落民居文化区是指主要呈现原始化的区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除去大量的多角度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大量的学者对梅州民居的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如同济大学的路秉杰教授等人,对梅州民居进行较大规模的测绘考察,出版了《广东梅州传统民居测图集》(2012)。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客家民居的研究著作日趋丰富,对客家建筑的历史演进、形制类型、文化内涵、分布范围等都有较为详实的阐释,粤东作为客家核心区常常作为典型案例而被提及,其中的围龙屋更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研究对象,尤其是对于粤东地区传统建筑的类型、性质、具体分布情况少有涉及,更缺乏结合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对民居在梅州的分布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进行系统分析。②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现状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文创产品也受到越来越多政府企业和专业设计师的关注和重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但从我国文创产品的研究角度和范围来看,学者对文创旅游的研究还有待增加。KatarinaMelichova(2017)认为,乡村旅游会能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并且以斯洛伐克乡村地区旅游活动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在城市变迁、移民、影响力指数等的关系。JustynaAnders-Morawska(2017)撰写的文章,研究旨在增加人们对企业家在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中的作用的理解,该研究首先介绍了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重点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然后叙述了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目的地的竞争力以及企业家在建立成功目的地中的作用。TommasoSavino(2017)认为农村拥有越来越多的替代食物网络:农村游客可以在这些网络中扮演消费者和“文化经纪人”的角色,结合两种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验经济”和“亲密”模式,为乡村旅游中的食品专业营销提供了理论框架,代表了经典营销思想的重新定位。它探讨了当地食物的意义,包括追求与自然的重新联系,对全球化的适应力,当地食物在加强个人身份方面的作用,寻求新鲜感,品味和真实性,对当地生产者的支持以及环境问题。RidW(2014)对冈比亚的农村旅游进行了研究,与许多其他非洲在冈比亚,农村地区很少从该国旅游部门的营业额中获利。然而,在学术和政治文献中,乡村旅游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多样化战略,可能会引发偏远社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了解游客为何有动机参与不同的旅游细分市场。总的来说,国外学者的研究多是针对乡村旅游方面,缺乏对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不断增多,具体有如下几方面:蔡立在《乡村文化振兴驱动下的新文创设计》中指出了乡村文化和文创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认为新文创源于乡村文化,新文创是活化乡村文化的重要土具,新文创对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生态文明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等,并指出了基于乡村文化的新文创设计方法,包括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特征、遵守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以及坚持创新,实现“科技+文化”等。钟蕾在所著的《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2015)一书中通过实践案例对文化创意产品从宏观、微观剖析其要素,并整合、分析与提炼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官秀媛在《以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以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中以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分析了以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认为其有丰富的文创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科学的规划、适量的人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但以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其可以为该地区提升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李彪在《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中通过对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介绍,找出了二者理论上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主要在于拓展产业链,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搭建好平台,增强文创产业的原创能力等,并且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包括政府支持、人才保障、多元融合等,加快我国乡村旅游行业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增强二者融合发展的实际效果,进而为我国乡村创意旅游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王宏兰在《基于网络文本的文创村与旅游业融合效果研究—以曾厝垵为例》中指出,曾厝垵文艺特色鲜明,各种各样小店、小吃和客栈最吸引游客,但商业化、拥挤、产品创意不足是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促进曾厝垵文创村与旅游业深入融合,需打造特色旅游节事活动,丰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培育产业融合市场主体,构建科学的保障体系,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培养旅游和文化创意兼通人才。卢雯君,李枫在《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以广西融安县元宝山乡村旅游为例》中以广西融安县元宝山为例,分析了其在发展文创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几个创意点,包括积极建设特色景点、融合苗壮文化特色、积极引进旅游文化相关产业优秀人才等,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我国如何实现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杨柳在《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中认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包括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升级转型;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增强乡村旅游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持续增加等,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引进和培育高素质的旅游创意综合类创新人才、构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园、巧用先进科技促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等。③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现状付业勤(2018)将客家民居与国内外主要的民居旅游地以及国内的海南岛等主要的客家民居旅游地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上述国内外的客家民居旅游的开发的成功模式和经验等。陈健平(2017)对客家民居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支撑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指导概念和理念,并积极倡导客家民居旅游要强化全景旅游体验,倡导全域旅游景观,积极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将其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客家民居和旅游胜地。刘萍(2015)分析了当前客家民居旅游开发品牌的现状及其模式类型,论证了当前客家民居旅游在旅游开发中的品牌建设的问题,认为当前客家民居中的生态旅游自主品牌的数量较少,目前仅占总数量的8.9%;项目在景观、特色产业以及文化等方面,对旅游品牌的拉动力都不强;对此,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李卉妍(2016)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客家民居旅游岛建设中,人才发挥的作用最重要,因此应该高度重视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此应该具体分析客家民居旅游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此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各类创新人才的办法等。④研究述评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客家古民居和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比较深入,国外多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功能,不同利益者的诉求以及旅游消费活动的需求、旅游发展道路等方面的研究,在乡村文创旅游中比较注重对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结合的方式、融合程度的研究。而国内对乡村文创旅游发展的文献则近年来呈逐步增加趋势,但是缺乏对客家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参考文献D.K.Hater,HTB2Usermanual2.Oc,Cardiff:WelshSchoolArchitecture,CardiffUniversity,UK,1997FormanFathy.NaturelEnergyandVernacularArchitecture.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6MasaoTsaji,HolmgrenD.Permacultureoueaperennialagricultureforhumansettlement[M].3rded.Tyalgum,NewSoutnmales,AustraliaTaga.riPublishers,1987:25-43..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曾昭漩,黄伟峰主编.广东自然地理[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21刘敦祯.中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陈峭苇,程建军.桂东南客家民居源流浅析[J].华中建筑,2017(10).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张亿敏.深圳客家民居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5.姚琛.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与特征[J].文山学院学报,2016,29(05):20-24+38.[日]进士五十八,[日]铃木诚,[日]一场博幸著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乡上景观设计手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黄丽珠.广东传统客家民居与现代民居的文化意识[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1996:144-146.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姚琛.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与特征[J].文山学院学报,2016,29(05):20-24+38.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J].建筑历史与理论,2008,29(05):20-24+38.陈志华.梅县三村[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李婷婷.梅州传统民居现状与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黄红生.客家民居建筑——浅谈龙南围屋[J].商品与质量,2009(S7):72-75.杨耀林,黄冀岳.南粤客家围[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曾艳.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广东梅州传统民居实测图集[M].科学出版社,2012.KatarinaMelichavaActaRegionaliaet.IsRuralTourismaPerspectiveDrivesofDevelopmentofReralMunicipalities?—TheCaseofSlovakRepublicEnvironmentalica2017-1DeGroyter[J]10.1515/aree-2017-0001.JustynaAnders-Morawska.CulturalEcosystemofCreativePtace:CreativeClass=CreativeNetworksandParticipationinCulture[J].InternationalStudies.InterdisciplinaryPoliticalandCulturalJournal.2017(1)TommasoSavino,AntonioMesseniPetruzzelli,VitoAlbina.SearchandRecombinationProcesstoInnovate:AReviewoftheEmpiricalEvidenceandaResearchAgenda[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Reviews,2017(1)BrianGarrod.Re-conceptualisingruralresourcesascountrysidecapital:Thecaseofruraltourism.JournalofRuralStudies,2005-1Elsevierjouma110.1016/j-jrurstud.2005—08—001蔡立.乡村文化振兴驱动下的新文创设计[J].大众文艺,2019(16):67-68.钟蕾.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M].旅游文化,2015官秀媛.以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以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01):22-23.李彪.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09):43-44.王宏兰.基于网络文本的文创村与旅游业融合效果研究——以曾厝垵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7-41.卢雯君,李枫.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以广西融安县元宝山乡村旅游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225.杨柳.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7(04):57-58.RandallS.UPCHURCH.Theevolutionofasleepinggiant:resorttimesharing[J].HospitalityManagement,2002:211-225.[32]DiamantisD_ThecharacteristicsofUK'secotourists[J].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1999,24(2):99102DavidA.Fennell.Ecotourism---AnIntroducrion[M].Routledge,LondonandNewYork,1999RidW,EzeudujiIO,Probstl-HaiderU_SegmentationbyrilotivationforruraltourismactivitiesinTheGambia[1].TourismManagement,2014,40:102-116.付业勤,石妍,王军军.基于国内外经验的客家民居建设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2018陈健平.全域旅游视角下客家民居建设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1):78-88.刘萍,国际旅游岛视角下海南客家民居旅游品牌开发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220225.李卉妍,王浩,隋姗姗,等.客家民居旅游建设中人才综合管理创新路径研究明.科学管理研究,2016(2):74-77.3、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在把握客家古民居、围龙屋、乡村旅游、乡村文创旅游等概念的基础上,对体验经济理论、产业融合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理论等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粤东地区的传统古民居的发展现状、类型及特点等进行了基本介绍,然后重点介绍了围龙屋的基本情况,包括的发展演变历程、现存数量和分布情况、形制特点、文创属性等进行了介绍;接着以围龙屋为例,分析了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现状,具体介绍了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背景、粤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可行性、粤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价值、粤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策略等;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梅县桃源村为例进行分析,指出产业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存在的具体问题;第六部分是粤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分析,具体包括人文景观营造策略、自然景观营造策略、与其他文创产品结合共同培育文创旅游品牌、加强终端体验建设、加强乡村文创旅游人才培养等,希望可以促进粤东地区围龙屋向乡村文创旅游的顺利转型。本文的写作提纲如下:1绪论1.1研究背景1.1.1发达省份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指引1.1.2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现存的若干问题1.1.3文创旅游发展政策出台1.1.4客家古民居转型文创乡村旅游的条件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选题目的1.2.2选题意义1.3国内外研究进展1.3.1客家古民居的现状1.3.2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现状1.3.3客家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现状1.3.4研究评述1.4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4.1主要研究内容1.4.2研究方法1.5研究技术路线2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相关经验借鉴2.1.1客家古民居2.1.2围龙屋2.1.3乡村旅游2.1.4乡村文创旅游2.2相关理论基础2.2.1体验经济理论2.2.2产业融合理论2.2.3需求层次理论2.2.4文化创意产业理论2.2.5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理论3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的发展现状3.1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背景3.1.1地域环境概述.3.1.2历史发展概述3.1.3人口发展概况.3.2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的类型及特点3.2.1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的类型1、杠屋类2、围龙屋类3、堂横屋类4、围楼类5、其他类3.2.2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的特点1、地域性2、防御性3、教化性3.3粤东地区围龙屋的发展情况3.3.1粤东地区围龙屋的发展演变历程3.3.3粤东地区围龙屋现存数量和分布情况3.3.3粤东地区围龙屋的形制特点1、规模较大2、有一定的建筑标准3、内部空间较为多样4、空间形制有一定的审美性3.3.4粤东地区围龙屋的文创属性1、文化地理特征2、民系背景3、聚落类型4、建筑融合方式4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现状分析——以围龙屋为例4.1粤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背景4.1.1粤东地区围龙屋特色显著,但急需要加强保护4.1.2粤东地区乡村旅游资源有待丰富4.1.3政府加强了对乡村文创旅游开发的力度4.2粤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可行性4.2.1围龙屋是良好的乡村文创旅游资源4.2.2围龙屋有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4.2.3围龙屋被纳入到客家古民居保护的范畴内4.2.4国家对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4.3粤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价值4.3.1审美价值4.3.2经济价值4.3.3文化价值4.3.4生态价值4.3.5社会价值4.4粤东地区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策略4.4.1营造人文景观4.4.2营造自然景观4.4.3挖掘文化内涵4.4.4突出文化价值4.4.5培养文创旅游人才5梅州市梅县区桃源村利用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案例分析5.1梅县区桃源村概况5.1.1基本情况5.1.2地域优势5.1.3围龙村现存情况5.1.4文创旅游发展情况5.2桃源村利用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举措5.2.1出台了转型的政策措施5.2.2加强了对围龙屋的保护规划力度5.2.3创建了围龙屋的文创品牌5.2.4开始乡村文创旅游试运营5.3桃源村利用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存在的问题5.3.1围龙屋的人文性较为薄弱5.3.2乡村现状跟不上转型的步伐5.3.3围龙屋的功能与艺术不够平衡5.3.4未形成特色的文创旅游品牌5.3.5文创旅游人才匮乏5.3.6终端体验有待改善6粤东地区客家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对策6.1人文景观营造策略6.1.1营造文创集聚区营造6.1.2设置文创小品6.1.3塑造地域感与自然感6.1.4根据人的需求进行整体规划6.2自然景观营造策略6.2.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艺术真谛6.2.2加强对围龙屋的还原和修缮6.2.3尽可能保存围龙屋的自然属性6.3与其他文创产品结合共同培育文创旅游品牌6.3.1增加文创旅游产品种类6.3.2举办节庆活动6.3.4大力实施商业开发6.4加强乡村文创旅游人才培养6.4.1注重对各类人才的引进6.4.2注重对村民和经营者的培训6.5加强终端体验建设6.5.1加强资金投入,改善围龙屋的旅游条件6.5.2以人为本进行围龙屋旅游资源开发6.5.3提供个性化、深度的旅游体验7结论与展望7.1结论7.2展望4、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的办法、措施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的问题、困难:(1)在研究之前,需要思考采取哪些理论来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鉴于乡村文创旅游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缺乏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本文需要找出合理的理论来保障结论具备科学性;(2)目前古民居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不多,大多数研究多都是关于客家古民居和乡村文创旅游的单独研究,本文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搜集这两方面的资料,从而寻找合适的衔接点进行重点研究;(3)目前粤东地区的围龙屋转型乡村文创旅游的研究不足,笔者还需要亲自前往粤东地区搜集大量围龙屋的数据资料,使得研究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而且梅县桃源村是调查的重点对象,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