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4-21课_第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4-21课_第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4-21课_第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4-21课_第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4-21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14--21课复习资料编者☑寂寞梧桐倾心共享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城市(1)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装、旗袍、学生装出现,裙子在大城市流行。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3)住:西方建筑样式传入,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开始出现。

(4)社会风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成为新时尚。婚丧仪式也改为简约文明。社会生活总体趋势:从封建专制到自由平等。

2.农村

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主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特点:受意识形态支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

2.改革开放以来

(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2)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菜篮子工程”丰富了餐桌。

(3)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启动安居工程。

(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特点:多元化,与世界接轨,出现时尚中国。【问题探究】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什么在通商口岸变化最大?(1)最早开放遭受西方侵略深受西方文明和思想的影响

(2)历史上商品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小。

(3)人员流动性强,个性自由开放。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近代: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开设,西方资本主义的物5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梳理】交通工具的发展铁路交通(1)铁路建设清政府:19世纪80年代初,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时期: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技术改进①火车机车的演变。②火车提速:1997年起实现多次大提速2.公路交通(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2)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汽车制造厂,在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与航空

(1)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垄断。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有较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呈萎缩状态。(2)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线开通。③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8万千米。④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新中国成立前(1)电报①有线电报: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晚清时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主要用于军事目的。②无线电报:20世纪初在上海崇明设置并发展到各地,供官商通报。(2)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清政府于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此后,发展非常缓慢。2.新中国成立后(1)改革开放前: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3.通讯工具变迁的影响:是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问题探究】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政府引进先进交通工具和技术。(2)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争修铁路等。(3)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2.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积极影响: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梳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发展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利用报刊宣传进步思想。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新中国报刊业的发展(1)改革开放前:有《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2)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1)新中国成立前: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不久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还有电影《风云儿女》。}(2)新中国成立后:反应工农生活和战争题材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事业(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央电视台前身)(2)普及: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视逐渐普及,如今有了大屏幕彩电和液晶电视。(3)作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3.特点:一是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二是文字、图像和声音兼备;三是高度互动,双向传授。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学习、娱乐方式。【问题探究】1.报刊对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对夺取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性近代化的进程。③建国后----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各种专业性报刊及时传播各类信息。2.四大媒介是指什么?它们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四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影响: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取信息,生活、学习、娱乐等方式也随之改变。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梳理】一、虚假“繁荣”的幻灭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主要原因:①贫富差距扩大,市场相对狭小;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烘托出市场繁荣假象;③股票投机等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3)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2.标志: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股市崩溃。3.表现:①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②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

③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1.特点(1)波及范围广(2)持续时间长(3)破坏性大2.影响(1)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空前尖锐。(2)对国际关系: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激烈的反抗。③法西斯分子趁机造势,政治影响增大,社会动荡不安。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1.经济政策:“自由放任”2.结果:危机不断恶化。【问题探究】1.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说明了什么?①资本主义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②美国是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2.概括“自由放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核心内容:认为市场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政府的职能是“守夜人”,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理论来源: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张“自由放任”政策。第18课罗斯福新政【知识梳理】临危受命(背景)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2.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3.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并提出“新政”。二、实施“新政”(内容)1.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①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方面:①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③开展“蓝鹰运动”(政府对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3.农业方面: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4.社会福利方面:

①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5.社会立法方面: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三、影响1.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2.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3.深远影响: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问题探究】1.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哪里?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罗斯福与胡佛反危机的措施和结果有何不同?罗斯福主要通过“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克服了危机;而胡佛采取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危机不但没有解除,反而更加恶化。3.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倾向,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①从目的上看,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克服美国的经济危机挽救资本主义。②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③从性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④从作用上看它恢复、发展了经济,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新政并不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梳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概念: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2.发展时期: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3.理论指导:凯恩斯主义。4.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5.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6.弊端:7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滞涨”现象。7.解决措施: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进行社会服务。3.发展历程:二战后逐渐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见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在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作用:使穷人受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5.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1.第三产业兴起(1)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增长速度最快,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物质生产部门。(3)意义:①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②经济发展发生质变。2.“新经济”出现(1)条件: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2)时间:20世纪90年代。(3)特征:知识经济为基础,新信息技术为主导。【问题探究】1.工业革命后,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重要阶段?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2.结合身边的经济生活,谈谈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高社会福利待遇;重视发展第三产业;重视知识经济。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松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联合扼杀。1918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5.作用:集中力量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1921年2月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2.内容(1)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2)工业上: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外资经营矿山、森林、油田等。(3)贸易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上:废除实物分配制。3.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联成立。(2)1924年初,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内容(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评价功绩: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②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探究】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经济、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 去除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形式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评价 不是向社会处于过渡的正确途径,激化了矛盾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相同点都是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征?(1)经济: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单一公有制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③在经济建设方针上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高度集权,一党专政(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盛行,思想文化受行政干预严重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教训有哪些?(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要从根本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梳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3.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赫鲁晓夫下台,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上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重点续表农业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1.农业:(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2.工业:(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2)给予企业部分权利(3)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进行经营管理.1.减少了指令性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