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有效性探析,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1页
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有效性探析,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2页
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有效性探析,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3页
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有效性探析,公共关系学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有效性探析,公共关系学论文摘要:社会上存在着很多规范,社交礼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大部分礼仪习惯是从传统中流传下来的,且文献中只阐述了社交礼仪的良好影响,在当代社会不全部适用。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了社交礼仪在当代社会的有效性、特征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群体对社交礼仪有效性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分歧。同时还发现,在特定情况下,社交礼仪会带有功利性与目的性。除此之外,社交礼仪对于男性和女性要求的侧重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关键词语:社交礼仪;礼仪规范;环境决定论;扎根理论;Abstract:Societyhasmanynorms,andsocialetiquetteisoneofthem.Socialetiquetteismostlyasetoftraditionspasseddownfromourpredecessors.Althoughtheliteraturehasmainlyfocusedonitspositiveinfluences,socialetiquettemightnotbetotallyrelevantinthemodernsociety.Thus,adoptingagroundedtheoryapproach,weinvestigatedtheeffectivenessofsocialetiquetteinthemodernsociety,andwealsostudieditsfeaturesanditsinfluenceonthemodernsociety.Wefoundthatsocialgroupsperceivetheeffectivenessofsocialetiquettedifferently.Wealsofoundthatundercertaincircumstances,socialetiquettecanbedrivenbyutilitarianismandmotives.Inaddition,wefoundthatthesocialetiquetteexpectationsforindividualsofdifferentsexesaredifferent.Keyword:socialetiquette;socialnorm;environmentdeterminanttheory;groundedtheory;一、引言社会上存在着很多规范。社会规范指社会诸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1]。社交礼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由此衍生了社交礼仪[2]。社交礼仪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互相交往中约定俗成、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3],牵涉个人和人际交往中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详细规则和惯用形式[4]。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能够表示个人的尊重、亲善和友好[5]。社交礼仪的类别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会有相对应社交礼仪[6]。由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也不同,由此产生的礼仪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7]。至今为止,文献中大部分都阐述了社交礼仪的良好影响,即有效性,拥有良好的社交礼仪,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形象和素质[5],而且更易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可[7]。但社交礼仪的无效性仍存在。礼仪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产生,在那时候,礼仪是等级社会用来约束人的工具,主要用来时刻提醒人的社会地位[9],并加强对人的某些限制。比方,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等级低的人见到等级高的人,必须鞠躬以示尊重[9]。鉴于大部分礼仪习惯都是从传统中流传下来的,因而为探究社交礼仪在当代社会中究竟能否存在有效性以及它在不同环境中的特征是什么,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有什么等问题,展开本次调研。二、文献综述(一)社交礼仪西方礼仪文化起源于法庭制度:礼仪一词最早来自于法语Etiquette,指的是指法庭上的通行证[10]。初期的礼仪与一定身份、地位相适应[9]。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内涵也得到丰富,适用范围也逐步扩大。礼仪不单单是为了区分等级,而是逐步融入了美德的内容,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社会需要而被提倡和认同[9]。因而如今人们普遍以为社交礼仪是指通过良好的教养或权威规定的在社会或官方生活中被观察到的行为(Webstersdictionary),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互相交往中约定俗成、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4],包括语言、仪表、仪容、仪态、表情、举止动作等多方面的形式[11]。礼仪是一种内省,人们能够通过礼仪来保卫本身免受外部挑战[12]。每个人对个人的社会形象很关注在意[13-15],外表形象和内在素养都能够通过礼仪来约束美化[11]。因而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展现出有礼的一面,人们会严格用各种各样符合多数人意愿的礼仪规范约束自个的行为。进而使个人的形象愈加符合社会要求,以获得社会的认可[14]。礼仪的核心是表示出对别人的尊重[16],任何行业成员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在于互相的尊重和理解[12]。因而礼仪在各个行业都有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能够减少社会成员的互相之间的经常性冲突。礼仪的作用在于调整社会生活,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是当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6],通过良好的社交礼仪能够增加朋友,拓宽路径,立足社会,本身的造诣可以以得到提高[17]。文献中未对社交礼仪负面作用进行阐述和分析,因而本文在研究的时候针对社交礼仪的有效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深切进入讨论了社交礼仪的性质与特征,根据扎根理论展开访谈。(二)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为四个理论派别:个人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互动论、交互决定论。个人决定论以为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认知构造等决定人的行为。强调个体单方面的决定因素,忽视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固然Durkheim强调社会事实对个人的制约[18],但也没有完全忽略个人对集体压力的对抗[19],并且晚年也开场强调社会和个体、构造与行动之间的互相嵌入性[20]。固然方式方法论个体主义者Weber宣称将个体的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但他自个也并没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例如新教伦理对个体理性行为影响的研究便是从宏观视角切入[21]。所以,严格的个人决定论难以立足。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是Watson的行为主义以及Skinner的激进行为主义。他们以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控制了环境就能够控制人的行为[22-23]。互动论以为环境和人相互作为独立因素,联合起来影响和决定行为[24-25]。Bandura的交互决定论以为个人的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互相决定的,他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26]。人类的行为能否会遭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环境决定论、互动论还是交互决定论,这一结论是肯定的。人是外部环境的产物[23],必须依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而存在[27]。人们处在某种环境中,和环境相融合,遭到环境刺激后,会不假思考地做出反响[26]。人们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对人们影响最多、最大的社会组织,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个人抱负和前途发展,还直接影响到人们及其家庭的现实生活[27]。因而,周围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暗示性和诱导性,人在环境影响中会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环境[28]。造成校园和企业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环境的不同[29]。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更多的关注如何能够获得收益,能够使企业壮大[30];而学校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更关注如何为社会提供适宜的人才[31]。企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提供平台;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更新社会的血液。因而,校园和企业环境的差异能否会对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的社交礼仪产生影响值得探究。因而,为探究环境因素能否会对个体的社交礼仪行为的理解和施行产生影响,本研究将针对两个不同的群体,即在校学生和职业工作者展开访谈。三、研究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方法展开调研[32]。扎根理论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式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历体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场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历体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本质理论的方式方法,能够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络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研究不是由建立假讲,搜集资料到验证假讲的线性经过,而是一不断的来回互相影响及比拟的经过。本文用理论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的方式方法选择访谈对象[33],并通过半构造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研究将在校大学生和在职人员作为访谈的对象,探究他们对于社交礼仪的不同看法。使用下面问题指导访谈:你以为当代社交礼仪有哪些?能够分为哪几类?你日常的社交礼仪有哪些?你以为以前的社交礼仪在当代能否仍然适用?你以为有求于人时请人吃饭算是一种社交礼仪行为吗?你以为当代社交礼仪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有什么不一样?你以为社交礼仪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你以为社交礼仪与年龄有什么关系吗?你以为周围人群对你本身的社交礼仪有什么影响?你在校和工作后本身对社交礼仪的看法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了不让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想法和研究界的定见对访谈产生影响,我们秉持着开放的态度。我们不断地将访谈的结果与研究问题相比拟,当发现一个新颖的观点时,我们不会忽略而是进行考虑并加以追问。通过系统整理,我们发现很多受访者把他们的讨论集中在与朋友圈、生活环境等相关的主题上。在所有的类属和类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将这些类属合并,同时将核心类属定为:人际交往环境,并用这个框架指导理论抽样经过[34]。我们在数据饱和时停止对数据的收集,在人际交往环境这个理论框架下对原始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后,建立了一个简洁的扎根理论[35-36]。本研究一共采访了32个人,华而不实17位为男性,15位为女性。在校大学生共18人,平均年龄为18~25岁,分别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财经大学等12所高校。牵涉的专业有西班牙语专业、日语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飞行器设计专业、金融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交通运输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源与动力专业等16个专业。在职人员共14人,平均年龄为30~45岁,工龄为5~18年。华而不实中专学历3人,大专学历4人,本科学历6人,硕士学历1人。牵涉的行业包括:老师、外资IT企业工作者、企业销售、民营企业家、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者、国有企业会计、银行经理、公务员科员等。牵涉的产业有:教育、IT、航空、汽车、金融、会计、旅游、行政等。学生生涯和工作生涯是一个人生命中占比拟大的两个阶段,个人在这两个阶段所经历事物与所处环境的特征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因而个人在工作未工作这个转折点所产生的变化远远大于成年未成年这个转折点。选取工作未工作这个分界点能够更好地研究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对于同一种行为的看法和理解上的差异。通过对两个视角的比拟,我们能够较全面地得出人际交往环境对社交礼仪的不同影响。四、研究发现在这个部分,我们对访谈结果进行系统性和描绘叙述性的阐述,将其分为社交礼仪的成本相关性、社交礼仪的群体差异性、社交礼仪的功能目的性、社交礼仪的男女区别性四个不同的层面。图1社交礼仪的差异化特征模型(一)成本相关性访谈发现社交礼仪与社交成本相挂钩。社交可分为高成本社交和低成本社交。社交成本是指为追求目的状态,而在社交中不断投入的资本数额。高成本社交中投入的资本大于低成本社交的资本。在校学生社交礼仪的特征与社交的低成本相关。受访者表示在校学生的社交很少牵涉金钱、权利、大部分只是为了维系感情而存在,因而不需要为社交产生很多消费,属于低成本社交。在校学生未进入社会,所以没有很强的利益冲突,没有职场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社交礼仪大部分只是日常间的联络和沟通。例如,一位在校学生表示:我以为我平常的社交礼仪主要是尊师重道,也就是和教师同学打打招呼之类的,没有那么多我请你吃饭是为了让你帮我办事情况的存在,学生的社交还是很单纯的。在职人员社交礼仪的特征与社交的高成本相关。在职人员的朋友圈大多是由利益相关而产生联络的交往者、为了建立起大的交际圈,平常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的饭局,因而,为社交产生的花费远远多于在校学生,相比之下属于高成本社交。职场中礼仪的背后是对个人利益的维护和期望,平常的社交礼仪可能为将来储备了一定的人际资源。例如,一位在职者表示:在我还没调到如今所在的部门前,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往这个部门跑,和同事打打招呼,看看有些什么能够帮助的。或者请同事吃吃夜宵,混个脸熟。如今我调过来了,部门里的人和我的关系都挺好,没有排外的现象。在职场中与人打好关系是安居乐业之本,礼仪就给了我打好关系的契机。(二)群体差异性(由高低成本引出)在校学生的低成本社交与在职人员的高成本社交,分别代表了不同特征的社交礼仪。因而,社交礼仪具有群体差异性,不同的群体对社交礼仪的看法不尽一样。在校学生以为,社交礼仪不具有目的性,与利益没有联络,礼仪修养是人际交往中从内而外具体表现出出来的个人基本素养。人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和别人相处,很少会有为了追随某种利益而触发某种礼仪的情况存在。他们以为有求于人时请客吃饭这一行为太具有功利性、周围的人好似没有这么做过,自个一般不会这么做。例如,一位在校大学生表示:礼仪是从小培养的习惯,没有人愿意和一个粗鲁的人交朋友。社交礼仪不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方式,而是相互尊重对方的表现,是由内而外具体表现出的素养。就算我表现了这个礼仪得不到什么利益,但还是会继续,由于这就是我本身的修养,不是为了迎合别人。在职人员以为,无论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体面的印象,还是为了维护个人职业或公司的利益,礼仪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各类细节的注意事项,并且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例如,一位在职人员表示:在任何工作情况下,假如熟悉工作场所的正确行为准则,就会被以为更有能力、更专业,在工作中的地位将会得以提高。而他们对于有求于人时请客吃饭这一行为,与在校大学生的观点完全不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这么做的人多了,自个已经习惯了、这挺正常的,假如是我,我应该也会这么做,毕竟对自个有利。尽管两者对于社交礼仪的详细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但双方的核心观点达成一致:尊重是礼仪的核心。无论能否具有目的性,礼仪本质上是表现对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而社交礼仪就为知足这种心理提供了契机。在校学生以为:只要人和人之间交往,就存在礼仪,因而礼仪像一个指南,教会我们怎样去尊重别人。一个人不尊重别人就难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在职人员以为:当代社交礼仪是以尊重换取尊重。对上级,对同事,对下级都要持有尊重的态度,尊重所有人是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养。(三)功能目的性(对在职者)在两个人相熟的情况下,一句问候一声夸赞能够维系两人之间的感情。若是不相熟悉,彬彬有礼的形象会留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是和不熟悉的人建立关系的一种辅助。礼仪不会架设障碍,而是打破障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络。但是社交礼仪除了积极的一面之外,还是有消极一面的存在: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在校学生的社交礼仪不具有目的性,而在职人员的社交投入的成本高,所以想得到的回报也多,因而社交礼仪产生了功利性、目的性。受目的影响,当个人有一个想要到达的目的时,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增加一些社交礼仪。这些社交礼仪在无目的地状态下是特别正常的行为,带有目的时会牵涉到个人的切实利益,此时社交礼仪便成为了一种不对等的利益交换关系的辅助。请求者通过大量社交礼仪向受托者作出暗示,希望能够增加或维护请求者本身的利益。例如,一位在职人员表示:送礼摆酒席这个行为放在平常,是节假日维系亲朋关系、联络团圆的正常而又美妙的风俗。一旦和利益扯上关系,就变了味。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人用各种方式方法、花费大量精神与金钱低声下气地求另一个人帮助。人们通常对行为举止有礼节的人产生好感,这些客套的礼仪行为会让受托者感遭到请求者的重视与真诚。在客观条件(如请求者本身的能力、业绩等方面较为优秀)良好的情况下,请求者会一厢情愿地增加礼仪行为,以提高被受托者接受认可的概率。例如,一位在职人员表示:一位同事和我的能力差不多,在上层岗位竞争期间,无论领导有没有在意,我在领导面前都会特别注重礼仪修养问题,也算是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所以最后如愿以偿地晋升了,而我同事却没有。(四)男女区别性当代社交礼仪对男女要求侧重点不同。在理想状态下,对男女的要求是平等的。如今的很多规则包括社交礼仪的规则都是由男性主导的,女性很难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把握话语权。因而做不到真正的平等,所以实际上对女性的要求更偏为显性,通常已经成文。对男性的要求比拟隐性,通常是人们观念上以为男性应该做出哪些行为。很多礼仪手册、礼仪培训班都是针对女性而设立的。除了礼仪队、服务生这些特殊职业外,很少有针对男性的礼仪培训班。五、讨论我们展开本次研究是为对社交礼仪在当代社会的有效性、特征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做一个深切进入的讨论和研究。首先,我们对文献中的社交礼仪的作用做了总体的概括和分析。我们发现,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形象塑造、感情联络、行为调节等功能[5]。拥有良好的社交礼仪,能提升个人的形象和素质,更易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可[37]。因而,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积极有利的功能。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社交礼仪的功能作用也是有好有坏的。因而,我们对社交礼仪能否有消极的负面影响如功利性、目的性,展开了讨论。通过整理文献,我们发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界以为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变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个人决定论以为个人是独立于环境存在的[18][21],但是已被证明是难以立足的[19-20]。环境决定论、互动论、交互决定论都肯定了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22-26]。而文献中并未对不同群体的社交礼仪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因而,当人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他们对社交礼仪的理解和施行能否也会有变化?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以在校大学生和在职人员为例,处于不同环境中的社交礼仪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校大学生社交成本低,则社交礼仪与利益的联络偏少,并且通常不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在职人员的社交成本升高,人们为弥补消耗掉的高成本,会倾向于通过社交礼仪来维护本身利益,此时的社交礼仪便染上了功利性的色彩。最后,我们注意到文献未对男女进行分别研究,而是总述了对于人们的要求与作用。由于当代男女地位较过去更为平等,因而,我们就社交礼仪在现代对男女要求能否有不同展开了探究,并且得出了结论:对女性的要求较男性而言更偏显性。本次对社交礼仪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由于群体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所展现出社交礼仪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弥补了文献中未进行群体分类的缺乏,使得理论更为全面。同时,对礼仪的特征进行了深切进入的研究,发现不同群体施行礼仪的出发点不同,社交礼仪也存在消极的功利性,丰富了文献中单一的礼仪有利的结论。研究得出的社交礼仪的特点能够反映出当代经济社会中人的社交行为的特点:具有功利性,能够折射出社会变革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推动了对社会变革的研究。研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提供了指导,生活中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环境适应不同的礼仪特征。需要对礼仪进行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肯定它在人际交往中的促进作用,也要认识到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功利性与目的性。发现社交礼仪在性别中的差异,为礼仪相关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六、局限性对于在校学生群体,我们只研究了大学生,未牵涉到中小学生,可能遗漏了一些对社交礼仪的不同观点。对于在职人员群体,我们未进行准确的职务划分,能否工作种类的不同会对社交礼仪的看法不同,产生不同看法的不同工作有什么特点,我们未对此展开研究。同时,能否工作年龄的长短会使人对社交礼仪的看法产生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仍然有待研究。七、研究结论社交礼仪继承传统,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只是为了区分社会层次,到当代社会成为人们社交的一种需求。社交礼仪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有效性,是一种优良传统的延续。由于礼仪本身不是一种条文或者条款的规定,学术上的定义有时候会与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发生矛盾,不同群体之间对于礼仪的理解也会有出入。通过研究在职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对社交礼仪的不同观点,我们得出,处于不同的阶段或者长期处于不同环境的人,社交成本发生了改变,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或思想存在差异,对详细社交礼仪的理解与看法也存在着分歧。在社交成本低的环境中,社交礼仪的特点与文献中所讲的展现个人修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相一致。而在社交成本高的环境中,社交礼仪会带有目的性,会与本身利益相联络。在利益驱动下,主动的一方会有意识地增加某些社交礼仪,以此来获得另一方的认可与重视,提高达成目的的概率。同时,社交礼仪对于男女的侧重点也存在着差异,对于男性的要求更侧重于观念上的规范,而对于女性的要求则是落实到详细行为。本文收集了横跨两个年龄群体的样本数据,完善了常规未分类的样本收集方式方法,使得研究的发现愈加客观与全面,但样本只研究了工作与尚未工作两类人群,能否有第三种更好的分类方式方法仍然值得探究,希望后续的研究能够弥补这项研究的局限。以下为参考文献:[1]GwinRP,NortonPB.Thenewencyclopediabritannica[M].Chicago:EncyclopediaBritannicaInc,1993.765.[2]王小净.演绎型礼仪规范与非演绎型礼仪规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6):38-41.[3]刘俊.试论大学生社交礼仪与素质教育的联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05):101-104.[4]黄艳丽.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J].邵阳学院学报,2005,(03):103-104.[5]陈安萍.论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功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0):93-94.[6]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7]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8]于莉.礼仪--沟通人际交往的阶梯[J].神州旬刊,2020,(12):31-31.[9]王福山.论西方礼仪文明思想的发展[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4-17.[10]王京华,韩红梅,葛永庆.中西方礼文化比拟研究[J].河北学刊,2006,(04):149-151.[11]WeigeltJ.A.ProfessionalEtiquette[J].JournalofSurgicalEducation,2020,70(3):291.[12]Samman,N.Ethics,Etiquette,andSurgicalTraining[J].AsianJournalofOralMaxillofacialSurgery,2005,17(3):149-150.[13]Tadelis,S.ThePowerofShameandtheRationalityofTrust[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7,47(5):611-641.[14]AndreoniJ,BernheimBD.Socialimageandthe50-50norm:A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analysisofaudienceeffects[J].Econometrica,2018,77(5):1607-1636.[15]GrossmanZ.Self-signalingandsocial-signalingingiving[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21,117:26-39.[16]CamererC,Thaler,R.Anomalies:Ultimatums,dictators,andmanners[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2):209-219.[17]LockeJ.Somethoughtsconcerningeducation[J].EducationDigest,1936,1(2):244-285.[18]DurkheimE.TheRulesoftheSociologicalMethod[M].NewYork:FreePress,1938.[19]Dave,Elder-Vass.TheCausalPowerofSocialStructures:Emergence,StructureandAgenc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8.[20]DurkheimE.TheDivisionofLabourinSociety[M].London:TheMacmillanPress,1984.[21]WeberM.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ology[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8.[22]WatsonJB.Psychology:FromtheStandpointofaBehaviorist[M].Philadelphia:Lippincott,1919.492-501.[23]SkinnerBF.ScienceandHumanBehavior[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53,28(52):4529.[24]GiddensA.Theconstitutionofsociety[J].RationalitySociety,1984,30(3):405428.[25]BourdieuP,WacquantLJD.Aninvitationtoreflexivesociology[M].Chicago:Universityof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