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中有关问题_第1页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中有关问题_第2页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中有关问题_第3页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中有关问题_第4页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中有关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流程及评审备案中的有关问题

高利民(Gao

Limin)教授级高工(Professor)矿产储量评估师(EvaluatorofMineralReserves)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RegisteredConsultingEngineer)

一、相关责任

报告送评单位、编制单位对送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评审机构对自己的评价结论、评审结果和评审结论的合理性负责;

备案机关对评审的程序合规性负责。

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流程申报→受理→评审→修改→报备→备案→登记

三、评审申报1.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申报表(2份);

【报告名称要与送报告名称完全一致,评审目的要表述准确,矿业权人的法定代表人要签字,并加盖矿业权人公章】2.申报单位对提交资料真实性的承诺书(2份);3.报告编写单位对提交资料真实性的承诺书(2份);

【内容符合要求,有矿业权人(报告编写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矿业权人(报告编写单位)公章】三、评审申报4.矿业权证明文件(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范围、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或国土资源部出具的矿业权设置方案或整合方案、同意出让文件等)复印件(2份);【证件清晰、合法有效。以勘查许可证为依据的,同时应附发证机关出具的勘查许可范围拐点坐标证明】。三、评审申报5.矿业权范围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叠合图(2份);【要用不同方向的条纹表示两个范围及未算量范围,附两个范围的54和80坐标系坐标,批准标高和估算标高,图文拐点编号对应,编号不重复。说明未估算范围的工作情况,见矿情况。必要时加剖面图。加盖矿权人公章】

6.报告编写单位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2份);7.矿产资源储量文字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报告要加盖矿业权及编制单位公章】三、评审申报8.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的工业指标论证报告

(对工业指标进行论证的提供)(2份);9.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的先期开采地段的说明(做初步设计依据使用的煤炭报告提供);

【说明矿井初步开拓方案,包括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先期开采地段的位置,给出先期开采地段的拐点坐标;明确设计单位资质适合与否;设计单位签字盖章。】

三、评审申报10.以往备案(认定或批准)矿产资源储量备案证明(或相关批文)(2份);

11.非正在生产矿山提交基础储量的,应提供(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关批文(1份);三、评审申报12.上市融资证明材料(以上市融资为评审目的的报告提供),包括董事会决议、证券公司证明、上市主体向储量评审中心出具的“关于认可×××报告评审结果的函(上市主体非矿业权人时提供)、国有资产管理局同意上市的证明(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占有股份的提供)、矿业权人同意上市文件(上市主体非矿业权人时提供)(各2份);三、评审申报

13.矿产勘查资源储量成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情况说明书;14.测绘资质复印件。15.根据具体报告情况,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评审受理

(一)受理依据及评审权限划分1.《关于颁布〈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205号);

【(1)部管评审认定:油气、放射性、上市、涉外、海域、跨省;大型以上: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转让应核实的,以其他方式(上市之外)筹资和融资时依据的、停办或关闭矿山时提交的尚未采尽的和注销、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2)省管评审认定:中、小型: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转让应核实的,以其他方式筹资和融资时依据的、停办或关闭矿山时提交的尚未采尽的和注销、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3)由矿业权人聘请专家评审,由主管部门认定:前2项之外,尚不能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矿产资源储量,或者矿山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新增储量,由矿业权人聘请专家评审,由主管部门认定,无主管部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认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国土资源部认定。】三、评审受理

(一)受理依据及评审权限划分2.《关于调整矿业权价款确认(备案)和储量评审备案管理权限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66号);

【上市报告由部管评审备案,其他那发证那评审备案。】三、评审受理

(一)受理依据及评审权限划分3.《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采矿权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4号)。【(1)协议出让采矿权的:以登记管理机关同意以协议方式出让采矿权的文件为依据;(2)整合的:以依照规定批准的矿产资源整合方案为依据(《关于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中采矿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65号):参与整合的矿山,原采矿许可证均是在省厅办理的,整合后矿山的采矿登记手续仍由省厅办理;原采矿许可证凡有在部办理的,整合后矿山的采矿登记手续由部办理);(3)扩大矿区范围的(评审、划范围、备案):已设采矿权利用原有生产系统申请扩大矿区范围的,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满足设立采矿权要求的,申请人应在完成资源储量评审后,申请划定矿区范围;依据划定矿区范围批准文件,申请资源储量备案;(4)采矿权人申请采矿权延续登记(大中型近三年资源储量未经评审备案的),大中型资源储量规模的,凭近三年经评审备案的资源储量报告确定剩余查明资源储量;(5)申请变更主要开采矿种的,应提交相关的储量评审备案文件;(6)矿权人拟以部分勘查区块申请采矿权的,应在全区地质工作程度达到详查以上并申请探矿权分立后,按规定申请划定矿区范围】。三、评审受理

(一)受理依据及评审权限划分4.《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建〔2008〕22号);

【关于剩余资料储量的核实问题:对(2008年2月底以前)由国土资源部登记发证的矿业权,与矿权有偿处置有关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工作,国土资源部委托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三、评审受理

(一)受理依据及评审权限划分5.《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号);

【附件2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第14项: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审批,由国土资源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实施下放至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实施】6.压覆资源储量报告

【据国土资发〔2000〕386号文,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实行审批制,而对于覆的资源储量,,是否遵循哪批准压覆,哪评审备案原则,没有明确规定,部评审中心也未由遇到过】三、评审受理

(一)受理依据及评审权限划分7.煤炭试点省评审分工,部无明确规定,司里意见按原渠道评审,到省厅备案。陕西省经请示,全部由省评审备案;贵州省与司里的意见一致。三、评审受理

(二)对报告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勘查单位从事地质勘查活动业务范围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6号)。地质勘查单位必须取得地质勘查资质,并按批准的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从事相应的地质勘查活动。甲级资质: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阶段的地质勘查活动;乙级资质:预查、普查、详查阶段的矿产勘查活动;丙级资质:预查、普查阶段的矿产勘查活动。三、评审受理

(三)一证一报告原则划分

储量司要求,资源储量报告原则上以矿业权范围为单元、以矿业权人为申报单位,按照一证一报告的原则编写、送审、评审和备案。确需分区(或分段)、合并编制提交报告进行评审备案的,应有充分的依据,并经部储量司同意。三、评审受理

(四)受理审查1.符合受理权限

按下列环节进行审查,任一环节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

(1)落实清楚发证机关、评审目,审查是否符合国土资发〔2006〕166号文,不符合不予受理。

(2)审查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是否符合国土资发〔2010〕86号文;

(3)审查是符合国土资发〔2011〕14号文;

(4)已开采矿山以价款评估为目的的报告,审查是符合财建〔2008〕22号文。三、评审受理

(四)受理审查2.符合一证一报告原则3.申报材料是否有效、齐全、规范(格式规范、签字、盖章)

四、评审

(一)评审主要技术依据

1.综合依据(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3)《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4)《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25283-2010);(5)《地质矿产实验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30.6-2006);(6)《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7)《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等;

四、评审

(一)评审主要技术依据

1.综合依据(8)《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6号);(9)《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8号);(10)《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136号);(11)《关于发布〈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的公告》(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公告2007年第1号)等。(12)《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采矿权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4号)。四、评审

(一)评审主要技术依据

2.专属依据(1)煤炭报告评审专属依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关于印发〈〈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40号);《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关于加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96号);《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MT/T1044-2007);《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MT/T1042-2007);《地勘时期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GB/T23249-2009);《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GB/T19559-2008)(2)其他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评审专属依据

相关分矿种规范。

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报告名称不规范实际工作中,常有报告将公司名称加入报告名称中;或者不加矿种名称;或者在报告名称前加“地质”二字,都是不规范的。另一问题是核实报告与勘查报告定性不准。近年来出现了补充普查、补充详报告。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将勘查报告的名称格式规定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将核实报告的名称格式规定为:××省(市、自治区)××县(市、自治县、煤田)××矿区(矿床)××矿段(井田)××矿(矿种)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注意:共生矿产名称应在报告名称的矿种体现。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评审目的不明确

不少报告,在报告的目的任务中,或者不交待有关目的,或者只说明勘查的技术目的,如作为矿井初步设计的依据、编制矿区总体规划的依据等,却不谈评审目的(或者说是行政管理目的),如申请划定矿区范围的依据、上市融资的依据、登记统计的依据、转让的依据等。要求必须明确评审目的。

不同的评审目的,在评审把握上是有差别的,比如作为上市融资依据的报告,只要求客观反映,如实评价;而作为申请划定矿区范围依据的报告,除要求客观反映,如实评价外,还必须要求达到国土资发〔2011〕14号规定的条件(达到相应的勘查程度)。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3.报告编制任务不确切

核实报告的核实任务不确切,将勘查阶段的任务归为核实的任务,与实际情况不符,一般来说,核实的任务主要是收集、调查、研究、汇总问题。

有些勘查报告在叙述报告编制任务时,用词很随意,没有注意规范用词,普查报告及详查报告的素语,应认真研究规范,规范用词。4.自然地理中地面海拔标高叙述模糊

应准确说明矿业权范围地面的最高、最低海拔标高,作为填报登记书的依据之一。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5.矿业权设置情况交待不清楚

有的报告介绍了矿业权的历史沿革情况,列出几个矿业权范围拐点坐标,甚至对与本次工作无关的矿业权也进行交待,但看不出本次工作与哪个矿权有关。应开宗名义交待清楚。

不少报告按矿业权证明文件或者只列出了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或者只列出了1980西安坐标系坐标,未将两个坐标系坐标对照列出。因目前矿业权管理用的是1980西安坐标系坐标,资源储量管理用的是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因此,要求对照列出两个坐标系坐标。所谓对照,即要求1954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拐点坐标对应,编号相同。

有些报告,矿业权信息介绍不全面,如不说明发证机关、准采标高、有效期等。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6.以往工作介绍不到位(1)对于已往工作的定位:最近一次报告(经审批、备案的报告)及以前的工作为以往工作,之后的工作计入本次工作。(2)以往工作应是与本次工作范围有重叠关系的工作。(3)应说明历次以往工作与本次工作的范围关系(定性说明即可)。(4)应按时间顺序说明以往历次工作情况,提交的主要成果,备案(认定、审批)情况,包括备案(认定、审批)时间、机关、文号等。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7.本次工作情况

应说明本次工作的起止时间。列表反映本次工作利用的以往、前期主要工作量及本次工作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对于核实报告应将核实的具体工作量交待清楚。8.有些内容与矿业权范围不符

应以矿业权范围为单元介绍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特征等有关内容。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9.矿体规模、分布标高描述不准确

不少报告对矿体的走向长,倾斜深、分布标高描述不严谨。若矿体未圈边,或者未封底,应准确说明为走向控制长,倾斜控制深,控制标高,以告诉读者,外围或深尚有远景,也与存在问题与建议中相关内容相呼应。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0.矿体品位的描述问题

清晰的描述应是,矿体单样品位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品位变化系数,矿体平均品位。这里要注意3个问题:(1)统计数据必须是圈入矿体中的数据,不应将矿体围岩和夹石的数据统计在内;(2)品位变化系数一定要用圈入矿体内的单品位进行计算。实际工作中,不少报告是用圈入矿体的单工程品位进行计算的,由于经过一次平滑,品位变化系数一般会变小,不能很好地反映有用组分的分布情况;(3)实际工作中矿体特征中描述的平均品位?有的描述的是用单样品位计算的平均品位,有的是单工程品位计算的平均位,有的是与估算结果一致的矿体平均品位,究竟描述哪种平均品位,没有明确规定,个人认为应描述与估算结果一致的矿体平均品位,这样才能较好反映矿体的实际情况,与通常的理解一致。若坚持描述其他含义的平均品位,则应加限制词准确说明。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1.对矿体厚度的描述问题

这个问题在对煤层厚度描述方面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不全面,按编写规范应同时说明全层厚和可采厚,不少报告只说明其一,而且多只说明全层厚度。事实上,从评价煤的厚薄及使用的角度看,可采厚度更有意义,因此,不应忽略对可采厚度的描述;(2)对厚度概念的使用较为混乱,目前报告中出现的厚度有:煤层厚度、煤层有益厚度、最低可采厚度、全层厚度、可采厚度、自然厚度、纯煤厚度等。【前三者在《煤矿科技术语煤田地质与勘探》(GB/T15663.1-1995)中有明确定义】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2.对煤层可采程度评价出现困惑(探讨)。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煤层的可采程度是根据煤层的可采面积占勘查评价范围(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的比来衡量的,虽然有规范定义,而在实际工作中却仍难以把握。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3.煤层可采程度评价中的点可指数指标应用问题

点可采指数勘查评价范围内可采点数与见煤点数的比值。这一指标在见煤点和可采点分布均匀的前提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煤层的可采程度,反之,不但不能很艰地反映煤层的可采程度,还造成一定的假象。

假如见煤点数为a、可采点数为b,则a≥b,点可采指数m=b/a。若勘探阶段在先期开采地段内增加c个控煤点,均为可采点(在先期开采地段内一般情况都是可采点),则点可采指数m′=(b+c)/(a+c)。因为:m′-m=(b+c)/(a+c)-b/a=(a-b)c/a(a+c)≥0,所以m′≥m。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工作阶段见煤点数(个)可采点数(个)点可采指数(%)备

注普查阶段402870.0%

详查阶段604880.0%在有利地段增加20个控煤点(均为可采点)勘探阶段907886.7%在先期开采地段增加30个控煤点(均为可采点)点可指数计算表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4.矿石质量中有些概念不够清晰

如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不少金属报告,简单地将金属矿物统归为矿石矿物,将非金属矿物简单地统归为脉石矿物,如将铁矿石中的黄铁矿、磁黄铁矿都归为矿石矿物。所谓矿石矿物是指可以直接利用的或者可以从中提取有用组分的矿物,因此对于铁矿来说,黄铁矿、磁黄铁矿不是矿石矿物(如果硫可回收,则另当别论)。对于矿石的矿物成分描述,不少报告,采用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物进行叙述,我认为简便易行,不存在原则问题,未尝不可。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4.矿石质量中有些概念不够清晰

再如,矿石自然类型与矿石工业类型,一些报告将矿石自然类型与工业类型混淆,有的还将矿床工业类型当作矿石工业类型。表现出概念不够清楚或者是粗心。矿石自然类型是指根据矿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划分的矿石矿物组合类型,如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磁铁矿石、赤铁矿石等;矿石工业类型是根据工业上矿石选、治方法及工艺流程的不同而划分的矿石类型,如炼钢用铁矿石、炼铁用铁矿石、需选铁矿石等;而矿床工业类型主要是指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成因类型。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4.矿石质量中有些概念不够清晰

还有,伴生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益组分概念问题。新版《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将二者视为同物,个人认为不如旧版《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的定义清晰。旧版《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的定义是:伴生有用组分是指在矿石中对主要有用组分进行采、选、治加工过程中,可以顺便或单独提取具有单独的产品和产值的组分;伴生有益组分是指在矿石中有利于主要有用组分进行选、治加工的组分,以及在主要有用组分加工时能提高产品质量的组分。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5.对矿石质量的评述不全面、没有反映其代表性

不少金属报告,缺少物相分析内容,即便进行了说明,但不反映做了多样,统计结果如何。这对金矿、铁矿、钼矿等非常重要的,关系到选矿方法和选矿工艺流程;有些报告不谈组分分析情况及结果,有些报告虽然说明做了组合分析,但对伴生矿产进行评价时,却不用。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6.选矿试验问题

不少报告叙述过简,不谈采样种类、采用方法、采样位置、配矿情况。类比评价时,不论述相似性(可比性),有的甚至连试验单位都不提。有的试验结果,不说明尾矿品位情况,缺少精矿多元素分析内容,特别是不谈伴生组分的流向,回收情况,不足以支持伴生矿产的工业指标和算量的合理性。

1)应有原矿品位、精矿品位、尾矿品位、选矿回收率等相关内容;

2)生产矿山要明确列出矿山实际生产指标,并对伴生矿产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7、对含煤性的介绍不到位

含煤性中重点说明区内含煤地层是那些地层,共含多少层煤,其中可采煤层有几层。强调要用数据进行说明(可列表),包括每层煤的控制煤点数、见煤点数、可采点数、全层厚度、可采厚度、面积可采系数等。有些煤层虽然属不可采煤层,但可采点数较多,应说明可采点的分布情况,如连片分布或孤立分布,为是否算量提供依据。稍带介绍一下含煤系数即可。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8.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并列叙述

可采煤层包括全区可采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从逻辑上看,局部可采是可采煤层的一个划分,因此,诸如某某组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的表述是不严谨的。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19.煤质部有关问题

有些报告煤质指标的统计点数远多于可采点数或远少于可采点数,查其原因有多种:(1)是用大范围的统计数据代替工作区内的数据;(2)用样品数据代替点数据;(3)测试分析结果未出来;(4)采样数量不够。前3种情况应修改,第4种情况,能补则补,不能补应作存在问题提出。

动力用煤不反映Qnet,d数据,与工业指标不配套。Qnet,d大于Qgr,d;同一简选样,指定浮煤灰分值低时比高时易选,不符合逻辑。可选性评价浮煤灰分指定值过低或过高,不具实际意义。直接用测试结果,而不是通过绘制曲线计算δ±0.1含量,不符合规范要求.。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0.勘查类型确定问题

不少报告,勘查类型确定论述不到位,或者将所有矿体的特征罗列在一起,或者不明确哪些是主要矿体,也没有评价结论。正确的做法应是说明哪些是主要矿体,按五个地质因素,反映主要矿体的特征,并逐一进行评价,最后进行综合,得出矿床的勘查类型的结论。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1.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不全面

不少报告只介绍了本次工作及其质量情况,未反映利用的以往工作及其质量情况,不全面。报告中应综述以往主要工作及其质量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则应详细说明。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2.地质可靠程度确定问题

有些报告不分主要和次要矿体,不考虑各矿体的具体情况,一旦根据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后,全部矿体都按同一勘查工程间距确定地质可靠程度,这是不正确的,还应考虑各矿体的具体情况。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2.地质可靠程度确定问题

值得学习:有些报告在确定了矿床勘查类型和勘查工程间距后,还对有条件的矿体确定了矿体的勘查类型(有些矿体只有单工程或单剖面控制,不具备确定勘查类型的条件),再根据矿体勘查类型,由相应的勘查工程间距,确定地质可靠程度,值得提倡。建议今后引入矿体勘查类型的概念,二者功能不同,矿床勘查类型是决定总体工程布置,评价工程布置合理性的依据,矿体勘查类型是确定各矿体地质可靠程度的依据。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2.地质可靠程度确定问题

必须强调,不论矿床勘查类型,还是矿体勘查类型,都是经验的总结,是一般性认识,在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和布置勘查工程时,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局部地段变化大的,该加密控制的还应加密控制。勘查类型和勘查工程间距是手段,达到规定的勘查研究程度才是最终目的。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3.采样测试分析情况介绍不全面

采了哪些样、采了多少样、如何采的、做了哪些分析、分析了哪些项目等均应介绍清楚。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4.内、外检问题(1)反映不清楚。有的报告只说明做了多件内、外检,但不说明内、外检率,不做评价结论;多数报告不分批次,而是笼统介绍内、外检情况,有用总的内、外检情况掩盖批次内、外检情况之嫌。建议报告中列表统计、反映各批次原分析数量、内检和外检数量、内检和外检率、内检和外检合格率、外检正负偏差占比、评价结论(内检是否存在偶然误差,外检否存在系统误)。(2)未按新标准评判内、外检质量。应按2006年发布的《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30.1-2006),采用相对偏差评判内、外检是否合格。报告中应说明评价方法、相对充许限的计算公式及选取的系数等。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5.对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不做结论

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是几类几型,环境地质条件是良好、中等,还是差,应有明确的结论。26.工业指标问题

要求说明工业指标确定的依据,与一般工业指标的关系。表述应准确,如煤灰分、硫分、发热量,应注明符号。

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伴生矿产指标,要有具体数据。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7.采用所谓的边界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圈矿

边界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圈指最低工业品位与最小可采厚度的乘积,不认可边界品位与最小可采厚度的乘积,即所谓的边界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28.资源储量估算对象和范围说明不全面

应说明参加估算的矿体、估算范围、估算标高,并对照列出资源储量估算范围的54和80坐标系坐标。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外许可证内的区域,要说明勘查工作情况及资源赋存情况.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29.厚度计算公式错误或不计算真厚度

有的同志认为,采用剖面法,不需要计算真厚度,这是不对的,描述矿体特征时要用真厚度,工业指标中的最小可采厚度指的是真厚度,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计算真厚度。30.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块段或矿块平均品位计算不正确

应采用剖面面积加权,采用与块段法相同的单工程厚度加权是不正确的。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31.特高品位处理问题

认定:二次分析、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

处理:影响块段、单工程

反映:列表说明32.小体重值的问题

代表性:类型、数量

取值:算术平均、回归33.资源储量分类论述不全面

不少报告仅论述各别资源储量的勘查工程间距,没有说明相应的勘查研究程度,更不谈可研轴和经济轴是如何确定的,不全面。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34.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应按保有、累计动用、累计查明顺序规范表述。

申办采矿证的和生产矿山的要提交基础储量。

事实压覆的压覆资源储量的类别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计入资源储量总量,同时要明确说明;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35.低品位矿、预测资源量和高硫煤问题

按部备案要求,低品位矿、预测资源量和高硫煤应单列,计为另有,不计入总量。

特殊情况是:开发利用方案利用的或主管部门批复设计利用的;2003年3月1日前取得采矿许可证开发利用方案未明确不利用的高硫煤计算总量。

高硫煤的资源储量估算按照煤层的平均硫分(St,d)圈定。五、评审中的有关问题

36.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

1)共(伴)生矿产达到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的,均要估算储量;如果在现实生产中尚不能对其回收利用的,要明确说明;

2)伴生有用组份未达到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