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_第1页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_第2页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_第3页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_第4页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第1页,共31页。一、小学生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某种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第2页,共31页。(二)小学生人际关系指导的重要性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和社会个性化的发展。2、小学生处在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3、独生子女群体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第3页,共31页。二、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第4页,共31页。1、早期亲子关系特征—依恋婴儿大约在六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依恋是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这种依恋促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性。一旦依恋形成,儿童就以各种方式对待依恋对象,如经常接触他们、一起玩乐、做游戏,更为重要的是,依恋对象能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疲倦或紧张的儿童会靠近其依恋对象,并且在感情上表现出更大的宽慰,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表现出愉悦和轻松。第5页,共31页。2、儿童的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策。麦克斯白(Macceby)提出一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作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并且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让儿童参与家庭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父母通过榜样作用、强化和约束,培养儿童形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第6页,共31页。3、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的人际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但小学儿童与父母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对父母仍然怀有深厚的依恋的感情。第7页,共31页。(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童除父母、教师及亲属以外的另一重要的社会关系。第8页,共31页。1、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作用、功能)(1)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儿童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儿童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等,学会遵守规则、尊敬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等,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2)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有重要作用,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3)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4)同伴关系的功能还在于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收同伴的经验。第9页,共31页。2、同伴关系发展特点(1)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发展儿童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并且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同伴团体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具有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儿童的同伴团体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第10页,共31页。

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整个过程分为五个时期。(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座位接近、上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由于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出现了统率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第11页,共31页。(2)小学儿童友谊的形成发展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友谊是指与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亲密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并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消除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儿童的自尊,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儿童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第12页,共31页。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Selman,1980)认为儿童友谊的发展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友谊就是一起玩,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以及时空上的接近相关联。认为朋友就是与自己一起玩的人,与自己住在一起的人。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能互相帮助,但还不能共患难。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第13页,共31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之间应相互信任和忠诚,同甘共苦。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儿童的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互相帮助。但这一阶段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第五阶段(12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得自我的身份为特征。由于择友更加严格,所以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第14页,共31页。

以上阶段变化反映了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对友谊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小学儿童而言,最初(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的行为和关系来定义朋友,认为朋友就是住得较近、有好玩的玩具、喜欢与自己一起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的同伴。到后来(小学四、五年级),慢慢发展为将友谊视为更抽象的相互关心、互享情感、互相安慰的内在关系,认为朋友就是互相支持、互相忠诚、合作、彼此不打架。最后(开始于小学五年级),儿童将友谊看成是可以进行自我表露和倾吐彼此秘密的特殊同伴关系,朋友就是有共同兴趣、互相了解、互相透露个人小秘密的人。第15页,共31页。(3)小学儿童的性别交往

在小学阶段,儿童都喜欢选择同性而不是异性朋友。因为在小学儿童看来,同性朋友可以分享共同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此外,女性好朋友比男性好朋友更注重人际关系,因而也更愿意分享彼此的秘密,而男性好朋友之间则更看重活动本身及其成就。第16页,共31页。(三)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小学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加重大而深远。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刚入学的儿童,几乎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一切,他们几乎都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效果。在这个时期,师生关系比较平稳,儿童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

第17页,共31页。

从三年级开始,随着同伴之间交往的增多,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儿童无条件信赖、服从教师的程度有所下降,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也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对于满意的教师表现出亲近,并报以积极反应,对于不满意的教师表现出疏远或反抗。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自己喜欢的教师,则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会引起反感和不满。在这个时期,师生关系中出现了不平稳状态,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小学儿童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平和开朗、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尊重学生、能为学生着想的教师。第18页,共31页。2、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因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个性作风的不同,教师对儿童的态度也不同,这直接影响交往质量、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我们倡导的是亲密型(或情感型)的师生关系,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亲切友好,学生尊敬、热爱教师。师生交往正常而频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彼此接纳、真诚友好,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因而会对学生有和蔼、愉快的态度,经常表现友好的行为,微笑、点头、注视学生,与学生有较多的谈话,对学生给予密切关注,并且经常表扬学生。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相长。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不仅是学生分数的提高,而且是学生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以及对他人更喜爱、更亲近的态度。第19页,共31页。三、小学儿童存在的主要交往问题(一)人际孤独1、什么是人际孤独孤独感是指因离群索居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际孤独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交往障碍而带来的孤独体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孤独是人存在的感受标志。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孤独感特别强烈,并且长期存在,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工作和学习,那么就可能是心理问题或障碍了。对于小学儿童而言,尽管他们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学校的集体环境里,但是,由于社会、家庭、个性或交往技能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小学儿童在交往中表现出人际孤独,与同学交往不主动,狭隘孤立,其行为不利于个人的成长。第20页,共31页。

2、产生人际孤独的主要原因(1)环境因素。陌生的环境或突变的环境,会使儿童一下子面对许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因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而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特别是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封闭的家庭环境是儿童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2)自我意识增强。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密切联系。他们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愿望和需要,他们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因此,一方面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希望用自己的秘密和别人的秘密进行交流。当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与他人、与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感。第21页,共31页。(3)自我评价不当。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建立,儿童经常会对自己进行反省和评价。如果儿童的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胆怯,缩手缩脚,不够主动,经常压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去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耻笑。这种闭锁心理自然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因此,自卑心理严重的儿童往往不轻易对别人袒露胸襟,缺少朋友,容易产生人际孤独。相反,如果儿童自我评价过高,则易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在交往中会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因此也会因缺少朋友而感到孤独。(4)情绪情感障碍。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成分。情绪情感障碍是诱发人际孤独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等,这些都会妨碍人际间的正常交往,特别是害羞和恐惧会使儿童产生逃避行为,封闭自我,产生人际孤独。而愤怒、嫉妒会使儿童因缺少朋友而感到孤独。第22页,共31页。(二)社交恐惧症1.什么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指个体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和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恐惧症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态。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不敢见别人,与人交往时面红耳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神态举止和言语过分敏感,害怕在别人面前失态、出丑又无法控制自己的失态行为。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第23页,共31页。

2、产生社交恐惧症的原因(1)早期经历。恐惧症被认为是儿童早期的创伤体验造成的不良后果。儿童在交往中的受挫经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他们对交往情境产生一种条件反射的害怕心理,以至于变得神经质。(2)性格特征。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点,如胆小、孤僻、敏感、退缩、羞怯、依赖性强等。这些都对形成社交恐惧症有影响。(3)社会、家庭、文化因素。社交恐惧症除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外,城乡亦有差异,农村的孩子更易患社交恐惧症。另外,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等都会对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产生影响。第24页,共31页。(四)攻击与欺负行为

1.什么是攻击与欺负行为攻击行为是指一种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攻击行为按其目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为了某个物品而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攻击只是手段,行为的目的是在伤害他人之后获得某种利益,如争抢东西;另一种是故意性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使他人感到痛苦。欺负是儿童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是有意识地造成他人身心伤害的行为。欺负具有有意性、重复发生性、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等特征。就形式而言,欺负可分为直接欺负(包括打、踢、辱骂、起外号等直接的攻击)和间接欺负(如背后说坏话、群体排斥等)两种类型。第25页,共31页。2.攻击与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1)生物因素。有一些研究认为,攻击行为与激素(特别是雄性激素)有一定相关,特别是对威胁或激怒的攻击性反应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生物因素通过气质差异也可以影响攻击性反应。研究表明,易于激动、难于控制、难于平静下来的婴儿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可能发展攻击行为模式。(2)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同伴群体、文化背景、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感染机制、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罚以及个体的社会认知,如移情能力、观点采择能力、道德推理能力等都会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发生重要的影响。

具有攻击与欺负行为的儿童会给生活在集体中的他人带来不安全感。第26页,共31页。3、对具有攻击与欺负行为的儿童给予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生活在有良好家庭气氛和学校生活环境中的儿童,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和教师不应让儿童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儿童玩有攻击倾向的玩具,不在儿童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2)教儿童正确宣泄感情、控制敌意性攻击冲动。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儿童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因此要教会儿童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感情,通过正当渠道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同时要教儿童学会控制敌意性攻击冲动。当儿童产生攻击冲动时,可以采用一些发泄或转移愤怒的技巧,如自言自语、放松、深呼吸等。如果儿童很好地控制了攻击冲动,成人要给予及时的奖励。尽可能将攻击行为降到最低限度。第27页,共31页。(3)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移情换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在别人受到伤害时,他们没有感到羞愧和不安。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有效地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教师首先要给儿童指出,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引导儿童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和心情。然后再让儿童换个位置想象,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这种方法能让儿童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4)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儿童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吵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应及时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儿童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第28页,共31页。(5)对攻击行为表现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行为不予强化、不予注意,而对其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儿童有可能以攻击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击行为和言语的方法使其达不到目的,同时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去安抚被攻击对象,成人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提供了非攻击行为的榜样。(6)轻度的惩罚。对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采用轻度的惩罚是有效的,如暂时隔离。对儿童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所以,不理睬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再如,对比较冲动、不冷静的儿童,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坐冷板凳”的惩罚,让其独自待在单独的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这样既可以使儿童体会到攻击行为发生后的不良反应,也可以有机会使其平静,以便进一步与他交谈。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儿童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