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消化系统_第1页
第八章消化系统_第2页
第八章消化系统_第3页
第八章消化系统_第4页
第八章消化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第三节食物的消化第四节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五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组成二、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及意义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2.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3.意义:消化食物、摄取营养、排除残渣及防御、内分泌。口腔口腔的周界前壁——唇侧壁——颊下壁——舌上壁——腭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人中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人中位于鼻下,为急救昏厥要穴。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刺激人中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研究表明,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最为合适,每分钟掐压或捻针30次,每次持续0.5秒。牙乳牙的排列

右上颌Ⅴ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左上颌

右下颌Ⅴ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左下颌

口腔内附属器官恒牙的排列和记录

例:左上侧切牙、右下第二前磨牙为龋齿,则记录为: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舌是位于口腔底的肌性器官分部鼻咽口咽喉咽功能呼吸和消化管道的交叉部位咽肌性长管长约25cm3个狭窄

食管胃具有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初步消化的功能。形态与分部胃底胃体贲门部幽门部囊状器官主细胞壁细胞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上部: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十二指肠空、回肠肠梗阻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出食物残渣结肠盲肠直肠盲肠和阑尾麦氏点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特征: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直肠齿状线痔肛门括约肌消化腺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肝、胰和肠腺等。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而唾液腺、肝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唾液腺唾液的功能:润滑口腔溶解食物便于吞咽帮助消化免疫保护促进愈合肝位置和形态

正常时如嘴唇肝炎时如鼻尖硬化时如额头胆囊点Murphy征肝小叶中央V肝C索(肝板)肝血窦胆小管肝的血液循环和功能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肝血窦→中央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肝的功能分泌胆汁物质代谢防御解毒储血造血胆囊和输胆管道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形态:绿色,囊状分为底、体、颈输胆管道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胰管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汁的排出途径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肝细胞生成胆汁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胆囊胰位置和形态位于胃的后方,横位于腹后壁,分头、体、尾三部。胰腺低倍镜外分泌部内分泌部胰腺高倍镜胰岛腺泡腹膜腹膜腔

第三节食物的消化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例如:蛋白质→氨基酸

糖类→葡萄糖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消化方式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质变)消化过程示意总汇一、唾液(一)性质和成分pH: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二)作用:①湿润溶解,引起味觉;②初步消化,分解淀粉;③清洁保护,防御杀菌。口腔内消化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咀嚼是咀嚼肌群依次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活动。意义:加强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的活动加强,为下一步的消化做好准备。

(二)

吞咽吞咽也是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经咽、食管入胃。是食管肌肉的顺序舒张和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在食团的上端为一收缩波,下端为一舒张波,舒张波和收缩波不断向下移动,食团也逐渐被推送入胃。食管的蠕动食物在胃内将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

性质:无色,pH0.9~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胃内消化1、盐酸的作用特点: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⑤抑制和杀死细菌。2、胃蛋白酶原的作用特点:①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②开始无活性;③最适pH2.0,pH>5则失活;④对蛋白质的消化并非必需(以小肠内的蛋白酶作用为主);

胃液的重要成分及其作用3.内因子的作用特点:①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②壁细胞受损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粘液的作用特点:①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②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③中和胃酸,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胃液的重要成分及其作用1、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的量。2、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产生饥饿感。3、蠕动: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胃的运动形式及作用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水>糖>蛋白质>脂肪

10min2h2~3h5~6h

(一般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h)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原动力:胃的运动胃的排空呕吐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但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呕吐小肠内消化

食糜进入小肠,在胰液、胆汁、小肠液和小肠运动的作用下,基本完成食物的消化。小肠内消化是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性状和成分: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7.8~8.4,1~2L/d。重要成分及作用

(1)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pH环境。(2)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3)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4)蛋白质水解酶:包括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液胆汁的分泌特点:持续分泌、间歇排放。虽不含消化酶,但胆盐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

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Vit.吸收:胆汁弱碱性液体,pH≈7.6,分泌量大(1~3L/日),持续分泌。成分和作用:(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小肠液形式及作用: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其主要作用:

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特殊方式:蠕动冲、逆蠕动

小肠的运动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平时保持轻微的收缩状态,主要作用为:①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量②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当食物入胃,可引起胃-肠反射,使回肠蠕动增强。当蠕动波快到回肠末端时,回盲括约肌便舒张,约4ml食糜推送入结肠。回盲括约肌结肠运动的形式:往返运动分节运动蠕动逆蠕动集团运动: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大肠的运动和排便第四节吸收口:部分药物(如硝酸甘油、吗啡)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大肠:水、无机盐、葡萄糖和一些药物①面积保证:长5-7米+皱襞+绒毛+微绒毛→200m2;②设备保证:消化酶多+血运、淋巴丰富③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④动力保证:绒毛伸缩+肠管的紧张性收缩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葡萄糖的吸收食物中的淀粉(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

吸收机制:逆浓度差、耗能(能量来自钠泵)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淀粉酶双糖酶单糖麦芽糖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相似,也是继发性主动转运。新生儿还可通过吞噬作用吸收多肽和蛋白质,故可从母乳中吸收抗体,产生被动免疫。○Na+蛋白酶氨基肽酶蛋白质的吸收脂肪的吸收载脂肠腔中的Na+95~99%被小肠主动吸收。Na+的吸收往往伴随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的吸收,水的吸收是被动的钠和水的吸收铁的吸收:每日需要量仅为一般饮食中含铁量的1/10;缺铁患者,吸收量可比正常人多1~4倍。钙的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