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病理学根底绪论一、动物病理学概念动物病理学〔PathologyofAnimals〕是理论兽医科学的根底学科之一,其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说明疾病发生、开展和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换言之,也就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开展规律和机制,从而说明疾病本质的学科。1/12/20232二、性质和任务性质兽医科学的根底学科之一;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开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与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12/20233三、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动物病理学是兽医科学的根底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根底课临床课1/12/20234四、动物病理学的根本内容动物病理学包括上、下篇共三局部。上篇阐述动物疾病发生、开展的普遍规律;下篇阐述各疾病的根本病理过程;在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与细胞损伤、适应与修复、病理性物质沉着、炎症、败血症和肿瘤。1/12/20235在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常见病症病理学包括发热、水肿、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和休克。五、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患病动物及其尸体、活检材料和实验动物及其组织、细胞等。1/12/20236研究方法尸体解剖〔Autopsy)对动物尸体或对患病动物扑杀进行病理剖检。通过剖检可观察病变,分析病变的相互关系,确定诊断,查明死因。1/12/20237对自然患病动物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即根据疾病特点和研究目的对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渗出物等做实验室化验分析,以明确发病原因及患病动物体内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了解疾病的发生开展过程研究方法临床病理学研究
1/12/20238运用切除、穿刺、钳取、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病动物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研究方法活体组织检查(biopsy)1/12/20239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用实验动物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根据研究需要对其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进行系统的检测和观察研究。动物实验常用于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发生、开展过程等。研究方法动物实验
1/12/202310将选定的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观察组织病变的发生开展过程或某种病因作用下组织细胞病变的发生开展规律。
研究方法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1/12/202311主要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对尸体、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度、外表及切面形态进行观察和检测。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大体观察1/12/202312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份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类、核酸、糖类和脂类等化学成份的改变。
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组织和细胞学观察1/12/202313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开展,将抗原抗体反响与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的呈色互相结合,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在研究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的定位定量,以及深入研究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1/12/202314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外表超微结构的变化,能加深对疾病根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超微结构观察
1/12/202315聚合酶链反响技术(PCR技术)又称作“体外基因扩增〞、“无细胞分子克隆〞。PCR技术可用于遗传病〔基因异常性疾病——“分子病〞〕的基因诊断;外源性致病基因〔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病原诊断〕;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响〔PCR〕1/12/202316用来检测DNA在细胞核或染色休上的分布,与细胞内RNA进行杂交以研究该组织细胞中特定基因表达水平;还用于细胞、组织中有无特异性菌、病毒检测的研究。
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原位分子杂交1/12/202317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检测技术,它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基因芯片作为一种先进的、大规模、高通量检测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其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二是快速简便;三是可同时检测多种疾病。
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生物芯片技术
1/12/202318六、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学习和研究动物病理学,应当特别注意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思想实践第一的观点从整体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运动开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1/12/202319学习方法重视各章节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病理学根底专业名词的理解和掌握。重视理论学习和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和动物实验的观察。重视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病变局部和整体的联系。重视病理学根底与相关学科的联系。重视病理与临床的联系。1/12/202320上篇1/12/2023211/12/202322第一节疾病的概念
一、疾病概念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一定病因的损伤性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动物疾病〔animaldisease〕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致病因素作用或遗传缺陷而引起机体产生的一系列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1/12/202323在多数疾病,机体对病因所引起的损伤会发生一系列抗损伤反响。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1/12/202324机体与外界环境以及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被破坏,表现出局部或全身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或形态变化,并可最终导致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降低。例如,役畜患四肢病不能劳役,乳牛患乳房炎减少泌乳,皮毛动物患皮肤病影响皮毛质量,产蛋家禽患生殖系统疾病会减少产蛋,等等。1/12/202325二、疾病的根本特征疾病是有原因的;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响,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它特殊的变化;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开展过程;经济价值降低是动物疾病的标志之一;1/12/202326故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活动中应注意:查明病因,善于区别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致病因素的损伤作用,增强机体的抗损伤能力,使疾病向着康复的方向转归;及时提出疾病的防治措施,关键是贯彻好“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1/12/202327三、研究实践意义研究动物疾病以求得科学的防治措施,可减少疾病对动物的危害,以保证畜牧业的开展。同时,还可对医学的开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天花是人的一种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于七十年代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根本消灭,应归功于牛痘苗的发现。医学史上最早证实细菌感染疾病的是动物炭疽〔1878年〕;最早证实病毒感染疾病的是牛口蹄疫〔1897年〕;最先发现病毒致癌的E.P.劳斯是在鸡身上试验的,因而命名为劳斯氏肉瘤〔Rou’ssarcoma〕;最先制成疫苗预防的肿瘤是鸡马立克氏病。1/12/202328研究动物疾病还可作为预报人类疾病的信号,如:发现动物严重缺硒病的地方常是人类克山病的发病地区。许多自发的动物疾病,如猪血管性假血友病、阿拉伯驹联合免疫缺陷病等,还可作为人类有关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其病因、病理、发病和抗病机理及诊断、防治方法等研究,在比较医学和现代生物医学的开展中都离不开动物疾病的研究。1/12/202329第二节疾病的分类一、按疾病原因分类最常用的是根据疾病原因及其性质将疾病分为三大类,即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进行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按病因可分为细菌病、病毒病、真菌病、支原体病〔又称霉形体病〕。如炭疽、猪瘟、马传贫、犬瘟热、鸡新城疫等。1/12/202330寄生虫病是由各种寄生虫侵入机体内部或侵害体表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按病因可分为蠕虫病、吸虫病、原生动物病等。如蛔虫病、疥螨病、球虫病、肝片吸虫病等。普通病是由一般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内科病、外科病和产科病。按病因可分为营养代谢病、中毒病及消化、呼吸、生殖等系统疾病。如外伤、骨折、疝痛、胃肠炎、瘤胃鼓气、乳房炎、VB1缺乏、食盐中毒等。1/12/202331二、按疾病经过分类根据疾病过程的轻重缓急和时间长短进行分类,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慢性病和亚急性病。最急性病患病动物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病症,病理变化常不显著。如炭疽、羊快疫、巴氏杆菌病等,偶尔可见到这种类型。急性病病情进展快速,经过时间极短,由数小时到两三周不等,病症急剧而明显。如猪瘟、农药中毒等。1/12/202332慢性病疾病进展缓慢,经过时间较长,由一两个月到数年不等,病症常不明显,病程迁延不愈,患病动物日渐消瘦。如结核、马传贫、某些寄生虫病等。亚急性病介于急性病和慢性病之间的一种类型,病程约三到六周,临床病症较轻。如疹块型猪丹毒等。在临床实践中,急性病、亚急性病和慢性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急性病可转变为亚急性病或慢性病,而慢性病也可因病情恶化而转为急性发作。1/12/202333三、按疾病系统分类根据这种分类原那么,疾病可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1/12/202334心血管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普通病常按疾病系统分类,这是为了便于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提出的。应当看到,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尽管有不少疾病在某一器官或系统内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但此时机体的其它器官或系统常常也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1/12/202335四、按其它原那么分类动物疾病还可根据同时发病的数量分为群发病和散发病两大类。一般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和营养代谢病多为群发。但也有例外,如破伤风是一种传染病,却是散发。当前,中国和国际交往频繁,还有一种疾病分类方法值得重视,即将动物疾病分为外乡疾病和外来疾病〔exoticdisease〕。外来疾病常常通过各种交通工具中的蚊、蝇、虱、蚤、臭虫、蟑螂、老鼠,伴侣动物、进口动物和野生动物,冷冻精液和胚胎,以及畜产品和其它进口货物传入国内。严防外来的动物疾病是口岸和边境动物检疫的重要任务。1/12/202336第三节疾病的演变
动物疾病随着历史进化和科学开展而不断演变;例如有些烈性传染病已得到控制,如我国根本上消灭了牛瘟,但又发生一些新的传染病,如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1/12/202337动物疾病又可随着人类饲养各种动物的不同需求而演变;根据人类需求的特定目标而选育动物,在长期繁育后代过程中培育出高产乳牛、蛋用鸡和肉用鸡、瘦肉型猪和肥膘猪、赛马和皮毛动物等。这些用途不同的动物由于长期处于不同的应激状态下,容易产生各种原来没的疾病,如乳牛易患乳房炎,役畜和赛马易患运动器官疾病,瘦肉型猪易患应激综合征等。1/12/202338动物疾病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开展,不断演变;如经营管理的工厂化和集约化,同时由于追求高产量,对快速饲养和繁殖的要求日益增长,因而各种动物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工业开展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又会产生不少新的群发病。例如,炼铝厂、磷肥厂、炼钢厂、陶瓷厂等排出含氟废气,科引起动物氟中毒。1/12/202339第四节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一、疾病的经过疾病的经过一般都呈阶段性的开展。疾病的不同开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一般可将疾病分为相互联系、界限不太明显的四个阶段。潜伏期又称隐蔽期,是指从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最初病症为止的一段时期。例如,狂犬病的潜伏期最长可达一年以上,而炭疽病多为1-3天,猪瘟多为7-10天。1/12/202340前驱期又称先兆期或亚临床期,是指从疾病出现最初病症开始,到主要病症开始出现的一段时期。前驱期通常是数小时到一两天。例如,动物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呼吸心跳加快、使役生产能力降低或血相开始有异常变化〔如白细胞增多〕等。明显期又称临床经过期,是指紧接前驱期之后,疾病出现全部或典型的明显〔特征性〕病症的时期。例如,猪丹毒为3-10天,口蹄疫可持续1-3周。1/12/202341转归期又称终结期是指经过临床病症明显期之后疾病的结束时期。有时疾病结束的很快,所有病症几乎在数小时到24小时内迅速消失,称为“骤退〞;有时疾病结束的很缓慢,其病症的强度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减弱或消失,称为“渐退〞;在疾病经过中,有时因抵抗力下降可见病症加重和机能障碍加剧,称为“恶化〞;1/12/202342假设疾病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减弱或消失,称为“减轻〞;假设在某一疾病过程中又同时伴发另一种疾病,称为“并发症〞〔或“合并症〞〕,如仔猪副伤寒可并发肺炎;有些疾病在恢复后经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发生同样的疾病,称为“再发〞;1/12/202343二、疾病的结局完全康复〔completerecovery〕即痊愈,这是最理想的结局。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recovery〕即不全痊愈,患病动物的主要病症消失,致病因素停止其损伤机体的作用,抗损伤过程战胜损伤过程,但疾病中某些器官系统所形成的机能障碍或形态病变并未完全恢复正常。1/12/202344死亡对动物来说,死亡标志着其生命活动的终止,意味着丧失对人类的经济价值。成群动物的死亡常使畜牧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对死亡率高的动物疾病往往是疾病防治的重点。如果疾病时的各种严重损伤占优势,而防御、代偿等抗损伤反响相对缺乏,或者自身调节机制严重紊乱,不能建立新的平衡,又无及时和正确治疗,患病动物就可发生死亡〔death〕。1/12/202345死亡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死亡和病理死亡两种。由于机体衰老的结果而引起的死亡,称为自然死亡〔或生理死亡〕,这种死亡在动物中极为罕见。由于疾病或外力而引起的死亡,称为病理死亡,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动物。死亡可以瞬间发生,也可以逐渐发生。事先无任何病症或先兆而突然发生的死亡,称为骤死〔或急死〕,常见于脑、心、肾、肺等生命活动中枢受到严重损伤时。一般常见的死亡是逐渐发生的,称为渐死,它是经濒死期之后而发生的死亡。1/12/202346第五节疾病的发生开展任何疾病都存在发生和开展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疾病的开展过程和任何事物开展一样,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影响疾病发生和开展的因素主要有致病因素性质,动物机体抵抗能力和环境。环境致病因素动物机体疾病1/12/202347致病因素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每种特定的致病因素又各有其损伤动物机体的特点;致病因素损伤动物机体后可以在疾病发生开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起作用。例如铁钉进入牛的网胃穿透胃壁后,不断刺激心脏导致创伤心包炎;如细菌、病毒等的感染。致病因素损伤动物机体后,不再起作用。例如机械性因素,一枚铁钉刺破动物的大血管引起出血。1/12/202348疾病发生开展过程中致病因素作用后的结果,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开展中因果交替、相互转化是一个根本规律,如果分析出每个疾病因果转化连锁中的主导环节,采取正确措施,就可防止其恶性循环。动物机体抵抗力各种不同的动物对致病因素的抗损伤反响又在性质和程度上有所不同。存在免抑制动物易患病。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又会影响特定致病因素的致病力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如天气的变化,动物易感冒。1/12/2023491/12/202350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原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疾病。祖国医学早就指出:“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各显其症〞,以此强调病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病因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和疾病的诊断有关,还关系到疾病的防治。因此,根底、临床和流行病学都很重视病因的研究。流行病学是从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出发,从群体水平去探讨疾病病因及其作用机理。1/12/202351第一节病因学概念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规律的科学,探讨疾病因何发生。即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一般来说,病因在疾病发生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包括诱因〕两方面的因素,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开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12/202352一、疾病的原因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两大类: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部存在的某些因素〔内因〕。二、疾病的条件条件是指在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影响疾病发生开展的体内外因素。条件本身不能引起疾病,其影响可以是促进或抑制。许多条件是一些自然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等1/12/202353三、疾病的诱因诱因〔precipitatingfactor〕是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原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例如,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是病原体〔外因〕侵入机体,患病动物受气候骤变或受凉等因素〔诱因〕的影响,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而在同一条件下,并非全部动物都发生疾病,它还决定于动物抵抗力〔内因〕的强弱。1/12/202354第二节疾病的外因外因是指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性质可分为机械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营养性致病因素、过敏原及应激原等。一、机械性致病因素机械性致病因素是指机械力的作用。具有一定动能的机械力因素作用于动物,可造成其发生骨折、脱臼、创伤等。
1/12/202355机械性致病因素致病作用的一般特点如下:对组织的作用不具选择性;无潜伏期和前驱期,或很短;只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在多数情况下不参与疾病的进一步开展;机械力的强度、性质、作用部位和范围,决定着引起损伤的性质、程度和结果,很少受机体本身状态的影响;转归方式常为病理状态;1/12/202356二、物理性致病因素能损害机体的物理性致病因素主要有:高温作用于局部引起烧伤或中暑;低温作用于局部引起冻伤或全身过冷;电离辐射引起放射损伤或放射病;电流引起电击伤;激光引起蛋白质变性和酶的失活;大气压引起减压病;(一〕温度因素1/12/202357高温局部作用可引起烧伤、晒伤〔Sunburn〕。一度烧伤仅表皮层受损;二度烧伤表皮层破坏而保持毛囊,这种病灶不可能在愈合时形成上皮;三度烧伤时真皮也被破坏。严重烧伤除局部组织破坏外,还可因脱水发生烧伤性休克而死亡。低温局部作用可引起冻伤,全身体温过低会降低动物的抵抗力。各种动物的抗寒性不同,这与营养状况有关。1/12/202358〔二〕电流电流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电击伤,包括机体与电流接触或者受到大气雷电的轰击。动物受电流的损伤根据电流的种类〔直流电或交流电〕、电压〔伏〕和电流〔安培〕而确定,电流的方向、途径和持续时间也起着重要作用。电流的损伤作用主要有电热作用,电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烧伤;电解作用,对组织的化学成分进行分解;电机械作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引起组织的机械性损伤。电流的局部作用引起烧伤或坏死,皮肤血管麻痹和扩张,因此在局部皮肤上出现树枝状或锯齿状红色花纹。电流的全身作用可出现动物抽搐,丧失知觉,呼吸或心脏麻痹而死亡。1/12/202359〔三〕光敏作用普通光线〔太阳光谱中的可视局部,波长在〕对动物的生长是必需的,一般无致病作用。光敏作用是理化因素结合而产生的致病作用。〔四〕辐射有两种形式,电磁波〔如X射线和γ射线〕和高能带能电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和重离子〕,它们对细胞的效应是相同的。但在组织内,能量的储存有很大的差异。1/12/202360〔五〕噪音近年来,还注意到噪音对动物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测定说明,声音的强度范围大致在0-120分贝〔dB〕之间,超过120dB之后就变成一种引起痛觉的刺激。〔六〕气压气压改变也可成为致病因素,如平原的牛进入海拨1800-2000米以上地区会发生高山病。无论是低气压还是高气压,对机体均有致病作用。动物受低气压的影响较为常见,例如,高原地带的空气稀薄、低气压环境等,可引起缺氧症。1/12/202361三、化学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致病作用的一般特点如下:潜伏期一般较短〔慢性中毒除外〕,化学性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常蓄积到一定剂量才会发病;有一定的组织器官选择性毒性作用。据此可将毒物分为:原浆毒如HCN、醇、醚等;血液毒如CO、KCl、苯胺等;神经毒如马钱子、阿托品等;肝毒如CCl4、氯仿等;肾毒如重金属盐、砷、磷等;1/12/202362胃毒大多数农药如乐果、敌百虫等;肠毒重金属盐如铁、铅、铜等和类金属如砷、磷等;心脏毒如毛地黄;骨毒,如汞、磷;牙齿毒,如氟等;作用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化学物的性质、结构、剂量和溶解性,还取决于作用部位和机体状态等;在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一定的损伤作用,但随疾病的开展,由于机体作用而常被冲淡、中和、解毒和排出,使致病性常常发生改变;在排泄过程中有时可使排毒器官〔如肾、胃、肠、皮肤、汗腺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1/12/202363〔一〕生物性毒素动物性毒素节肢动物毒素如蜘蛛毒,可麻痹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咬伤部位引起严重炎症,破坏周围神经末梢引起运动麻痹。蛇毒至少有30种不同的多肽混合物,大多数有毒且有酶的作用,神经毒是最强的蛇毒成分。植物性毒素大约有700种植物对动物有毒,但其中毒作用的还不到一半。1/12/202364细菌毒素一种是细菌本身结构组成,破坏后而释出,如内毒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内毒素休克。另一种是活菌释出的可溶性多肽,如肉毒杆菌毒素、破伤风菌素。内毒素〔Endotoxin〕存在于菌细胞内,是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菌体死亡崩解后释放出来。其毒性比外毒素弱的多,而且其毒性作用无特异性。不同的内毒素,对动物机体引起的中毒反响根本相同,即发热、腹泻、血管舒缩机能紊乱、糖代谢紊乱,严重时甚至发生休克。1/12/202365外毒素(Exotoxin)是由革兰氏阳性菌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出特点。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由黄曲霉菌产生,在我国常见的有4种毒素〔B1、B2、G1、G2〕,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毒。对牛、猪引起急性肝坏死,广泛性出血。亚急性或慢性引起肝坏死硬变〔马〕、肝肿瘤〔猪、鸭、鱼〕。桔霉素〔citrinin〕由青霉菌属产生,引起肾小管变性〔猪、牛〕。1/12/202366麦角毒素〔ergottoxins〕由麦角菌〔clavicepspurpurea〕产生,对牛、羊、猪、马、狗和鸡都能引起中毒,早期出现跛行,有神经病症,四肢血管坏死,发生坏疽。穗状葡萄菌毒素〔stachytryotoxin〕由穗状葡萄菌产生,马最敏感,牛、羊、猪和其他动物也可引起中毒,出现肠胃炎、真皮坏死、骨髓象粒细胞减少。念珠状镰刀菌毒素〔fusariotoxins〕由念珠状镰刀菌产生,常因家畜食入污染此菌的霉玉米而发生中毒,可使马脑白质软化,猪肠胃炎、流产。1/12/202367〔二〕化学性毒物药物抗生素引起疾病常见的原因,一是破坏肠道正常菌丛,二是过量摄入常有毒性,绝大多数是肾毒。广泛性引起组织损伤,如四环素过量被牛羊摄入,会引起肾急性肿胀和弥漫性坏死。又如新霉素〔Neomycin〕可损伤小肠。由于抑制革兰氏阳性〔G+〕和某些革兰氏阴性〔G-〕细菌后使大肠杆菌和梭菌过度生长导致肠壁受损。磺胺类药高剂量可引起肾中毒,牛犊最常见。1/12/202368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也有毒性,尤以镉、氟、铜、硒、钼,在补充时必须注意用量,如当动物饲喂富硒类或日粮配方比例过高而引起硒中毒。硒是无毒的,但三种化合物,如硒酸盐、亚硒酸盐、硒化物能引起疾病。环境污染物
如汞、铅、砷、氟、二氧化碳、硫化氢、酸雨、臭氧等。1/12/202369四、生物性致病因素(Biologicalfactor)
生物性致病因素致病作用的一般特点如下:常有一定的选择性,表现在具有较严格的感染动物种属、传染径路、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等。例如,猪瘟病毒只对猪有致病作用;破伤风杆菌只能从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体内发病,如随食物进入胃肠道一般不发病;猪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主要作用于肺脏和肺门淋巴结,通常不侵害其它组织器官;蛔虫和姜片吸虫一般寄生于肠道等;1/12/202370侵入机体的病原菌主要通过产生毒性产物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伤;霉菌也能产生毒素或毒物危害机体。寄生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通过机械性损伤产生毒素、掠夺营养以及引起过敏性反响而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特异性,如相对恒定的潜伏期、比较规律的病程、特异的免疫现象以及特殊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症等;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蔓延和产生毒物的速度以及机体的抵抗力有关。例如,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有时可延长到12-21天,猪丹毒一般为3-5天;1/12/202371致病作用不仅取决于其产生的内、外毒素和各种特殊的有毒物质,还取决于机体本身的抵抗力及感受性。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染性。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作用于整个疾病过程,并且其数量和毒力不断发生变化。有些病原体随排泄物、分泌物、渗出物等排出体外,可将疾病传染给其它动物。五、营养性致病因素〔NutritionalFactor〕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物质,成为致病因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二是过度。在生产实际中动物的疾病主要是营养缺乏,其发病原因有:1/12/202372不给饲喂或喂得过少而使动物缺乏以维持正常营养需要;胃肠道疾病,如肠道运动加快,食物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如脂肪和Ca2+结合而阻碍吸收;肝病或甲状腺病可阻碍营养物质蓄积;妊娠、泌乳、快速生长或发热时因增加需要而供给相对缺乏;使用营养抑制剂如硫胺酶的作用导致VB1缺乏;1/12/202373(一)缺乏饥饿动物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或摄入饲料缺乏,可造成动物饥饿。饥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营养物质完全供给断绝,称为绝对饥饿,很少发生;一种是营养物质供给减少,称为局部饥饿,可发生在饲料摄取量减少,或饲料中营养成分缺乏时。维生素缺乏饥饿时可伴有维生素缺乏。即使动物营养中能量和蛋白质供给充足也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维生素缺乏。有时动物外观表现营养良好,却出现一些因某种维生素缺乏而致的特异性病症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A、D、E和K〕和水溶性〔B族和C〕两大类。1/12/202374在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维生素有:VA缺乏和中毒VA缺乏可引起粘膜的上皮细胞发生鳞状化生。幼龄动物牙齿发育异常。妊娠动物流产或死产,常见于猪。还应注意VA过多会引起中毒,使正常的鳞状上皮转化为分泌粘液的上皮细胞。VD缺乏幼龄动物如缺乏会发生佝偻病,成年动物那么引起骨软化。VK缺乏在动物正常饲养和生理条件下,极少会发生VK缺乏。缺乏时因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动物出血。1/12/202375VE缺乏可引起肌肉、皮肤和脑的病变,影响生殖能力,最多见于猪、禽和反刍兽,而肉食兽和灵长类动物少见。在禽类可出现三种不同的临诊综合征:肌肉病变〔白肌病〕、脑软化和渗出性素质。在猪可表现为营养性肌营养不良〔白肌病〕营养性肝病和桑葚心。VB复合物最常见的有硫胺素〔VB12〕缺乏,可见于反刍兽和食肉动物,尤其是狐、猫和水貂,在鸡主要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观星状〕。还有核黄素〔VB2〕缺乏,可引起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乏,如鸡可发生弯趾麻痹〔culledtoeparalysis〕〔卷趾状〕。1/12/202376矿物质缺乏
在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矿物质有:钙缺乏或钙磷比例失调缺乏钙会使幼龄动物发生骨骼畸形,并可继发低钙一甲状旁腺增生一骨病综合征。钙磷比例失调时也会发生,常见于马、狗、猫、禽和爬行动物。乳牛可发生生产瘫痪。铁缺乏新生动物最易缺乏铁,尤其是仔猪,可引起贫血。另外,铜缺乏也可引起贫血。1/12/202377硒缺乏我国有许多地区缺硒,常会引起地方性疾病。在临床中多与VE缺乏同时发生。可使动物骨骼肌变性、坏死,肝营养不良,心肌变性等,鸡缺硒时常见胰萎缩和硬化。牛常伴发贫血。碘缺乏可发生于牛、羊和猪,碘缺乏时甲状腺机能降低,动物生长发育停滞,甲状腺肿大。1/12/202378六、环境中的过敏原和应激原(一〕过敏原如各种花粉、烟尘。这种环境致病因素首先决定于动物的免疫应答反响,也就是说动物是否有遗传决定的过敏性素质。凡能引起过敏反响的抗原称为过敏原。这是内外因素结合而引起的疾病〔详见免疫病理〕。1/12/202379(二〕应激原广义的包括上述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都可以归属于应激原。狭义的除上述环境中致病因素外,还包括使动物产生异常应激反响的致病因素,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惊吓、饲料突变等〔详见应激与疾病〕。1/12/202380第三节疾病的内因内因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即机体的感受性;机体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即机体的抵抗力。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对致病因素具有感受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例如,猪和马同时注射猪瘟病毒时,由于猪对猪瘟病毒具有感受性而发病,马无感受性而不发病。假设给已接种过猪瘟疫苗的猪,在免疫期内注射猪瘟病毒时,由于机体已获得对猪瘟病毒的免疫力〔抵抗力〕,那么不发病。1/12/202381一、机体的反响性〔一般特性〕反响性或应激性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物〔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能以比较恒定的方式发生反响的特性。不同种属、品种或品系、年龄、性别和免疫状态的个体,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响有差异。例如,马不感染牛瘟病毒,牛不感染马鼻疽杆菌;1/12/202382二、机体的防御机能〔防御结构〕动物机体对于外界致病因素具有强大的抵抗力。外界致病因素侵入机体产生损伤作用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屏障,这些屏障就是机体本身的防御结构。防御结构有如下作用:体表阻挡外界致病因素〔如细菌等〕进入体内,把已经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固定在一定的地方,然后把它吞噬掉;1/12/202383把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排出体外;分泌一些液体或形成抗体,直接消除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把有毒物质变为无毒物质;屏障机能,是指动物借以抵抗各种有害刺激物〔特别是微生物及其毒素和某些化学物质〕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能,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响。1/12/202384
按照防御机构的分布部位,可以分为浅部屏障和深部屏障两个方面。浅部屏障主要有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它们可以阻挡细菌的侵入和消灭病原微生物。深部屏障深部屏障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脏、血脑屏障等,它们主要是通过阻留、吞噬、解毒及排泄等活动来实现的,其中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起着特别重要的防卫作用。1/12/202385三、机体的免疫性免疫又称免疫性或免疫力,是指机体识别自我物质排斥异已物质,以到达维持机体自身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的作用包括防御传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个方面。免疫可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
1/12/202386先天性免疫指某种动物生来就已具备的对某种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不感受性。种免疫表现在动物种属间的先天性免疫。例如,牛不患鼻疽和猪瘟,猪不患犬瘟热等。种免疫一般非常坚强,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直接注入对该病原具有种免疫的机体内,也不能使其感染。品种免疫和个体免疫在对于某病原微生物易感的动物种属内,个别品种或个别动物却具有较高的抵抗力。例如,某些品种的小鼠比较能抵抗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有些个体对于某种病原微生物,较之大多数同种动物具有坚强得多的抵抗力。1/12/202387获得性免疫指动物在出生后获得的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不感受性。它是由于机体的全部防御机能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改造而形成的,是防御传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又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
自然的:传染病或隐性传染后产生人工的:菌苗、疫苗、类毒素的预防接种被动免疫
自然的:通过胎盘、初乳从母体获得人工的:注射抗毒素、抗菌血清等1/12/202388四、机体的遗传性〔遗传性疾病〕遗传性是机体在种系发生过程中,将在生活条件影响下所形成的特征传递给后代的特性。因此,机体的体质特征和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响性,在一定程度上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是疾病发生的内因。例如,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龄、神经内分泌状况、免疫防御机能、营养状况、机体反响性等,都受遗传因素制约并起主导作用。
1/12/202389第四节影响机体发生的条件
条件性因素虽然不会直接引起机体发病,但它可影响外界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以及机体的机能状态和抵抗力,从而在疾病的发生上起着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条件性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1/12/202390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指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开展有明显影响。例如,低洼、潮湿、通风不良的厩舍容易使动物发生疫病和某些寄生虫;冬季气候寒冷,机体抵抗力下降,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二、社会条件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有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1/12/202391第五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外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疾病过程中,内因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界致病因素必须冲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超过机体的抗损伤能力,才可使机体发病。1/12/202392疾病能否发生,取决于机体的状况。即使发生了疾病,疾病的性质、轻重、开展和结局也随内因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结核病的发生必须要有结核杆菌,它是结核病的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发生结核病首先要有动物机体,而且是一个缺乏以抗御结核杆菌侵袭的机体。假设机体的抵抗力足够强大,结核病也就不会发生了。1/12/2023931/12/202394
发病学〔Pathogenesis〕是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开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的学科。1/12/202395第一节病因在发病上的意义致病因素与疾病经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最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只对疾病的发生起作用致病因素只对疾病的发生起发动作用,引起机体损害后即行消失,并不参与疾病的开展,但疾病仍按其自身规律继续开展,甚至往往引起严重后果。如机械力引起创伤、高温引起烧伤以及低温引起冻伤等。1/12/202396二、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始终起决定性作用致病因素的作用与疾病整个过程同始终,如果病因消除,机体也就恢复健康如无并发症的疥癣、某些肠道寄生虫病的早期以及异物的单纯性压迫等。1/12/202397三、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一直起作用致病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一直起作用,但由于它本身和机体双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意义不一。传染病属于这一类型。疾病表现出阶段性〔如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与转归期〕。当疾病进行到一定阶段,原始病因的作用可以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但疾病不一定痊愈。1/12/202398四、引起疾病的伴发和继发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或者改变了机体的反响性,为新的病因侵害机体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新的疾病伴发或继发。如机体感冒后继发的肺炎。对于这类疾病,防治上注意增强机体体质,及时采取病因学与发病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12/202399第二节病因在体内的扩散过程当外界致病因素的强度过大或数量过多时,或者机体的抵抗力被削弱时,致病因素就能突破机体的外部屏障与内部屏障,并经以下三种途径在体内进行扩散。一、组织扩散致病因素从侵入部位沿组织或组织间隙逐渐扩散又可分为:1/12/2023100连续性扩散
指侵入机体的致病因素沿组织间隙及结缔组织扩散到邻近组织。例如,鼻粘膜的炎症扩展到气管和支气管;胃粘膜的炎症扩展到肠粘膜;皮下的化脓性炎(蜂窝织炎)向邻近健康组织扩散。管内扩散指致病因素随着管内液体的流动沿管腔扩散到其它部位。1/12/2023101例如,含有结核杆菌的干酵样坏死物沿支气管或输尿管扩散。接触性扩散
指在空间上无直接联系的两个部位之间,仅仅是由于互相接触而发生扩散。例如,心包的炎症随后引起心肌炎;胆囊炎时炎症扩散到与胆囊接触的胃浆膜等。1/12/2023102二、体液扩散
致病因素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越过机体屏障后,可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由一处扩散到它处,甚至散布到全身器官。前者称为血源性扩散,常引起菌血症、毒血症甚至败血症;后者称为淋巴源性扩散,多伴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体液扩散一般速度较快。在一定情况下,淋巴源性扩散可以进而侵入血液。血源性扩散的速度较快,危险性也较大,常使病变全身化。1/12/2023103三、神经扩散严格来说,神经扩散也属于组织扩散的一种,但它在广义上由于还区分为刺激物扩散和刺激扩散两种形式。刺激物扩散指致病因素〔致病刺激物〕沿着神经干内的淋巴间隙扩散。例如,狂犬病病毒与破伤风毒素在体内的扩散就属于这种方式。1/12/2023104刺激扩散
致病因素作用于神经引起冲动,并传递到相应的神经中枢,使中枢的机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相应器官机能的改变。这种通过神经反射途径进行扩散的方式,称为刺激扩散。
上述致病因素的三种扩散方式,在疾病过程中常常是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的。例如,组织扩散时,有时有血源性与淋巴源性扩散,也可能有神经扩散。
1/12/2023105第四节病因对机体的作用方式外界致病因素沿着一定的途径,在体内扩散,并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开展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方式有如下三种:一、组织机理〔组织作用〕组织机理指有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可直接作用于组织器官,或选择性损害某一组织器官,引起机体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和机能障碍。1/12/2023106直接作用如高温引起组织的烧伤,低温引起组织的冻伤,强酸、强碱对组织的腐蚀,强大的机械力对组织的破坏等。选择作用如汞制剂对肾脏的破坏,CC14引起肝脏的坏死,猪瘟病毒引起微血管内皮受损,CO直接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携氧能力而导致机体缺氧。1/12/2023107二、体液机理〔体液作用〕体液机理有些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可通过体液来起作用,改变体液的量或质,从而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引起机体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和机能障碍。例如,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血量减少有关;营养不良性水肿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关;严重腹泻导致的酸中毒,与丧失大量碱性肠液导致碱贮缺乏有关等。1/12/2023108在体液因素中,激素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激素在调节机体的机能代谢,以及在维护内环境的恒定上相当重要。例如,甲状腺素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反响中有一定作用;性腺激素对某些肿瘤的发生开展有显著影响。虽然体液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开展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组织因素、神经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1/12/2023109三、神经机理〔神经作用〕神经机理有些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或反射弧的各个环节,引起神经反射机能障碍,进而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疾病过程中的神经作用可区分为神经反射作用和神经直接作用两种方式。神经反射作用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体内出现的损伤、障碍以及防御、适应和代偿现象,首先是神经系统机能发生一定改变的结果,特别是适应与代偿现象的发生。1/12/2023110疾病时的非条件反射性反响机体在外感受器受到致病因素刺激时,极易产生各种非条件性的病理性反响以及防御、代偿现象。例如,饲料中毒时出现的反射性呕吐与腹泻;有害气体刺激时反射性地发生呼吸运动的减弱甚至暂停;缺氧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快;疾病时的条件反射性反响致病因素如果和无关动因〔中性刺激或条件性刺激〕相结合屡次作用后,仅给机体以中性刺激即可引起疾病,这就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反射性反响。1/12/2023111病理过程中的条件反射性反响一般是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的,其临床意义较小,因为只观察到极少数疾病是由无关动因所引起的。目前通过条件反射机理引起的疾病有实验性吗啡和樟脑中毒,白细胞增多症,高血糖和低血糖等。中枢神经直接作用病理过程不仅是反射性引起的,也可由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主要是通过中枢反射性调节机能的改变而实现。1/12/2023112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中枢,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的改变,导致相应的疾病或病理变化。例如,中枢性损伤〔腰椎挫伤〕,感染〔狂犬病、各种脑炎〕,中毒〔CO、铅、汞、某些麻醉剂、细菌毒素及毒性产物〕以及缺氧等。上述三种作用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体液和组织三种作用方式均可能同时存在或先后相继发生作用,并互相影响,从而构成疾病发生、开展的一般机理。上述三种作用方式在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开展阶段中,其意义是不一样的。通过神经反射的作用,是疾病发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1/12/2023113四、遗传机理〔遗传作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的迅速开展,特别是对生命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深入研究,使发病学的机理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在疾病的发生、开展过程中,研究发现,除了上述三种传统的机理发挥作用外,还可通过遗传基因突变,导致各种酶活性的改变和核酸分子结构的变化,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开展起作用。例如,牛白化病是酪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的;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集成exe教学课件
- 课件链接教学课件
- 帕金森病科普讲座
- 乡村共享治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实施方案
- 中国旋转靶材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中国热转印油墨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沈阳化学合格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档案考试真题及答案山西
- 2025年历届编导故事真题及答案
- 中国悬浮液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 牙周病学课件
- 大型体育馆满堂外脚手架施工方案
- 2025年广东佛山职业病诊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模拟题库及答案
- 西宁市城中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及储备人员的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燃气管道第三方施工破坏防控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 数据库版本管理手册
- 2024年河南郑州高新区招聘社区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财务部门增值税发票管理操作手册
- 2025年交管12123版学法减分全部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完整版消防应急预案范本三篇
- 建设工程造价鉴定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