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_第1页
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_第2页
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_第3页
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_第4页
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

金融海啸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

应对之策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金融海啸与以往危机的比较一、金融海啸的产生和演变过程1.1金融海啸的产生1.2金融海啸的演变过程

1.2.1金融海啸演变的三个阶段

1.2.2金融海啸还有第二波吗?1.3国际社会对金融海啸的评价

1.1金融海啸的产生

什么是次级债券?

——

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所发行的债券

——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MBS)

一次证券化抵押贷款机构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将次级抵押贷款的债权证券化成MBS,售予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

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CDO)

二次证券化投资银行将次级抵押贷款在MBS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包成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优级(prime):信用额度较高,收入稳定可靠

信用人等级次优级(alter-nativeA)

次级(subprime)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相对应地,优级住房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次优级住房抵押贷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零首付、低首付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2%-3%

高风险,高收益↗→↘→↗↘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合同设计的不合理也为借款者的还款能力埋下了隐患。可调整利率还款

如:允许借款人在前两年以低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固定利率还贷,两年后再转化为利率水平高于市场利率的浮动利率贷款。*次级债券的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价值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直接导致了次债危机的发生次级债券延伸流程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传导到次级债券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繁荣发展MBS及CDO等衍生产品发展迅速。MBS发行量由2001年末的390亿美元飙升至2006年末的4700亿美元,5年增长11倍。CDO发行量也从2004年的1574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5493亿美元,两年增长2.5倍。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MBS及CDO等衍生产品将失去价值支撑,价值急剧下降。持有这些衍生品的机构投资价值受到极大损害。危机金融创新使得信用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次债危机放大路线图信用增级及评级机构MBS1.2金融海啸的演变过程1.2.1金融海啸演变的三个阶段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金融机构亏损、倒闭实体经济受影响2007年4月2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拉开了金融海啸的序幕;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已与另一家证券巨头美林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美股暴跌,原油等资源价格大幅下挫,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厂商更是相继陷入危机之中,实体经济受严重影响。美国2008年四季度GDP季调后年降6.2%,创20年来最大降幅。金融海啸演变示意图金融海啸蔓延图1.2.2金融海啸还有第二波吗?近来,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被国有化或申请破产保护,是否意味着第二波金融海啸的到来?可能引发第二波金融海啸的隐患: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公司债中的垃圾债券首当其冲历史经验美国经济一旦步入衰退,首当其冲受冲击的就是垃圾债。在实体经济下滑的冲击下,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将急速爬升。在垃圾债违约率飙升过程中,将有多至上百家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血本无归、最终倒闭。第二波金融海啸一旦爆发,影响将是巨大的:危机已从投资银行转向商业银行领域,直接对美国商银系统造成冲击;在规模上,美国仅企业债规模就高达22.5万亿美元,几乎是第一波海啸冲击的按揭抵押贷款市场的2倍,其中垃圾债占整个企业债市场的30%,6.6万亿美元垃圾债的规模比次贷规模要大;这次美国经济衰退要比1991年和2000年衰退严重得多,垃圾债违约率势将超过前两次。当然,现在美联储并没有公布有关于垃圾债的确切数据,第二波金融海啸会不会爆发也只是基于理论和历史经验上的一个猜想。1.3国际社会对金融海啸的评价金融海啸的爆发,引起了全球轰动,各个国际性的权威组织和权威的经济学家们都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IMF报告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损失增加到1.4万亿美元,是世界银行界8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存在着显著下行风险,预期08、09两年世界经济增长分别下调至3.9%和3%,大大低于去年5%和前年5.1%的增速,是2002年以来的最糟糕表现。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08、09两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5%和0.5%,远低于去年的2.6%。而意大利经济这两年都将为负增长,德国经济今年的增长率为零,西班牙和英国经济今年的增长率也将均为负值。各国经济学家的评价罗杰斯:美次级贷危机是信贷史上“最大的泡沫”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近日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表示忧虑,称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是信贷史上“最大的泡沫”之一。他表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溃退,已导致上周全球股市市值蒸发2.1万亿美元,而该领域所引发的危机远不止这些。各国经济学家的评价

斯蒂格利茨在法国《回声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格林斯潘鼓励非固定利率贷款,认为美国人在过去十年间如果选择了非固定利率贷款,就能节省很多钱。他似乎认为美国经济只要有他掌舵就能一直欣欣向荣。可是经济增长总有难以维持的一天,这其实只是时间问题。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房价下跌后,有些借款人发现其贷款额远远高于他们所拥有房产的价格。由于利率提高,一些人已经无力偿还贷款。有太多的美国人在制定家庭预算时没有留出余地,一些放贷机构受利益驱使也没有提醒人们注意借贷风险。文章认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可以预料到的,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新的房地产项目在减少,正在销售的楼盘找不到买主。有关数据显示,美国过去6年创造的就业机会有三分之二以上与房地产业有关。房地产泡沫一度使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高于他们的支付能力,而没有了房地产这台发动机,美国经济增长将会减速。

斯蒂格利茨最后总结说,有句话用在格林斯潘身上很合适:斯人已去,遗害犹在。各国经济学家的评价郎咸平: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三聚氰胺效应,欧美各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影响大,最主要是各国陷入信心危机,英国政府救市的最重要举措是将银行国有化,实际上是用政府信用挽回信用危机,于是挽回股价的回升,但真正的效果还要继续观察,但这也是政府止血的最后一招。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养病还要长期的过程。二、金融海啸与以往危机的比较2.1以往几次重要的危机2.2与以往危机的比较2.1.11929至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美国现代史上最惨痛的衰退经验,其影响是环球性的。这场大萧条对美国经济的摧残非同小可,1929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GDP由高位下跌33%,失业率升至25%,实质工资下跌42%,通缩高达10%,股市更要25年,才回到危机前水平。股票价格的大幅“跳水”引起美国经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谷物等交易的价格也一路下滑;铁路货运量大幅减少;钢材价格大跌、棉花价格大跌……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实施“新政”,着手建立一整套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资、提供银行担保、降息等,特点是以联储为核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杠杆,这成为此后美国政府干预股市的“规范动作”。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新政实质:用国家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缓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

2.1.2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

70年代拉美实行过度负债政策,外债余额从1975年的784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3269亿美元。由于采取降低通胀的稳定政策、金融自由化、高利率及汇率高估政策,加大了贸易逆差和对外债的依赖。一方面外汇减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陷入衰退,影响了拉美出口;同时,外资流入急剧下降,年度流入从1981年的483亿美元下降到1983年的80亿美元。另一方面外汇增支:国际市场为防止通胀、利率上升,拉美支付利息由1977年的69亿美元增至1982年的390亿美元。外资流入减少与对外支付增加,使拉美出现大量资本净流出,1982-1989年每年的利息与利润汇出高达300亿美元以上,累计净流出资金2031亿美元,这样便陷入了支付危机:同期的拉美外债余额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从3269亿美元增加到4159亿美元。危机后拉美采取了IMF的减财政赤字、升利率、压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等药方,反而带来了经济萧条。

2.1.31994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

90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逐步转好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又有所增加。但是,鉴于债务危机的经验,以及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银团贷款减少,证券投资上升。与银团贷款相比,由于证券投资流动性更大,因此对于经济稳定发展的威胁也就越大。在依赖这种外国投资的被动局面下,即使没有内部的经济问题,墨西哥经济也不可能保持稳定的增长。

结果,美国利率一上调,已经引起资本外流,为维持汇率稳定,墨西哥中央银行已经动用外汇储备,加之墨西哥新政府上台后为了轻装上阵,宣布汇率向下浮动15.3%,结果,投资者在两天内将40亿美元~50亿美元移出国外。大量资本外流使得比索汇率一升再升,终至出现金融危机。为了防止墨西哥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防止诱发新一轮债务危机,维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稳定和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自由化改革的楷模,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向墨西哥提供稳定资金,使这场金融危机很快渡过去了。

2.1.4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

80年代由于顺差较大,在美国等的压力下日本于1985年签署了《广场协议》,此后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38升至1988年的128,升值幅度高达46%。由于担心出口下滑、经济减速,日本采取了扩张性政策,放松银根,利率从5%降到2.5%、货币供应增幅是名义GDP增速的2倍,出现了流动性过剩,资金大量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泡沫形成。

1985-1990年,日本的土地资产总值增长了2.4倍,相当于同期GDP的5倍;同期日经指数从12000点上升到39000点,股票总价值增加了4.7倍;同期日本国民资产总额增加了2330万亿日元,其中60%以上为地价、股价上涨所带来的增值收益。泡沫经济破灭后,股价从1989年最高时的39000点下跌到1992年的14000点,2004年达到最低的7600点,跌幅高达80%;房价跌幅也高达70%。股票和地价造成的资产损失相当于GDP的90%,达5-6万亿美元。此后政府了采取刺激经济景气的措施,不断降低利率,但又陷入了“流动性陷阱”,零利率政策不起作用;加之扩大内需政策缺乏连续性,致使经济陷入十多年的大萧条,出现了银行坏账、设备、人员三大过剩。2.1.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1.直接触发因素(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2.内在基础性因素(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一是出口导向战略的众多国家发展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二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3.世界经济因素(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2.1.62002阿根廷货币危机

90年代初阿根廷由于过早实现金融自由化,并实行僵化的汇率制度和本币高估,比索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固定于1:1的水平,导致出口下降和经常项目逆差。外债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中央政府债务从1996年的900亿美元急速上升到2001年的1550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40%,且还本付息集中在2001-2004年,加重了债务负担。8月份阿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2002年危机爆发后海外投资者信心下降,纷纷撤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汇短缺,比索急剧贬值。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达到250%~300%的天文数字,为此,纽约摩根银行将其国家风险指数提高到2500点的高点。为应付不断升级的危机,刺激经济复苏,阿根廷政府采取了财政、货币、金融、外汇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1、阿根廷的危机由债务偿付危机而起,因此货币金融政策是阿根廷应付危机的重中之重。首先,为缓和债危务机,阿根廷政府采取了停止偿付外债、债务重新安排和向国外求援等政策措施;其次,为防止资金抽逃,稳定金融秩序,采取了限制提取现金、打击非法资金转移、计划注入资金、银行停业等措施。2、财政政策方面一直是阿根廷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严厉要求其削减财政赤字井以此作为经济援助的条件,阿根廷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增收节支,从开始实施零散的减少财政赤字的措施,到后来推出了“零财政赤字计划”。2.2与以往危机的比较1929至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2.1经济背景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来看,以“高消费、高负债”为主要特征的美国经济增长模式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实体经济失衡通过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和资本项目资金流入得以缓解,再加上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经济的脆弱性加大,一旦经济和金融领域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相比于次贷危机,凯恩斯指出1933年经济大萧条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由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引起。从根源上讲,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一些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和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言,持续的经济景气助长了泡沫经济,大量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市,吹起了经济泡沫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2.2.2货币金融政策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是金融海啸的直接原因。从2000年开始,美联储和布什政府为避免经济下滑,采取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长期维持低利率,造成流动性泛滥,直接推动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经济泡沫化的风险日益明显。2004年初,美联储开始加息周期,连续17次上调利率,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违约现象逐渐增多,房价开始下跌,一些提供次贷的金融机构相继出现财务危机。2007年夏,长期积聚的风险集中释放,美国次贷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在研究大萧条时期的货币供应状况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对于这场大萧条,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它未能制止银行破产和从1930至1933年货币存量的下降,是大萧条的政策根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外汇政策不当。东南亚各国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2.2.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是金融海啸的制度根源。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自实行混业经营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产品日趋复杂,但监管当局没能充分评估并消除金融市场不断积聚的风险,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而采取有效的监管行动,致使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累加而形成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以危机的形式爆发。对于1933年大萧条,我们从政府执政思想出发去思考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但大萧条却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罗斯福的“政府干预的扩张性”新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总体经济发展的明显弊病进行改革。监管能力与金融自由化不匹配也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在监管能力与制度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出现改革次序的失误,过早过度或在外部压力下被动实行金融自由化,潜存较大金融风险。2.2.4危机类型美国次贷危机是21世纪第一个复杂金融衍生市场的危机,金融实际上是个实体经济的衍生品,这个衍生产品就是把不可分的产权进行了无限的可分性,它的交易成本非常低,但是它的利益也有它的高度杠杆率。这个高度杠杆率,很低的交易成本就加上了一个不透明度的问题,把债券完成包装成复杂的衍生产品,CDO等等,批发出去之后,大家不理解它的基本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就是它的次贷出了问题之后,整个衍生市场就出现了恐惧。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则具有复杂性,既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还有银行信贷的膨胀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再次,股票投机活动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这一投机的结果是导致股票价格被不合理地抬高,无疑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体系的崩溃埋下了伏笔。而亚洲金融危机是个比较传统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汇率制度僵化及本币高估、贸易及经常项目出现逆差、依靠外资流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特别是短期内大量外资涌入,进一步推动本币升值,既加剧经常项目失衡、也加重外资依赖,汇率制度成为攻击目标。一旦信心发生动摇,将被迫让汇率浮动,出现剧烈贬值,东南亚、阿根廷、土耳其等国的金融危机主要是货币危机。2.2.5危机治理政策大萧条时美联储紧缩政策以及后来的保护措施让国际贸易完全停滞。1930年,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胡佛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签署旨在保护美国贸易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其他国家同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报复。面对危机,各国以邻为壑,全球贸易额大幅缩减,很快伤及当时最大的出口国——美国自身。全球贸易总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小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而美国的出口总额也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缩减到1932年的12亿美元。大萧条时各国政府各自为战,相比较而言,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国联手拯救金融体系,避免了其走向崩溃。不久前,G7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布的声明中,承诺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将努力确保各自为应对经济衰退而采取的措施不会对其他经济体造成伤害,同时也对中国近期提振经济的举措和提高汇率灵活性的承诺表示了欢迎。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监管体系,金融产品结构和金融自由化过快的弊病,要避免出现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就必须增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并提高跨境监管合作,敦促金融机构继续提高透明度和加强风险管理,充实调控工具,根据市场的特殊情况采取特殊的政策,建立反周期控制机制或工具。三、金融海啸的影响与思考西方国家3.1金融海啸的影响中国

3.2对金融海啸的思考

↗↘3.1.1金融海啸对西方国家的影响股市指数下滑,美元贬值,金融市场震荡不稳涉及次贷的金融机构大幅亏损甚至破产房地产等相关行业投资下降,经济下滑居民消费萎缩,收入减少,消费信心严重受挫对美国的影响: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美国社保医保面临全面崩盘:美国政府5月12日公布的有关报告显示,由于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影响,美国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保障资金将比预期更早告罄。报告表示,目前美国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预计医保基金将于2017年“见底”;社保基金预计将于2037年枯竭。美国社会保险计划与医疗保险计划信托人5月12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美国经济持续衰退已导致这两个社会安全网面临瓦解。按照目前状况,社会保险计划将在2016年入不敷出,2037年完全枯竭。医疗保险计划今年就会收支失衡。”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两个最大福利体系。金融海啸对西方其他各国的影响经济放缓:如德国、英国的经济都面临大幅度放缓的态势,欧洲联盟统计局5月15日在卢森堡称,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欧元区16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下滑2.5%。这是自1995年有该项记录以来欧元区经济最大幅度的下滑。另一份报告显示,通货膨胀率在4月保持在0.6%。

失业问题:随着欧元区经济的衰退,越来越多的人收到失业的威胁,欧洲的劳工输出大国也陆续出现返乡潮。罗马尼亚媒体报道说,目前在西班牙的罗马尼亚失业人员已经达到13万,而在意大利情况更为严重。罗马尼亚各大工会领导年前曾预测,近期将有50多万海外打工者因找不到工作而被迫返乡。工会方面还表示,2009年罗失业率将超过8%,失业总人数将达到120万人。

3.1.2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

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据数据统计,这6家银行持有“两房”债券约250亿美元。这些银行的管理层也表示,由于涉及次贷危机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非常轻微。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内地金融系统相对独立,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仍不可完全自由兑换,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我国经济的稳定与短期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出口增长放缓: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石,因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必定将从外需渠道抑制中国出口。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将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美联储可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财政补贴以及下调再贴现率等多种方式来扼制经济下滑,自然对于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形成了抑制,甚至对人民币升值造成进一步的压力。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速全球的资本流动性,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我国,增加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从而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通货紧缩我国是产能增长比较快的国家,投资率高,投资下去以后很快会转化为产能。只要有一轮经济过热、经济繁荣,紧接着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次的通货紧缩不能很好地防范,后果可能会比1998年更严重,因为当年的通缩是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欧美市场还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而目前则首先是欧美市场出问题了。政治影响:

冷战结束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兴起,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从原来的军事敌对、经济制裁的你死我活,越来越演变为通过政治、经济手段,在竞争中有合作,在政治上减少干涉,在经济上互相依存。在资本市场中,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量转化为以美国国债为主的美元资产;在实体经济中,美国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仅次于欧盟)。所以,美国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绝对不利于中国。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表示要维护(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一大出发点。全球化时代中国只会在经济上与美国捆绑得越来越紧密,最终是双方利益不断趋向一致,中国以大量持有美国金融资产的“金融核威慑”,抵消美国可能对中国不利的政治和经济威胁,最终像两个持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一样,实现互有威胁,但又互不冲突的战略均衡。这种均衡符合双方的利益,也符合全球的利益。另外增持美国金融机构的股权,无疑使得中国掌握了“金融核威慑”更多的主动权;但与此同时,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好转,从商业角度讲,中国在提升威慑力的同时,也能增加对美国金融机构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及所持有金融股权的增值。次贷危机带来了这样的机会和局面,在出手帮助失衡的金融市场回归稳定的同时,中国也获得了越来越主动的战略地位,这也是另一重意义上的“和平崛起”。3.2对金融危机的思考思考一:危机的性质随着此次金融危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次危机的性质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场金融危机是大众经济和现有制度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所引起的。此次金融危机只是一次经济危机而已,并不应该过多的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这次的金融危机兴许是一次压力测试。思考二:危机的原因1、从根本上讲,金融海啸是美国实体经济长期失衡的集中反映。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模式以“高消费、高负债”为主要特征,居民储蓄率偏低,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实体经济失衡通过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和资本项目资金流入得以缓解。但随着美国政府赤字和居民债务的不断增加,这种经济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再加上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经济的脆弱性加大,抵御内外部冲击的能力下降。一旦经济和金融领域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次危机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先是房价下降引起债务偿付风险,进而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和金融机构的连锁破产,并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造成经济衰退。2、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是金融海啸的直接原因。

从2000年开始,在贸易逆差和军费开支猛增的背景下,美国的外贸状况和财政状况持续恶化,美联储和布什政府为避免经济下滑,采取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长期维持低利率,造成流动性泛滥,直接推动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经济泡沫化的风险日益明显。2004年初,美联储开始加息周期,连续17次上调利率,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违约现象逐渐增多,房价开始下跌,一些提供次贷的金融机构相继出现财务危机。2007年夏,长期积聚的风险集中释放,美国次贷危机终于全面爆发。

3、金融机构过于宽松的贷款条件和过度的金融创新是金融海啸的重要诱因。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放贷机构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忽视风险管理,盲目降低贷款条件,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款人的借贷申请得以通过。在信贷市场风险不断上升的同时,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杠杆交易产生风险放大效应,次贷这一单一市场的风险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并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最终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4、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是金融海啸的制度根源。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自实行混业经营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产品日趋复杂,但监管当局没能充分评估并消除金融市场不断积聚的风险,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而采取有效的监管行动。此外,美国金融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功能监管较弱,在金融业高度混业经营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还有可能因内部协调难度大、分工不明确而延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利时机,致使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累加而形成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以危机的形式爆发。5、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海啸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不断暴露出的问题看,评级机构对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评级模型和标准存在重大偏差,在评级中没有准确反映并揭示产品的风险,有误导投资者之嫌。同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对那些高风险产品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一旦出现危机,评级机构又一改此前的态度,大幅下调这些产品的信用评级,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震荡,反映出评级机构自身信用缺失的问题。思考三:对中国受危机影响的判断失业经济衰退中小企业和港资企业的倒闭和亏损,会向大型企业和国企传导悲观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潮外向型企业的倒闭引起的经济衰退企业倒闭乐观(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认为不会引起中国经济的长期衰退)对国民收入格局进行调整的一个好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最好的时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次机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与我们的实力相称的话语权盲从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必须以美国和欧洲等大国的复苏为前提。认为只有他们经济恢复了,才能提高对我国的出口,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盲从与自信国际国内各国政府联手积极救市贸易保护主义并没像以前危机时那么严重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国家4万亿的投资,家电下乡等促消费政策)中国的资本帐户没有完全开放,金融体系受冲击不大。依然可以较好服务于经济的增长。我们企业家的素质自信自信自信自信自信不能因为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而否认“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市场经济依然是有效的,要坚持发展市场经济。金融创新过度仅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美国国家战略转变和经济衰退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特别是对于我国的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是有必要的。四、应对之策这次的金融危机更多的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寻求经济复苏的方法。而不是停滞于指责发达国家应该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4.1判断要准确4.2信心要坚定温家宝总理去年9月24日在纽约与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座谈时说到,“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信心来源于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来源于中国有一个稳健的金融市场体系;来源于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回旋余地;最重要的是来源于政府坚决果断的决策,决策的力度和决策的速度。3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信贷量已经达到4.58万亿元,信贷的高增长势态,是金融对经济的最好支持,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之时,有望为中国经济谁先回暖奠定基础。中国今年4月份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3.5,比3月上升1.1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5月回升,且连续两个月站在50.0的分界线以上。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减少3.55%。这一数字表明,全国发电量快速大幅下滑的势头已经初步遏止,处于“底部企稳”阶段。

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今年1月的国内火电发电量分别下降5.3%、16.6%、12.4%、12%。不能仅为了保8而保8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指标的绝对增长,更重要的是关注相对指标。4.3目标要科学短期的目标应该是保就业保增长,但是长期应该形成主要以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4.4措施要果断常规措施短期措施软措施非常规措施长期措施硬措施4.4.1常规措施与非常规措施经济刺激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的税收政策等政府直接介入给金融机构注资,直接接管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非常规措施常规措施4.4.2长期措施与短期措施经济结构调整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增加国内消费,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而增加消费,就要完善社保体系。短期刺激消费如发放消费券,旅游券等短期措施长期措施4.4.3软措施与硬措施信心恢复对企业,政策支持,如减免税;对个人,如减税,发放消费券等硬措施软措施通过宣传,增强民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避免过度恐慌。信心恢复实质激励4.4.4中国政府已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4.5效果要跟踪2009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解读:PMI保持在50%以上,表明国内去库存化调整逐步接近尾声,产量增长开始复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3月份PMI指数在连续6个月低于50%以后,首次超过50%,特别是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以上,预示着经济增长由低转高的变化。(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

虽然用电量仍出现同比下降,但每月同比降幅逐步缩小已成趋势,根据国家电网的统计,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为-1.46%,比去年12月份回升了6.1个百分点,已经出现用电需求下滑企稳迹象。用电量变化的背后,是工业用电一定程度的“回暖”事实。“相对于去年10月份之后社会用电量的急剧大幅下滑,这一情况表明,用电量同比加速下滑的势头已经初步遏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部负责人薛静说,“综合各项指标来看,目前社会用电量处于‘底部震荡’,并逐步在向好的方面走。”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用电量的下行速度减缓反映出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了回升的趋势,这对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来说非常重要,结合PMI指数以及企业订单量有所增加的现实,可以预期中国经济最坏的时期正在过去。附:2009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回落2.1个百分点(因“五•一”假期缩短,5月份工作日与去年同月存在不可比因素)。从主要产品看,原煤、原油和发电量分别为2.3亿吨、1618万吨和2934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8.5%、1.8%和11.8%;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4304万吨、4601万吨和5338万吨,分别增长8.2%、10.5%和13.6%;水泥1.3亿吨,增长7.5%;汽车89.5万辆,增长21.7%,其中轿车45.7万辆,增长17.6%。发电量降幅收窄从国家电网调度数据显示来看,5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3.5%,比4月份3.55%的降幅有所收窄。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文章数据显示,5月份出口增幅或继续下降20%,进口增幅或下降18%,比4月份有所收窄,中国未来数月的贸易情况将缓慢好转。中投顾问分析师表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民间投资的强劲反弹已经部分抵消了出口行业走软的影响。经济正在复苏当中,显示拉动内需政策的效果进一步巩固。

PPI或首次止跌回升另外,摩根大通预计,5月份CPI预期将同比下降1.4%,比4月份收窄;PPI环比则有可能出现今年以来的首次转跌回升,达到0.2%,但同比降幅仍将扩大至-6.8%。目前国内经济整体处于触底后缓慢复苏的状态。受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落影响,5月CPI或继续下滑,PPI同比增速大致与4月份持平。外贸缓慢好转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文章数据显示,5月份出口增幅或继续下降20%,进口增幅或下降18%,比4月份有所收窄,中国未来数月的贸易情况将缓慢好转。中投顾问分析师表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民间投资的强劲反弹已经部分抵消了出口行业走软的影响。经济正在复苏当中,显示拉动内需政策的效果进一步巩固。

PPI或首次止跌回升另外,摩根大通预计,5月份CPI预期将同比下降1.4%,比4月份收窄;PPI环比则有可能出现今年以来的首次转跌回升,达到0.2%,但同比降幅仍将扩大至-6.8%。目前国内经济整体处于触底后缓慢复苏的状态。受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落影响,5月CPI或继续下滑,PPI同比增速大致与4月份持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公布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1%,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在50%上方。经济专家分析称,这一迹象显示中国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开始显现成效,制造业逐步走出低谷,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回升势头。路透社表示,PMI数据进一步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止跌回稳,并有可能正在稳健积蓄增长动能。里昂证券经济研究部主管斐思伟评论称,PMI首次有确凿迹象表明,政策的拉动力确实正在起效,5月份库存将赴扩大,这确实令人鼓舞,未来数月产出将继续增长。美联社认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4万亿刺激方案开始显现成效,受到拉动的内需抵消了出口的低迷。附录1.“国十条”内容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2.“国九条”内容一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一)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密切监测流动性总量及分布变化,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降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根据国内外形势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二)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力争200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4万亿元以上。(三)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提高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改进贴现利率形成机制,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二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四)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重大工程建设、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增加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规模。探索发展大学毕业生小额创业贷款业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五)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基本面比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全面清理银行信贷政策、法规、办法和指引,根据当前特殊时期需要,对《贷款通则》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做适当调整。(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在内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将进出口银行的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优惠利率适用范围,扩大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允许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出口融资业务中的积极作用。(八)加大对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针对产业转移的信贷产品和审贷模式,探索多种抵押担保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优先发放人民币贷款,支持国内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九)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方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林权质押贷款业务。(十)落实和出台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加大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支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拓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三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十一)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各项制度,适时推出创业板,逐步完善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市场效率,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十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尽快推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钢材、稻谷等商品期货新品种。(十三)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积极鼓励参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研究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完善债券市场发行规则与监管标准。四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十四)积极发展“三农”保险,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农业和农村小额保险及产品质量保险。稳步发展与住房、汽车消费等相关的保险。积极发展建工险、工程险等业务,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风险保障。做好灾后重建保险服务,支持灾区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研究开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竞争,支持出口贸易。(十五)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投融资功能,鼓励保险公司购买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稳妥推进保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