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儒家文化_第1页
第三章儒家文化_第2页
第三章儒家文化_第3页
第三章儒家文化_第4页
第三章儒家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儒家文化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早在唐朝,韩愈就对中国文化追根求源,他说:“夫所谓先王之道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乎外之谓德。……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子。”第二节先秦儒家一、孔子(一)孔子简介(二)孔子的思想1.正名思想所谓“正名”,就是正定名分,使名实相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名正言顺的具体表现,在孔子看来,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仁礼学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仁与礼的学说。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仁礼学说是孔子最重要的历史贡献。(1)仁学仁是一种极为广泛的道德观念。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条件,全部美德的总和构成仁。(2)礼学“周之政法,即谓之礼。”《礼记·经解》说:“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之于正国也,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3.天命观念二、孟子(一)孟子简介(二)孟子的思想1.仁政思想所谓仁政思想就是争取民心以达到治国之目的的政治主张。孟子认为实行“仁政”是“平治天下”的方法和手段。《离娄上》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2.人性本善论性善论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一种人性论。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的基础和理论根据。孟子提出“四心”“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3.养浩然之气三、荀子(一)性恶论荀子从现实社会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与孟子相对立的“人性恶”的理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荣辱》),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性恶》)。《性恶篇》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二)隆礼重法《荀子·修身》所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非相》还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立论的基点是“性恶”。既然人性本恶,所以荀子就必然地注重礼与法的观念。荀子是从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沿着法制的方向发展了他的思想,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荀子·天论》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体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四)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三节汉代经学

一、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一)汉初的黄老之治(二)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2.董仲舒把儒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说,把儒学神秘地合理化《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孔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天之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春秋繁露·基义》:“凡物必有合,……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三)今文、古文经学之争1.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不只是书写的字体不同,而且字句、篇章、解释以及对古代的制度、任务、事件等的评价也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今文经学崇尚微言大义,古文经学重视章句训诂。周予同先生在《经学历史》序言中说:“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四)《白虎通义》及其神学思想西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白虎通》大多都是复述董仲舒的观点和学说,只是《白虎通》的观点更为完整和系统化。二、汉代儒学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