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更新中_第1页
中医学更新中_第2页
中医学更新中_第3页
中医学更新中_第4页
中医学更新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基础

演讲者-------郑力歌张仲景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阐述人体感受风寒邪气后引起的病变与证候,以及外感病的传变规律、治疗原则及用药方法,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刘完素生长于气候干燥的北方,油封连年的宋金交战,疫病经常流行。针对当时肆虐的传染性热病,他提出了“火热轮”的观点,使用寒凉药物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都易导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治法上则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祛邪,改善身体功能

张从正认为冯、或、湿、燥都是邪气,只有祛邪才能安正,所以治疗方法以祛邪为主。

他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见解,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中医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突出贡献

住黛西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液的重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温病学派代表薛己,特别重视脾胃的调养,认为脾胃虚弱也是某些外感疾病的病因张景岳,反对以苦寒药物座位滋阴手段,以擅长用温补药物著名,被誉为“阴门之柱石”。

第一章中医学的历史轨迹第二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三章相互依存的阴阳第四章循环往复的五行第五章藏象第六章气、血、津液第七章病因

第一章中医学的历史轨迹学好中医的基石---四大经典病因病机学得完善与发展新学说的涌现---金元四大家中医的传染病学--温病学中医特色理论---瘀血学说与活血化瘀之法中医临床治疗之武器---中草药历史轨迹---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中医奠基之作《伤寒论》--外感巨著《金匮要略》--万书之祖《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6黄帝内经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不中医论经典,养生典,有关生命的百科全书)时间:战国时期作者:假托黄帝,岐伯所作

基本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法、论治等学说,奠定了中医独特理论体系。(注重自身的修为和保健)

内观,观五脏六腑,观气血运行:然后进行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谋求健康。

它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7五个主要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人体生理特征和病理变化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属五行,用五行特性来研究五脏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影响。藏象学说: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病因学说:探索人体致病因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外感热病内容被整理为《伤寒论》,内科杂病被整理为《金匮要论》。

9伤寒论名称:《伤寒论》(东汉)(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地位: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发药齐备的临床医学专著,形成了最有影响的辨证论治体系。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辩证施治的方法。运用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大治疗大法。

麻黄汤、桂枝汤、大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至今享有盛名。10金匮要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奠定了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创造了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辩证论治理论。详细地阐述了根据临床表现,而确定治病的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标本缓急等杂病的辩证方法与治疗原则,在治疗方法上,介绍汤、散、洗、丸、酒、坐、吹、外敷药等多种剂型。11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一本古代药物专著,形成了中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我国要学基础,后来大量本草著作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书共记载了365种中药,对药物性味做了详细的描述: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质。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偎、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来说明药物相互间的关系。12病因病机学的完善与发展《诸病源候论》---隋代太医巢元方。对临床各科病症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进行系统的分类。 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症。另外书中关于肠吻合、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记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13病因病机学的完善与发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进一步发展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病因学理论。说中提出“三阴学说”,即将众多病因分为内因(情志)、外因(风邪,寒邪)与不内外因(毒虫咬伤)三种,并以病因为纲,脉、病、证、治为目建立了中医病因辩证论治方法体。14病因病机学的完善与发展《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根据前人的脏腑辩证的理论,系统的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辩证方法,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如左腮赤者为肝热,目光无色者为肾虚。提出“五脏所主”即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明确了五脏的主证及治疗原则,总结成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辩证方法。15新学说的涌现---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火热外邪侵袭人体。朱丹溪:滋阴派。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张从政:攻下派。病有邪生,邪去则正安。李东垣:补土派。人以脾胃中气为本。16中医的传染病学---温病学温病多指急性热性病和传染病,又称瘟疫。这是一种“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具有传染性。清朝著名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17中医的传染病学---温病学叶天士首先提出温病由轻到重的传遍过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明确指出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发病部位,同时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著有《临证指南》一书。吴鞠通则确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叶氏相得益彰,使温病更具体准确,中医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辩证体系。18中医特色理论--淤血学与活血化瘀治法“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字夜行”清代医学家王清任,非常重视解破学。他认为许多疾病都是由于血液不畅引起的。而气与血均是体内的重要物质,气可以推动血的运行,在治疗时,他提出“补气活血,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根据血瘀致病的学说他创造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身痛逐瘀汤活血方剂。19中医临床治疗之武器---中草药“本草”是中药的代称,在中药中,动物类和矿物类以及其他种类的药物也很多,但是占绝大多数的是草木之类---植物药。《本草纲目》---清代李时珍。本书记载1892种药物。20中医临床治疗之武器---中草药公元前一千多年《诗经》《山海经》记载了一百余种药物东汉《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南北朝《神农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记载药物比《神农本草经》高达一倍系统的记载各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唐《唐本草》《食疗本草》收录八百多种药物,还绘制了药物图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中图文对照方法的先河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药物数目有所增长,还将药物配伍禁忌,惊醒了总结,并列出具体名称元《饮膳正要》专门论述饮食疗法,记载食物的禁忌和配伍明《本草纲目》记载1892种药物,并改绘药图,订正错误,胺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开创了分类的先河清《本草纲目拾遗》在《本草纲目》原有基础上增了七百种药物21第一章中医学的历史轨迹小结《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伤寒论》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外感风寒内容。《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神农本草》最早一部古代药物学专著,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情和合。《诸病源候论》隋朝巢元方所著,提出外科手术。《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进一步发展了《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的病医学理论。《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编写,系统的提出小儿领域的五脏辩证方法,“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总结成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辩证。刘完素:寒凉派,朱丹溪:滋阴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清“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清代王清任淤血学与化血化瘀治法。《山海经》《诗经》记载一百多药物,梁朝陶弘《神农本草经集注》增加一倍,《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记录1892种药物分16纲60类。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中医的预防学整体观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在《内经》有这样一句话:“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是说人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是与日月的移动相呼应的。如在满月时,人的气血多行于表,肺结核病人就易大出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药从自然界中摄取空气、饮食、等赖以生存的物质,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太阳升起,人体的阳气也充足,神智清明,活动有力。太阳落下,人体的阳气也内敛,阴气足,因此就睡觉休息。24整体观二、人体小王国---人体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个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一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是统一的。因此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某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变化有变化。“有诸内而形诸外”,意思是体内任一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往往在体表所表现,如面色、舌象、脉象、形体等,脉诊与摄政即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在治局部病变时,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鼻出血,是人体上部的疾病,中医有时采用大蒜捣烂敷脚心,饮血下行,这就是上病下治的方法。25辩证论治辩证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论治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辨证为热证,就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治疗,若辩证为寒,就用纹理散寒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病症,可能表现一个“证”,也就是说采用同一治疗方法,证就是中医所说的“异病同治”;相同的病症,可以变现为不同的“证”,也就是“同病异治”望诊:一、望全身闻诊:问诊:切诊:二、望局部一、听声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脉诊、按珍三、望舌二、嗅气味经过,既病史等四、望小儿指纹26辩证论治问诊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27整体观治未病---中医的预防医学“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高名的医生不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如果病已产生再去治疗,这岂不是太晚了吗?预防比治疗更重要。28相互依存的阴阳整体观治未病---中医的预防医学“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高名的医生不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如果病已产生再去治疗,这岂不是太晚了吗?预防比治疗更重要。30阴阳的原始含义阴阳既对立有统一,统一是指阴阳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无阴即无阳,无阳即五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形成一个整体,才有大自然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对历史阴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而有大千世界的万般变化,因此要分析一个事件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完全可以应用阴阳学说。

31二、阴阳的属性特征从事物运动变化看阳

活动的沉静的功能的物质的亢奋的抑郁的

阴阳学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从事物属性看

阴天火男地水女32阴阳的欢关系阴阳之间的关系涵义举例:外在表现对立制约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表现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春写秋冬四季的温热凉寒气候变化互根互用以对方的存在为其自身存在的先决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升和降、浮和沉、动和静消长平衡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春去夏来,秋去冬来相互转化在一定去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为阴冬为阴,寒冷之极,就开始了向温暖的春天(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变化规律3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5调整阴阳阴盛

阴阳偏盛

实证

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可见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脉象沉迟、小便清长。

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可见发热、面红,口渴喜饮、小便短少

阴虚

阴阳偏衰

虚证

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潮热蒸骨、潮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象细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畏寒肢冷、神疲喜卧,如肾阳虚、脾阳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36阴阳用于分析归纳药物属性与功能1.四气:寒凉为阴。温热属阳。2.五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属阴。3.升降浮沉:升浮为阳,沉降为阴。

37循环往复的五行水火金木土木火土金水YinYang木土金水相生相克金土水木火39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40五行的特性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因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41五行的特性土的特性:土性生化、受纳。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土”。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影响,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及“土为万物之母”等说法。42五行的特性金的特性:金性清肃、收敛。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43五行的特性水的特性:“水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44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1.五行相生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

“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5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3.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以木为例:木之“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在《难经》中被喻为“母”和“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又称作“所不胜”和“所胜”。46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4.相乘相侮的关系(病理)相乘是指乘虚侵袭相侮是指以强凌弱如:金本克木,木本克土,但当木气太盛,土气虚衰,金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克制时,过盛的木不仅要乘土之虚而制之,同时还会反过来侮金。

4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肝属于木,其禀性也喜条达如:木克土肝对脾的功能有影响。2.解释脏腑的病理变化如: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累母48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指导诊断疾病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4.指导临床治疗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49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温心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

平木佐金法

泻火补水法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50面见青色,脉见弦象,病多在肝面见黄色,神倦乏力,病多在脾面见白色,气虚干咳,病多在肺面见赤色,口苦,多属于心火亢盛面见黑色,病多在肾51事物的五行归类s藏象藏象的形体分类54五脏的生理功能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机体的五脏六腑中,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就像一国之君主。心在五行属火。心主神志:心的生理活动正常,则人就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如果活动异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也出现异常,往往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缓慢,精神萎顿,甚至谵妄、昏迷、不省人事。心主血脉:心能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常会有面色苍白,没有光泽,或两颧骨处成紫红色,胸闷、胸痛、心慌。55肺肺着,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气,司呼吸:肺有节律地呼吸,吐故纳新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肺主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发生谁也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乏为肿,出现咳喘、水肿。肺主宣发、肃降:通过肺的宣发,以滋润和濡养脏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并能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通过肃降功能,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肺朝百脉,主治节:血液都要通过百脉而聚于肺,由肺调节输送到全身。若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可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于布散,以及气机的升降运动。56脾脾胃者,仓原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脾能消化食物,并把营养运输到全身。如果脾运化失常,就会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等病症。脾还主管水液的代谢。脾主升清:脾能把体内的正气提升起来,如果脾失升清则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脾气下陷,则会出现脱肛、胃下垂。脾主统血:脾能使血液在血管内运行,如果脾不统血就会出现出血、皮下紫癜等病症。脾主升清,可将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至心、肺。

57肝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在五行属木,对应的季节为春天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使人的情绪保持正常。促进消化。干能协调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胆汁排泄。调节生殖。肝藏血:肝内贮藏血液,可以濡润机体,用来调节全身血量的分配,防止机体出血。58肾肝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在五行中属水,对应冬季。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中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肾精亏虚,则有腰膝酸软,易疲乏,在小儿则生长发育迟缓,成人则生殖能力低下,或早衰。主水:肾主水是神调节、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的功能体现。肾的功能出现异常,常会引起体内的水分过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水肿、小便不利,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主纳气:肾具有纳气的功能,呼吸的深浅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59肾60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六腑已降为顺、一通为用。61胆:胆汁是由肝脏所产生,贮藏在胆囊中,古代中医称之为“清净之汁”胆汁在食物消化过程中从胆囊流入小肠,帮助消化和吸收。排泄正常,可以帮助食物充分的消化与吸收。排泄异常,不仅不能帮助饮食消化,胸肋部位会出现胀疼,不想吃饭,尤其是油腻食物肚子胀,大便稀。胆与肝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如肝的疏泄功能可促进胆汁的排泄。如肝炎往往有胆汁排泄异常,出现黄疸。故肝于胆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和胃在生理功能相互影响,脾脏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影响到位的受纳功能,出现上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想吃饭。如果暴饮暴食,食物积滞在胃中,不能及时输送到小肠,也会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泻。故脾与胃相表里。62小肠:小肠受盛化物,泌清别浊。,如果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出现异常,则会出现肚子胀、腹痛。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过程中吸收后输送至全身营养各器官,在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吸收大量水分,如功能出现异常,不能吸收水分,就会出现小便少,泄泻。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与心相表里,关系主要表现在病理发面,如心有实火,则可以出现小便少,小便色红,有灼热感。小肠有实热,也可以向上影响到心,出现心烦,舌色发红,口舌生疮。大肠:大肠是由中医的回肠(结肠)、广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所组成。大肠是负责消化吸收的最终阶段,把食物掺渣以粪便形式排出,故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与肺互为表里,飞的肃降功能与大肠传到功能相互为用,在生理上相互协同作用,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如大肠实热,大肠传到不畅,出现便秘,同时也影响肺的肃降功能。从而出现胸满、咳嗽气喘病状。而老年病人咳嗽患者,因肺失肃降,不能将津液输送到大肠,所以会出现大便密结的临床表现。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与肾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肾气不足时,多有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的症状。63三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膀胱、小肠、大肠。上焦如雾:并不是喝进胃的水都会被人体利用,多余的会被机体排出体外。在肺的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作用下,一部分水液经肺的宣发,就如同雾露之水,湿润濡养机的上部的脏器(心、肺)及体表的器官组织,多余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