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_第1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_第2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_第3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_第4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2.图层相互作用的表现(案例分析)(1)厄尔尼诺现象①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北推动,结果使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

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层的冷水不停上泛来补充流失的表层海水,并给这里的鱼类和鸟类等生物带来大量养料,形成秘鲁渔场。但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南美沿岸大洋下层的冷水上泛势头也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海水向东回流。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异常,即厄尔尼诺现象。第1页/共20页②列表比较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不同表现。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图示第2页/共20页洋流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生物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大量死亡第3页/共20页大气环流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天气气候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第4页/共20页(2)喀斯特地貌①列表比较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天坑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淀积石钟乳、石笋、石柱第5页/共20页②图示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形象记忆:岩石成分易溶

可溶性强

岩石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中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含量多

溶蚀力大

降水多、坡度大、空隙裂隙大

水的流动性强

喀斯特作用强第6页/共20页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南方低山丘陵区:第7页/共20页2.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第8页/共20页3.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增加黄河下游河段泥沙淤积严重黄河下游地区洪涝威胁加重→→→第9页/共20页【案例二】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

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第10页/共20页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第11页/共20页【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第12页/共20页四、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为例(案例分析)1、土壤的定义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被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形成第13页/共20页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理想体积比来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45%5%20-30%20-30%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颗粒生物残体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地表水大气①是土壤的物质基础②是土壤中钾、磷、钙、镁等养分的主要来源3、土壤的物质组成①是土壤中氮的主要来源②释放二氧化碳,加强植物光合作用③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①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②共同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注意: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并不是有机质越高越肥沃,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比例。在理想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达到5%最为适宜。第14页/共20页4、成土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①成土母质与土壤: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②气候与土壤:通过土壤与大气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第15页/共20页③生物与土壤:④地形与土壤:⑤人类活动与土壤:通过不断积累养分元素和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在成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不同海拔、坡度、坡向的地方,有不同的水热状况和植被,因此形成的土壤也不同。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尤其是地表生物状况)作用于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将自然土壤改造成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土壤退化。结论: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16页/共20页土壤分布特征黑土

黄土

水稻土紫色土红壤5、我国的特色土壤东北平原富含有机质,肥力高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磷、钾等矿物养分较丰富;但有机质含量少,限制因素多秦岭-淮河以南平原长期栽培水稻发育形成的农业土壤。四川盆地紫红色砂岩、页岩风化而成,富含磷、钾,肥力高东南丘陵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发育而成,含铁、铝多,有机质少(酸、瘦、黏)。第17页/共20页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4.地表风化壳厚度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下图,完成2-4题。2.①处地表的土壤景观特征最可能是()A.红土B.沙土C.黄土D.黑土3.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BBB第18页/共20页

下图为“某地区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该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