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201309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1页
kj201309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2页
kj201309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3页
kj201309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4页
kj201309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福建师大福清分校董步学2013年9月谜语

有撇有捺,有小有大,有高有低,有婚有嫁。

打一字或动物。案例:三个工人砌墙的故事题目: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个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呢?”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在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狠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绘图纸,她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面两个人的老板。你怎么看这个故事?人什么是人?(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物种学家说: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的直立行走的物种;生物学家说: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长期穴居。

饮食学家说:人是杂食性动物,能消化植物和动物,但人的身体构造更倾向于素食性动物。

化学家说:65%氧,18%碳,10%氢,3%氮,1.5%钙,1%磷,0.35%钾,0.25%硫,0.15%铀,0.15%氯,0.05%镁,0.0004%铁,0.00004%碘。另外,还发现人体含有微量的氟、硅、锰、锌、铜、铝和砷等物质构成体。据说值4.5美元

物理学家说:人就是由质子、电子、中子,这些组成的原子进而排列成有序分子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等整个系统运转的物体。

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

词典: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人学家:人是双足直立行走和心理文化活动的动物,或者说人是双足直立性和心理文化性的动物。

汉典: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文化学家说: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古人类学家:把直立行走看作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神学家说:人是神的创造物。

人一方面有着与上帝相通的神性,另一方面又有使他陷入罪恶的肉体,由此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学对“人”的理解: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具有发展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人从以上对人的种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基本属性就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自然(生物)人→社会人(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缩小人的生物属性,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无限彰显人的精神属性。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回到原点看人》第二个关键词就是:社会→会→社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百科名片》

人→社会

解读“人”与“社会”,其目的在于我们能够更好的解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学科。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完成将一个自然人逐步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第一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词的用法解析主要是在以下三种意义上来使用这一词的:一是相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二是相对于学前师范院校其他领域教法学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三是相对于幼儿园其他课程领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第一种用法是从教育形态的角度去理解的。在教育形态中,社会教育泛指除家庭以外,由专门的社会机构施行的教育,这一泛指使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成了所有正规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学前教育的代名词。

第二种用法是从学科的角度去理解的,指的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原理、方法与途径的学科。

第三种角度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去理解的,指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本课程针对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践指导问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学科,而是把握作为课程领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质及其实施原理,所以从课程实施角度阐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课程地位(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二)社会教育在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中的课程地位1.学前儿童整体发展的课程架构—见下图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导向性地位---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本学科课程的相关信息:

教材:

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参考资料: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湖南师大出版社;

3.袁爱玲等.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北京师大出版社;

4.中央教科所学前教育研究室.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施晶晖.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绪论

学习目的:

1.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2.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4.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意义

一、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法掌握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方法二、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发展的历程、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法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具体目录: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和影响因素第四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目标第五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第六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第七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第八章其它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查阅文献资料讨论研究个案分析研讨活动设计制定活动方案观察、模拟课堂四、本课程的学习意义社会性发展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领域课程是当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培养个性、社会性健康发展的儿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想一想,说一说:俗话讲:人要懂事。你怎么理解“懂事”二字?俗话讲:人要在社会上混下去,必须……。你认为这个“混”字包含了哪些积极的意思?怎么样才能“混”得好?先不看书本的介绍,根据经验,谈一谈自己对“人的社会性”、“社会化的人”有什么理解?或解释?或疑问?——小结:“懂事”、“混得好”……都与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一)社会化社会化又称社会性发展,是个体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技能、学习与人交往,并掌握社会价值与规范的过程,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基本概念:社会化:从心理学的角度,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掌握该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承担一定角色的过程。简单来说,社会化的内涵包括个体接受和内化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而被同化、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而获得进化。社会化:学科、学派-界定角度?20世纪50年代,“社会化”概念被引进社会心理学,主要说明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个性、人的社会性的发展过程。

一般指个体通过学习,获得所在社会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社会习俗、人际交往技能等品质,从而顺利适应所在社会的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齐格勒等人认为:“社会化指的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成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个有特色的和积极主动的社会成员。”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提出:“怎样把自然人变为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就是社会化。”章志光教授认为:“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林崇德教授指出:“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社会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角色学习的过程”。社会化社会化在教育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社会中,发展自我观念与学习该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其能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陈奎熹,1980)。社会化一般是指个体在社会因素与主体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规范,获得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由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过程(董泽芳,1990)。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通常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揭示社会化:1.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过程;2.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3.社会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等多个方面;4.社会化的目标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使个体成为独立的、合格的社会成员。(二)社会性思考:人在什么时候进行社会化?社会性与社会化的区别?1、定义2、人具有社会性的条件3、社会人与生物人的区别社会性(Sociality)一般认为,社会性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广义狭义说。广义的社会性是指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一切特性;狭义的社会性是指人的社交与群居倾向(陈帼眉,1994)广义说。社会性被视为与人格、非智力因素等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汇,是指除生理和认知以外的一切心理特性(周宗奎,1992)。狭义说。认为社会性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情绪、性格等人格侧面。社会性社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与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性(陈帼眉,1994)。也有人将社会性具体解释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卢乐山,1991)。

广义的社会性是相对于个体的生物性而言的一切特性,而狭义的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的认知而言的心理特性。而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社会学所说的儿童社会性指的是后者。(三)社会性的结构与内容心理学者齐格勒认为,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行为、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齐格勒,1988)。心理学的特质论者认为,在儿童社会性的心理结构中,起最重要作用的特质因素有四个:信念、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社会性的结构与内容P·H·墨森等人认为社会性包括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墨森等,1990)。谢弗尔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包括:情绪和对周围亲人的亲密关系,自我概念,社会技能,性别角色,以及以攻击性、利他性为核心的道德发(Shaffer,1989)。社会性的结构与内容我国学者陈会昌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7个主要维度,即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情绪。王振宇将儿童的社会性划分为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王振宇,1992)王健敏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最集中地反映在对事、对人、对己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儿童责任心、合作性、自制力三维结构。它的形成和发展构成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王健敏,1996)。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结构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陈帼眉,1994)。(四)个性个性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表述表述1—李生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说来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白己、他人和社会(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白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该表述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要求作了较具体的规定,表述2—徐明幼儿社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幼儿施加多方面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该表述只对该教育的实施方式与途径作了较概括的描述。社会教育:

按照社会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向幼儿施加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以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实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最终实现培育具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儿童之目的的教育过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一)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二)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三)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规律与教育策略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考察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社会行为道德情绪情感个性一、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自我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特征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儿童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的发展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意识:

个体对于自己所有身心活动的觉知,既包括内部心理状态,也包括外部体貌和言行表现,同时还包括个体与外界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

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4个月重复肢体运作4-8个月重复运作指向外部事物,意识到可以对自己身体之外的东西施加影响15个月开始产生自我认识,即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的能力1岁半左右能意识到别人在叫自己的名字2岁左右能确认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并能用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的需求3岁左右已经学会用“我”、“你”、“他”、区分自己与他人。3.5岁到4岁之间,出现自我评价5岁大多数儿童能够进行自我评价3-5岁儿童能区分隐性自我和显性自我(一)自我认识“我”的使用是自我意识的一大飞跃(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特点:1、依赖性思考: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依赖性,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你是幼儿园教师你应该如何评价本班幼儿?2、表面性和局部性请同学们思考,根据幼儿自我评价表面性与局部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如何评价本班幼儿?3、情绪性(三)儿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涵义

自我调节是指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和维持的积极的行为过程。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抑制某种有碍于目标实现的行为过程。幼儿自我控制水平低,需要成人语言调节:

雯雯走进班级就迫不及待地搬起小椅子走到娃娃家门口,看来她想玩娃娃家。她刚想走进去时,娃娃家的“妈妈”就对她说:“我们家有妈妈有姐姐了,你不能进来了。”雯雯听到了在门口呆了一会儿,接着她搬着小椅子向串珠的区域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头。不过很快她就投入到新游戏中,她挑了一根绳子拿在手里,接着拿起一颗珠子开始穿了起来。她拿一颗穿一颗,只选用了红、绿这两种颜色,并且是相互间隔的。串好后,她就走到我身边,礼貌地说:“老师你帮我打个结。”当我把项链挂在她脖子上的时候表扬她:“你的项链真漂亮,颜色宝宝排队都很听话的呢!”她听到了就高兴地说:“那我再穿一个项链给娃娃家好吗?”我欣然同意她的做法。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1)3岁左右,幼儿能在没有外界控制的环境中短时间那服从成人的要求;(2)在四岁以后,幼儿能在成人提出要求时,尝试用语言调整自己的行为,当成人不断提醒自我控制时间延长;(3)到五六岁时,许多幼儿会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自我控制的机制言语自我调节有效的注意转移策略克制冲动和欲望的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发展过程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知觉运动调节阶段外部控制阶段自我控制阶段自我调节阶段自我控制的训练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积极鼓励对工作难度的选择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定义情绪情感是因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反映。2、情绪分类积极情绪、消极情绪3、幼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1)逐渐了解别人直接的外在情绪(2)情绪情感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多(3)逐渐能够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2~3个月吃饱、睡好后会微笑;有人逗他时,会全身活跃或笑出声

5~6个月对新鲜玩具有欣快和跃跃欲试感

6~7个月产生与(父)母亲的依恋,对陌生人的怯生情绪

8~10个月开始表现出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并越来越强

12~16个月分离时的焦虑情绪达到高峰18个月后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开始减弱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5~2岁已有鲜明的个性情绪,如快乐、高兴、害怕、厌恶。情绪表现多是短促的、爆发性的,而且容易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变到另一种。如对小朋友有妈妈抱表现出妒忌,但当小朋友受到责罚时又迅即表现出由衷的同情。3~4岁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步变得比较稳定。随着活动空间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不切实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愤怒、妒忌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体验。例如,3岁时易对动物、黑暗、雷电等产生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情绪将减少,而愤怒情绪可能增长。小儿通过愤怒来达到某种期望,或试图引起别人注意。妒忌也是一种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表露。

三、社会行为(主要是:交往活动)与成人交往(父母家长、老师)——受控制性、模仿性。与同伴交往(游戏、日常生活)——平等、协商、合作、分享、逐渐去自我中心。四、道德道德情感(表面化、情绪化、不稳定)道德行为(助人、分享、爱劳动、讲礼貌)道德认识(道德评价:水平低、非理性、情绪化)道德意志(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道德意志水平低。)四、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儿童道德发展皮亚杰对偶故事法: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法: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一个关于过失的对偶故事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餐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十五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十五只杯子。另一个男孩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故事讲完后,要求儿童判断这两个小朋友的行为哪种更坏,即“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出现了服从别人规则的观念,把道德规则看作是绝对的,把违反道德行为的惩罚也看成是绝对的。只重视行为结果,不重视行为意向。第三阶段自律阶段(9-10岁后)。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地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除考虑行为结果之外,也考虑当事人的动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周岁以前

通过指点和姿势来与他人“分享”有趣的信号和物体。当面对他人的痛苦时,年幼儿童的反应是自己哭,长大一些后,这种哭喊减少,代之担忧的关注。1岁时

大多数儿童在面对他人哭泣或者处于痛苦中时,会通过轻抚、拥抱,或者送给她一样东西来安慰她。到1岁半

儿童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这时儿童的安慰行为变得更加精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1、移情2、榜样3、利用归因原理4、角色扮演5、表扬奖励6、组织游戏活动社会性个性五、个性个性个性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温故: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2、“电视保姆”的现实问题反映了什么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3、经常感受到被父母关爱、鼓励的儿童与经常受到父母拒绝、训斥的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一样吗?会有哪些表现?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和影响因素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核心概念: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等。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三)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柯尔伯格核心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

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1、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2、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3、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

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洛伦茨、威尔逊、凯恩斯、布朗芬布伦纳

核心概念: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布朗芬布伦纳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1917.4.29–2005.9.25),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同时是美国问题学前儿童启蒙计划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出生于俄国,6岁时,随父母迁往美国。曾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并取得心理学和音乐双学位。之后就读于哈弗大学,取得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并与1942年取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他曾以心理学家的身份任职于美国陆军部队。离开部队的工作后,曾任密歇根大学助教职位。1948受康奈尔大学邀请,任职教授。1960到1970年布朗芬布伦纳都是康奈尔大学董事会成员。布朗芬布伦纳是第一位关注“儿童研究和儿童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他认为在政策鼓励自然研究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时将促进对儿童的研究。他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教育系统的教阶结构教育的生态环境花盆效应教育节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1、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3、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4、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2、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3、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人的心理需要和人的心理能力,必须也有其生理基础---左文1.人类进化2.气质3.生物环境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气质与依恋气质与依恋气质与攻击性行为生物性危险药物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