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丝绸之路甘肃段地区历史与民族一、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呼得到世界的公认。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其中,甘肃段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通道,也是丝绸之路旅游最为精华的段落。二、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的起点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变化。长安和洛阳为丝路起点。丝绸之路自洛阳、长安出发后,通过甘肃进入新疆地区、再经过中亚地区到达西亚后,进而辐射地中海沿岸国家。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也就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在甘肃省可分为3线:①东段北线由长安出发,过长武,经过泾川、平凉,在靖远渡黄河至武威,西经张掖,从敦煌出玉门关、阳关至新疆。②东段南线由长安到宝鸡、经过天水、临洮、河州,到西宁,越偏都口至张掖,向西到达敦煌,从敦煌出玉门关、阳关至新疆。③东段中线与南线在天水分道,至兰州,渡黄河,越乌鞘岭至武威,西经张掖,从敦煌出玉门关、阳关至新疆。这三条线路随着朝代更替而变化,但是在甘肃丝绸之路旅游中,第三条线路是主推的线路,也是整个段丝绸之路景区最精华的部分。丝绸之路甘肃段
三、丝绸之路的意义1、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那样,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以穿着中国丝绸,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丝绸之路为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西域丝路上的商队从中国运出丝绸、瓷器和其他手工艺制品,又往中国运入珠宝首饰、香料、药材以及稀有动植物,如葡萄、葡萄酒、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这些特产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生活当中,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的选择。2、文化交流 随着各种商品频繁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科学技术开始逐步传入西方。西方的一些宗教思想也随着丝路的开辟传入中国,如佛教、景教、摩尼教、祆教等。丝绸之路沟通了世界主要文明,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四、丝绸之路申遗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这一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要道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2006年,中国连同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共同将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已确定了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6省区参与申报,其中共有48处遗迹被列入遗产备选点名录。其中,甘肃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国内遗产选点推荐名单有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拉梢寺、炳灵寺石窟—下寺、玉门关及河仓城遗址、锁阳城遗址及墓群、骆驼城遗址及墓群、果园—新城墓群、张掖大佛寺、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和千佛洞、榆林窟、悬泉置遗址。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国家又将丝绸之路旅游线定为国家重点推荐的九条旅游线路的第一条,作为丝路要道的甘肃抓住这一良机大力推动、发展甘肃丝路旅游,必将是甘肃旅游业的主打品牌。河西段的历史与民族所谓河西就是指黄河以西的地区。特指甘肃西部祁连山以北,今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五市辖区。今兰州市永登、皋兰两县和白银市景泰县及靖远县的一部分也位于黄河以西,但一般并不将其视为河西地区。就地貌特征而言,河西南面是祁连山脉,又称南山;北面有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统称为北山。在南北两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走廊,故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起古浪峡口一带,西迄疏勒河下游甘、新交界处的库木塔格沙漠东缘,东西长约900公里,南北宽数公里到上百公里。主要由敦煌-瓜州盆地、酒泉-张掖盆地和武威盆地等三个独立的内陆盆地组成。人们时常以河西走廊代指河西地区。但河西的地域范围要远大于河西走廊。它不仅包括河西走廊,还包括甘肃省域内的北山山地、阿拉善高原南缘、柴达木盆地北部一隅和祁连山地。因此,人们一般所说的河西走廊,实际上只是河西地区的一部分。讲到河西,自然会想到“金张掖”、“银武威”,想到敦煌。
如果说“武威”具有宣扬国威之意,张掖和敦煌就很难讲出其准确含义了。应劭:“张国臂掖,故曰张掖”。“敦,大也;煌,盛也。”今人多认为:“张掖”就是“张国臂掖,断匈奴右臂”,而“敦煌”就是“盛大”之意。实际上,张掖、敦煌等地名都是少数民族语的音译,但其具体的含义已经难以稽考了。或认为,“张掖”即“张义”,其地在今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或认为,“张掖”即“猪野”、“潴野”。历史上河西就是多民族地区,“舜窜三苗于三危”未必可信,但张掖、敦煌、居延、姑臧、休屠等的确得名于少数民族语。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归汉以前,是少数民族的乐园,汉族迁居河西是归汉以后的事。
“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
西汉河西四郡辖有35县,其中武威郡10县: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苍松、宣威;张掖郡10县: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酒泉郡9县:禄福、表是、乐涫、天依、玉门、会水、池头、绥弥、乾齐;敦煌郡6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这些县名大多难以从汉语字面去解释。但“张国臂掖,断匈奴右臂”,确实道出了张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应劭对敦煌的解释也反映出敦煌在中西交通和丝路贸易中的特殊作用。但是,河西的历史则可上溯到更为久远的石器时代。早在旧石器时代,河西已有人类活动。至于新石器及其以后的青铜时代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争奇斗艳。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前2300-前2000年);齐家文化(前2000-前1600年);四坝文化(前1950-前1430年)沙井文化(前1310-前409年)。河西曾经是羌族、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乐园。春秋战国时期,月氏和乌孙分别据有河西东西部;约在战国末期至秦初,月氏打败乌孙并控制了整个河西;楚汉相争之际,月氏为匈奴所败,匈奴遂成为河西的新主人。前121年以后,汉朝统治拓展到河西地区。“河西”作为代表这一广阔地域的专用名词遂频频出现于史籍,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倍受历代中原王朝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西归汉是河西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汉王朝为巩固对河西的统治,大量移民,修筑长城烽燧,设立酒泉、张掖、敦煌和武威四郡,史称“河西四郡”。还派驻军队,进行大规模屯垦经营,使河西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新、汉之际,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的“殷富”之区,商业贸易非常活跃,“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敦煌、武威是重要的商业中心,“通货羌胡,市日四合”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两汉时期被称为河西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动荡不安,河西则因良好的农牧业基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开明务实的统治政策,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河西人口因之迅速增加,出现了汉唐间河西人口的最高峰。“五凉”统治者大多注意修明政治,恢复和发展经济,延揽人才、振兴文教,促进了河西学术文化的发展。“凉州虽地居戎域,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此间,河西旧有的以儒学为主题的汉族传统文化不仅未曾沦替,反由于中原人士的迁入而有所发扬。并成为隋唐制度的一个渊源。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续一脉。
1隋唐时期,河西被视为“心腹”之地而大力经营,出现了第二个大发展高峰期。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在燕支山下大会西域27国首领、使者和商人,充分展示了河西经济的繁荣和丝路贸易的兴盛。经过唐代前期一百多年的经营,河西走廊又一次出现农桑兴旺、粮储丰盈,商贸发达、夷夏和睦、“牛羊被野,路不拾遗”的繁荣景象。
甘州地广粟多,……屯田广夷,仓庾丰衍,瓜、肃以西,皆仰其餫,一旬不往,士已枵饥。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屯修于甘,四郡半给;屯修于甘、凉,四郡粗给;屯修于四郡,则内地称甦矣。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
“安史之乱”后,河西为吐蕃所控制,一度出现了“吐蕃化”倾向,故有“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之说。848年,张议潮推翻吐蕃统治,恢复唐朝制度。但归义军政权虽奉唐正朔,实际是地方割据势力。其后又有甘州回鹘、西凉六谷部政权,归义军政权只领有瓜、沙一隅之地。唐末五代宋初河西处于分裂状态。
1028年后,西夏相继攻占甘、凉、肃、瓜、沙诸州,升凉州为西凉府,地位仅次于都城兴庆府,有“辅郡”之称。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河西隶属于甘肃行省,辖有甘州、永昌、肃州、沙州和亦集乃五路。但自元世祖忽必烈以来,大批蒙古部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遂使肃州以西出现了蒙古化、部落化和游牧化趋势。加之安史之乱后数百年间,河西战争频繁,长期处于吐蕃、回鹘、党项和蒙古等游牧民族控制之下,农业生产有所衰退。“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
明初在嘉峪关外设立安定、曲先、阿端、赤斤、罕东、沙州和哈密等7卫(即“关西七卫”)屏藩河西。英宗正统(1436—1449年)以后,吐鲁番势力入据哈密和蒙古部落进入青海,关西七卫相继内迁或不复存在,河西遂成极边要地,所谓“夹以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明廷边疆经营的重点地区。清代前期,河西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但因对西北用兵,军事中心西移,作为经略新疆的“军需总汇”而备受重视。河西进入了继两汉、隋唐以来的第三个大发展时期。此间,甘肃的政治中心由张掖、武威逐渐东移至兰州,但河西仍然是甘肃最发达也最富庶的地区,故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誉。
中原王朝的一支手臂
河西东连关陇,西通西域,北当匈奴(后为突厥),南接种羌(后为吐谷浑、吐蕃),恰似中原王朝的一支手臂,汉代就被称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从防守来说,一旦中原王朝占有河西,等于切断了北方游牧民族与河湟地区羌人或吐谷浑、吐蕃的联系,故有“隔绝羌胡”、“断隔突厥、吐蕃”之说;若就进取而言,从河西北出居延,无疑是深入蒙古高原最便捷的路线;至于走廊西边的玉门关、阳关,更是进入西域的交通咽喉。反之,如果游牧民族控制河西,就可依托河西,北通大漠,南连河湟,西控西域,东逼陇右、威胁关中。攻守进退,灵活自如。中原王朝手臂被斫,就只能佝偻着身躯,承受来自北方和西北的打击。唐后期吐蕃一度攻入长安,多次威胁关陇及北宋长期受制于西夏,均为其例。故有“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河西不固,关中亦未可都”之说。
中原王朝的一支手臂
“比者国家所以制其(指吐蕃)不得东侵,实由甘、凉素有蓄积,士马疆盛,以扼其喉,故其力屈,势不能动。”“观其山川,诚河西喉咽地。北当九姓,南逼吐蕃,……甘州地广粟多,……屯田广夷,仓瘐丰衍,瓜肃以西,皆仰其餫,一旬不往,士已枵饥。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安史之乱后河西陷蕃和北宋时西夏占河西等,都是如此。“宋时河西没于夏,夏以富强。元置行省于甘肃,而西域诸国悉为附庸。”“西夏复凉州,故能以其物力侵扰关中,大为宋患。然则凉州不特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
实际上,河西自汉代以来就备受关注。“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的窦融认为:“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由于“凉州乃天下要冲,国家藩卫”,才使东汉三次“弃凉”之议搁置未行。唐代褚遂良:“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明人顾祖禹云:“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河西不固,关中亦未可都也。”西北的经济中心
西北的政治中心护羌校尉与凉州刺史曾驻张掖、武威窦融保据河西
东汉魏晋敦煌太守兼掌西域事务五凉政权曾以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为都
隋炀帝在甘州大会西域27国首领、使者
唐代河西节度使驻凉州
安史之乱后,瓜沙归义军政权、甘州回鹘、西凉六谷部、西夏等。元代甘肃路(后改为甘州路)、甘肃行省和明代甘肃镇、陕西行都司,都驻在张掖(甘州)。明代以后,甘肃省会移往兰州。丝绸之路咽喉,文化交流舞台,民族融合中心丝路沿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成为商业贸易中心。既广泛吸收域外其它文化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也对域外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以带有河西特色的已经改变或发展的形式向其他地区传播。中原学术和文化礼仪的西传,或西方宗教文化和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风格的东渐,莫不如此。除汉族外,月氏、乌孙、氐、羌、匈奴、吐谷浑、鲜卑、突厥、吐蕃、回纥(鹘)、党项、蒙古及后来的回、满、藏等族,都曾在河西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今天,河西依然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河西的历史,是与周边地区和民族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河西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河西的古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四坝文化
沙井文化
汉代河西民俗质朴,“吏民相亲……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尊老敬老、抚恤鳏寡孤独废疾者已蔚为风尚,涌现出许多贤孝、节烈和忠勇之士。张掖郅奇,“居丧尽礼。……昭帝嘉其异孝,表铭其邑曰‘孝感乡’,四时祭祀,立庙焉。”可见尽礼行孝已非个人行为,而是社会风尚了。敦煌曹全“贤孝之性,根生于心”。酒泉禄福县烈女庞娥亲孝义感动州郡县长吏,以致“弛法纵之”,上奏朝廷,为其勒石立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板荡,“河西旧有的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不仅未曾沦替,反由于中原人士的迁入而有所发扬。等到北魏建立,河西重新归入中原王朝版图,保存在这里并得到发展的汉族传统文化又回流中原,成为北魏立国的指导思想和各种制度建立的凭借,不仅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而且成为隋唐制度的一个渊源。”五凉“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续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五凉河西文化的源流,就其地域因素而言,一为“外来避乱之儒英”的教授传播,一为“本土世家之学术”的保存发扬。河西还是西方文化东渐的必经之地,佛教即在此驻足传播。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因前秦败亡而滞留河西十多年,翻译佛经;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肃南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石窟艺术。丝绸之路文化什么是民族?“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与人种人种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民族与族群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按居住地对人群分类:如海外华人、湖南人、台湾人、北京人则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祖籍地对人群地归类。按宗教信仰对人群分类,如穆斯林即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众;从民族学上,一个民族如果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可以被认为属于伊斯兰民族,属于对阿拉伯人或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民族称谓。一个民族通常包含多个族群。民族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一般指生活在我国境内的56个民族的共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根据中国大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汉族占91.51%。其他55个民族占8.49%,统称为“少数民族”。★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45个民族。汉族:88%,少数民族:12%★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10个: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民族众多,多种宗教并存。(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等)EXIT甘肃民族概况古代民族:戎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也称为犬戎、畎夷。周人、秦人都曾与之作战抗衡。前771年犬戎与申侯灭西周,迫使平王东迁。周平王末年,甘肃一带戎人主要有翟戎(在今临洮,旧称狄道)邽戎(今天水,旧称上邽)冀戎(今甘谷,旧称冀县)绵诸戎(天水市北道一带)义渠戎(今西峰一带,旧为义渠戎国)乌氏戎(今平凉西北)眗衍戎(今环县以北)周庄王九年,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穆公到秦昭王,逐渐灭戎,在甘肃境内设置陇西、北地郡。戎人逐渐融合与汉族与其他民族。古代民族:羌羌也称西羌,出自三苗,相传舜迁徙至三危。羌即牧羊人,最早为游牧民族,主要在甘肃、青海一带。后秦(386-420年):南安赤亭(今陇西)姚苌所建。西夏(1038-1227年)党项羌元昊所建。古代民族:匈奴匈奴旧称为胡,本夏侯氏之苗裔。有东胡、林胡之分。汉武帝后逐渐衰落,后与各族融合。祁连、单于、阏氏为匈奴旧称。古代民族:乌孙秦汉之际居于敦煌一带,以游牧为生,汉文帝后受匈奴所逼,西迁于新疆伊犁河一带,西汉时人口六十三万,张骞曾两次出使,汉武帝两次嫁宗室女与昆弥(乌孙王),后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哈萨克族中有乌孙部落。古代民族:月氏也称“月支”,秦汉之际游牧于今敦煌、祁连山一带,后受匈奴所逼,被迫西迁至伊犁河以西地方少数留居河西。西迁部分后至阿姆河、锡尔河一带,唐天宝后被阿拉伯人所征服,并入阿拉伯帝国。留居河西部分后来成为义从胡,部分演化为隋唐时的昭武九姓(米、史、曹、何、安、那色波、乌拉曷、穆),进入内地后融入了汉族。古代民族:回鹘回鹘,原称回纥,其先为匈奴,隋唐时居于内蒙古色楞格河一代,与甘州、凉州相连。880年后,回纥分为两部,一部分西迁至新疆一带,后来改信伊斯兰教,演变为后来的维吾尔族。一部分迁至今张掖一带,受吐蕃影响,改信了藏传佛教,演变为现在的裕固族。回纥人善经商,尤其是甘州回纥,为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繁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现代民族:特有民族★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3个:直爽欢快的保安族热情好客的东乡族能歌善舞的裕固族。保安族保安族共有1.16万人,占全州人口的0.8%,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的族源的形成,根据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活习惯,一般认为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的蒙、藏等民族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后迁徙到了临夏州境内。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生活习俗大多跟回族相近。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其语言还受汉语的影响。现在保安人很多都讲汉语。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保安族群众保安族少女在长期发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内容以叙述民族历史传说、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居多。保安族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儿”。这种民歌独具一格,分“保安令”、“脚户令”、“六六三”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是保安族独具一格的民歌形式,绝大多数人都能随口吟唱。名曲有《恭喜曲》、《舍我阿哥是万难》、《青溜溜的青》等,深受喜爱。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男子喜欢奏丝竹乐。造型艺术较丰富,妇女擅长剪纸,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保安族的舞蹈节奏明快,急促豪放,舞姿轻盈、刚健,既有蒙古族舞蹈的古老传统,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藏、回、撒拉、土等民族舞蹈的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传统舞蹈主要有《克依卡哈德》、《保安腰刀》等,表现了保安人的乐观豪放。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等生产工具。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有病人的房子;妇女到河边担水,必须逆水而舀,不能顺水舀或反手舀;不许坐在门槛上;客人不能进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保安族刀是保安族的传统手工业,反映着保安族人民性格的剽悍。“保安刀”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十样景”的赞语,誉满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保安刀时腰刀的一种,保安腰刀与新疆的英吉沙刀、内蒙古的蒙古刀齐名,号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保安族人及保安腰刀东乡族东乡族在临夏州的人口约2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3%,多居住在东乡族自治县境内。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衣食住行及风俗习惯,与附近的回族基本相似。东乡族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元朝时统称为色目人。人口37387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境内山峦沟壑,星罗棋布。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上一种看法。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借词。东乡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即鸡尖(鸡尾)、胯子(两块)、大腿(两块)、勺勺肉(两块)、叉子骨(三块)、翅膀(两块)、鸡头等十三块,,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物心脏瓣膜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首调旋律听写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忻州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电缆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美术基础b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农业节水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听对话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机车知识题库及答案
- TFC毛囊细胞学课件
- SMS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课件
-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
- 《普通话》教学讲义课件
- 比喻(教学课件)
- 烧结基础知识课件
- 高中生物第一课-(共24张)课件
- 皮肤科质量控制指标
- 新教师跟岗学习实施方案
-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写作指导及范文课件16张
- 郭锡良《古代汉语》讲稿(不仔细看别后悔哦)
- 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精品课件(完整版)
- 齿轮制造工艺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