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音乐1750-1820一、古典主义时期概述二、古典主义的历史背景三、前古典主义时期四、维也纳乐派章节目录一、古典主义时期概述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指1750年-1820年之间的这段时间,从时间上看处于巴洛克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之间。一、古典主义时期概述古典主义时期包含了“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两大时段。但在大众文化中,古典主义时期一般专指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相对于巴洛克时期是一种回归。源于对古典文明的崇拜,古典主义摒弃了过多的夸张的奢华装饰,从新回到了平衡、质朴、和谐的审美价值。
同时,受到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社会的巨大变革影响,音乐变得更加大众化,同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民主精神、抗争精神。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节奏:从巴洛克时期的规律性的节奏转变成更为多样的节奏。旋律:旋律优美,带有轻松和愉悦感。调式:灵活的使用大小调转换。和声:更加戏剧化的和声变化,富有活力。音色:交响乐队初具规模,各类乐器逐渐成熟。结构:复调逐渐退居次位,和声织体占主要地位,曲式上确立了奏鸣曲式等大型曲式结构。二、古典主义的历史背景1.古典文明的再次回归从文艺复兴到今日,古希腊和古罗马就一直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说是对古典文明的第一次回归,而18世纪的古典主义运动则可以认为是欧洲第二次大规模对古典文明的一次复兴运动。
1748年一位建筑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南部维苏威火山附近修造水渠,无意间发现了掩埋于地下的古老石刻,由此发现了一个的罗马古城“标本”--庞贝古城,庞贝的发现在当时掀起了研究古典文明的又一个高潮。
庞贝的发现又一次引发了民众对古典文化的崇拜,18世纪时英、法、美等国的贵族子弟都要去意大利做“旅行教育”,他们带回的财产中包括古罗马的雕像、圆柱和建筑的部件,这些物品将古代的建筑风格带向了整个欧洲,同时期的欧美很多建筑都是这种“古典风格”,这也直接导致了建筑上进入“古典主义时期”。2.启蒙运动
经历了16世纪宗教改革后的欧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挥霍无度的贵族被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欧洲的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教会的种种说教不攻自破,由此欧洲逐渐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
在18世纪初欧洲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这就是启蒙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但又发展了它,以先进的思想教育民众,启迪民众。法国的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及贵族特权,提倡个人平等、自由;主张发展科学和知识,揭露和批判宗教迷信。启蒙运动的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为了传播启蒙思想,这一时期的欧洲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大众化”的倾向。越来越多的小说、戏剧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控诉和鞭挞封建专制的戏剧作品《塞维利亚理发师》(博马舍),《阴谋与爱情》(席勒)等;表现新兴资产阶级坚强不屈、崇尚科学精神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迪福)等等。3.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1830年在法国发生的一次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对于法国历史以及全欧洲都留下了深刻广泛的影响。法国的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史诗性的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激进的左翼政治团体、平民和农村中的农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阶层观念、贵族以及天主教会硬生生地被自由、平等、博爱(法语:Liberté,égalité,fraternité)等新原则推翻。
法国大革命对当时欧洲音乐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改变了音乐家与听众的关系,欧洲各地设立了多家公共剧院,艺术不再是贵族的专享而成为了广大人民的艺术,音乐家可以靠演出和版税谋生而不再是少数贵族的奴仆。
其次,以大革命为题材或宣扬大革命精神的艺术作品大量诞生,例如古典主义晚期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等等,这些音乐在表现力、人性化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在思想表达上更是全所未有的开放和自由,这些变化都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三、前古典时期
1720-1770年前后,是音乐史上的前古典主义时期。这是介于巴洛克时期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之间的过渡性的时期,此时的音乐最大的变化是:巴洛克时期旧的曲式结构逐渐被新的结构形式所取代,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体裁结构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这一时期作品的旋律和织体也变的更加简洁、明晰、轻松。为之后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定了基础。1.前古典时期器乐作品
1.奏鸣曲的确立
“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ta,意为“鸣响”,是一种前古典主义时期确立的重要的大型器乐作品体裁。奏鸣曲一般由三到四个乐章构成,演奏形式上一般有两种,其一是由一件乐器独奏的独奏奏鸣曲,其二是一件独奏乐器与钢琴共同合奏的合奏奏鸣曲。
奏鸣曲这种器乐体裁在巴洛克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了,但真正成为一种明确结构的大型器乐体裁是在前古典时期。它的发展与键盘乐器的发展联系紧密。18世纪中叶活跃于德、意、奥的作曲家为古典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代表有:D.斯卡拉蒂、C.P.E巴赫等等。
2.早期交响曲的确立作为管弦乐最重要的体裁,交响曲(Symphony)是在前古典主义时期基本确立的。交响曲一词源于古希腊语συμφωνία
,原意是“一起奏响”。它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和歌剧的序曲,经过前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发展演变为一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三乐章的大型管弦乐音乐体裁。2.前古典时期歌剧
进入18世纪后,意大利的歌剧逐渐演变成一种夸张做作的艺术,成了贵族宫廷的装饰品。无论作曲家、剧本作者还是歌手听众都沉迷于浮华虚荣中。当时的歌剧一味追求布景的豪华,只重视歌手的演唱,一部歌剧变成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轮唱”,乐队除了伴奏无事可做。甚至经常为了某些大牌歌手改变剧情。这种“外行看热闹”的歌剧逐渐引起人们反感。由此产生了两种变化,一是喜歌剧的诞生,二是歌剧的改革。(1)喜歌剧
18世纪社会的巨大变革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歌剧形式——喜歌剧,同时喜歌剧又成为了推进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以正剧为主,优美而宏大,故事表现古代神话或帝王的业绩,为贵族歌功颂德。相反喜歌剧赞美中产阶级的价值,充满滑稽和幽默,在喜歌剧中贵族往往不是自负无能就是无情无义。
喜歌剧能够得以流行,除了故事的剧情贴近民众生活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喜歌剧一般都使用各国当地的语言演唱,音乐上也多用民间曲调。此外,喜歌剧采用对白取代了一部分咏叹调和宣叙调,更多运用重唱和乐队使歌剧形式更加丰富。喜歌剧的诞生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人文关怀。(2)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1714-1787)出生在波西米亚和奥地利交界处。年轻时在奥地利宫廷担任乐手,1737年去米兰学习作曲和创作意大利正歌剧,1745年移居伦敦认识了亨德尔,深受其影响。1746年以后,格鲁克担任巡回歌剧团指挥,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并逐渐成名。格鲁克一生创作了几十部歌剧,逐渐改进了确立了歌剧的形式,对后世歌剧创作影响巨大。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变化1.剧本:仍以神话和历史为题材,但体现出对艺术和人的理解--即体现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与良知等。2.序曲:格鲁克增加了序曲的地位,确定了序曲要在情绪,内容上与歌曲内容相联系。3.咏叹调:去除了过多的咏叹调唱段,强调咏叹调要表达真挚的情感,去掉了过多装饰,体现了一种简洁自然的古典风格特正宣叙调:用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代替过去歌剧常见的“清宣叙调”,增加了宣叙调在人物动作、心理活动上的表现力。合唱:格鲁克一反之前合唱被忽视的局面,恢复古希腊悲剧中使用合唱的传统,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加强情感的效果。舞蹈与舞台:格鲁克重视舞蹈的使用,聘请专人为歌剧编舞,舞台布置方面强调整体效果反对一味追求复杂和豪华。四、维也纳乐派
18世纪下半叶,欧洲的古典主义音乐进入了全盛期。成熟的古典主义风格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这三位作曲家用各有特色的创作手法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一个高峰。因他们都曾在维也纳从事音乐活动,故又称之为“维也纳古典乐派”。1.交响乐之父--海顿
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中,最年长的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他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我们从他一生的创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前古典时期到后期成熟的历史轨迹。创作
海顿是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指挥家、演奏家,他一生创作了上百首交响曲、83首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13首弥撒、20部歌剧、4部清唱剧,以及各种协奏曲、声乐曲、大量的室内乐作品等等。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形式。
(1)交响曲
交响曲在海顿的作品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他确立了交响曲由四乐章构成的基本结构。海顿早期的几部交响曲仍采用三乐章结构,有些甚至还带有巴洛克晚期的风格。从第三交响曲起,海顿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采用四乐章的格式: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
具体来讲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缓慢引子+奏鸣曲式的复杂结构第二乐章速度较慢,着重于内心情感的描绘第三乐章是带有民间舞蹈特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是快速而热烈的终曲乐章这种格式也成为了后世交响曲的通用格式
随着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深入,海顿后期的交响曲(1785年后)表现出了更大的对比度,和声和乐器的运用更加大胆,情感表现更加丰富,特别是慢乐章的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这些较晚期作品正是海顿交响乐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传世之作。海顿交响曲总结综观海顿的交响乐创作,他用朴实、生动的音乐语言,促使交响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复杂的复调音乐向简洁的和声织体过渡;他确立了交响曲以奏鸣曲式为核心的四个乐章形式,使交响曲既有欣赏性又具有艺术的完整性;最后,海顿确立了近代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和乐器搭配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的基础,因此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2)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是近代最重要、最受欢迎的一种室内乐形式,最早是维也纳民众在家庭生活中的演奏的一种器乐形式。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这种搭配非常合理,能演奏出非常和谐、细腻、情感丰富的音乐。弦乐四重奏得以确立并成为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要归功于海顿。
海顿一生创作了80余首弦乐四重奏,在他确立弦乐四重奏的探索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他在交响乐创作中的成果。此外他还创立了重要的“对话原则”,即把音乐中的主题分别布置在各个乐器的声部中,产生一种各乐器交谈般的效果。四件乐器音色各异,又处于同等地位,如同四个人谈话,既有明确地主题又有复调的美感。
(3)其他器乐作品除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外,海顿一生还创作了大量钢琴奏鸣曲(52首)和器乐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其一生中虽然不算主要成就,但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些经典的作品也一直受到广大听众和演奏家的喜爱而广为流传。
在协奏曲领域海顿一生也有不少佳作,其中既有传统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例如为管乐器所创作的协奏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顿晚年为小号创作的协奏曲。当时能够演奏复杂乐曲的现代小号刚刚出现,海顿就马上运用新乐器的优异性能创作了一首协奏曲,这首协奏曲也成为小号作品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4)歌剧作品
海顿的一生主要创作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等器乐作品,但在晚年他出访英国的过程中欣赏了亨德尔宏伟的清唱剧《弥赛亚》的演出之后,受到启发创作了20部清歌剧,其中不乏《创世纪》这样的优秀作品。海顿的清歌剧从艺术价值上看足以与其交响曲媲美,但现代对他的歌剧往往不够重视,上演非常少。
清歌剧《创世纪》
这是海顿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根据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和英文版圣经改编,描绘了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及万物的。全剧共三幕,第一幕描写创世纪的前四天,第二幕描述第五和第六日,第三幕讲述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总结
欣赏完海顿的作品人们会感到,他的音乐是乐观的音乐,甚至在表现忧愁伤心等情绪时依然保留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轻松的微笑。他的创作风格是与他长期处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天性温和、幽默分不开的。他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探索,为维也纳古典乐派走向巅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乐神之子”--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古典主义时期乃至人类历史上公认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用短暂的35年生命创作了大量极其优秀的作品,涵盖音乐的所有类型。可以说莫扎特是古典音乐的化身,他的音乐是全人类永恒的财富。莫扎特的创作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创作了600多首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音乐所有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其中包括二十余部歌剧、41部交响曲、五十余部协奏曲、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协奏曲、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23首弦乐四重奏、以及数部嬉游曲小夜曲、舞曲及宗教乐曲。1.歌剧
莫扎特在歌剧创作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创作的22部歌剧包括:正歌剧、喜歌剧。其中最优秀的都创作于维也纳时期的喜歌剧,包括《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等。这些喜歌剧是莫扎特最得心应手的体裁,这些作品中人物性格鲜明生动鲜活,而对其心理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1)《费加罗的婚礼》KV.492
这部1786年首演的四幕歌剧根据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博马舍的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阶层”地位的上升,歌颂了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是一部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具有强烈反封建色彩的歌剧。
歌剧讲述了一位聪明的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府的女仆苏珊娜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与心怀不轨的伯爵展开较量的故事,期间穿插各种生动有趣的人物和故事,最终处于第三阶层的平民终于让荒淫伪善的伯爵当中出丑认输。这部歌剧情节曲折生动,风格明快幽默,喜剧效果突出,是莫扎特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
(2)《魔笛》KV.492魔笛是一部德语的神话寓言歌剧,是莫扎特去世前的最后一部歌剧。在创作的过程中莫扎特综合运用了多种歌剧元素,融合了德、奥、意、法等国家的各种音乐形式,既有正歌剧的严谨又包含喜歌剧的灵活,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剧。
歌剧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埃及王子塔米诺在山中遇巨蟒袭击,幸好获得夜后的三个侍女相救。夜后的三个侍女拿出了美丽的公主帕米娜的肖像,塔米诺对她一见钟情。此时夜后赶到了,她告诉王子:帕米娜被坏蛋萨拉斯特罗掳走,如果王子能救出她,就把女儿嫁给他。夜后给了塔米诺两件宝物--魔笛和银铃,于是王子踏上了拯救心上人的征途。
但夜后说的都是谎话。智慧之神萨拉斯特罗不是恶棍,而是“光明之国”的领袖。日帝(夜后之夫)临终时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给了他,并且恳求他代为教诲自己的女儿帕米娜。心胸狭窄的夜后对他十分忌恨,千方百计要捣毁光明神殿,夺回帕米娜。最终塔米诺在经历了种种千奇百怪的考验后,终于识破了夜后的阴谋。王子终于得偿所愿,与帕米娜公主幸福的结合。2.器乐
(1)交响曲
莫扎特共作有40余首交响乐,其中最后三首(第39、40和41)最为出名,这三首作品是莫扎特晚年的生动写照。第39交响曲以欢快优雅为主,象征着对人世间幸福的向往;第40交响曲在激动中隐含悲戚,寓意在艰辛的生活中热情的舞蹈;而第41(朱庇特)象征着人离世后的升华和得到救赎的解脱的境界。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这是一部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抒情交响曲,作于1778年,采用海顿确立的古典交响曲的结构。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由两个相互矛盾的主题为基础展开。其中主题由小提琴演奏,轻盈而柔美,欢快和激情中透露出一丝辛酸,让人感受到它像含着眼泪的微笑。
之后由木管乐器用大调演奏出副主题,随着缓慢下降的旋律,委婉曲折的旋律显得温柔而细腻,酸楚中透着一丝淡淡的安慰和希望,情绪相对主题有所舒缓。之后乐曲进入展开部,音乐开始频繁转调,之后副主题从大调转变为小调,使原有的意思希望重新被伤感和失望代替。
之后的第二、第三乐章的风格相对安静和平稳许多,似乎是对生活的一种沉思和遐想。第四乐章又采用了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不断上行,有一种不可抑制的热情冲动;而副主题由弦乐奏出,明朗而抒情,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生命的颂歌,但在发展部又转向小调,使音乐最终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2)协奏曲
协奏曲方面,莫扎特同样贡献卓著。他为钢琴、小提琴、长笛、双簧管、黑管及圆号等多种乐器都创作过很多协奏曲,绝大部分作品都成为了传世名作,其中最有名的是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主题众多且个性丰富是这些作品的特点,它们或典雅华贵、或天真活泼、或温柔、或严肃……此外,在钢琴与乐队的关系上,莫扎特也努力使两者达到平衡。两者既对比又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说莫扎特的协奏曲在各方面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3)奏鸣曲
除歌剧、交响曲和协奏曲外,莫扎特还创作了17首钢琴奏鸣曲,35首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23首弦乐四重奏。这些作品在继承了海顿确立的体裁形式,同时又更加精致、优美、灵动。
(4)安魂曲
安魂曲是由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演变而来的宗教大型交响合唱作品。1791年莫扎特应一位神秘的“黑衣人”的邀约创作《安魂曲》,此时因常年的贫困生活和亲人的离世的打击,莫扎特已经病入膏肓,因此他也将这首作品当做自己的安魂曲,最终莫扎特去世前也没有完成这部作品。总结
莫扎特的一生都在为音乐创作而努力奋斗,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35年,但为全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他的音乐完美的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水准。“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伟人;他生活坎坷,一生都与命运抗争。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创作
1.交响曲
贝多芬的器乐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一定是他的九部交响曲。从早期的第一、第二交响曲一直到晚年完全失聪创作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一生都在研究交响曲的创作。可以说交响曲这种艺术形式,从意大利起源,再到德国海顿、莫扎特的发展,最终在贝多芬手中进入了黄金期。
贝多芬的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一生的创作特正和风格演变,从音乐的风格上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英雄型和戏剧性(第3英雄.5命运.9合唱);生活风俗和抒情性(第1.4.8);综合性和描绘性(第2.6田园.7)等。
其中第一和第二交响曲属于早期作品。虽然气质上已经体现了贝多芬特有的豪迈,但很多方面扔保持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这两部作品目前演绎的很少。
进入中期后的第三(英雄)交响曲(1804年首演)不仅对贝多芬个人,也是整个交响曲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这部交响曲具有恢弘的气势,是海顿和莫扎特交响曲所没有的,他将交响曲这种形式大大地充实并向前发展。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题献给他所崇拜的革命领袖拿破仑的,。当拿破仑复辟称帝时,贝多芬愤怒的用钢笔把手稿上的原标题划掉,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的代表作,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内容上这部作品是第三交响曲确立的英雄形象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尖锐的矛盾和各种情绪的对置。当时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这部作品表现了当时贝多芬思想,那就是“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六(田园)交响曲是与第五交响曲同时创作的作品,是贝多芬巅峰时期的作品。当时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的村落隐居养病,在那里贝多芬每天都在村里一条小路散步,美丽的田园风光促使他构思创作了这部描绘自然风光的交响曲。这部作品优美抒情、细腻典雅,贝多芬为在每个乐章前都写下了诸如“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在溪边”等标题,开创了标题交响曲的先河。此外这还是一部由五乐章构成的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1813年首演)被称为“舞蹈的交响曲”,整个作品节奏鲜明,曲调活波愉快。这首作品创作时正直大革命战争关键时刻,贝多芬用这部作品描绘了革命胜利后民众热烈庆祝的舞蹈。当时贝多芬曾多次为革命战争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混合饲料项目投资计划书
- 忻州市中医院脊髓电刺激植入术考核
- 临汾市中医院肾脏病理切片读片能力分级考核
- 鄂尔多斯市中医院自身抗体临床解读考核
- 中国脱氢乙酸钠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稀土微肥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脱硫脱硝工程项目创业投资方案
- 中国核反应堆反射层材料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 中国新癸酰氯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柔性太阳能电池项目创业投资方案
- 光伏场区围栏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挖掘机吊装方案及应急措施
- T-UNP 299-2024 餐厨废弃物再生产品生物油
- 皮肤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 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教学课件)
- 2025年中国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三年级数学小学数学答题卡模板
- JJF(陕) 065-2021 弯折试验机校准规范
-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 画家徐悲鸿简介
- 《巴托克钢琴作品《小宇宙》的作曲技法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