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明代的世俗世界和小说戏曲_第1页
第十七章-明代的世俗世界和小说戏曲_第2页
第十七章-明代的世俗世界和小说戏曲_第3页
第十七章-明代的世俗世界和小说戏曲_第4页
第十七章-明代的世俗世界和小说戏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明代的世俗世界和小说戏曲

元王朝并不长,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恢复思想传统,直接宋朝。最为典型的是推崇理学,使之变成一套令人窒息的教条和框框。设立八股文考试制度,以“四书”“五经”命题,按照八股格式答题,以古人口气书写,不许自由发挥,不许联系实际,把创造精神、独立思考能力消磨掉。大力推行理学治国,“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统治最普及,最沉闷,明前期文化领域“万马齐喑”。明代中叶起,中国经济出现商品化趋势,造就一个不同于前代的、自觉程度颇高的庞大的市民阶层,新兴文化诞生。它鄙视权威,崇尚平等,喜新厌旧,惟利是求。一场必然到来的文化大冲撞,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一次大抉择.权威文化与新兴市民文化就在16世纪展开一场全面的较量。第十七章明代的世俗世界和小说戏曲一、“僭拟无涯”:对传统生活习规的全面冲决二、精美绝伦:突显激情与个性的工艺品三、美在平凡:通俗小说由神向人的回归四、“情存理亡”:冲突和较量中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僭拟无涯”:对传统生活习规的全面冲决

1、以华为美的消费时尚明初世风俭朴,生产尚未恢复,财富普遍匮乏。权威文化导向也起很大作用。朱元璋:“人之害莫大于欲,欲非止于男女、宫室、饭食、服御而已,凡求私便于己者皆是也。然惟礼可以制之。先王制礼,所以防欲也。”明中叶王守仁抬出“天理”来和“人欲”相抗衡:“减得一分人欲,便复得一分天理”,“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好色、好货、好名”,简直罪过!

市民阶层以华为美,追求侈华享受,当下惬意满足。商品经济日益发达而迅速蔓延,风靡世间,权威文化想压也压不住。饮食.“今寻常宴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并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衣着“男子服锦绣,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踰国家之禁者也”。“当其时,众以为妍,及变,而向之所妍,未有见之不掩口者”。“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为别计”。

游玩。

郊游自清明踏青开始,明人“厚人薄鬼”,规模盛大的春游庆典。盛服靓妆,倾城而出,三五一群,大声谈笑,全无拘束。当此时,各种游戏尽情开展,各类艺人也趁机卖弄,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劈阮弹筝,浪子相扑,儿童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少女插花,一派绚烂真率的景象。及至夕阳西下,游人醉归,竟有摔倒驴背不知非家者。此类郊游直至秋末方息。

灯会

市景繁华。元宵灯会延续十日,白天为集市夜晚为灯会。“人不得顾,车不能旋,填城溢郭,旁流百廛”。晚上华灯高上,乐器齐鸣,烟火间施,歌声悠扬,光影五色,雾罩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一片沸腾海洋。倾家出动,尽情观赏,通宵达旦,流连忘返。年轻妇女俏丽动人,结伴成群,穿行于灯光人海,恣意享乐,展示青春魅力,谓之“走桥”。有诗形容:“长安灯市昼连宵,游女争呈马上腰。蹋蹋灯光莫归去,前门钉子玉河桥。”妇女公然通宵夜游,违背道德规范,为权威文化不容。但市人们并不在意,南方经济富庶地区更甚,解除束缚、舒展人性。唐寅《孟蜀宫伎图》2、花虫之恋的怪异趣味

对花“狂恋”如狂似痴,折射出特殊文化心态。京都拥有好几处公共的赏花地点,左安门外的韦公寺最盛。韦公寺名为寺庙,实际上是一处果园,寺内遍植海棠、苹果,寺外皆为李树。当春之时,鲜红新绿,红白相间,花淡蕊浓,如彩雾笼罩。盛期一过,又见落英缤纷,红雪乱飘,别有一番情趣。城中来赏花的人络绎不绝,就像赶集一样:

“花开花落如红雪,城中看花人不绝。夜来犹宿韦公祠,晨朝复过花言别。”寺旁的人家设桌立案,办菜摆酒,招徕游客,佐助雅兴。生意还真不错,花盛期间每日都办得几十席,正如有诗所形容的:

“千树飞花覆客杯,百年晴日此池台”,“花开十里锦为春,主客樊然办一樽”。

促织之戏普遍爱好。对抗性强,富有刺激性,深受爱新奇、喜刺激的明代男性市民青睐。有诗形容:

“燕市斗场挨户户,正酒色天好决赌。各提斗盆绣花缕,摩挲入手澄泥古。高下参差列两庑,似为秋虫判疆土。……”

带有赌博性质,“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商业社会见钱眼红、争利不要命,市民审美观中“恶”的一面。明朝青花蛐蛐罐第二节、精美绝伦:突显创造激情和个人风采的工艺品

1、大明五彩瓷

青花不再布局繁密,层次减少,画面疏朗简约,跟中国民族欣赏习惯更趋近。色泽淡雅,鲜而不艳,沉静柔和。更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斗彩青花。青花制坯,施以透明釉,烧成后再施加红、绿、黄、褐、紫等多彩颜料,经二次烧制而成。釉下、釉上彩相逗、相拼,故称“斗彩”,又称为“青花间装五色”,明斗彩传世之作有斗彩荷花盘、斗彩直颈瓶、斗彩鸡缸和斗彩鸳鸯图碗等。代表明代瓷器独特风格:五彩缤纷,热烈绚烂。[明]斗彩鸡缸“贱工”匠人们,创造财富,把工艺生产推进到崭新的境界。

嘉靖年间创制五彩瓷,青花成配角,五彩占主体。以花纹满密求胜,用彩尤其突出红色,浓艳华丽。万历时期底色又扩展为黄、红、褐、绿、紫等多种色调,组成闻名天下的“大明五彩”,以华为美的审美理想的直接体现。青花与五彩争奇斗艳。[明]五彩鱼藻纹大罐[明]五彩莲花纹盖盒

明代的彩釉瓷也十分引人注目,“宝石红”的红釉,白底红彩的釉里红,绿釉,黄釉,蓝釉,酱釉,“一代绝品”的景德镇甜白瓷,德化猪油白,五彩瓷一道构成了明代瓷器百花齐放的格局。万历年间荷兰、英国商船先后来到中国,贩运青花和彩瓷,日本、俄国及东南亚诸国,或订制产品,或者派人学习技术,由此中国的文化充满自信地走向了全世界。明代宫廷黄釉瓷.明代永乐宝石红釉

2、陶竹神韵

“精美绝伦”,“天下无类”的宜兴陶器从明代中叶开始,一批富有才华、个性意识强烈的工艺家。清代人吴骞《阳羡名陶录》:“壶,则宜兴有茶壶,澄泥为之。始于供春,而时大彬、陈仲美、陈用卿、徐友泉辈,踵事增华,并制为花樽、菊盒、香盘、十锦杯子等物,精美绝伦,四方皆争购之。”供春又名龚春,一代名匠。他的传世作品“栗色暗暗,如古今铁”,内韵十足,风格独特。

之后新秀辈出。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号称“三大”。时大彬又声誉独超。时初时“喜作大壶”,后与名公雅士交游,改作小壶,在造型上精心运思,狠下功夫。不务研媚,朴雅坚栗,“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时大彬作品时大彬提梁壶时大彬款汉韵三足紫砂壶

竹工堪称一绝。清人把明代竹工分两派,嘉定派,金陵派。嘉定派的名人是朱松龄祖孙三代,人称三朱。朱家世代读书,具备良好的文化传统,朱松龄本人工书法善绘画,还会篆刻印章,身兼多艺。朱松龄作品

多为文房器皿,也有香筒、杯罂等生活用具。据清代亲见者作诗形容:“练川诸生称绝能,昆刀善刻琅玕青。仙翁对奕辨毫发,美人徙倚何婢婷。石壁巉岩入烟雾,涧水松风似可听。”将绘画的艺术移植到竹器制造上,使日用器具拥有高雅、深远的艺术品味。

他也迎合市民的爱好,刻制一些妇女装饰用品,受到广泛欢迎,其中有些饰品干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时人诗句中就有:“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龄一枝”,可见他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据此可以推断,雅俗并举、巧镂精雕是朱氏乃至嘉定派的特色。[明]朱鹤松:鹤笔筒

金陵派代表是濮仲谦,身兼多艺,竹器手艺最高,特长是追求自然。张岱称赞:“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明]濮澄:竹雕松树形壶

明代漆器也可称为一绝,当时有“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的说法。剔红:雕漆的一种,在铜胎或木胎上涂抹许多层漆(以红色漆为主),阴干后浮雕各种花纹。[明]剔红葡萄漆盘[明]黑漆螺钿龙纹箱

除剔红之外,雕漆还有剔黄、剔黑、剔彩等数种。宣德以还,螺钿又逐渐占了上风。用磨制好的蚌壳薄片嵌入胎器当中,然后髹漆覆盖,再经磨平,制成五彩缤纷的艺术漆器。蚌壳本属银光发亮,且带五色幻光的物体,与黑漆相对衬,就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效果。[明]掐丝珐琅花觚

明代富有创造性的工艺还有珐琅铜器(景泰蓝)、锡器、家俱、刺绣、制扇、牙雕、玉雕、泥塑等等,可谓百花齐放,无所不备。明人也颇感自负,沈德符:“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与古敌。”

第三节、美在平凡:通俗小说由神向人的回归

商业经济扩大,通俗文化高涨,文人作家开始介入通俗文学创作,小说创作质的飞跃。彻底摆脱附属于说话的地位,独立文学形式。名垂千秋的小说把通俗小说推向了高潮。风靡天下,成为当时审美文化正宗和主潮。

1、两部英雄谱由塑造英雄转向描写平民;由转述历史变为描写现实的过程,市民小说逐步成熟壮大。

《三国演义》问世于元末明初,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一部古典式的英雄演义。

这个发端使明代小说站到了一个崇高的起点上。作者满怀激情,再现历史作借鉴,塑造一批心目中的英雄,表达高远人生理想。以人物而非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正是《三国演义》超出于以往讲史话本的地方。自《三国演义》始,人物开始占据了重要位置,也是文学上成功的关键。然而所描写的英雄是帝王将相,明显地带正统文化的色彩,与普通的市民拉开了距离。

刘备是宽厚仁慈君主,也有市俗化江湖义气,如桃园三结义。三人明为君臣,实为兄弟,“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为替关羽报仇,导致国家衰败。有损正统帝王风范。平民百姓却津津乐道,因为具有平民气质。带有相当的市民文化因素,这种是后来小说加以扩展的基础。《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

关羽充满神话魅力,固然有儒家忠君因素,但核心应属江湖豪侠义气,相互扶助、知恩必报和有始有终。这是下层平民推崇的一种道德准则。

关羽是悲剧性的,但置成败于不顾,惟求恩怨分明,信义卓著。英雄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更增添了英雄的魅力。罗贯中迎合平民审美心理,关羽成为市民阶级心目中的神。诸葛亮是贤相忠臣,还是一位高度智慧化的人物,体现了作者难能可贵的对知识理性的推崇,这应属于近代的文化意识。

《水浒传》大大俗化,处处体现平民精神,纯粹市民文学。描写官府恶霸和平民英雄对立,明显的叛逆特征。李逵:“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

一批侠肝义胆,敢于向恶势力挑战的英雄人物,武松常说:“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也不怕!”鲁智深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石秀说:“平生性直,路见不平,便要去舍命相护!”李逵认为当前的世道“便是活佛也忍不得!”“我只是前打后商量。”

艺术上最大成功在于让英雄带着人情味来到了民间。《三国》英雄是古典型的,活动于重大历史事件中,性格也单向化和类型化,使人敬而难以让人亲。水浒英雄则多数来自于下层,生活环境和普通的平民几乎一样,阮氏兄弟、张青、孙二娘、李逵、武松、吴用是村学先生,晁盖不过乡里保正,宋江也不过县衙小吏。英雄和平民之间,本来不存在鸿沟。

与三国中的英雄不同,水浒英雄都有七情六欲的,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不是神,是人间的好汉。施耐庵塑造出一个个丰满立体的形象,金圣叹:“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越贴近生活,靠近市井习俗,性格越丰富、越复杂、越独特。《水浒传》在塑造人物上表现出极大自由,采取了类似传记的形式,逐个地叙写英雄好汉投奔梁山的过程,人物形象就得到了集中的、专门的塑造和描写。作者对人物情态、语态重下笔墨,精细刻划,人物的个性因此得以豁显。作者以梁山好汉取代了帝王将相,为市民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形象。可以说,《水浒传》是市民阶级的英雄谱。2、市情小说的情和欲

中叶以后通俗小说发生重要转变,英雄人物让位给普通平民。平凡人物、日常事件成小说关注中心。拟话本大量涌现,诸如“三言”、“二拍”、“西湖二集”、《型世言》、《石点头》等,蔚为大观,将通俗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潮。市情小说才是市民文学真正主旋律,明代小说创作的归宿。

后期小说关注普通市民遭遇得失,情感纠葛,以及赤裸真实的人性。中心内容。以华侈为美的社会现象有内部时代内容和人性根源。市情小说明确而深刻揭示“情欲”二字。

市情小说中,人物都在情欲驱使下构建自己人生。情欲导致各式不同或相同的命运,展现多姿多彩、深浅不同、新旧不一的人情,造就迥异于传统、不安于现状、健康与病态并存的人性。总之,市情小说将情欲当作烛照人生的火炬,成为小说美学观点的一种表达。

欲集中体现为金钱欲和性欲。

《初刻拍案惊奇》:“单说世上人贪心起处,便是十万个金刚也降不住”。

《喻世明言》:“说起那四字(酒、色、财、气)中,总到不得那‘色’字利害,眼是情媒,心为欲种,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后去,丧魄销魂。”

为小说描写的中心,是对正统文化观、艺术观的一种大胆突破。情是精神因素,欲望的升华,更多审美的因素。有时情欲间还构成一定冲突与对立。

《警世通言》论情与性:“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

很多情况下小说将爱情、友情置于人的欲望之上。也有某些作品欲压倒甚至淹没了情的成份,本能的放纵成为小说重点了。情和欲不同的比重与组合构成了市情小说参差不一的美学风格与创作倾向。许多小说探讨了财富欲望与笃重情义的关系,针砭商品社会某些现象,但它是站在市民立场上的一种善意劝告,是对生活的审美观照和反思。

市井社会里性爱生活的方方面面。《醒世恒言》中有《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的举动让美娘体会到了爱的温暖。她出资赎身,毅然嫁给了卖油郎。《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讴歌超过金钱和生命的爱情。

还探讨家庭中夫妻间的道德关系、责任关系,从夫妻性爱的视点,审视了家庭关系。

《喻世明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夫妻破镜重圆:“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后来几经曲折,再次相逢,“也不行礼,也不讲话,紧紧的你我相抱,放声大哭”。已经破碎的婚姻终于再次复原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金瓶梅》第一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没有一个正面人物,没有一点亮色,暴露丑恶成为它惟一的内容。它并非单纯地宣淫,以塑造和表现病态的、恶的人性作为自己宗旨,在这一点上,它的确可称得上登峰造极。《金瓶梅》:西门庆鞭罚潘金莲

第四节“情存理亡”:冲突和较量中的舞台艺术

元代之后戏曲成为民族特征最鲜明的一种艺术,高度综合,观赏性最强的艺术。各个阶层都想借戏曲表达审美观点、艺术情趣。1、深邈凄唳的昆山腔

入明以后,传奇演化出流行一时的四大声腔,即浙江海盐腔、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融合当地语音、语调以及该地民间音乐。汤显祖论四种声腔:“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吴浙一带的三种唱腔温丽柔婉,偏于阴柔之美,江西的弋阳腔声调高亢豪放,伴奏热烈,颇富阳刚之美。

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明代中叶后,“名人才子,踵《琵琶》、《拜月》之武,竞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适应形势需要,嘉、隆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变革。

四大声腔中,昆山腔较为接近文人趣味,徐渭:“惟昆山腔只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魏良辅“愤南曲之讹陋”,“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变革后昆山腔清柔婉折,圆活流动,深邈凄唳,声情并茂,创造出一种非常符合文人欣赏情趣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明代后期昆山腔一枝独秀,风靡全国,成为市民文化和文人士夫文化互相沟通和渗透的桥梁与渠道。

徐渭《题墨葡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