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9/29一方土地一部史(四之一)(2010-03—2707:59:13)一个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他可能对世界史、中国史烂熟于心,可以出口成章地历数几千年来,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和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但,他不一定就能知道自己家乡的历史。大概,这是搞历史研究的人的一根软肋。为什么呢?窃以为,因为我们的教育至今还仍然是应试教育,考大学不考你的家乡、一个小小地方的历史啊!如此,便出现了这样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连历史学家对自己的家乡都知之甚少,那么,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真正了解家乡历史的人就更少了.我是山东平度人,我想:我们平度137万人,如果能够粗略知道一点平度历史的可以达到1万人的话,我就惊叹不已了。我武断地估计,可能是这样的。在这里,我辑录了我们家乡的部分历史遗迹,目的就是历数家珍,一则为老家造一造声色,二则也可为家乡人提供一点家乡方面的历史知识.果如是,我拉黑熬夜敲打这么多汉字,也就心安理得了。平度,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春秋,初为莱国。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属齐国。战国为齐国即墨邑。田齐时,即墨城(今古岘大朱毛村一带)为齐国东部之政治中心.秦始设郡,以今胶东半岛地为胶东郡,古即墨城(非今即墨)为郡治。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项羽分原齐国为三,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六月,胶东国复并入齐。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郁秩县治在今平度城,卢乡县治在今灰埠镇城子村,平度县治在今新河、灰埠以北。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胶东郡为胶东国,都即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废胶东国,复改为郡。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始正式重建胶东国,仍都即墨,食八邑,传至王莽代汉始绝。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侯国都郁秩,食六邑。章帝建初元年(76年),原胶东侯国废,新胶东侯国只食郁秩一县,郁秩之名废,即为胶东侯国。魏为胶东、即墨、卢乡三县及下密县之东部和长广县(古城在今莱西市境)之西部.晋置长广郡,郡治在不其县城(今即墨市境)。自刘裕代晋(420年)到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为胶东、即墨、卢乡县。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将原长广郡西界扩大到胶水,移郡治于胶东城(今平度城)。长广、即墨属长广郡。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将长广郡治移至中郎城(今龙口市境),即墨、卢乡、长广三县合并为长广县,长广县治移原胶东城(今平度城)。隋初为长广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卢乡县.仁寿元年(601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唐代中后期至明初为胶水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清为平度州,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1913年平度改州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平度城及其周围地区成为沦陷区,自1938年初,成立伪平度县公署,至1945年9月结束.民国平度县政府,自1937年底始,先后驻祝沟、丈岭和台头,至1945年春结束。1940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泽山区,成立了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由平度县析置平西、平南两县。1945年,由平南县析置平东县。解放战争期间,为平北(平度)、平西、平南、平东四县。1949年10月1日建国时,平度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平西县人民政府驻张舍,后迁城子、昌里,平南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东县人民政府驻南村,后迁古岘。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1953年9月,平西、蓼兰合并,称蓼兰县,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度、平东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1956年6月,平度、蓼兰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平度城。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89年7月,平度撤县设市,市政府驻平度城。平度有着灿烂的古老文明。距今6000多年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的“岳石文化”遗址,是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即墨故城”为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陪都,从周武王封吕尚于齐地至隋开皇十七年的14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胶东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齐桓公曾在此开矿冶铁,锻造兵器,称霸诸侯;田单在此巧用“火牛阵”破燕救齐,创造了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故城北部的龙虎山脉,360余座从西周到东汉的古墓里,埋葬着当时朝代的王侯将相,足以证明昔日的繁荣和昌盛.境内的大泽山区,山险涧深,石怪洞奇,瀑高林秀,壑幽泉清,自然景观多达百余处;其人文景观也很丰富:芝莱山为神州八主“月主”所在,遂有“始皇拜月”、“汉武驻跸"之记载;汉宣帝也曾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来此祭拜月主;大泽山腹地的“日照庵”、“智藏寺”以及“墓塔林"、“石刻走廊"等,都显现出当年佛教兴旺的盛况;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于山东布道,云山观则为其“北七真”发源地之一。据专家考证,金华山下的“徐福村"极可能是秦代东渡日本的方士徐福的真正故里……这一切,都显示了平度古老文明的辉煌。惜之,岁月淘涤,风尘侵蚀,文化史迹湮没于尘埃;加之平度历史上曾经历过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分裂和金、元两代长达230多年的异族统治,文化屡遭破坏,几成文化荒漠.即如此,史籍中仍可见吟唱《饭牛歌》的齐大夫宁戚、西汉《太初历》创始人之一的天文历算学家徐万且、经学大师庸谭、北宋状元宰相蔡齐等青史留名的文士英才。明、清两代至民国,平度不乏名人高士。但,就文化而言,难得称上发达地区。即如是,也堪称“一方土地一部史"啊!一、遗址韩村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明村镇韩村西南1公里处。遗址东依三合山,西临胶莱河。1992年5月2日-6月3日,中科院考古所山东队、青岛市文物局和平度市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文化层堆积厚度在2—3米以上,文化遗迹有红烧土层、灰坑、灰沟、蚌壳层等。文化遗物类别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青铜器等。陶器主要为炊具,如鼎、鬲、鬶等,陶片多为红色和灰褐色,足有柱状、锥状、扁凿状等类型,还有大量网坠出土.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如斧、刀、凿、铲、纺轮、磨杵等。骨器以骨锥、骨针为多。出土文物400余件.还有一定数量的多种彩陶纹饰。时间跨度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文化属性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见1993年第7期《考古》碳-14测定的年代)。韩村遗址出土的文物对研究东夷先民在此处繁衍生息及鲁中与胶东史前文化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沙梁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南村镇沙梁村西南500米处。遗址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出土的陶器有鼎足、鬲足、鬶足、罐口沿等残片,系轮制工艺,胎质坚硬,光亮厚重,陶片以黑陶为主,遗址保存完好。是平度南部平原地带至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的唯一in好,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对研究龙山文化在我市的分布提供了新的线索。逄家庄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马戈庄镇逄家庄村东约400米处。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属台地遗址。文化堆积厚度为0.3.-2.2米。出土陶器有罐口沿、杯底、鼎足、鬲足、蛋壳陶残片。陶片以黑色为主,灰色为次。石器有刀、斧等.2002年3月-5月,为配合烟台至潍坊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度市博物馆联合发掘了逄家庄遗址。发掘区位于遗址区西北部,揭露面积近900平方米.在胶东半岛地区,首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此外,在环壕外(遗址的西北部)清理了该时期的房基4座、窖穴1个、灰坑90多个、墓葬近20座。这批遗存的年代约处于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阶段,大大丰富了胶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的面貌,尤其环壕的发现,为龙山文化的聚落研究增添了新资料,对探索史前胶东半岛地区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东岳石文化遗址东岳石遗址是岳石文化的典型遗址和命名地。位于大泽山镇东岳石村南100米处,淄阳水库内东北部,属于新石器时代。该遗址东依大泽山,南依高望山和明堂山,西和胶莱平原相接,西北与东岳石村有一坝之隔。1959年,修筑淄阳水库时发现的.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70米,地势较高.由于多年被水冲刷,遗物暴露地表甚多.1960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进行发掘。东岳石遗址发掘报告《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发表于《考古》1962年第10期。出土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和黑陶,少量为黄褐陶,皆轮制,胎质较厚。器形有罐、尊、器盖、簋、盂、豆、甗、鼎、杯等10余种。一般为直口,尖唇.通体可见一至数圈突棱,有的还有阴弦纹。多数系子母口,有盖。小平底,假圈足或短舌状足.陶质粗糙笨拙,制作细致精巧的少见。出土石器有斧、锛、刀、凿、铲、纺纶、镞、砺石、网坠、敲砸器等,最具特征的是半月形双孔石刀和亚腰石斧。东岳石遗址的整体文化面貌,特别是陶器的造型和纹饰别具一格,与以往发现的龙山文化不同.考古学界遂将这一类型的遗存称之为“东岳石类型”或“岳石文化”,其分布范围大体和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一致。在诸城前寨和长岛北庄遗址中,发现岳石文化叠压在龙山文化地层之上。岳石文化晚于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并经校正,年代在公元前1900-前1600年,其存在的时期约相当于夏代至早商。该遗址的发现,是山东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果,为研究典型龙山文化的流变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据文献记载,那时的青岛地区属“古东夷地”,东岳石遗址出土的遗物就证实了岳石文化正是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1992年,东岳石文化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秋,中国科学院山东考古所、青岛市文物局、平度市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500余件,发掘的区域为比较单纯的岳石文化堆积,文化遗物比较丰富,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都优于第一次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岳石文化内涵。2006年6月10日,东岳石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墨故城遗址即墨故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邑。同时,又是举世闻名的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奇取胜的典型战例之一“田单火牛阵”破燕所在地。因城临墨水,故曰即墨,后世因城设朱毛村,亦称朱毛城。西汉时,胶东国康王曾都此,又名康王城。位于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左传》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十一月,齐侯灭莱”,乃建此城于原莱国之中,北依群山,南控芥莒.田齐置邑,封重臣为即墨大夫.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因左右对即墨大夫毁言日至,乃“使人视即墨",见“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知即墨大夫不事其左右以求誉,因“封之万家”。齐湣王时,乐毅破齐70余城,唯莒和即墨未下,田单走安平,守即墨,以即墨破燕军,尽复齐之失地.楚汉战争中,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韩信破齐,齐将田既走胶东,曹参于此地击杀之。汉设即墨县,又迭为王国都城。东汉为侯邑,至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于不其故城东20里复置即墨县,唐宋以后因之.故城分内城及外城。外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尚遗存城墙千余米,城基宽约40余米,高约5米,全为夯土板筑。内城有金銮殿、点将台、东西仓、贮货湾、养鱼池、梳妆楼等遗迹。当时的运粮河(即今小沽河),通过东南城门洞,可直接驶入贮货湾内,至今城墙缺口尚存.故城一带,历年有文物出土,如铜钫、弩机、戈、剑、刀币、石钱范、砖瓦等。其中大型空心砖长1米余,宽40厘米,上雕青龙。此外还有7个直径80厘米的大型圆柱石础,可见当时宫殿规模之大。1992年即墨故城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即墨故城遗址及六曲山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屋山驿道遗址秦至清代.位于城关街道办事处东窝洛子村东北3公里处,石屋山西南侧。石屋山东北近黄山水库,东南与六曲山相望,南面是金花山,西北紧依崮山。东窝洛子村西邻徐福村。由东窝洛子村通往石屋山驿道中间有个古代油匠桥.据民间传说,徐福东渡日本,途径东窝洛子村、油匠桥、石屋山驿道等地。目前,在石屋山西南侧的石板路面上,至今保留因车辆长期通行碾压而成的车辙痕迹十分清晰。车辙最深处达0。5米,同车两轮辙距1。1米,车辙遗址宽2.4米,长约200余米.石屋山驿道没有文献记载,时间暂定为秦至清代。铁岭庄铁矿遗址
汉代的大型铁矿遗址。位于云山镇铁岭庄村南100米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全国共设铁官49处,胶东半岛地区有东莱郡的东牟(今牟平)和胶东国的郁秩两处。郁秩县城在今天的平度城。1989年前,文物工作者在平度铁岭庄发现了大型汉代冶铁遗址,可以断定就是当年的“郁秩铁官”之所在。遗址东侧有一条南北大路,西200米左右是一条由北向南流的小河,南距柳行村约500米。遗址东西长达10华里,南北宽约3华里。中心冶炼区东西长150米、南北宽40余米,总面积6000平方米。由于当年开采矿石,形成一条东西深沟,沟深3米余,沟北侧有两堆乱土石,高约2米,是开矿揭露的表土.遗址四周出土大量陶器残片,西南部地势平坦洼于四周,裸露陶片极多。遗址周围还发现采矿及冶炼留下的矿石堆、灰渣等。出土遗物有铁钎、铁锤及其它与冶炼有关的器具(现存省考古研究所).它的规模之大和出土的冶铁工具之多,足以证明这里曾是汉代一处非常重要的冶铁和锻造兵器及制作农具的地方,也是胶东半岛屈指可数的一个经济重镇。从陶器纹饰分析,残存陶片上起战国晚期,下至东汉.遗址距即墨故城遗址15公里,距六曲山古墓群不足7公里。该遗址是我省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铁矿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讨胶东一带的炼铁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处遗址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冶炼历史,而且有力地说明了我国是较早具有世界先进冶炼技术的国家。二、古墓葬六曲山墓群东周至汉代墓群。居住在即墨故城的历代王侯及其家族,多葬于故城以北的六曲山山脉。东起龙虎山,西止窟窿山,蜿蜒15公里,分布在古岘、麻兰、云山3镇10个村庄的30多个山头范围内,共有大小墓葬360余座,西汉康王刘寄等6代胶东王均葬于此。是山东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墓群.墓葬大部分坐落在山头和山前,有的墓孤立在一个山头,有的墓两座相连,还有的大墓两边排列无数小墓,宛如众星拱月。窟窿山墓穴既多且深,有些彼此通渗,故有“一洞点火,满山冒烟”之说.大部分墓葬封土完整而高大,并筑有方台,台基用条石砌成,上铺沙土。台前残存有斜坡,可能是原来台阶,有古建筑遗迹。墓周围发现大量汉代板瓦、筒瓦和卷云纹的残瓦当及花纹砖、空心砖等.墓葬大部分属汉代,少数为东周时期.相传康王墓就坐落在古岘镇蓬莱前村西陵台上。高6米,直径40米,台基高20米,周围散存着大量汉代砖瓦。康王名寄,景帝十二子,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立为胶东王,谥号康王,都即墨(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康王墓系历代胶东王陵中的典型墓葬,影响大,知名度高.据传,康王墓前的蓬莱前村,就是当年“棚灵前"的变音,而其东侧的杜家集木、刘家集木等村庄则是当年建墓时堆放木料之场所,可以想象出当时殡仪之奢华。千百年来,胶东一带一直流传着“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的民谣。1977年六曲山墓群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曲山墓群为研究胶东国的历史及殡葬仪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宁戚冢春秋墓葬.位于马戈庄镇冢东村西山顶上。附近三村都以宁戚冢取名,曰冢东村、冢西村、冢前村.宁戚冢高大如丘陵,在数十里之外亦可见。据《平度乡土志》,齐伐东莱,宁戚死于行军途中,士兵用战炮兜土筑成此冢.经探查,冢土确与冢外之土异色,且有夯筑痕迹。又据方志记载,早年冢顶上曾有两株古松,虬枝蟠舞,覆地参天,近看象是绿伞蔽荫,远看犹如卫士守护,呼之为“宁戚双松",旧为平度八景之一。宁戚,春秋卫国人,一说莱之棠(今平度)人。以家贫为商旅挽车。至齐,宿东门外,喂牛于车下。值桓公夜出过之,戚击牛角而歌,桓公闻之,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任官大田(田官之长)。与隰朋、宾须无等并称齐国“五子”,辅佐齐桓公.宁戚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著有《相牛经》.清雍正七年(1729年),平度知州姚廷槐于墓道东立“宁公碑”,又立“宁戚饭牛处”碑,于平度县城西0.5公里处(两碑现已不存)。智藏寺墓塔林
唐至清代墓塔。智藏寺是大泽山中的著名佛教寺院。唐、宋以来历代高僧圆寂后的骨殖被安放在智藏寺东侧的墓塔下.现存完好墓塔7座,均由花岗岩雕砌而成。塔身呈八角形,层数三级、五级、七级不等,高度多在10米以下.塔身均曾镶嵌题记塔名,惜已损毁。其东北侧之高塔,五层八角,第一层塔檐雕出斗拱、椽子、瓦陇,塔基饰以覆莲,顶部装宝瓶式塔刹,挺拔秀丽,造型独特。智藏寺墓塔林雕砌精美,雄伟壮观,被誉为我国八大塔林之一.是研究我国佛教史及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依据。2006年12月7日,智藏寺墓塔林与大泽山石刻一起被省政府列为山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一方土地一部史(四之二)三、古建筑、近现代遗址与纪念建筑崇德宫金代.位于平度城中心街红旗路北侧91号。东临广播局,西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北为红旗路居委会(原县委大院)。崇德宫元时名“德真观”,后易为今名俗称“老子庙"或“老君庙”.坐北朝南,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斗拱叠罗,庄重典雅,殿宇宏阔,素有“胶东魁观”之誉。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清至民国年间曾进行维修。殿内中央老子像于解放前夕破坏殆尽。现仅存大殿。解放后,崇德宫作为平度县委会议室.1985年11月,中共平度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其辟为“平度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室”。该殿面阔5间,长17。2米、宽13.5米、高13。4米,面积为232.1平方米.崇德宫南面有一株汉唐母子银杏树。银杏树北侧有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碑记一通。1990年和1996年,中共平度市委、市政府对崇德宫进行维修。屋顶的东、西、南三面更换了琉璃瓦、对头拱,彩绘了椽子的构件,维修了电源线路。2004年,对“平度历史文物陈列室”(崇德宫大殿)进行了照明线路改造.更换照明设备,安装射灯,又在展橱内安装了日光灯,使文物以更清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城隍庙明代。位于平度城胜利路南侧,东侧为居民楼,南临剧院,西为百货、五金公司仓库,北靠新华书店。城隍庙创建于唐宋年间,坐南朝北,后历代均有重修.现有主体结构为明代建筑.庙内城隍爷、城隍奶奶于民国期间被毁,现仅存大殿。长19.8米、宽14米、高14米,面积为247.2平方米.庙体宏伟高大,厚重古朴,歇山顶,黄绿琉璃瓦,间架结构别致,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庙宇建筑,很被古建筑专家们所重视。殿内两根高大石柱上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平度州知州舒士贵作联并书,上下联共74字,字迹清晰。1984年始归博物馆使用。1989年被公布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阁明代。位于平度城东阁村,步行商业街东首(昔日平度城东关的最东端)。创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崇祯五年(1632年)遭兵焚。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自清末以来,因失修和战争之破坏,佛像全没。1992年,由青岛市和平度市两级政府拨巨款,并经海内外各方人士踊跃捐款,开工修复,1993年竣工。千佛阁统高15米,其阁基高8米,南北长12.7米,东西宽10。5米.全由长条巨石垒成,造型和谐,建筑笃实。中间贯通的一条东西向拱门,是昔日进出城厢的必经之路。阁基南面砌有数十级台阶,由此拾级,可登阁上.阁楼为重檐歇山式,两重飞檐都四角翘伸,形成凌空欲飞的美姿.重修的千佛阁的佛殿在阁基上,坐东朝西,有东西两门。西大门里,迎面是一尊高耸阁顶的“如来佛”像,端坐在高高的千叶莲座之上。据说昔日的每一叶莲瓣上都塑着一尊小佛,阁名“千佛”,由此而得。“如来佛”的背面,迎着东门的是“观音大士”塑像.南北两壁下,供奉若干小佛,壁上绘东周列国故事彩画。1999年被公布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重修千佛阁避雷针,并将焚纸炉移到安全位子,用耐火材料重建。同时更换了管理人员居住房屋的梁、檩、天棚等,对阁基活动的砌石及脱落的水泥进行扎缝、修补。近年来,每到初一、十五,远近前来向佛爷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很盛。今日千佛阁,已经成为胶东半岛上屈指可数的佛教旅游胜地,是平度新八景之一。美国教会医院美国教会医院也叫怀阿医院。位于平度城常州路南段西侧。占地面积7704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占地面积910平方米。1891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谢万禧来平度传教,随后在此建立医院和教堂(现归解放军某部使用)。医院为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一、二层楼为病房和手术室,三层楼是医护人员的宿舍。东西长45米,南北宽18米,建筑总面积为810平方米。建筑布局严谨,两侧起脊处呈八角形,高大宽敞。即有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又颇具西方建筑之神韵,可谓中西建筑结合的典型代表。是研究近代史不可多得的文物。东马家疃教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位于门村镇东马家疃村。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宁公乡(今马戈庄镇)古庄村孝廉于溥泽进京会试,在玄武门教堂受洗奉教而归。后来,法国人朗司铎、德志修司铎分别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来平度传教,设教堂于马家疃。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国司铎德志修、孟国桢、季明德建马家疃新教堂。时法国主教罗汉光、总司铎爱天理于马家疃主持教务,德、孟、季司铎助之,教徒达300余人。宣统二年东马家疃村的马珣、马里兄弟受其影响信奉之并建天主教堂,现存教堂就是马氏兄弟所建。该天主教堂原有建筑40余间,由教堂、北房、东西厢房组成,整个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中东厢房15间、西厢房5间,作为仓库、休息室使用,比主体建筑教堂晚建二、三年。文革期间,东西厢房相继拆除,现仅存教堂和北房。教堂坐北朝南,进深7间,南北长27。3米、东西宽7。7米、高12米,面积210。21平方米。教堂北端东西两侧连有配房,配房南北长3.7米、东西宽4。3米、高8米,面积15。91平方米,为神父及其工作人员的更衣室。教堂南端有一钟楼,南北长2。7米、东西宽4米,高约22米,面积10。8平方米。钟楼顶部装一大钟.教堂北为一排砖木结构硬山式房屋,共13间,长39。3米,宽7。4米、高6米,面积290。82平方米.1963-1993年曾为村办小学使用。1993年教堂开堂,现归东马家疃教务管理委员会所有。教徒逾千人。天主教堂保存较好,是平度现存重要的近代建筑,对研究中外建筑有较高的科研价值。高家民兵联防遗址
位于平度市大泽山西麓.方圆约10公里,四周山峦起伏,淄阳河蜿蜒沟底。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家、韭园、北台、南台、所里头5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运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石蕾战,配合主力部队先后作战600余次,毙伤俘敌2300余人。1943年8月,被胶东军区授予“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光荣称号。高家民兵联防遗址范围是:东起东大峪,西至平顶山,南至所里头东岭路头山,北至杏山。现存联防遗址有:高家报警处、沟石岭民兵战斗掩体、大泽山西麓的联防山洞、梧桐涧兵工厂旧址、北石山战斗遗址、围子顶掩体、所里头瞭望哨、杏山阻击战遗址、高家村阻击战遗址、高家地雷阵遗址等.1968年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高家村东南坡上建起占地面积258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和“观爆厅”.展出革命文物92件,组画61幅,照片33幅.展出期间,曾接待过越南、朝鲜、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勒斯坦等国贵宾。1977年12月23日,高家民兵联防遗址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
为了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5年平度市委市府决定在原大泽山区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的基础上修建,更名为“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除陈列室主体建筑外,还建有观瀑亭一座、纪念碑一座、雕塑一尊、牌楼一座、标志碑一座和象征抗战胜利50周年的50级台阶路一条。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抗日战争纪念馆主体工程为东向,象征中华儿女永远不忘国耻,拭目以待,谨防祸水东来。馆内展分五部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战时期的平度抗日斗争;平度大地燃遍抗日烽火;夺取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室内共展出照片269幅、图表7幅(声光同步显示)、沙盘一个,实物120件。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曾经在平度战斗过的老将军、老首长林浩、聂风智、贾若瑜、李丙令、张家洛、李跃文、王少鹏、罗竹风、王景昆等为纪念馆题词。1996年,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被命名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现已成为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彭寿莘故居彭寿莘(1872-1947),字子耕,平度城人,祖居平度城里县署东街,毕业于清末天津武备学堂。初在滇军中任职,后在北洋军中历任营、团、旅长,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直军取胜,彭寿莘升任第十四混成旅旅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他任一师师长兼直军前敌总指挥,为战胜奉军起了重要作用,并以直军全权代表身份与奉军代表张学良签订了停战协定。1923年5月,他任直军主力第十五师师长兼直军务帮办,授干威将军,是北洋“直军”中最著名的高级将领之一,率军驻守冀东,以山海关为界与奉军对峙,时有“东门锁钥得人”之誉,成为曹锟、吴佩孚最为倚重的高级将领。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彭寿莘被吴佩孚任命为第一路军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他亲至山海关前线督战。因他作战中善于指挥,长于突破,素有“刺儿彭”之名著称.正当他率军在九门口与直军激战时,直军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导致直军全线溃败,曹锟下野,吴佩孚由海道南逃,彭寿莘自此退出军界,开始了长期的隐居生活。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日本侵略者多方拉拢原北洋军中高级将领与其合作,对彭寿莘也以军政要职相许,彭寿莘断然拒绝,后为了避开日本人的不断纠缠,毅然离开北平返回平度故里。彭寿莘任军政要职时,重视选拔人才,乐于奖掖后进。驻军冀东滦州、通县期间,约束部众、军纪严明,尊重知识,重视文教,与当地民众相处颇好,滦州士民为他立记功碑,塑戎装铜像,匾题“名将风流”。当其晚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保持了可贵的民族气节。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彭寿莘以开明士绅身份被邀为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特邀参议员.1947年病逝于故里。彭寿莘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彭寿莘故居原建于平度城旧县署东街,即原察院街,建国后改为红旗路。为北方典型四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是其被授予干威将军时改建而成。原客厅额为“耕莘堂”,富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含义,东首曾有一幢二层青砖小楼,乡人惯称“彭家楼"。还有一座重檐卷棚式木制结构明暗两层的凉亭。1985年市区规划时仅将上层凉亭迁建于博物馆院内东侧.凉亭长9。85米、宽5.75米、高9米,其中台基高1米,面积56平方米。故居由正厅、东西厢房、大门等建筑物组成。四合院东西长23.8米、南北宽16.2米,其中正房5间,长15.7米、宽6.2米、高8米,面积97平方米;东西厢房各3间,长8.5米、宽4。3米、高7米,面积37平方米。1997年迁建于现河植物园内北端,并改为坐南朝北。刘谦初故居刘谦初(1897—1931)原名刘德元,字乾初,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毛泽东主席的亲家(毛岸英烈士的岳父)。早年参加讨袁护法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次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股长兼《血路》副主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其妻张文秋任山东省委妇女部长兼机要工作)。曾在山东博山、潍县、青岛等地组织反帝同盟大罢工。后在胶济铁路明水车站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31年4月5日晨,被国民党韩复渠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是年34岁。遗骸归葬于平度故里。1960年中共山东省委将其遗骨迁葬于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刘谦初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刘谦初故居,坐落在田庄镇刘家庄东首街南一条南北巷的东侧东刘家78号,街门向西,独院,占地面积187平方米,坐北朝南,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传统式平房。平房长12.7米、宽5米、高6米,建筑面积61。5平方米.东间为刘谦初祖父母卧室,中间两间为灶间与正间,西两间套间为刘谦初父母卧室,刘谦初就诞生在这栋房子里。建国后多次维修。2001年,平度市政府投资8万元按原貌进行了重修,于2002年4月5日清明节,举行了刘谦初故居修复落成典礼.至今已有几十位将军、专家、学者、记者、摄影家、国际友人等几千人瞻仰了这所故居.1996年12月,刘谦初故居被中共平度市委、平度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谦初故居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天柱山摩崖石刻
天柱山,古称天宝山,天柱山之名,系郑道昭所号,“以其孤上干云,傍无嵠
,因以名之”。位于平度城北25公里处。海拔280米,巉岩壁立,孤峰擎天。近顶偏西处有一豁口,俗称“秋千口".石刻多分布在“秋千口”以东主峰上下及天柱山西的福禄山麓,计有东汉1处,北魏4处,东魏1处,北齐2处,其中以北魏《郑文公上碑》最享盛名。1988年,天柱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平三年”题字
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1983年在天柱山上发现的东汉灵帝中平三年石刻,是第一次在山东境内发现的汉代摩崖题字。位于天柱山之阳的一处西南向石壁上。石壁立面高410厘米,宽510厘米,题字共两处:一处在石壁正中最上方,类似汉碑碑额的位置,题字竖排,惜已风化不可辨识;另一处在石壁立面右下部位,刻两行六字,首行刻“中平三年”四字,笔画清晰,另一行位置稍偏下,刻“弟子”二字,“子”字已残。另有几道刻划,不成字。题字字径大者13厘米,小者6厘米,隶书。其用笔洒落自然,纵横劲拔,具《石门颂》之姿。郑文公上碑
传为郑道昭书。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光州刺史郑道昭为其父郑羲主持刊造的功德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俗称“上碑".因郑文公(郑羲于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卒于西兖州刺史任上,次年葬于荥阳三皇山之阳,谥号为“文灵”.“博闻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灵'”,“灵”为恶谥之甚者,碑文故意把朝廷赐谥的“灵”字删去,于是“郑文灵公”就变成“郑文公”)乃郑羲之谥号,故又称“郑羲碑”。《郑文公上碑》位于天柱山之阳,碑身由一块天然碑状石稍经加工而成,高350厘米,宽150厘米。碑文楷书20行,满行50字,计881字。书风、内容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数较少。其内容是为荥阳郑氏家族歌功颂德,重点记述了郑羲的生平和事迹。石室铭传为郑道昭书。是郑道昭在天柱山主峰东端天然石室西北壁上主持刊造的另一重要石刻,尤为书界称道。《石室铭》是一首四言诗,主要描写天柱山自然风光.刻面高150厘米,宽120厘米,楷书10行,计115字。随意挥写,纵有列而横无行.用笔清癯瘦硬,方圆兼使,圆转流畅。字大小有度,疏密随形,相互揖让,浑然一体。因石室下临绝崖,地势极为险要,人迹罕至,故保存完好,一字未损。1988年天柱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开凿了盘山石路,险要处加修护拦,为人们一睹《石室铭》风采提供了便利.“此天柱之山”题字
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题字。位于天柱山之阳郑文公碑的右上方向,由郑文公碑通向《石室铭》的山路北侧崖壁上.刻面高51厘米,宽50厘米,5个字竖式两行,右行3字,左行2字,右下角“柱”字下部横画已残去,楷书。书法用笔瘦硬,挺拔流畅,体势开张,雍容大方,气度不凡。“上游下息”题字
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题字。在天柱山秋千口西侧石壁上刻“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13字.刻面高76厘米,宽70厘米,楷书4行,满行4字。在云峰刻石(莱州市云峰山、大基山,平度市天柱山,青州市玲珑山,以北朝摩崖为主的大型摩崖群体的统称)中,此作最为瘦硬,与《吊比干文》类似,结字纯用方笔,中锋行笔,直上直下,长撇大捺,气度开阔。“峰”字长竖直拓而下,势不可遏,笔画虽瘦但力能扛鼎.该石刻位于两峰夹缝间的“秋千口”,此处能避免日晒,加上字口较深,故保存完好,锋棱如新,实在难得。姚保显造石塔记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刻。位于天柱山西麓的“劈石门石屋"内。在石屋西壁正中,有一块宽39厘米,高35厘米的平坦地方,上面刻着一篇约40字的碑文,文字多已漫漶不清。能辨认出的有“大佛"、“造石塔”、“武定六年”、“姚保显造"等26字.楷书,奇崛朴茂,生动自然。天柱山铭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撰文并书丹。郑述祖,字恭文,北齐荥阳开封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第三子.《天柱山铭》的内容是为其父郑道昭和其祖父郑羲歌功颂德,文词极为夸饰。天统元年(565年)五月刻于天柱山西麓“劈石门"西一方巨石上。铭额4字位于正上方,单行竖式排列,高44厘米,宽18厘米,字径约10×15厘米;铭文高143厘米,宽185厘米,字径约6×7厘米,文29行,满行23字,计613字。铭额及铭文均为隶书。结字厚重古朴,富有汉魏之风,为郑述祖诸书之冠。《天柱山铭》原刻石质坚硬,字体清晰,遗憾的是,在1968年春被大泽山镇南昌村某些村民破石盖了房屋。1983年,经文物工作者主持拆屋,觅得大小“残石”40余块,计200余字,现藏平度市博物馆.天柱山颂
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撰文并书丹,是一篇四言铭赞。位于天柱山之阳《郑文公上碑》的天然碑座上。高51厘米,宽50厘米,7行,隶书.据清道光《平度州志》记载,原诗共112字。今石刻上部石皮脱落,其余部分也年久漫漶,现在传世的拓本可识读者仅80余字,已成孤本。此石刻书法在布局上较为奇特,竖列成行,行距明显大于字距,开启了隋唐楷书布局的先河,这应视为郑述祖隶书创作的一次尝试。一方土地一部史(四之三)(五、大泽山石刻
大泽山,又名九青山,位于平度市东北部。主峰海拔736米,峰峦重叠,怪石嶙峋,奇泉遍布,林壑幽深,久负“鲁东名山”之誉.这里不雨而润,晴日生烟,有“天然氧吧”之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和“中国葡萄之乡”.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慕名登临,感怀歌咏,致使山中留存宋、金以来的石刻计300余处。其中摩崖石刻约200余处,碑、碣、墓志逾百方,成为我省重要的碑林之一.大泽山石刻主要集中在智藏寺、日照庵、北峰、西峰和普贤门五大区域。其中邀月台、书法走廊、日照庵最集中,有“天然的古代书法艺术博物馆”之称誉。大泽山石刻时间跨度长,数量多,书体全,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秦元似诗刻
宋代。在大泽山众多的石刻中,宋代秦元似两首游山诗是现存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石刻之一。一首位于智藏寺东甘露泉旁石壁上,为五言律诗。诗刻高160厘米,宽128厘米,7行,计67字,落款为“壬辰仲夏四日永兴秦元似谒言公禅伯因游大泽山智藏禅寺留题",楷书;另一首位于普贤门西虎头岩上,是一首七绝,可惜已毁,幸喜古人留有拓片,现存平度市图书馆.诗云:“纷纷尘事乱如蓬,终日山头兴未穷.暑气拂天人喘吁,碧岩泉畔濯清风”.落款为“政和壬辰五月四日长安秦元似书”,计42字,亦为楷书.此诗曾收入清道光《平度州志》中。秦元似,北宋长安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游大泽山,宿智藏寺。上述两处诗刻为考证大泽山智藏寺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字依据。莱州节度使游智藏寺题记
金承安四年(1199年)刻.大泽山智藏寺西有一巨石,名方水石,金代的一则题记就位于方水石之东壁上。刻面高138厘米,宽275厘米,12行,计90字,楷书。字径大小不等,书写随意。开头是一首七言律诗,落款为“前莱州节度使燕山金囗囗师曾述承安已未九月二十六日游大泽山智藏禅寺题记”.因风化之故,已有10余字不可辨识。“承安已未"系金章宗承安四年。此题记是山中三处金代题刻中文字最多的一处,故对研究智藏寺的历史及大泽山在当时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僧人偈语石刻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刻。大泽山智藏寺始建于唐朝,至明朝时,一庵纯禅师在此主持,香火旺盛。洪武十三年,来自全国各地名山名刹的禅师、方丈聚集智藏寺,举行了一次佛事盛会,又被誉为“佛教兰亭盛会”。最后将每人所作诗偈刻在智藏寺后高约6米的两巨石上.两巨石东西夹峙,形成一条长约1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廊,因两壁遍镌僧人偈语数十处而得名“书法走廊”.走廊东壁偈语刻面高310厘米,宽510厘米,21行,满行12字,计205字。分别镌泰山灵岩寺晋溪惠才、越州崇报寺行中仁、天目东及延、温州灵岩山天之性禅师偈语。走廊西壁偈语刻面高310厘米,宽590厘米,24行,满行12字,计248字。分别镌古杭灵隐寺用贞良、婺州圣寿山古松茂、泰山灵岩寺秋江洁、长安一山胜、古杭迳山寺月堂颜禅师之偈语。另在西壁偈语右上侧刻一高约半米的僧人立像。两壁偈语均为楷体,凝重古朴,浑厚大方,字径25厘米,极为醒目,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走廊外侧石壁,原有大片刻字,今尚存“一庵禅师”及落款处的“洪武十三年囗月十三日”等残篇余字,就其内容与书体分析,它与书法走廊内的偈语应为一体,系同一人所书.因落款残损严重,书丹人已无从知晓了.一庵,又作一庵纯,高姓,是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高僧。这些记录为研究高僧一庵纯禅师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重建大泽山智藏寺记
明崇祯元年(1628年)立。原位于智藏寺大雄殿前,高270厘米,宽82厘米,厚14厘米,系汉白玉经磨制书刻而成。其中碑额前后两面分题篆书“重建大泽山智藏寺记”与“碑阴题名”,其四周饰以盘龙浮雕。碑文约千字,楷书,书写端庄严谨。因字迹较小,风化较重,有200余字不能识读。所幸通过参照清人孙殿芳于乾隆五十九年所抄此碑原文,智藏寺之重建概况便可详知。此碑刊于崇祯元年孟夏,撰文、篆额及书丹人分别为孙善继、张孔教及张新诏.查乾隆《掖县志》,此三人均为明代山东掖县人.撰文人孙善继,万历十七年进士,历官工科都给事中、尚宝司司丞,是该工程的首事者和承办人。篆额人张孔教,字卓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历官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书丹人张新诏,字积水,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任知县,擢御史。碑文记载:“山故有智藏寺,创自唐代”。此碑是现存最早的智藏寺重建碑,他详细记载了智藏寺的修建情况及寺之始建年代,故弥足珍贵.刘重庆题联
明代。刘重庆(1579——1632),字幼孙,号耳枝,山东掖县(今莱州)人。青年时曾在大泽山读书。家贫,但勤奋好学,“挥毫大泽龙蛇舞,采向空山柿叶稀”,柿叶作书,笔走龙蛇,一时传为美谈,在大泽山读书时的红庙至今犹存。刘重庆以擅书知名,尤擅行草,传为曾奉旨题写“太和殿"匾额,因飞笔补添“大”字一点,被思宗皇帝誉为“神笔刘耳枝”.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智藏寺重建时,工程首事者及重建碑记撰文人、万历进士、前工科都给事中掖县人孙善继特邀同邑名人刘重庆分别为寺之前后两殿楹柱书联。重建后的智藏寺,历三个世纪风雨沧桑,惜于1939年秋被侵华日军纵火焚毁。1999年大泽山重建智藏寺时,在旧址出土刘重庆书大雄宝殿楹柱残石一块,残联高72厘米,宽25厘米,上面仅存“上乘不空内”五字。又二殿楹柱石一根,高135厘米,宽22厘米,镌“浮世何曾一念无”七字。两联均为草书,结字沉着,豪放苍劲,字大小不一,挥笔从容,笔断意连,一气呵成,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楹联虽已残缺不全,但仍不失为书法佳品。邀月台诸石刻明至清.智藏寺东侧虎溪西岸耸立一巨大磐石,为邀月佳地,因名邀月台。明隆庆二年(1568年)冬,山东提学邹善游大泽山,亲于台上题镌楷书“邀月"两巨字,开登台题刻之先河。万历二十二年,邀月台选入大泽山二十八景。此后,文人雅士慕名登台赏月,并相沿题刻不绝.邀月台现存石刻27处,其南侧与之仅一步之隔的升仙台亦有题刻4处,两台石刻约占山中摩崖石刻总量的1/7,其容量创此山之最。考题刻时间,有明确纪年者20处,其中明代8处,清代12处,而且70%为明万历至清顺、康上下约百年间所镌刻.时大泽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邀月台题刻多擘窠大字,真、草、行、隶诸体兼有,其书法或凝重雄穆,或飘逸潇洒,多为上乘之作。而书、名均显者又以明代进士、书法家徐图与清代“御史第一人”李森先为最。徐图,字君猷,明代山东掖县人,书法家。《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徐图,工书。万历十八年上古参军张寿朋撰《圣安寺碑》出其手笔”。徐图在大泽山所题“水声月色",位于邀月台南端。字径58厘米,行书.落款为“丁酉仲秋徐图书".“丁酉”为万历二十五年。崔云亭先生评“字体挺拔,风神飘洒,尤为出色”。李森先,字琳枝,又作琳芝、琳之,祖籍平度,后入籍掖县.学识渊博,工诗善文,著有《椒雨园记》、《李森先谏草》等。他曾多次游历大泽山,不仅题字抒情,而且赋诗多首。“醉月”二大字,位于邀月台之西端,上款为“乙未孟秋”,即顺治十二年(1665年),下款为李森先书。行书,意境悠闲空阔,书法劲健洒脱.王之都石刻
明代.王之都,字尔章,号曙峰,明代山东新城(今桓台)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历官开封、平凉知府。大泽山有王之都石刻两处:一处为“瑞云峰”榜书,位于大泽山最高峰瑞云峰之阳的悬崖峭壁之上,上款为“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之吉”,下款为“中州王之都书”,楷书。“瑞云峰”三大字字径高达288厘米,为大泽山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笔力雄健,气势开张,颇有颜鲁公笔意,数里之外,清晰可见;另一处为“乳泉石”长联,在大泽山智藏寺后矗立一方正巨石,石下有乳泉,因名乳泉石,王之都所题长联即镌于乳泉石之东壁上。联语为“华毂朱轮扰扰浮生无住着,清池皓月悠悠玄度有皈依”。刻面高520厘米,宽120厘米,落款为“中州王之都书”。行书,字径过尺的11言长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书法有章草笔意,劲健潇洒,气势不凡,宛若一巨幛凌空高挂,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郑板桥“孤峰独秀”题字
清代。在大泽山瑞云峰顶西侧悬崖上的“孤峰独秀”榜书,刻面高66厘米,宽230厘米,字径50厘米,楷书,落款为“板桥"二字,未署年月.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瑞云峰俗称北峰,拔地而起,高摩霄汉,为大泽群峰之宗。“孤峰独秀"四字,造语贴切,生动而传神,书法线条浑厚挺拔,神完气足,是大泽山上不可多得的石刻精品。何凌汉“书藏万卷”题字
清代。位于大泽山瑞云峰前一长方形巨石上,此石叫经匮石,因状如箱子,故又名“箱子石”,是大泽山二十八景之一。相传隋末女将杨斯玉曾随红莲圣母在大泽山上读书练艺,箱子石即是藏书之处。题字内容与传说吻合,估计是何凌汉游山时听了当地陪同人员的介绍后乘兴题写的。刻面高35厘米,宽85厘米,落款“何凌汉"三字,未署年月,楷书。何凌汉(1772--1840),字云门,号仙槎,湖南道州人。嘉庆十年(1805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署吏部尚书,有《云腴山房集》传世。何凌汉以书名垂海内.嘉庆十年(1805年)廷试原定为第四名,嘉庆帝因其答卷“笔墨飞舞”拔置一甲第三,时书法即迥出流辈,为人所重。后声誉日隆,“朝鲜、琉球贡使索书,应之不倦”,“殿廷文字多出其手"。观“书藏万卷”四字,结字宽绰大方,笔画遒劲挺拔,有大家风范,是何凌汉中年书法典型风格,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何凌汉有四子,俱擅书,尤以长子何绍基书名为最.喻成龙《聚景台》诗刻
清代.聚景台位于大泽山智藏寺西侧,台上建有聚景亭,亭上一额枋内侧镶嵌一长方形汉白玉石板,其上镌有清代喻成龙聚景台诗一首。9行,计72字。其中题目《聚景台用杜韵》与落款“金州喻成龙题”各一行,下款后镌阴、阳文姓名章各一方。行书,运笔流畅,结体优美,是大泽山中颇有影响的石刻。喻成龙(?-—1714),清汉军正蓝旗人,字武功。曾任山东布政使等职,著有《塞上集》。据史料记载,大泽山原有喻成龙“著屣亭”、“珍珠泉”、“渐入佳境”题刻及“青龙涧"、“如意岭”等诗刻近十方,惜多损毁。重修大泽山日照庵碑记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所立。大泽山日照庵,相传始建于元代,是泰山老母的东游行宫.据传每年泰山老母都要到东海仙境游玩,经过大泽山时就在此歇息,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个行宫,叫日照庵.“重修碑记”位于日照庵碑林,汉白玉材质,高150厘米,宽65厘米,厚11。5厘米。碑额为篆书“重修碑记”4字,字之两侧刻祥云图案。碑文为清顺治九年进士官至四川学政的掖县人张含辉撰书,约400字,楷书,书法严谨峭拔,是一通书刻考究的碑碣。此碑在平度州知州李芝兰与曾任镇江知府的掖县人赵士冕主持重修日照庵很长一段时间后,方有僧人净思于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所立.故可推知日照庵重修大体时间,此碑尤显珍贵.日照庵功德碑林
清至民国。从日照庵通往大泽山西门蜿蜒曲折的山路两侧,碑碣林立,长达一华里有余,计120余通,皆碧霞元君及无生老母之信徒所立功德碑,俗称日照庵碑林。是山东省最大的功德碑林,有“齐鲁第一功德碑林”之誉.碑之刊立时间,除部分因断残或风化年代无考,余皆可辨,其中清代42通,民国62通。功德碑除少量青石,多为汉白玉材质.制碑比较考究,不少石碑雕二龙戏珠及祥云纹饰,还有的刻八仙图案。碑大多高180厘米,宽70厘米左右。碑刻文字多为楷书,部分碑刻因书丹水平较高而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碑文内容多镌“慈云广被”、“永沐恩波”、“惠我无疆”等颂扬圣母懿德及祈祷造福众生,佑护黎庶之辞。碑阴则镌善男信女姓氏及助缘捐资数额。日照庵功德碑虽非名人手笔,却为研究胶东古代的宗教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又为研究日照庵的历史兴衰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和文字依据。日照庵原有庙会,1937年日军侵华,生灵涂炭,庙会亦随之销声匿迹。1943年秋,日军又纵火焚烧日照庵,鲁东名刹毁于一旦。1997年平度市旅游局重建日照庵,新立功德碑8通,庙会亦随之恢复,并赋予新的内容.今日的日照庵庙会成为容宗教朝圣、修学观光、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节日盛会。六、云山石刻云山位于平度城东二十五公里处,乃齐鲁名山,道教胜地。据史志载:“天将雨,则云出,山以此得名”。山中有云山观(古称兴国观),坐落在云山之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云山西侧的山脚下是著名的尹府水库。这里山清水秀,古迹遍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现已开发成为诱人的观光旅游胜地.由云山和尹府水库融汇而成的“云山烟波”是平度新八景之一。千百年来,山中留存元代以来不少石刻,民间传说有72处,目前能找到的有27处。这些石刻年代不一,字体各异,都清晰可辨.云山老人归真记
元已未年(蒙古宪宗九年即1259年)刻。位于云山观东北侧一峭壁上。刻面高175厘米,宽158厘米,14行,满行17字,计205字,字径约9厘米,楷书。书法类写经体,平稳方整,气象庄严,不温不火,尽脱人间尘俗气。文字内容主要称:金、元时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之孙王抱玄,晚年栖身云山观,与其弟子李志常、许志部“各炼丹心十四年矣”,“道震华夷,出神妙用”。81岁时,与李志常“同时归真".末署纪年为“已未年春和日”。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载:“王重阳,陕西咸阳人,生于北宋末年(1112年),卒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是金朝前期人。48岁时悟道,大定七年到山东宁海、栖霞、莱州等地传教,为全真派的祖师。他的七大弟子马钰、丘处机等,又各创宗派,成为道教的‘北七真’".《归真记》为研究道教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长春子"等题字
元代。云山观周围摩崖石刻有“长春子”、“披云"、“道山”、“仙人喦"、“洞天”等,皆为道家语,书法水平不高,却是重要的道教实物资料。尤其镌刻于云山观后山石上的“长春子”,刻面高63厘米,宽33厘米,隐约传递出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长春子”丘处机曾在此地活动过的信息。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载:“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人。是中国道教史上极负盛名的人物,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早年入道,金世宗时,长期在陕西龙门山潜修,曾奉命入燕京主持蘸事.金章宗时,回乡传教。金宣宗南迁汴梁后,他曾请命招安山东农民起义军,声名大著。居莱州昊天观,拒绝南宋和金的召请。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偕弟子18人从莱州出发。行程万余里,历时一年多,在中亚军中谒见成吉思汗,受到隆重接待,被命掌管天下道教。回到燕京后,道侣云集,在各地建立宫观,使全真教的势力臻于极盛.”丘处机的随行弟子之一李志常,所撰《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行程所历之艰辛及沿途所见之异域风土人情颇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地理著作一方土地一部史(四之四)七、豹竹涧石刻
豹竹涧位于城关街道办事处梨沟村北两髻山前.豹竹涧地势北高南底,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水甘泉洌,石奇松异。豹竹涧中平旷处,有千年古刹云台观。“豹竹云台”为昔日平度八景之首。涧中散布着宋代以来的摩崖石刻十余处。这些石刻年代不一,字体不同,清晰可见.云台观诸石刻
宋至明.豹竹涧中的云台观周围岩壁上多有摩崖石刻。现存最早的是两髻山一石洞中的“僊洞,元丰二年(1079年)”。刻于北宋。云台观东临深涧,涧西岸峭壁上有明代中期石刻一组,主要有:“云台观"三字,榜书,字径30厘米,无款。其书法在楷隶之间,笔画丰腴,风格高古;游人题记一篇,11行,计105字,楷书。刻“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端午日”,进士张祯及当地士绅头面人物20余人名字“同游”;五绝诗一首:“峰削青云上,泉飞白云间。游人殊解意,落日却忘还”。落款“吴兴施龠",行书。于乐三题字民国。于乐三在豹竹涧中留下的题字共有3处,皆为榜书.“林壑尤美”位于云台观东南石壁上,位置较低,临溪流而刻,刻面高88厘米,宽360厘米,落款“乐三”;“孤峰竦峙”位于涧北山峰上,刻面高190厘米,宽120厘米,落款“于乐三";“听经”位于云台观西侧山峰半腰石壁上,刻面高102厘米,长207厘米,无款,其书法风格、刻石习惯及风化程度与前二处均一致,可以断定也出自于乐三之手。于乐三(1861——1952),名培英,乐三为其字,平度城南西丰台堡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擅书法,是当时地方颇有声望的书法家,庙宇中常见其手迹,现潍坊“十笏园”内藏有其手书匾额。从豹竹涧三处摩崖石刻看,其书法笔画丰润,线条挺拔,起止有度;结构中规入矩,大方得体。李笑山“细乳”题字
民国。豹竹涧中的云台观北有一小型瀑布,东壁上刻有“细乳”二字,下落款“笑山”,刻面高52厘米,宽60厘米,字在篆隶之间.李笑山,名长淑,笑山为其字,平度城西南关人.晚清附生,是民国时期平度最知名的书法家之一,与古庄于翔鸿齐名,时有“城里李笑山,城西于翔鸿"之说.“细乳"二字,点画刚劲,盘如屈铁,结字古雅,匠心独具,显示了深厚的传统功力,有较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八、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与地面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因为是刻在石材上面的画,故称为画像石.由于画像石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成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等方面内容的宝贵资料。平度博物馆藏有2组汉画像石,它们是灰埠东汉画像石墓门和马戈庄东汉画像石墓门.该画像石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墓葬制度与习俗及在胶东半岛的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灰埠东汉画像石墓门:墓门有8块长条石组成。即3块门楣、2块石柱、2块门扉、1块门槛。第一石为门楣画像石上,浅浮雕,对称龙虎图案,龙虎间有一小亭。高47、宽193、厚23厘米。第二石为门楣画像石中,高浮雕,双羊头.羊头下方为朱雀、鹿、虎、龙,均为浅浮雕。高48、宽189、厚23厘米。第三石为门楣画像石下,平面线刻,有波浪纹、菱形纹、方格纹、三角纹、卷云纹、斜线纹等。高46、宽195、厚23厘米。第四石为石柱画像石左,第五石为石柱画像石右,二者是对称的,内容是一样的.平面线刻,有垂帐纹、波浪纹、三角纹。均高122、宽28、厚23厘米。第六石为门扉画像石左,第七石为门扉画像石右,均采用浅浮雕雕刻技法,朱雀铺首衔环,二者内容是相同的。两个门扉构图各为画面的一半,当两个门关闭后,线栏边框内的两个朱雀铺首衔环变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均高120、宽52、厚10厘米。第八石为门槛,没有画像(略).1992年灰埠镇侯家村汉墓出土,现藏于平度市博物馆碑廊中部右侧。马戈庄东汉画像石墓门:墓门由7块长条石组成。门楣3块,石柱2块,门扉2块.第一石为门楣画像石上,浅浮雕,对称龙虎图案,龙虎间有一个小亭.高50、宽205、厚30厘米。第二石为门楣画像石中,高浮雕,三羊头,羊头间刻有四个神兽及星座,均为浅浮雕。高48、宽193、厚30厘米。第三石为门楣画像石下,凿纹地凹面线刻,有车马出行图,左有一亭,右有骑吏1人,轺车1辆,车上撑华盖,驭者1人。高49、宽197、厚30厘米。第四石为石柱画像石左,浅浮雕,执慧门吏.高125、宽32、厚28厘米.第五石为石柱画像右,浅浮雕,文职门吏.高125、宽30、厚28厘米。第六石为门扉画像石左,浅浮雕,朱雀铺首衔环。高123、宽47、厚12厘米。第七石为门扉画像石右,画像石内容与左门扉相同,仅在细部略有差异。高123、宽56、厚12厘米.两门扉的构图各为画面的一半,当两门关闭后,线栏边框内的两雀铺首衔环便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1978年马戈庄镇马戈庄村出土,现藏于平度市博物馆碑廊中部左侧。九、石窟、造像碑记东魏石窟造像
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刻。平度市天柱山西麓“劈石门"东侧有一独石,经人工凿空而成小型石窟,因形如屋宇,当地人叫作它“劈石门石屋”。从外面看,石屋南北长约5米,东西宽约3米,高近3米。北端有门,门高一米半许,宽约八九十厘米。石屋里面长330厘米,宽180厘米,高150厘米.环顾四壁的浮雕都因漫漶不辨眉目,应有44尊大小不一的浮雕佛像。今能大致看清的西壁上最多,计27尊。其中有3尊较大,高70-—80厘米,其余高20——24厘米;北壁在门西有3尊,门东1尊,均高20多厘米;南壁只在下部正中有1尊,高40余厘米;东壁有7尊。其中有3尊不是浮雕,而是用线条勾勒成的岩画,均高20--40厘米。佛像或坐或立。在西壁正中,有《姚保显造石塔记》。碑文约40字,可识读有“大佛"、“造石塔"、“武定六年”、“姚保显造"等26字,楷书。石窟造像和题记是大泽山区域乃至整个胶东地区佛教传入及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苏村释迦院造像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刻。原立于平度苏村释迦院。1958年被征运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苏村在今平度城北40里的店子镇,时属东莱郡的当利县.北魏时这里便建起了大型佛寺释迦院,是今平度境内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佛教寺院。释迦院在历经数次灭佛劫难之后,直到民国年间仍有前后三院,拥有庙产,可以看出佛教在这一地区的深远影响。释迦院殿宇最后毁于上世纪40年代初。碑上除浮雕佛像外,还有题记.据民国《续平度县志》:“苏村释迦院魏正光三年造像碑。碑阴题名,首行有‘当利本县'四字,第二行‘正光三年’四字,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塑料再生产品包装标准化方案
- 环境监测站手卫生依从性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智算中心算力需求预测方案
- 码头泊位改造分阶段实施计划方案
- 蒸汽管道工程分部分项划分方案
- 青少年书香教育领导职责
- 固废综合利用化学转化技术优化方案
- 智算中心全局监控系统部署方案
- 钢铁生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方案
- 大型商场地下设施保护加固措施
- 2025合作劳务外包协议范本
- 2025年燃气公司安全教育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工会财务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托管老师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培训试题及答案
-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与急救技能手册
- 《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解读
- 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座位表模板(空白)
-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计划
- 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册数学1万以上数的认识和读法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