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页_第1页
登上地球之巅页_第2页
登上地球之巅页_第3页
登上地球之巅页_第4页
登上地球之巅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登上地球之巅页喜马拉雅山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第1页/共44页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在藏族神话中被认为是五位仙女中的第三女神。她是万山之尊、地球之巅。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第2页/共44页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珠穆朗玛峰简介第3页/共44页珠穆朗玛峰风光第4页/共44页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第5页/共44页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第6页/共44页第7页/共44页珠穆朗玛峰风光第8页/共44页第9页/共44页第10页/共44页第11页/共44页

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成功登上珠峰第12页/共44页登上地球之巅作者:郭超人

导读

字词第13页/共44页写作背景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第14页/共44页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作者简介返回第15页/共44页导读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飞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本文生动地记述了登山队员们突击顶峰的过程。阅读时,要注意感受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返回第16页/共44页尖锥缭绕镶扬赫斯班埃非勒士砭骨履践崔巍(jiānzhuī)(liáorào)(xiāng)(yánghèsībān)(aīfeīlèshì)(biāngǔ)(cuīwēi)(lǔjiàn)(zhìliú)(qíqū)(zhìxī)(ménglóng)(lúnkuò)(púfú)滞留崎岖嗡嗡窒息苍茫朦胧轮廓匍匐第17页/共44页有感情朗读全文第18页/共44页屈银华王富洲贡布认识三位英雄第19页/共44页第20页/共44页第21页/共44页第22页/共44页第23页/共44页第24页/共44页攀越冰裂缝

第25页/共44页中国首登珠峰成功的(右起)王富洲、贡布(藏)和屈银华

自1960年5月25日中国藏族登山队员贡布和汉族队友王富洲、屈银华把五星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伟大壮举后,截至2003年5月的43年间,中国健儿已经14次登临“地球之巅”,先后共有61人次把的足迹留在地球之巅。第26页/共44页一、快速阅读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第27页/共44页复述提纲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第28页/共44页.快速默读,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主要信息——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思考:(1)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四名登山英雄中,哪一位英雄的形象最让你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29页/共44页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1)山路险峻(2)天气严寒(3)缺乏氧气(4)身体虚弱(5)黑夜登山(6)高山反应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坚强的意力,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第30页/共44页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第31页/共44页B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A恶劣的自然环境:

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或段落,然后对它们进行分类,进而分析这两类不同的自然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a给人美的享受,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心情得到放松;b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c烘托了人物的伟大、美好形象

写出了登山队员面临的巨大困难,更能表现他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第32页/共44页

第是14和15自然段

文中主要有哪些段落是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刘连满同志具有崇高的集体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优秀品质第33页/共44页阅读第15-1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刘连满感到死神向他逼近,他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刘连满留下一封短信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3.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登山额的艰难?4.登山英雄是靠什么来克服重重困难的?第34页/共44页1.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昏睡,身体又过度虚弱,随时会死亡。2.怕战友回来时不知道给他们留下了氧气;表现了他舍己为人,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3.通过“贡布”没几分钟就累得直不起腰和屈银华“走了两三步又滑回原地”的描写来表现。4.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第35页/共44页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括号中的词语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负担,他们一两一两(一件一件)的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一面五星红旗……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一步一移)地坚持往前走着。第36页/共44页“一两一两”是从重量方面写,“一件一件”是从数量方面写。“一偏一倒”写走路不稳,“一步一移”写坚持前进。第37页/共44页体会详略妙处本文叙事详略安排得当,说说文章详写了那两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全体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刘连满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队友

能特别的突出中国队员们身上的坚强意志、大无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表现他的舍己为人集体意识强烈的优秀品质第38页/共44页8830M无氧攀登,冲击顶峰留下氧气第二台阶刘连满甘做人梯8468M8848.13M第39页/共44页8830M8848.13M8468M第二台阶刘连满甘做人梯留下氧气无氧攀登,冲击顶峰第40页/共44页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小结第41页/共44页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

1841年:印度总监督官乔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记录下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者埃德蒙·希拉里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登顶成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