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整理(修改)_第1页
思考题整理(修改)_第2页
思考题整理(修改)_第3页
思考题整理(修改)_第4页
思考题整理(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外国教育名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功能:1、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现实,使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从事教育实践。2、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就和弊端,使教育工作取得更多成效。3、有助于人们合理地预测未来,勾画教育发展的蓝图。第1讲苏格拉底1.试对苏格拉底问答法进行评述。定义: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是指在与学生的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答案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四个步骤:1。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2.助产术:即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3。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4。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出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2.从苏格拉底和孔子两位对道德不同看法,可以发现他们对两国文化的影响是什么?(开放性比较大,还要大家发挥想象啊,基本原理在这,大家可供延生和参考)孔子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是重仁轻智,即重情感——重人文。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是重知识——重理性精神.孔子注重礼,维护封建礼教,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根本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孔子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后者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孔子主张“仁"就是爱人、以“德”教化人民、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苏格拉底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苏格拉底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3.谈谈你对“知识即美德”的看法。答:苏格拉底的观点:“美德"指生活中人所表现出的所有优秀品质,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友爱。“知识”指人通过灵魂所获得的知识,不同于感觉,不同于流行的意见,而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真理。苏格拉底认为只有通过理性,人才能获得确定不移的绝对的知识,也只有确定的知识,才使人把握真理,可以辨别真知和谬误。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乃是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则是根据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问,无知必然导致缺德及犯错。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知识,叫人辨别是非、善恶,沿着正确的道路去做.智慧就是道德,“智慧是最大的善”知识即道德的论断在教育实践上有重大意义,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的认知,“对于人进行教育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如此,德行是可以教出来的。因为一切教育都要应用知识。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教育知道什么是善,所以他能被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如果德行不是知识,那么它就是不可教的了。”基于道德与知识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后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培养道德意识、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上都是书中原文)第2讲夸美纽斯论自然适应性原则夸氏自然适应性的定义ﻭ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法则(秩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教育活动也应当遵循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才合理有效.

论证方式:自然法则—自然界的实际例子—现实教育中违背自然法则的错误做法—自然法则在教育中的运用

不足:不可能真正把握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夸氏提出的许多法则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夸美纽斯的历史地位:(老师说会考)1、持有对教育作用的深刻信念,并作了详细论证.对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亦予以高度评价。2、具有民主主义、人文主义及唯物主义进步思想,提倡普及教育及科学文化,怀有改进人类的崇高理想。3、努力探讨学校及教学工作规律,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以适应自然为原理,提出了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首次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推进了学制及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4、是历史上第一个有专著论述幼儿教育的人,首次将幼儿教育列入统一学制。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幼教专著及看图识字教材。由于夸美纽斯的上述贡献,他被视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甚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夸美纽斯对教育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夸美纽斯堪称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这句评语?(重点)答:1、他具有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以及唯物主义的进步思想,尊重人权,热爱儿童,企图打破阶级、等级及教派的畛域,普及教育、科学文化.泛智论的提出是上述思想的集中体现之一,代表了一位站在时代前列者的远见卓识,并给后人以诸多启迪.2、他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做了深入论证。他强调施教事物和教材的编排军营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智能力,教育是内发的思想成为后世内发论思想的先驱.而他将人心比作白板,以及通过感觉获取知识的观点也成为后来赫尔巴特倡导的“白板”说及外砾论的教育观提供了先导。3、他努力探讨教学工作规律,善于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他还以泛智论及自然适应性为指导,针砭时弊,提出了改革旧教育的课程体系及一系列教学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在教科书编写及分科教学法领域,他也做出了独特贡献。4、他拟定了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从学前到大学的单轨学制,晚年更发展成为一个从优生教育到死亡教育为止的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从而成为近现代单轨学制及终身教育的先驱。5、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从而大大推动了学校运作的规范化,堪称是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6、他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而且是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学的作者及第一部看图识字教材的编写者及倡导者,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居功至伟.7、他首次制订了详细的教育实验方案,并据此开展了教育实验,开近代教育实验之先河。8、在德育、体育及师范教育等领域内,他也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夸美纽斯引进了全套关于教育过程的现代概念,并多方面勾勒了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的轮廓。夸美纽斯与教育实践及思想的关系犹如彼特拉克与文艺复兴、威客利夫与宗教思想、哥白尼与现代科学,以及培根和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评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理。(重点)答:自然适应性指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法则(秩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教育活动也应当遵循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才合理有效。夸美纽斯采用自然适应性的原因:为了不将各种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罗列在一起,能超越前人;为了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据,来说明自己的新观点;自然(或自然规律)是文艺复兴后新兴的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神学对抗(或取代神学)。意义:(1)表明了他探求教育工作规律的可贵意图。(2)进一步打破了圣经包含一切真理的禁区.(3)涉及到一些人和自然界的共同规律(如“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发展都是从内发生的”)。(4)自然包括受教育者本身(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足:(1)不可能真正把握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2)夸氏提出的许多法则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第三讲卢梭思考题:试述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答:(一)自然教育的实质2.卢梭自然教育的实质ﻫ教育应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卢梭的自然:主观的自然、心理学的自然夸氏的自然:客观的自然、外部的自然3.教育应适应自然的原因(1)自然是善的(2)从遗传(自然的教育)、环境(事物的教育)、教育(人的教育)的角度来论证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天性)的原因(二)自然教育的目标及原则(主要回答这一部分)ﻫ1。自然教育的目标:培养自然人自然人的特点:不受传统束缚,率性发展体脑发达,身心两健:“双手像农夫,大脑像哲学家”2.自然教育的主要原则:自由的原则可以归结为不对儿童有任何限制,教育者只应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然后放任儿童发挥自身积极性,从生活中、经验中学习。2、你是否赞成卢梭提倡的性善论?你怎样看待人性与教育的关系?(重点)此题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额,此处略去个人观点啦,哈哈哈,自由发挥~1)卢梭的性善论: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并声称“在人们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他反对“原罪"及性恶说,是典型的性善论者,主张一切自然倾向具有内在的善,这是对当时流行的天赋人性恶观念的反叛。这种反叛的意义是,人类改变了对儿童的利益的态度.2)卢梭认为,儿童在其生长发展的过程中,有其节律性、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性,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即要求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3、论述卢梭的儿童观及教育观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1)对封建专制的极端仇恨,对传统旧教育的猛烈批判,发出了时代最强音,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教育理论。2)要求深入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遵循自然而施教,成为近代儿童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及“内法论”的宗师.3)驳斥了历史上沿袭已久的“预成论”及“原罪说”的儿童观,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新的儿童观,他也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儿童权益的捍卫者。4)首次提出关于婴幼儿的有目得的详细的感官训练主张.他的有关思想起了承上(如夸美纽斯)启下(如蒙特梭利)的作用。5)许多具体主张,如父母须亲自教育子女、反对束缚婴儿自然后果法、发现法教学、德育过程三部曲说、性教育说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有些甚至开历史之先河。第四讲: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奇有关爱的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给你以何种启示?答:背景:裴斯泰洛齐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五岁丧父,由母亲和一名忠诚的女仆抚养长大。由于从小深受女性慈爱的熏陶,这对以后裴氏爱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 爱的教育的思想和实践:(1) 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氏生活的年代,农民受到封建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生活穷困潦倒,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一起带去做工或很少顾及子女成长.这样,穷人的子女从小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有的儿童甚至沦为流落街头的孤儿。裴斯泰洛齐见状于心不忍,在新农场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仍收容了十几名流浪儿童。新庄“贫儿之家"的创立是裴氏爱的教育思想的第一次可贵尝试。在“贫儿之家”,裴斯泰洛齐与孤儿们同甘共苦,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作为一名教师,他在教授孤儿们读、写、算等基础知识,还会教他们种田、纺纱、织布等手工艺技术,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慈祥.仁爱的父亲,他给予他们足够的父爱及家庭关怀,使他们在这所孤儿院不再感到孤独,让其体会到那种久违的家庭般的温馨。裴斯泰洛齐用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中感觉到家庭的温暖,他把爱的教育实施于每一个学生身上,真正履行了一位慈父的职责。他的这种爱是真诚的、无私的、毫无保留的,这种博爱精神值得后世传承。(2)ﻩ家庭式的学校教育裴氏爱的教育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把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变为家庭式的学校教育。裴氏认为,“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裴斯泰洛齐崇尚生活教育,认为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才能使脑力和体力充分结合,人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并在实践中运用。这里的生活教育就包括了家庭教育.为了不让流浪儿童和孤儿无家可归,裴斯泰洛齐把他们带到自己的身边,把孤儿院创办成家庭式的学校,给他们家的感觉,使他们体会到亲情、友情。这种家庭式的学校包括“贫儿之家”、斯坦兹学校、布格多夫学校、伊佛东学校前期。在家庭教育中,裴斯泰洛齐灌输“教育爱”于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裴氏的“爱”。在裴氏的办学实践中,着力强调的一点就是学校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的步调一致.家庭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儿童的学习有多方面的影响,因为它是儿童感觉经验的重要来源,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教育方式.(3)ﻩ道德教育的真谛①ﻩ德育是裴氏教育思想的核心。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这里的爱主要源自家庭生活中儿童和母亲的关系。②ﻩ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裴斯泰洛齐非常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儿童的道德生活是需要爱的,这种爱是父母和家庭给予的,产生于儿童、父母、家庭生活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儿童在学活思考和学会活动之前就产生了爱,并且在家庭生活的影响下不断提高他的道德水平。③ﻩ母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类的爱、信任和感激等感情主要来源于婴儿与其母亲之间的关系。④ 以爱心能激起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这里的爱不是虚情假意的,而是真心实意的;更不是溺爱,而是慈爱与威严相结合。在爱的教育中,要矢志不渝地遵循“过度溺爱与放任自流之间的平衡”原则。启示:(自己原创吧~)第五讲:赫尔巴特怎样看待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理论?试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答:背景:赫尔巴特受到康德的影响,同时借用了历史上的“性恶”论,声称儿童生来尽管没有任何道德观念,但却具有“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或“盲目的烈性情绪的苗子",一直经常“扰乱成人的安排,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至于种种危险之中"。如果听之任之,而不严加约束,不仅学业难成,而且将来可能发展成“反社会的倾向”。措施:威胁。即以惩罚威胁儿童,不许他们随心所欲,乱说乱动,但不可滥用。监督.即对儿童加以严密监视、督促,但不可滥用。命令。这是教育者对儿童的行为规范直接提出要求.惩罚.(5)权威和爱。(6)不给儿童空间.即通过组织儿童游戏,或给儿童讲故事等活动,将儿童的空闲时间占领下来。总结:综观赫尔巴特的上述观点,堪称法国启蒙思想在德国暗淡的、打了折扣的反映。卢梭根据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针对旧教育的弊病,提出了儿童性善、顺应自然乃至偏激的自由教育、消极教育等观点,从而把文艺复兴以来进步教育家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赫尔巴特则屈从于德国的现实,并不惜与自己崇尚“白板”的心理学理论相背,坚持守旧的“性恶"论,主张用压制、监督、命令甚至体罚等消极方法来把儿童管理得服服帖帖,不使其越雷池一步,有关观点带有明显的旧教育的痕迹,反映了他思想中保守、落后的一面。但平心而论,赫尔巴特的有关言论中也并非毫无可取的因素。如他对“爱”的论述,对滥用威胁和监督消极后果的分析等,都有一定的道理。不妨认为,尽管赫尔巴特排斥了卢梭的主要方面,但卢梭等前人的积极影响的折光仍在他的著作中不时闪烁。此外,他反对儿童懒惰和无所事事的主要目的尽管是为了约束儿童不干坏事,但此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下一代的合理要求.在他之前,夸美纽斯、洛克等著名教育家都提出过类似的要求。第七讲:杜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述评。(含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意义)第一、“从做中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是“从听中学”,那么现代教育就应该是“从做中学”。他强调指出:“学与做相结合的教育将会取代传授他人学问的被动的教育.后者再怎么好,也不过是适应封建社会的,在那种社会里大多数人必须永远温顺地服从长官的权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是与一个以创造和独立为原则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投身于共同利益的事务之中的民主社会不协调的.”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将会有助于教育与生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因为它能解决现代教育上的问题,即指导儿童的观察能力,培养他对生活的兴趣,为以后更专门的学习提供经验性的材料。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使儿童天生的主动倾向在工作和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注意到这些工作和活动要求儿童进行观察、获得知识和运用建设性的想象力,那么,这种教育将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因此,杜威强调说: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在观察他的行动怎样改变他周围世界的时候,他认识到他自己的力量的意义和他的目的的必须考虑事物的方法。……这样的经验,在经验之内有生长,这生长和教育完全是一体的。”他甚至这样说:“儿童无数自发的活动,游戏,运动,模仿行动,甚至幼儿的显然无意义的动作,都具有教育价值,乃是教育方法的基石。"第二、“从做中学"有助于儿童的整体发展。杜威认为,无论在身体和心理上,还是在智力和道德上,“从做中学”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强调指出:“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但是这种塑造工作在于选择和调节青年天赋的活动。使它们能利用社会环境的教育。而且,这种塑造工作不只是先天活动的塑造,而是要通过活动来塑造。"在学校中,“只要身体的活动是必须学习的,它在性质上就不仅是身体的,而且是心理上的、智力上的。”梅休和爱德华兹在《杜威学校》一书中也指出:通过“从做中学”,能“使富于感情、善于思索、积极主动的儿童,成长得更有力量,更有能力,以及对自己同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更具同情的了解”。第三、“从做中学”引起了课堂教材上的变化。杜威认为,用“从做中学”替代“从听中学”,必然会促使学校课堂教材上发生变化,从而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他强调说:“这种方法能用于所有课堂教学",但是,它要求“有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在杜威看来,如果教师采用“从做中学”的方式来扩大儿童的经验,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儿童在没有进学校以前所学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与他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他怎样获得这种知识,这个问题为学校教育方法提供了线索。杜威曾举了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在一所游泳学校里,教人游泳时只是反复练习游泳所需的各种动作,而不到水里去游,因而,当人掉进水里时,其结果只能是沉下去了。(不足)由于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是以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为依据的,过分强调了工作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甚至提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行动就是认识本身,因此,对知与行的关系的看法显然存在着一些偏颇的地方。同时,“从做中学"所强调的“做”主要是个人亲自尝试的工作和活动,仅是获得和改组个人的经验,以使儿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因此,在理论上也是有片面性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是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采用的“从听中学"出发的,强调了知与行、学与做的关系,尤其是提出学校教育中应考虑如何做的观点,确实击中了传统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个要害问题.无论从儿童方面来看,还是从学校和社会方面来看,“从做中学”确实是含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而且可以采用“从做中学”的方法,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于当代的教育改革有无借鉴意义?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一)实用与发展相统一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的改组和改造,而且这种改组和改造又必须通过环境才能完成,因此认为教育必须以发展个人的创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培养社会精神与社会能力为目的。这就要求课程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与发展的价值。实用的价值即指课程要能使学生适应和应对其所处的环境,遇到困难时能够从容应对。发展的价值即是指课程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能使学生应对将来环境的变化。根据杜威的这一课程观,我们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应该认真总结我们以往所实行的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我们要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当怎么与别人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学生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二)形式训练与社会意义相结合杜威提倡形式训练理论,他认为教育不在于单纯吸收知识和储备知识,目的在于形成个人注意、记忆、观察、抽象和概括等各方面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就应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学生学好传统课程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我们要实现课程结构的转变,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三)经验与环境相统一我们从杜威的课程观可以看出,经验是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的发展应体现学生经验的发展.经验是个人的,环境是社会的,杜威的课程观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所以,我们在改变以往的课程观念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其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新课程中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环境的作用。我们不应再以学科中心进行组织教学,而应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所学的知识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课程内容也应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体现现代的特点,改变学习与生活相脱节的状况,实现经验与环境的统一。(四)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协调杜威强调能力的培养,强调经验,所以在课程模式上,他特别看重活动课程。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人文与科学相分离,学科课程与社会生活相分离。这就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发展不全面。所以我们在现行的课程中就必须对学科课程进行改革,体现学科课程中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并与社会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