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氧化物中考题集锦_第1页
碳和碳氧化物中考题集锦_第2页
碳和碳氧化物中考题集锦_第3页
碳和碳氧化物中考题集锦_第4页
碳和碳氧化物中考题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题集锦(word)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据报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式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洁净”地转变为液体,反响的微观表示图以以下图。有关该反响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反响前后原子总数减少B.反响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C.获得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2OD.可用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答案】D【分析】【分析】据题目信息联合微观表示图,除去未反响的分子的搅乱,可写出反响的方程式为:CO2+H2H2CO2。【详解】A、在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没有改变,故错误;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构成,此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响物中CO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错误;C、获得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O2,故错误;D、二氧化碳转变为液体燃料,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正确。应选:D。2.以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样,是因为碳原子摆列方式不同样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复原氧化铜C.用点燃的方法除掉CO2中的COD.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能够致使酸雨的产生【答案】

A【分析】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样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摆列不同样,正确;B、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不可以够复原氧化铜,错误;C、除掉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可以够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可以够焚烧、不可以够支持焚烧)大批存在时,少许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焚烧的,错误;D、CO2的过多排放能够致温室效应,其溶于水,pH≈5.6,而致使酸雨的产生是二氧化硫的过多排放,酸雨的pH<5.6,错误。应选A。3.以下有关“化学之最”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答案】B【分析】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误;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应选B。4.以下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罕有气体用于霓虹灯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熟石灰改进酸性土壤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答案】C【分析】A、罕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罕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样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进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响,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应选C。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亲密关系的看法,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5.化学与生产、生活亲密有关。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干冰可作制冷剂,宽泛用于食品冷藏保鲜B.N2、NO、NO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C.明矾溶于水的胶状物可吸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D.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有益于保护环境【答案】B【分析】A、干冰升华要汲取大批的热,故可作制冷剂,正确;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可吸附一些微小的难溶与水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正确;6.以下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B.C60是由

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C.石墨拥有优秀的导电性能

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答案】

B【分析】【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C、石墨拥有优秀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7.以下归类正确的选项是选归类物质或现象项A氧化物水、双氧水、碳酸钙B可燃气体氢气、氧气、天然气C复原性的物焦炭、氢气、一质氧化碳D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微粒子A.A

B.B

C.C

D.D【答案】

C【分析】【分析】氧化物:物质有两种元素构成,此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详解】A、水、双氧水属于氧化物,碳酸钙属于盐,故不正确;B、氢气、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氧气拥有助燃性,自己不焚烧,故不正确;C、焦炭、氢气、一氧化碳都拥有复原性,故正确;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不正确。【点睛】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8.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淆气体经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此后再将气体经过过分的澄清石灰水,能获得白色积淀的质量是()A.300gB.50gC.100gD.150g【答案】A【分析】【详解】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淆气体经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此后再将气体经过过分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响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获得碳酸钙白12色积淀的质量是100g×36%÷(×100%)=300g。应选A。1009.以下对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积淀生成A.将COB.金刚石、石墨和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CC.在必定条件下2能够转变为CO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D.将CO【答案】A【分析】A、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响,没有白色积淀生成,错误;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正确;C、在必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为CO,正确;D、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正确。应选A。10.很多化学物质是一柄“双刃剑”.对CO2的利害谈论不当的是()A.大气层中CO2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B.“碳酸水”灌溉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C.利用干冰可进行人工降雨D.大气层中CO2越多,抵抗紫外光作用越强【答案】D【分析】A、温室效应的产生就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添的缘由.B、碳酸水能供给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正好是二氧化碳.C、人工降雨是经过降温的方式使水蒸气遇冷凝固,而干冰的升华正好是汲取热量,使温度减低.D、大气中含有大批的二氧化碳时,空气阻截紫外线的能力降落,这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原由.应选D【谈论】本题察看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包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11.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焚烧易产生CO气体,以下对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B.CO可用于冶炼金属C.CO能够焚烧,可作燃料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备CO中毒【答案】D【分析】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正确;B、CO拥有复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C、CO能够焚烧,可作燃料,正确;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可以够防备CO中毒,错误。应选D。12.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一“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看法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此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变化观:每一个人都在参加碳、氧循环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C.均衡观:碳、氧循环有益于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坚固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添【答案】D【分析】【分析】【详解】A.人类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余各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余工作与劳动,因此每一个人都在参加碳、氧循环,故正确;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故正确;C.碳、氧循环有益于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坚固,故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响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因此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故错误。应选D。13.以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有毒B.木炭、活性炭都拥有吸附性C.木炭、一氧化碳在必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响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样,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摆列方式不同样【答案】A【分析】【分析】A、依据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木炭、活性炭拥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C、依据木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依据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样的原由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A错;B、木炭、活性炭都拥有松弛多孔的构造,因此都拥有吸附性,B正确;C、木炭、一氧化碳都拥有复原性,在必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响,将氧化铜复原为铜,C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质,但因为其内部碳原子的摆列方式不同样,因此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样。应选A。14.竹炭制品深受开销者欢迎,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办理后形成的多孔性资料,竹炭不拥有的性质是A.黑色固体B.易溶于水C.有吸附性D.能够焚烧【答案】B【分析】本题是有关碳的知识察看题,解题的重点是掌握有关碳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察看题。因为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办理后形成的多孔性资料,因此其颜色为黑色,主要成分是碳因此可焚烧,多孔性说明竹炭拥有吸附性,因为碳不易溶于水,因此竹炭也不例外,应选B。15.某同学用以以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考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响(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①从b端通入氮气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合适水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此中实验操作次序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答案】D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①②

D.④③①②③【分析】【详解】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从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可以够使石蕊变色;因为氮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碳的密度,从b端通入氮气足够长的时间,装置中完满部是氮气,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证明水不可以够使石蕊变色;再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为红色,证了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响,应选D。16.某兴趣小组利用以以下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研究,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B.C处溶液变污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C.D处的实验现象是基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以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答案】A【分析】A、二氧化碳和水反响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但是不可以够说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A错误;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响会生成碳酸钙积淀和水,因此C出溶液变污浊,故B正确;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拥有助燃性,因此D处的实验现象是基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故C正确;D、经过分析可知,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以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故D正确;应选A。17.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响,并试一试直接利用以以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和采集一瓶CO2。你以为小张A.不可以能采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采集到一瓶CO2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采集到一瓶CO2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可采集到一瓶CO2【答案】C【分析】【分析】【详解】A、CO2可溶于水,但是一体积水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如达到饱和就不会再溶于水了,因此用排水法也能采集到二氧化碳,故A错误;B、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不可以够采集到一瓶CO2,当二氧化碳从瓶,没法将水排出,二氧化碳又从c逸出采集不到二氧化碳,故B错误;

b进入集气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采集到一瓶CO2,因为二氧化碳从瓶内形成气压,把水从b排出而采集到二氧化碳,故C正确;

c进入集气D、装置

A中的长颈漏斗没伸入到液面以下,因此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从长颈漏斗口逸出,因此采集不到二氧化碳,故

D错误。应选

C。18.如图是部分含碳物质的转变关系图:依据图示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⑧都只好经过化合反响实现B.⑤⑦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可用④来解说原由D.图中物质均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答案】C【分析】A、①⑧只好经过化合反响实现,②③不用然只好经过化合反响实现,还可分别能经过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等来实现,错误;B、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响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碳酸在常温下不坚固,不可以够经过碳酸分解的方法制取,错误;

C、将

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原由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可用④来解说原由,正确;D、图中物质中C属于碳的单质,错误。应选C。点睛:娴熟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响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重点。19.以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金刚石和石墨均属于碳的单质,因此两者性质完满同样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复原氧化铜C.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答案】D【分析】【分析】【详解】A、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原由是它们的原子摆列方式不同样,故A错误。B、二氧化碳没有复原性,不可以够复原氧化铜,故B错误。C、二氧化碳和水反响生成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