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混泥土的利用_第1页
废弃混泥土的利用_第2页
废弃混泥土的利用_第3页
废弃混泥土的利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废弃混泥土的利用安阳师范学院111501073王道峰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量旧建筑物达到使用年限,或由于其他因素需要拆除,伴随拆除而来的是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在建筑垃圾中作为最大宗的建筑材料——废弃混凝土所占份额最大,绝大部分作为垃圾填埋,这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甚至是耕地),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对于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关键词:废弃混凝土、研究现状、回收利用一、废弃混凝土的主要特点废弃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有:孔隙大,裂纹多,强度低,抵抗环境影响能力差;中低强度混凝土和非由荷载引起破坏的高强混凝土损坏的主要是硬化水泥浆,而骨料还保持很好的性能。而且,不同的破坏方式下的混凝土也有不同的特点:由设计施工问题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混凝土破坏是整体性的;而由外荷载导致的破坏往往是局部的损坏,混凝土质量较高,有更好的再利用价值。因此对废弃混凝土进行质量评定有利于提高再利用效率。二、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现状旧建筑物或结构物解体的混凝土经破碎分级成为粗细骨料(再生骨料),用以代替混凝土中部分砂石配制成的混凝土,称作再生骨料混凝土,亦称作再生混凝土。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上看,它完全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再生混凝土目前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中的路基、路面、路面砖等工程,在建筑工程中主要用于基础垫层、底板、台子、填充墙和非结构构件等抗压强度要求不是很高的部位。由于对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目前尚无突破性研究,因此它还没有被用于房屋结构中柱、梁、板等重要部位或构件。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日本、德国等国重建家园时就注意到了废弃混凝土的问题并开始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再生混凝土已成为发达国家共同研究的课题,有些国家还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和促进其研究的进行。随着我国政府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我国也已开始鼓励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虽然我国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还处在试验室阶段,但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目前,国内数十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且工作已逐渐深入。为了解决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吸水和高收缩的问题,研究人员系统研究了再生骨料的结构特性、水分迁移特性和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为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奠定了基础。其他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已经开展利用城市垃圾制取烧结砖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发。长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则开展了将水泥混凝土废弃物用于道路工程基层、面层、土基及防护工程的研究,并在河南、湖北等地的旧路改造中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三、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对废弃混凝土简单机械破碎、磨细或者煅烧后再利用,其工艺较为简单,处理的成本相对较为低廉,比较符合我们国家废弃混凝土技术比较缺乏现状。由简单机械破碎得到的混凝土碎块强度低,不能用在影响工程的关键部位,只能用在要求较低的工程中,例如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土地平整。而将混凝土磨碎或煅烧后的产物,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用作土壤的改性剂等废弃混凝土将骨料分理,生产出再生骨料,剩下的硬化水泥浆可用作地基改性材料,从而实现100%利用。废弃混凝土通过实验发现,利用低温煅烧处理,可以由废弃混凝土中分离出来的水泥石粉末制备得到具有水化活性的再生胶凝材料。除了将分离出的硬化水泥浆分离出用做制备胶凝材料的原料外,一些研究人员还直接利用以石灰石为骨料的废弃混凝土煅烧制备胶凝材料。废弃混凝土样品破碎、分离后得到的颗粒,其中石灰石的含量约为75%-80%,含量比较稳定,适宜取代天然石灰石作为钙质原料配置水泥生料,其中含有的少量Si02,还可以起到做部分硅质原料的作用。再生水泥制造的混凝土与普通水泥制造的混凝土性能基本相同,强度能满足规范要求。并且再生水泥的生产成本低,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有利于环保。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人类使用量最大的人工材料——混凝土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因对资源过度开发、能源大量消耗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地球资源、地球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研制和使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混凝土材料,以缓解和消除普通混凝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严重障碍和威胁。参考文献:吴贤国,郭劲松,李惠强,杜婷•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研究J].建筑技术与应用,2004尚建丽,李占印,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