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1页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2页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3页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4页
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概念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内容包括了生产,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就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但因为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各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与成本也就不同,所以对于全球化也就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由此以降,包括历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内的几乎各种事关国际经济贸易的国际会议,都发生了反全球化运动者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1999年底,在美国西亚图召开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期间,反全球化运动者掀起“西雅图风暴”1999年意大利G8峰会恶搞G8领导人“奥巴马带我们去抢劫”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示意图发达国家---北方---核心---优势(技术、资金)发展中国家---南方---边缘---优势(资源、劳动力)南北差距经济全球化趋势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资金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更加落后经济活动的扩展结果动力形成扩大表现意义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表征一、世界贸易迅速增长三、金融全球化进程日趋明显二、跨国公司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多样一、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取消影响产品和服务进口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37个(1970)$65150亿(2006)世界出口贸易额$610亿(1950)107倍137个(2006)一、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对外贸易系数(进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高收入国家30%(1970)40%(2006)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泰国38%(1980)69%(2006)54%(1980)67%(2007)中国9.7%(1978)83%(1996)从对外贸易总额来看,世界贸易前20强依次是(2009):美国、中国、德国、日本、法国、荷兰、英国、意大利、比利时、韩国;中国香港、加拿大、新加坡、西班牙、俄罗斯、墨西哥、印度、中国台湾、瑞士、澳大利亚。从出口总额来看,世界出口前20强依次是:

中国、德国、美国、日本、荷兰、法国、意大利、比利时、韩国、英国;中国香港、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墨西哥、西班牙、中国台湾、沙特阿拉伯、瑞士、马来西亚。从进口总额来看,世界进口前20强依次是:美国、中国、德国、法国、日本、英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中国香港;韩国、加拿大、西班牙、新加坡、印度、墨西哥、俄罗斯、中国台湾、澳大利亚、瑞士。从贸易盈余额来看,世界顺差前20强依次是:

中国、德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荷兰、爱尔兰、挪威、韩国、科威特、马来西亚;日本、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伊朗、新加坡、巴西、比利时、泰国、瑞士、阿根廷。从贸易赤字额来看,世界逆差前20强依次是:美国、英国、印度、法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中国香港、葡萄牙、埃及;摩洛哥、罗马尼亚、黎巴嫩、越南、波兰、墨西哥、约旦、菲律宾、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全球79000跨国公司及其790000国外分支机构仍在继续进行海外扩张,其FDI股本2007年达15万亿美元。贸发会议估计,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为31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1%。其全球分支机构2007年产值占全球GDP的11%,雇员达8200万人。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基础设施挑战》二、跨国公司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二、跨国公司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供应的厂商多销售的地区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优区位形成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合并案例: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加拿大玻璃、收音机瑞士齿轮、计速器等美国阀门、液压件等比利时内胎等挪威轮胎等丹麦风扇日本启动器等奥地利加热器等意大利灯管等荷兰金属、油漆、构件瑞典汽缸等法国交流发电机等德国排气机、离合器等英国气化器等西班牙电气配件等福特汽车公司二、跨国公司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三、金融全球化进程日趋明显国际金融市场国际信贷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案例:美国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四、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多样

世界上已有数十个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经济贸易组织和集团,参加国家已达140多个。

2006年,全球已有184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在1990年后出现的。

2006年,世界贸易组织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电信贸易协议,同时达成由125个国家签署的,大约涉及95万亿美元的证券资产、46万亿美元银行贷款和大约8.8万亿美元保险费,开放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的全球协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将近有60个,大约分布在170个国家和地区。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即(WTO),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日内瓦莱蒙湖畔的关贸总协定总部大楼内。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

全球化经济组织四、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多样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自由贸易区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一体化,成员方之间通常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取消成员方之间在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但在这一阶段,对非成员方同样仍保留各自对外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于1960年形成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一体化,成员方之间互相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对非成员方则建立起共同对外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是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最大区别。荷、比、卢的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由关税同盟发展到共同市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除实行关税同盟制度,实现成员国之间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外,还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1957年3月25号,法、西德、意、荷、比、卢6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经济同盟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一体化,除达到共同市场的境界即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外,还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经济与社会政策,逐步废除经济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范围从货物生产、交换扩大到分配等领域。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最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也是欧洲联盟的终极目标。在这一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财政、金融和贸易等政策方面均完全协调一致,实行统一经济政策。图:经济一体化发展层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实例简介1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2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3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4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欧洲联盟EU(2)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1)欧洲联盟EUA.欧盟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趋势B.欧洲联盟经济一体化表现C.欧盟发展的挑战A.欧盟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趋势

20世纪40年代,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因此力推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可分五个层次: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1951年,在法国经济学家和外交家莫内的建议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并于1968年7月1日实现了关税同盟。英国、丹麦、爱尔兰也于1973年加入了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

1985年,法国前财政部长雅克·德洛尔开始担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同年6月,在米兰首脑会议上,欧洲委员会正式提出要在欧共体内部建立“无国界”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

1986年欧共体签署《欧洲单一文件》,计划创建单一市场,同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投入运作。

1991年12月,欧共体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罗马条约》作了重大修改,正式确立了欧洲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勾画出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前景。英国决定不参加经货联盟和社会宪章。

1995年,瑞典、芬兰和奥地利加入欧盟。雅克·桑特接替德洛尔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目前的15个增加到25个,总体面积扩大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约5%,从现在的9万多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欧盟扩大的展望保加利亚及罗马尼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另外的申请国:土耳其与克罗地亚,前南斯拉夫马其頓共和国。土耳其在政治、经济、司法以及推进民主进程方面有所进步,但需要继续保持各领域改革势头,履行其国际义务。克罗地亚在入盟努力方面取得的进步,但其在司法改革、行政改革以及打击腐败方面仍需加大力度。至于马其顿,鉴于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存在不少问题,欧盟在2009年前不会考虑启动与马其顿的入盟谈判。

土耳其、克罗地亚和马其顿是正式的入盟候选国,前两者在2005年就开始了入盟谈判。由于马其顿在满足入盟标准方面仍然差距很大,欧盟还没有与其启动入盟谈判。包括阿尔巴尼亚、黑山、塞尔维亚和波黑在内的西巴尔干国家分别与欧盟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议》,完成了入盟的第一步,在满足欧盟提出的条件后才能被正式确立为入盟候选国。B.欧洲联盟经济一体化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现共同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洲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签定“洛美协定”欧共体统一内部大市场的建立欧元的诞生C.欧盟发展的挑战第一,欧盟扩大将加重财政困难。欧盟扩大是欧盟为适应全球多极化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而采取的一项政治决策。然而,扩大并不只是成员国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意味着欧盟与新成员国双方都要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磨合、最终融合于一体化的过程。扩大对欧盟最直接的挑战是财政负担加重。第二,欧盟扩大后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陷人了困境。欧洲一体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欧盟正确处理了一体化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欧洲一体化从关税同盟起步,经统一大市场直至经济联盟,经济效率得到了较快的提升,但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造成了更大程度的不公平。因此,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将成为欧盟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第三,欧盟在政治一体化进程中面临困境。长期以来,欧盟所达成的一体化安排总是每一个成员国都愿意且能够接受的,这是因为初期一体化层次较低,且成员国间有更多的共同之处。但随着一体化的深化发展,预计在未来10到15年内,欧盟成员国将可能扩大到28至30个,成员国数量增多,他们之间在一体化接受程度上和承受能力上的差距拉大,难以强求一致。(2)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1959年7月,英国、瑞士、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葡萄牙7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部长级会议,会上通过了“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计划草案”。同年11月又签订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1960年5月3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成立。以后芬兰、冰岛、列支敦士登相继加入。但随着英国、丹麦、瑞典、奥地利、葡萄牙、芬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现在仅剩下挪威、瑞士、冰岛和列支敦土登4个国家了。

实现成员国之间工业品贸易自由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规定自1960年7月起10年内,逐步削减直至完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工业品贸易关税和数量限制。这个目标已提前于1966年底实现。贸易自由化不涉及农产品。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的最初原因是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后来随着欧洲经济共同体力量的加强,该联盟自感实力虚弱便转而希望与欧共体加强合作。1972年7月,该联盟终于与欧共体签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决定逐步取消这些国家之间的工业品关税,把自由贸易制度扩大到这两大经济集团内的所有国家。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宗旨2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2)安地斯集团(南美洲经济一体化)

(3)南方共同市场(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1)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是在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扩大和延伸,美、加、墨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宣布成立一个横跨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①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和加于1965年拿大签订了双边汽车协定,对两国间的小汽车、卡车、公共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贸易完全实行免税,之后于1986年5月双方就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开始进行正式谈判,1988年双方签署了该协议并从次年开始正式生效。该协定不仅涉及关税减让问题,也对非关税壁垒的撤除、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能源、知识产权和争端解决机制等都作了规定。自协议生效后,两国经济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双边贸易额从1987~1988年的1420亿美元增加到1989~1990年的1710亿美元。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与顺利实施,使得美国与墨西哥产生了开展双边自由贸易的愿望,并于1990年正式开始就签订自由贸易协议问题进行接触,之后加拿大提出要求参加美墨谈判,三边谈判于1991年6月正式开始,并于1992年8月达成协议,协议于1994年1月1日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因此,该协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继承和发展,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在15年内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实施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以形成一个拥有3.6亿消费者,每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NAFTA的主要内容第一,降低与取消关税。北美自由贸易区计划在15年内取消所有的关税和进口限制,实现资本、货物的自由流动。鉴于某些商品的敏感性,关税减让表采取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在三国9000种商品中,约50%商品的关税立即取消,15%的商品的关税在5年内取消,其余的大部分商品的关税在10年内取消,少数商品的关税在15年内取消。另外,由于墨西哥的经济相对落后,因而三国的自由化时间表也有长有短。美墨之间大部分农产品的关税将立即取消,其余6%的产品包括玉米、糖、某些水果和蔬菜的关税,将在15年后全部取消,进口配额在10年内消除。对于加拿大,现有的与美国签定的协议全部适用,汽车工业10年后将取消关税,美加在1998年之前取消相互间的全部关税。第二,开放金融市场。为了与美、加保持同步,墨西哥将在年内取消对美、加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限制,在10年内取消对证券公司的限制。成员国还一致同意给予所有的北美金融公司以国民待遇。第三,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墨西哥将改变其对外国投资的许可限制,在大多数领域,平等对待美、加公司,从1996年起允许外国设立独资企业,拥有100%的所有权;同时,美、加也将进一步放宽对墨西哥资本的限制,允许它在大多数领域进行投资,并给予适当的优惠待遇。第四,其他方面。在能源方面,墨西哥方面对私营部门进行勘探的限制继续有效,但国营石油公司的采购将向美国与加拿大开放。协定对电信业作了专门规定,对美加协定中未曾涉及的陆地运输和特种航空服务也作了安排;协定规定了非常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并首次在贸易协定中加了环保条款;为防止第三国商品经由墨西哥进入美加市场,协定还制定了严格限制性的原产地规则,规定小汽车、轻型面包车的发动机和传动设备的区内比重不得低于62.5%,大部分纺织和服装只有用区内生产的纱为原料制作才能享受区内优惠等具体实施细则。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问题三国官方和民间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失业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上。美国主要是抱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美国的企业处在同拉美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不公平竞争之中,导致美国的失业增加,加剧了美国就业压力。三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是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另一个争议焦点。美、加、墨三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悬殊,但要实行同等程度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这就意味着墨西哥是在同美、加进行着一种不公平竞争。③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筹建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的领导人在美国的迈阿密签订协议,同意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并将2005年确定为完成谈判的最后期限。在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原则宣言》中,确定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与繁荣伙伴关系”,通过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促进社会与经济的繁荣,就在2005年前贸易和投资障碍的逐步取消列出时间表。(2)安地斯集团

(南美洲经济一体化)1966年,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5国签订了《安第斯条约》,以开展自由贸易和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久委内瑞拉加入,智利退出。《安第斯条约》规定,成员国间在1980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实施共同对外关税政策,为最终建立关税同盟创造条件。但这些原定的时间表并未实现。1990年11月,集团首脑在玻利维亚拉巴斯决定,1992年初建立自由贸易区和1993年建立共同关税同盟。(3)南方共同市场

(拉美洲经济一体化)

1991年3月26日,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了《亚松森条约》,决定建立由4国参加的南方共同市场。经过近4年的艰苦谈判,于1994年12月17日签署了《黑金城协定》,宣布1995年1月1日南方共同市场正式启动运转。智利(1996年)、玻利维亚(1997年)和南非(2000年)是南共市的“联系国”。智利已就成为正式成员同南共市开始进行谈判。3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合组织APEC(1)东南亚联盟ASEAN成员10个:文莱(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亚、老挝(1997年)、马来西亚、缅甸(1997年)、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995年)。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12亿。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成立日期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是:①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②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③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④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⑤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⑥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⑦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途径。宗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概况20世纪80年代以前,东盟的经济合作发展较慢,主要合作领域是产业合作和以《特惠贸易安排基本协定》为中心的贸易合作。90年代以来,东盟的经济合作发展较快,即使受到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东盟也没有放弃区域经济合作。

当前,东盟经济合作的重点是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90年代初,东盟宣布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划,到2015年实现0关税。此后东盟又调整了实现AFTA的时间表,东盟老成员(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提前在2010年、新成员(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在2015年实现O关税。其主要措施是以《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CEPT)替代《特惠贸易安排基本协定》,并逐步扩大CEPT涵盖的商品范围,开始时确定到2008年这些商品的内贸平均关税降到0%至5%,而后这一目标不断提前,实际上在2000年已基本达到目标。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东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逐步增长,不过,对华贸易在东盟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并不高,其比重大约在3%左右。从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格局看,日本、韩国、东盟、中港台形成三个主要贸易圈,贸易流向大致在日韩与东盟、日韩与中港台之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在东亚区内贸易中只占4%左右。201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362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从中国对东盟贸易的商品结构看,中国最大的顺差商品是纺织品和服装;而主要的逆差产品是矿产品、塑料制品、木产品、机电音像设备等。这种结构表明双方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建立在以自然资源赋存为条件的比较优势基础上,这也是近期发展中国与东盟相互经贸关系的出发点。10+1框架“10+1”的合作框架是指东盟10国分别于中、日、韩三国建立的合作框架。因此,“10+1”的合作框架共有三个。其中,中国有东盟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是三个“10+1”合作框架中走的最快的。从1997年12月开始至2003年10月,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先后举行过七次会议,双方就政治领域,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领域,农林,贸易与投资等方面的合作进行磋商,达成广泛的共识。并通过互相间的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以及科技委会共同构建了中国东盟五大平衡对话合作机构,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如期建成,中国-东盟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自贸区,双边93%的进出口商品实现“零关税”。这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第三大自贸区建成后,将惠及19亿人口、区内GDP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4.5万亿美元。

发展历程早在1999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曾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2000年11月,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建议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具体措施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启动后,中国与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6个东盟成员国间,将有93%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9.8%降至0.1%,上述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4个东盟新成员将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的目标。经济效应由于欧美等传统市场需求持续衰退,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受阻,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在东盟市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再加上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稳步进行。自贸区建成有利于中国一些优势产品出口,但中国也会从东盟增加原材料、植物油等进口,双方企业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贸易将极大丰富双边国内市场。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可有效解决中国生产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的困境。政治效应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潜力巨大,但其政治效应更是不容忽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它将引发亚太地区新一轮的区域整合。多年来,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已经带动了东亚“区域性竞争”的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双方关系的另一次实质性提升。整个亚太国际格局会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而进一步整合与调整,而东盟左右逢源,会再次成为世界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至于美国,它会继续推出包括“亚太自由贸易区”在内的各种旨在应对或消解东亚地区的泛亚太区域合作倡议。10+3框架“10+3”的合作框架是指东盟10个成员国与中国、日、韩三国的合作框架。1997年12月,首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东盟各国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21世纪东亚地区的前景,发展与合作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广泛共识。随后,每年举行一次“10+3”领导人会议,使之成为东亚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框架和机构。在“10+3”合作经程中,外交,财政,经济,农业,旅游和劳动等第六部长级会议机制已经建立,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合作。目前,“10+3”还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论坛,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但对提高东亚国家的国际地位,突出“亚洲的力量和声音”,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0+3框架的提出

10+3合作,也即东亚地区的合作,最早是由东盟倡议的。早在1992年底,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建立“东亚经济集团”(EAEG)的倡议,其成员就是今天的东亚13国。此倡议一出台便遭到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强烈不满,他们极不愿意看到东亚出现了一个全部由黄种人组成的经济集团。一年后,东盟经协商后将其更名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再度推出。但在美国的反对和日本迟疑不决的情况下,此倡议最终被束之高阁。1995年底,在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提出与中、日、韩3国首脑举行会晤的建议。这是继EAEC遭冷落后东盟再度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一次尝试。但此倡议没有得到日本的响应,因为日本另有图谋,想单独与东盟举行双边首脑会晤。而东盟出于“平衡外交”的考虑,仍坚持与中、日、韩3国首脑同时会晤。东盟把中、日、韩3个东北亚国家拉入合作框架,充分显示出它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因为东亚的经济重心不在东南亚,而是在东北亚。中、日、韩3国的GDP总和约占东亚13国的90%多,东盟10国GDP总和尚不足东亚的10%,显然,东盟自身的份量是很有限的,必须借助东北亚3国的合作,东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东盟的经济份量虽轻,但却是推动东亚合作的主要力量。10+3框架形成后,东盟一直以主人的身份召集会议,而中、日、韩则是以客人的身份与会的。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小国领导大国"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因素是主导权如何平衡。中、日两个大国都不可能单独主导东亚合作进程,韩国一个小国更无法起主导作用,而由一个不具威胁的中小国家组织——东盟发挥主导作用是最佳的选择。10+3框架的发展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痛切感受到没有区域合作机制之苦。在此背景下,同年12月15日,在马来西亚首次实现东盟9国(当时柬埔寨尚未正式加入东盟)与中、日、韩3国首脑的会晤,迈开了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化建设的第一步。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东亚13国(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逐渐形成了地区合作机制,即今天的10+3机制。东北亚的3个重要国家中、日、韩首次被纳入到同一个合作框架之内。10+3框架成立这初,只是一种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的对话机制,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它逐渐正式化,如今已成为初步制度化区域合作组织。这里所说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主要是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全球第三次地区主义浪潮的兴起。10+3框架的出现,结束了东亚地区没有区域合作组织的历史,它是对世界经济区域化挑战的有力回应,虽然在时间上比世界其他地区晚了一点。10+3框架的内容10+3框架下的东北亚合作起步不久。1999年10+3领导人会议期间,在日本的提议下,中、日、韩3国首脑以早餐会形式进行了会晤,以后便形成了正式的年度会晤机制,但都安排在10+3首脑会议期间进行。在2001年9月举行的第三次中、日、韩首脑会晤时,中国总理朱镕基提议建立三国经济和贸易部长会晤机制,并建立三国质量监督和检疫部门的磋商机制。接着,在2002年11月第4次三国首脑会晤时,朱总理又提出建立中、日、韩3国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建议。至此,东北亚区域合作正式成为10+3框架内的一个重要内容。(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自由贸易区全称为亚洲及太平洋自由贸易区,是现今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所预先确立的一项总目标。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提议下,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东盟、韩国等12个国家的27位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及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问世。APEC的发展历程

自1989年起,亚太经合组织每年举行一次由各成员外交和经贸部长参加的年会,并召开3至4次高级官员会议,还可就某一专题举行部长级特别会议。

1991年11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同时,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目前该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俄罗斯和越南。

1993年11月20日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会议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揭开了亚太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序幕。会议宣言中提出了APEC精神--以下7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们是:开放、渐进、自愿、协商、发展、互利与共同利益,被称为反映APEC精神的7个关键词。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此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在各成员间轮流举行。

1994年11月14日亚太组织18国首脑会议,确定2020年前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并讨论如何把亚太经合组织变成世界上最开放的自由贸易区。根据各成员国国情的不同,亚太自由贸易的步伐有所减慢,到2010年以前工业化国家美国、日本等应排除贸易障碍,新兴工业化国家可在2020年前完成自由贸易的目标。APEC的发展历程2001年10月,中国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13届部长级会议。上海峰会是进入21世纪以后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的第一届峰会,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围绕这一主题,与会的各成员领导人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9·11”恐怖袭击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技术合作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会议发表了《领导人宣言》,通过了《上海共识》、《数字亚太经合组织战略》、《反恐声明》和《经济技术合作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为亚太经合组织确立了一个面向新世纪的政策框架,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历史上继西雅图会议、茂物会议和大阪会议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国与APEC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于国内产业将造成较大的冲击,但中国在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还是积极参与了其主要贸易投资自由化行动。1995年,在大阪会议上,江泽民宣布了中国对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首次投入”,包括从1996年起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平均关税水平从35.9%降至23%)等内容。1996年11月,中国与其他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一道提交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单边行动计划。该计划载明了中国在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投资、标准一致化、海关程序、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放松管制、原产地规则、争端调解、商业人员流动、乌拉圭回合结果执行和信息收集分析等15个领域的近期(1997~2000)、中期(2001~2010)和远期的自由化计划。APEC的缺陷①非机制性。与一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同,从本质上说,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官方论坛,不具备采取共同实际行动的功能,而是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各自采取行动。也就是说,亚太经合组织尚不是一个真正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②非约束性。亚太经合组织核心原则之一便是“自主自愿”,强调非约束性。亚太经合组织任何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计划的提出都来自于各个成员的自愿,这些计划的实施也依靠各个成员的自愿行动。亚太经合组织在制定计划时,实行“全体协商一致原则”,如果亚太经合组织的某个成员不同意某项计划,该计划就不可能通过。③结构复合性。一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实行的是单一的组织结构,即所有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个统一的组织下面再没有次级的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组成的“小集团”,即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主要包括: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和越南等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澳新自由贸易区等。此外还有成立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澳门自由贸易区等。这种“大组织中套小组织”的复合型组织结构从总体上讲是不利于亚太经合组织运行的,因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之间的“拉帮结派”,会损害亚太经合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南部非洲开发共同体(SADC)(2)中部非洲国家经济与货币共同体(3)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4)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5)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AMU)林桂军:中美贸易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美国为什么和中国打交道?(CRSReport):中美贸易问题往往是由于更大的政策目标推动的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是美国整体利益的一部分通过经济、外交、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