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数学知识的特征与学习方式的选择 2900字_第1页
暖春数学知识的特征与学习方式的选择 2900字_第2页
暖春数学知识的特征与学习方式的选择 29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暖春数学知识的特征与学习方式的选择2900字[摘要]知识的特征不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有些数学知识具有经验性、演绎性或对象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根底出发,发展探究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有些数学知识具有超验性、合情性或程序性,对于这些知识,只能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有效地选择学习方式,要综合考虑知识的特征、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和社会的特征。

[关键词]数学知识;接受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仅有这种学习方式是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有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论述数学知识的特征,进而阐述不同特征的知识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宜选择接受学习方式,有的宜选择探究学习方式。这里的接受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的内容不易探究、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呈现;二是指学生对于有的内容的理解有限,在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要先接受下来,进行相应的训练,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逐步加深理解。

一数学知识的特征

数学是关于数和形的科学,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不同,并不以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质运动形态为研究对象。“数〞和“形〞都抽象地存在于人的理性思维世界。从基本上说,数学对象来源于现实世界,是具体事物的抽象。但是,有许多数学知识,那么显示出超验性、合情性或程序性。这些特征,对数学教学具有特殊的要求。

1知识的超验性和经验性

数是抽象的产物。“我们运用抽象的数字,却并不打算每次都把它们同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是抽象的乘法表,而不是男孩的数目乘以苹果的数目,或者苹果的数目乘上苹果的价钱……同样在几何中研究的,示例,是直线,而不是拉紧了的绳子。〞[1]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对现实世界抽象的结果,甚至是对抽象的对象进一步抽象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数学才有今天的蓬勃开展。因而,数学的研究对象与日常生活经验就有了远近之别: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较为接近,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经验根底上探究并建构起这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具有经验性;有的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晶,远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经验探究、发现这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具有超验性。

人们没有见过自然数“1〞,只见过一头牛、一只羊。自然数、分数、小数可以通过一些表征物来表示,较为直观,而负数就不直观了。无理数较为抽象,也很难找到一个具体事物作为原型。即便是最精确的尺子,也很难把无理数量出来。无理数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结晶,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人们对于“无限〞难以把握,对于什么是“不循环〞更不能直接感受,也没法说分明。在中学,通常是用反证法来证明是一个无理数。从直观的角度来看,这个证明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具体的信息。因而,学生很难靠自己的经验来建构无理数这个概念。如果说可以把看作边长为1的单位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则,对π、e如何理解呢《难怪有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圆周率π是否可能以某个特别长的数作循环节而成为循环小数《代数式更加抽象,离我们的经验也就更远。对于数的运算而言,自然数的运算法那么较为直观;小数和分数的运算法那么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法那么超越了我们的经验,只能由自然数、有理数的运算法那么迁移过来。总之,像无理数、虚数这样一些数学知识,学生不可能用自己的经验“探究〞出来。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接受下来,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逐步地加以消化、理解。

数学知识并不都具有超验性,大量的数学知识具有经验性。示例,田地的面积用“亩〞丈量,用分数表示“局部〞的大小,用数据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等,都是一些很具体且可以通过经验来获得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都具有经验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活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建构。

2知识的合情性和演绎性

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严格的演绎证明。只有经过严格演绎证明的结论,才能称为数学知识,也才是可以接受的。数学知识的可证明性亦可称为演绎性。数学知识的获得,往往要经过不完全归纳、试验、猜想等探索与合情推理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小学,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许多结论是通过举例和不完全归纳得到的,是“混而不错〞的,因而数学知识又显示出“合情性〞。

比方,对于数的运算律的学习。自然数、分数乘法的交换律较为直观,可以通过画图、举例来表明。当然,这种直观的表明具有相当的深刻性。2×3=3×2,3×4=4×3,让学生感受一下,便可得出:a×b=b×a。这只是感受一下,只是一个猜测,而不是自己的发现、发明,也不是证明。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更像一种规定性的东西。规定的合理性源于“运算律的承袭性〞。自然数的乘法、分数的乘法、小数的乘法都满足交换律,于是,为了保持运算律的承袭性,有理数的乘法也满足交换律。在实数范围内,由于出现了无理数,想通过例子直观感受一下实数乘法的交换律就较难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处理是一笔带过:在实数范围内,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仍然是成立的。

陈省身先生曾说:“数学的主要办法是逻辑推理,因之,建立了一个坚固的思想结构。〞①如此,中小学数学教学为何不追求严密的逻辑推理呢《如果遵循逻辑推理的要求,就要从匹亚诺公理系统和自然数乘法的定义出发,对自然数乘法的交换律进行证明。而证明实数乘法的交换律需要用到有理数的根本序列、极限等知识。这样的严密逻辑推理,谁能受得了。因而,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知识无需证明,也不可能证明。对于小学生而言,2×3=3×2,举个例子就行了。

“符号法那么不能证明。人们只关怀这个法那么在逻辑上是否允许。这些法那么是任意的,取决于使用上的方便,示例受承袭性原那么的制约。我请求你们一般地不要把不可能的证明讲得似乎成立。大家应该用简单的例子使学生相信,或有可能的话,让他们自己弄分明。从实际情况看,承袭性原那么所包含的这些约定关系,恰好是适当的,因为可以得到一致方便的算法。〞[2]

正因为如此,举个例子来表明问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某些知识,充其量只是一种合情推理,并非是证明,也不是探究。教材中的这种处理合乎儿童的认知规律,也合乎这些知识产生的实际。对教学而言,关键在于如何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根底,进行解释性的阐述。事实上,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是这样做的,并没有什么不好。

既然有些数学知识不可能证明,也不宜证明,在初步理解的根底上,先接受下来,到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再进行证明,亦是符合情理的。比方,对几何的学习,开始的时候,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