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统一于物质,先有物质世界然后才产生人的意识。),反对二元论和唯心主义。5.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⑴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或主体)。⑶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⑴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分别是: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特点)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⑷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易错点: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3、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变化的,所以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4、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外之分)易错点: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3、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也有大脑。)易错点:
4、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5、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意识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6、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和意识能反映客观事物意思一样。(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意识能反映客观事物是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典型例题[2012·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思路:要围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中心组织答案。首先阐述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1)〖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P47: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疑点】有用的就是真理吗?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2、真理的相对性(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3、方法论要求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绝对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二)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例:《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生长面广量大,品种繁多,品位较高,被誉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兰草产地。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可自身却面临巨大的危机。“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B.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
C.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D.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D例:《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A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生理基础高度发的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结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例(多选):人脑是一个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精细的神经机构。其中的神经细胞计达150亿个之多。这些神经细胞,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如看书、写字、绘画、闻味、唱歌等等,都有相应的神经细胞来负责。当你挥拍打乒乓球时,球来往如梭,眼睛看准了球的方位,视神经以每秒120米的速度把情况报告给大脑,脑迅速在千分之一秒内作出反应、判断,又通过运动神经把命令传达到胳膊、手和腿,于是球被准确地打了回去。这表明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D.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BCD(二)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表现①目的性、计划性(基于某种需要而确定目标,有步骤的进行)②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第二、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第三、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2)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综合运用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1)表现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使物质的具体形态发生改变)(2)意义◈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08年高考全国卷Ⅱ)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解析】解答本题要把题中的相关词语转化为哲学术语,“思想内容”即“意识”,“物质载体”即“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否认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是错误观点;B强调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强调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观点正确;D认为循环使用教科书是为了保持思想内容的稳定,这与我们的初衷是不一致的。C1、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从哲学上看,这一标志的出现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家的创意C.这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D.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规律的制约C2、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这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B3、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11月5日11时37分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这表明我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这主要说明:A.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例:(07年高考政治江苏卷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A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B例(多选):地理学家对新疆哈密茫茫戈壁中奇特的、规模浩大的雅丹地貌群的野外考察,揭开了这片死亡之地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的神秘面纱。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和始祖鸟化石,地理学家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森林。此后又发现了大量的时间更为久远的珊瑚化石,依据珊瑚的生活习性判断,它应该是生活在水深不超过200米、水温在18摄氏度以上的热带浅海域中。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科学家在不断地探究自然之谜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事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BD(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A、静止的含义B、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错误倾向承认静止(物质),否认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例: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A(二)物质运动的规律1、什么是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简单应用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势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例: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这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D(四)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与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相同)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2、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例(多选):为了确保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奥林匹克史上最出色的一届盛会,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奥运会行动规划动员会上指出:制定实施行动规划要把握好几条原则: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B、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只要解放思想就能创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好D、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AD(2011全国卷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例:历史上,作为丝绸之路重要交通枢纽的楼兰古国因为树木和水源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从绿洲变成了荒漠。为了不让敦煌重演楼兰悲剧,敦煌近年来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酒泉市正在着力进行“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把青海省大哈尔腾河的水引入党河。这告诉我们: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C.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D.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A例:(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2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蛮化A(2011高考福建卷3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A例: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
A.思想不重要,实践才是最重要的B.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思想
C.思想变为现实需要人的实践活动D.思想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变为现实C例:“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B例:(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3、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方法论要求◈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例:“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B例: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启示我们: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2011高考安徽卷1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二)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结论: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0)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D辨析题: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其实是没有意义的。(1)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只是表明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且这种完成只是一定层次、方面和阶段上的正确认识,追求真理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是说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无限反复中发展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地上升。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中每一种成果,都是在一定层次、方面和阶段上的对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都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是人们认识继续发展的基石,认识的新发展并不是推翻原有真理,而是发展了原有真理。
(3)所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例(多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升华。这说明:
A.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C.经过多次实践的反复,已经确定的真理往往被推翻
D.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ABD一、典型例题分析【例1】(2015年湖南学业水平考试真题)2015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准控制下,我国“控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预定轨道,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实验。这一实验的成功说明了(
)A.人类改造自然就是改造自然规律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C.人们利用规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D.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改造世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科技人员精准控制下实验成功,体现了人们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正确选项为C。【例2】(2015年湖南学业水平考试真题)中国教育改革在路上,从保证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再到小升初就近入学,国家始终把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甘肃省临洮县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商业空间设计合同》
- 2025深圳个人租房合同模板
- 2025年贸易协议:购买邮政物流运输车辆合同
- 电线施工合同(标准版)
- 2025茶叶加盟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重点章节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伸缩式预充式注射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车辆主动安全系统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产品代理销售合同书范本
- 疼痛护理中医课件
- 临床医学病例分析标准流程
-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课件
-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与新型药物研究
- 重庆市交通建设工程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 体检报告管理制度
- 采血后预防淤青的按压方式
- 2025年药物外渗考试题及答案
-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减碳措施与碳排放管理研究
- 房产中介劳动合同参考模板
- 《儿童权利公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