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校德育发展_第1页
德国学校德育发展_第2页
德国学校德育发展_第3页
德国学校德育发展_第4页
德国学校德育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学校德育发展

德育现代化研究与实验加入时间:2010-12-2113:12:00点击:发表评论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

一、德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沿革

德国学校同欧洲国家一样,同宗教有密切联系,是从教会机构中演化而来的,最初是中世纪的修道院,后演校,15世纪前初等教育几乎都是教会创办的“拉丁语学校”、“德语学校”,由神职人员任教,教学内容是讲背诵宗教训诫。16世纪宗教改革对普及初等教育具有推动作用,1642年小邦国戈塔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才出现民教育,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才形成全国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但宗教对教育仍有控制权,教会与学校的同伙关系,宪法规定宗教教育为核心课程,教会管理宗教课事宜,学校德育主要由宗教教育承担。

1890年后,德国已成为当时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且富有侵略性,为了实现对内镇压工人运动,对外推政策,在教育上竭力推行宗教教育、种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强化以宗教为核心的奴化德育。1889年5发布教令:“朕已考虑利用学校以防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传播”,要求德国学校把“畏神”和“热爱祖国”位。1890年12月,他又在学校会议演讲中一再提出要培养“青年的民族主义者的德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立了共和制,并于1919年8月颁布《魏玛宪法》,其中在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用,例如149条规定宗教教育作为学校的正规课,允许各地按教派设立学校,教授不同教义,并在原三类传统中设德意志中学,主要课程为德语、德国文学、德国地理、德国历史等,鼓吹大日曼主义和军国主义,是一种地动精神的极端民族主义学校。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更加大肆强化反动政治教育,把学校办成反共反人民、发的工具。

二战后,德国分为东西德,西德恢复教育分权制,由各州管理,但仍然坚持以宗教为核心的学校德育。随发展,限定社会方式的改变,西德的学校德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仅宗教教育内容有所改变,而且增设了科、劳动教育和生活指导等德育内容。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种种改革也无法解脱西德中小学面临的人生难题,据统计,1987年在全|所中学里有333,000多名学生被暴力伤害。学校每年财产损失严重,维修费每年高达6千万马克以上。有些学名教师愿意承担监督课间休息的任务。许多学生模仿日本忍者,练习各种武术,使教师常常成为学生施暴的对W罪。同时,620万中学生每天至少有18万人逃学,每天有14万名服用毒品,10万多名12-15岁学生嗜酒成瘾1560名中学生自杀,14000名中学生企图自杀,且有时根本找不到原因,累根斯堡的歌德完全中学,10天内竟相继自杀。校长自我解嘲地说:“我们不知其原因,但也许是维特的影响”。维特是歌德笔下的主人公,曾因:杀,这真是无不具有讽喻性。80年代来西德教育界不断反省德育问题,有人主张恢复70年代放弃了的权威教育应归咎于教师的责任,还有人主张恢复棍棒教育,严正师道尊严。许多州纷纷对德育作出决定,如现行的巴伐131条明文规定德育的重要性,指出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塑造人的个性和心灵,教育学生尊重宗教这是战后西德奉行唯智育主义的重大转折,这点对我们是有重大启迪的。

1990年10月3日,德国以西德的资本主义政体重新统一,教育上完全沿袭西德体制,但统一后不同的政,育,尤其是德育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本书主要论述西德为主的德国德育,至于统一后出现的德育问题放在最

当代德国学校德育思想

德国战后面临严重的战争创伤,人的精神全面崩溃,如何清洗法西斯对社会道德的践踏,唤起人民生活的玄何教育下一代,避免再遭受战争祸害,成了当代教育家,尤其是德育学家面临的时代课题。许多教育家开展了展了丰富的德育思想,最为出名的是斯普朗格(E.Spranger)、布贝尔(M.Buber)和鲍勒诺夫(O.Bollnow)与究对德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一)朴素道德的德育观

日本学者冈本矣明认为,鲍勒诺夫堪称是一位“德国教育学的世界权威”,他对教育理论有突出的贡献,一时的“朴素道德”德育观,在德国有很大的影响。

战后,德国法西斯的政治崩溃带来了整个精神危机,纳粹对“高尚理想”、“崇高美德”的践踏、歪曲性E不仅怀疑传统的高尚理想和美德,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导致了整个精神生活的堕落和绝望,对一切道德采取否定时代向人们提出重建新道德,挽救德国的历史任务。鲍勒诺夫及时提出“朴素道德”的新德育观,有效地填补真空和颓败,认为过去被纳粹分子歪曲的“高尚道德”只是一种为某一时期某一权贵某一阶级的特有产品,是不方,如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佛教的涅槃理想等,而在人类社会中实际上隐含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更保持同一性的更美好的德性,如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石,是学校德育的基的道德也有可能岁“高尚道德”的崩溃而丧失的危险,因此学校德育大力倡导朴素道德就显得十分必要。他认相对于高尚道德来说,具有自然健全性,体现了与人的内在同一性,是急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而不像后者争夺支配地位,以人的政治观为准等。朴素道德是道德理想的基础,它的发展和更新依赖于人们对高尚道德的*校德育只有坚持培养朴素道德,才能使学生建立真正的高尚道德。

那么,什么是朴素的道德呢?鲍勒诺夫认为有下列要点:(1)要自觉忠实地完成每个人在特定活动范围内I要老实坦诚地和人交往,在一切工作中踏踏实实,不半途而废,时时处处保持正直;(3)要同情他人及一切有痛苦,乐于帮助处于困境的人;(4)尊重他人活动权利,在共同生活和工作中持友好意识等美德;5)言行者意倾听别人意见,做受人尊重的人。等等。

鲍氏认为,当代社会道德价值是多种多样、且时常对立的,每个人不可能同时遵守全部价值,但应当在努力德的基础上使各种道德价值达到尽可能多的协调,为此要进行两方面的教育:有道德的人格教育和自立教育。有教育首先要进行群体性道德的教育,这是由于道德都是社会性的,其次要培养人的社会良心,一切人格的行为表种外部世界内在化的良心要求。因此,要把外在的群体性和内在的道德良心统一起来,就必须培养个体对善恶的和敢于参与正当事情的能力,而这些只有给年轻人以自由活动的机会,给予在逆境中奋起的机会和理想及榜样白做到。而自立的教育,则是德育作为人的社会化的结果,首先应培养人具有创造性的生存适应,从而成功地承担会角色。要达到这样一来就必须开展培养道德判断力的教育,必须投身于正确的活动中,必须通过“对话”(争立判断加以考证。

(二)品格教育与价值教育

布贝尔的德育观对德国当代的学校德育也有很大影响,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是教知识或学会做什么,而“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他指出,品格是人在与外界互动中,支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内在是人一贯的为人处事的德行或思想品质。它是后天在环境和教育中形成的,品格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掘人的善"质形成和谐的统一体,“人类的统一根源于个体的统一”,这是一种形形式式的多样化的统一。培养品格是不它既无法公开有程序地进行,也无法隐蔽地无意自然完成,因此布贝尔认为,培养品格的关键条件是取得学生方就要尊重学生人格,同学生真诚坦白地对话,引导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同他们交朋友,参与学生生活等等,能赢得他的信任,为品格教育开辟道路。

价值教育是布贝尔的另一道德思想。他认为教师不应为价值提供模式,不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开药方,教育的供完美的价值学说,因为价值乃是学生在生活中接受启迪,与上帝的神旨接触,才能发现的那种具有普遍意义日为,外部的强加和纪律权威的约束都是不好的,在价值教育中,重要的不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教师本人的育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真诚开放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开展坦率的问与答的学习对话是最佳途径。他对此提出三,,师生应一起学习全部宗教经典和文学历史方面的文献,从中吸取科学和深化价值意识;(2)在精通科学的同时选择的净化和顿悟,进入良心和非理性专一;(3)教师通过教学演示,使学生能升华获得的经验,洞察自身辛独立地作出价值选择。他指出:一旦学生学会了诚实地对待自己,那么他是能够成功地发现可靠的价值的。

布贝尔的德育思想为德国的宗教教育,更准确地说,为德国以宗教为主体的学校德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德国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德国学校德育因历史时期不同而目的有异,因各州具体的德育要求不同而目标有别,没有统一的文字表述。认为德育是使人的思想和行为一致,故称思想行为教育。在两次大战期间,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守纪律的,虔敬治阶级的臣民,培养对法西斯暴力的崇拜和对法西斯头子的盲从的“特种日耳曼民族”。战后再次指出,道德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除培植学生的宗教信仰外,注重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和爱国爱民以及德意志精神。具体分几个方面:(1)美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各种行为现实、理解社会、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必须遵守的各种美德;(2)培养个人的优良品质,从现实出发,人格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诚实、坦率、信任、互助、给予、不自私、发展相互谅解协调关系;(3)树立民族植民族精神,灌输爱国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德国或与德国人交往中,总会感觉到他们对工作、对祖国表身和自豪,这大概应有学校德育的一份贡献。

四、 德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德国学校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三大方面:(10宗教内容,最大的是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教派,分设两类相应学校,但一般公立学校的宗教课则根据不同信仰分由不同教派才授以《圣宠论》、《教会论》、《教会史》、《基督教社会论》为中心的内容;新教则授以《圣经学》、《圣仰论》、《教会史》为中心的内容。这些内容除部分直接传授宗教信条,灌输宗教教规外,大部分同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内容,主要开设相应课程,讲解同实际生活有关部门的理论道德规范,如如何以诚实之心,坦率之言帮'如何同家人相处,独生子女或多子女的我的长短之处,如何尊老爱幼,谅解宽容别人缺点,如何看待吸毒现象问题等一系列理论道德观,因各年级不同而相应深浅。(3)社会生活道德内容,这些内容主要由社会科,或称““政治教育”等,是70年代后开设的新科目,各州内容各异。现仅举两州为例。黑森州在中学阶段设“在会主地理、历史、社会科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决定和共同决定的能力”。内容有:通过社会使人成为社会化;作为消费者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学习根据国家法令和公共政策,如何来约束自己;了解社会的厉害关系社会一员应负的责任。拜恩州的社会科有较大影响,开设历史、地理、教育、社会、劳动、家政与经济等科。解社会和国家的有关知识,发挥其社会性和政治性陶冶作用,培养有政治判断,能对社会生活赋予责任的公民。持由近及远的原则,如第7学年的教学大纲:学习有关家听和学校的社会性能、依据宪法和法律尊重人的共同^镇村成员的教育;第8学年的教学大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社会结构、议会政体、法制;第)学年的教学大纲联邦、联邦的社会政策、社会体制、国际关系等。各部分内容注意基本要素相互联结、循序渐进的特点,注重培:如专设的“选举与权利”一题中的具体内容为:(1)以“尊重自由与权力,保护人的尊严”的控制国家、体制”、“促进所有人与社会的富裕”等有价值的内容为基础;(2)了解议会制民主的基础上的“多数决定白决政治性问题”的作用;(3)重视基本知识,为以后参政奠定基础。

五、 德国学校德育的途径

1、宗教教育在德国学校中一般有两种宗教教育方式,一种是参加宗教仪式,如早晨由学校集中进行白以及参加各种宗教节日,如狂欢节、耶稣受难节、复活节、耶稣升天日降临节、圣礼节、圣母升天节、万圣节另一种是课堂宗教教学,幼儿园每周2节,小学每周3节,中学每周2节。除不多的私校外,公立学校是按教"三种,共同学校,根据基督教的文化价值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儿童统一教育,在进行宗教教育时再按不同教派编班分天主教和新教两种,按特定宗教进行宗教教育为主的教育;世界学校,不开设特定的宗教教育活动。家长可根教信仰挑选合适的学校,送子女上学。

2、思想道德教学 指伦理科和社会科为主的课堂道德教育途径,特点是注意结合生活实际,系统地讲禅

原理,行为规范准则和人生体验,比较符合学生特点,自70年代开设来,倍受欢迎,迅速成为德育的主要方亍

3、各种课外活动这类活动各州也有差异,但大致有四种:学生会活动,注重儿童自主性,强调确立彳权;俱乐部活动,即以各学科活动为主,内容多样;学校仪式,主要是宗教活动,或开学、毕业典礼,国际节级指导,包括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思想品德、心理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指导。

4、 劳动教育德国法律规定不同年龄的儿童必须从事不同程度的家务劳动,从洗碗、扫地到洗汽车,4在学校还必须参加相应的体力劳动,或清扫教室,或参加工厂、农场的实习劳动。伦理课还规定有社会服务时学生自己到医院、养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等处服务1-2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情感习惯等。

5、无形的影响作用德国学校德育还非常注重教师人品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对教师要求十分严格,任户须经过一个严格的试用期,讲究为人师表的风范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讲究校风校在每班课堂里都悬挂着耶稣蒙难的大十字架。

六、德国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主课与辅课相互配合德国认为,思想行为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既要抓好主要科目的教学,又要有各、德育贯穿一切工作之中。为此,在抓好宗教课、伦理课、社会课等科教学外,强调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学校中实行教师包班制,一个教师上10门课左右,非常有利于教师把德育与教学联系起来,1981年实行新计划25%时间自由机动,也主要从整体教育系统出发,考虑到教师担负德育工作这一问题。

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德国学校德育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就是在理论灌输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现是宗教教学或者是一般的伦理学都如此。例如宗教课上讲人生归宿时,结合有些儿童因父母离婚或死亡,有孤W是独立的,社会在关心你,上帝在陪伴你,鼓励儿童勇敢去找上帝,寻找新生活。并用科学知识,用弗洛伊德上帝,说明人生的许多问题。又如中学讲的社会劳动课,从学生关心的职业选择,举出社会上的种种职业,联职业法规,以及选择职业的种种限制,如学历、健康、需求量等,顺便介绍了如何从广告上获取职业信息,和状况。无形中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劳动观、法律知识和如何努力学习获得较理想职业等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系相当紧密,富有生活气息。

本书教学与实际活动相结合 无论宗教课还是理论课,或者社会课,都积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寻找答号

子,并鼓励把问题带到课室上,分析讨论。德国学校的实习课程即使在中小学也很流行,尤其表现在德育方面

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德国电化教学很普遍,即使上宗教课也配以电影、电视、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色彩缤纷的插图,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情感化,很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角色。社会课的教学方式首先是从示例设备、观察、地图等资料入手,再进入分析问题,根据事实作判断,再组织讨论,集体作出结论。引入电化教教伦理课变得轻松和富有吸引力。

七、德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和动向

注重宗教性德国学校德育以宗教教育为根本,在各方面都突出宗教信仰和教会的作用,时至今日,全德课仍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连校长本人对宗教课也不得干涉过问,全权由教会包办。凡涉及人生、信仰方面的问皈归那暝暝之中的偶像和至高无上的神灵。自70年代来德育现代化开始以一股强劲的力量,冲击着古老的精彳教课本身也被迫吸收了许多现代的生活内容,向世俗化、生活化、现代化移易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否则就会弃。

注重德目主义德国学校德育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较偏重于德育知识教学,以重点直接讲授各种行为规月等为主要目的,或者说以灌输传统道德伦理为主要目的。但同其他国家一样,也注意其他学科的作用,也注意通常生活来进行相应的德育。

注重培养民族精神德国学校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尤其重视德国史、德国地理刍种德育教材中强调介绍德国民族英雄和民族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