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_第1页
2023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_第2页
2023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_第3页
2023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_第4页
2023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23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黄河颂》学习要点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学习本文首先要通读全诗,扫清文字的障碍,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字词

1、给下列加字注音。

巅()澎()湃()澜()宛()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二、学习本文内容: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加,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的法宝。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三、古今中外,以歌颂自然山川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搜寻一些,并试着模仿,也写一首小诗。

中考解析

1、(北京市西城区)文言语句加红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其夫呓语(yì)汤熨之所及也(tāng)

B.以啮人,无御之者(ni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

C.人则无法家拂士(bì)默而识之(zhì)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更互用之,瞬息可就(gēng)

【考点】:文言词语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A项。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是通假字,同烫,应该读四声,用热水焐。

2、解释加红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同饲见:同现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敌窘:困窘急迫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书:书信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植:种亵:亲近而不庄重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能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B.退亦忧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考点】: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为B项。选文中的退亦忧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相呼应。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的是进亦忧。进即指居庙堂之高,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退即指处江湖之远,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课外拓展

一、《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我,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冼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音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再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河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黄河颂》教学反思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择来上公开课的。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知道这样的一篇诗歌,可以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可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出现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呢,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解决语言赏析,那下一步我上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