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MHC及抗原呈递_第1页
第七章 MHC及抗原呈递_第2页
第七章 MHC及抗原呈递_第3页
第七章 MHC及抗原呈递_第4页
第七章 MHC及抗原呈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及抗原呈递第七章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1980fortheirdiscoveriesconcerninggeneticallydeterminedstructuresonthecellsurfacethatregulateimmunologicalreactions"第一节、概述BarujBenacerraf

1/3oftheprizeUSAHarvardMedicalSchool

Boston,MA,USAb.1920

(inCaracas,Venezuela)JeanDausset

1/3oftheprizeFranceUniversitydeParis,LaboratoireParis,Franceb.1916GeorgeD.Snell

1/3oftheprizeUSAJacksonLaboratory

BarHarbor,ME,USAb.1903d.1996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发现:

一、组织相容性抗原

(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叫~,也称移植抗原。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aj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ystem,MHS)

在众多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也叫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ajorhistocompatibilitysystem,MHS)。

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编码MHS的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呈一组紧密连锁且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将这一连锁群统称为~。

四、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称HLA。第二节、MHC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一、MHC基因分类及其多样性:(一)人和小鼠MHC复合体中的基因座1.经典MHC的I和II类基因HLAI类HLAII类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血清补体成分的编码基因C4b、C4a、Bf等抗原加工相关基因PSMB、TAP、HLA-DM等非经典I类基因HLA-E、HLA-G等炎症相关基因TNF、LTA、IκB、MIC等8个MHC-Ⅰ基因,即HLA-A、-B、-C、-E、-F、-G、MIC-A(MHCclassⅠchain-related)和MIC-B,散布于一些非免疫相关基因之间。HLA-A、B和C是经典的Ⅰ类MHC基因,又称MHC-Ⅰa基因。它们具有明显的多态性,而且表达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二)MHC-Ⅰ类分子的分类、结构和分布1、分类:HLA-E、-G和-F属于非典型MHC基因,又称MHC-Ⅰb基因。

作为HLA-Ⅰ类分子的重链,与15号染色体上β2微球蛋白基因编码产物,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后,成为HLA-Ⅰ类抗原。HLA-Ⅰ类分子的三维空间构型图2.结构:二条多肽链(非共价键连接的糖蛋白,Ig超家族成员):

链(重链):

34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44kDa,MHC-Ⅰ类基因编码,具有高度多态性。

胞外区---1、2功能区,抗原结合部位;是分子多态性的基础。

3功能区,组成Ig样折叠,CD8分子结合部位;

跨膜区:3结构域的C端侧有一段较短的连接区。胞内区:约含30个氨基酸残基。◆2-微球蛋白(2m):含9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12kDa,由15号染色体基因编码。与MHC-I类分子的抗原性无关,也不直接参与和抗原肽段的结合,对于该分子重链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以及执行其正常生理功能是必须的。板书3、HLA-Ⅰ类分子的分布:

分布:有核细胞(含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

存在形式:

膜结合:不同的组织细胞表达Ⅰ类分子量不同,如:淋巴细胞(最多),肾、肝脏及心脏(其次),神经组织(很少)。

可溶性:存在于血清、初乳和尿液等体液中。Ⅱ类基因区共包含9个免疫相关基因座:

包括HLA-DP、DN、DM(DO)、DQ和DR等5个基因家族,每个家族包括A和B两类基因座,分别编码HLA-IIa

和b

链。第II区内其它免疫相关基因:

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抗原肽转移物基因(TAP1、TAP2);

巨大多功能蛋白酶体基因(LMP)。(三)MHC-II类分子的分类、结构和分布HLA-Ⅱ类分子的三维构型图

2.结构:两条异质多肽链(非共价键连接的糖蛋白,Ig超家族成员):

链:1和2功能区

链:1和2功能区肽结合区:1和1---抗原肽结合部位,决定Ⅱ类分子的多态性;免疫球蛋白样区:2

和2结构域与免疫球蛋白的Cg3和Cm4相似,具有非多态性。2

---CD4分子结合部位。跨膜区:2

和2结构域C端侧各有一个短的连接区。胞浆区:3、分布:(1)APC---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2)激活的T细胞,精子和血管内皮细胞。

I类抗原分子II类抗原分子肽结合区:结合多肽免疫球蛋白样区:结合CD4或CD8跨膜区:锚定在细胞膜上胞内区:信号传递小结:组织MHCI类分子MHCII类分子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其他抗原提呈细胞胸腺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肝细胞肾脏细胞脑细胞红细胞+++++++++++++++++++-+/-+++++++++++-----HLA-Ⅰ、Ⅱ类抗原的分布HLA抗原类别分子结构肽结合结构域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功能I类(A、B、C)α链45kD(β2m12kD)α1+α2共显性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II类(DR、DQ、DP)α链35kDβ链28kDα1+β1共显性APC、活化T细胞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表HLAI类和II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第三节、HLA-Ⅰ、Ⅱ类抗原的主要功能一、作为抗原呈递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外来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后,必须与MHC-Ⅰ

、Ⅱ类分子的肽结合区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该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的表面,才能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MHC限制性参与T细胞的选择和分化二、MHC分子作为调节分子的参与固有免疫应答1.编码补体成份,参与炎症反应和对病原体的杀伤。2.作为配体分子,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MHC-Ⅰ分子作为NK细胞表面受体分子KIR的配体,发挥抑制或活化作用。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MHCII分子的功能汇总ThediversityandselectionofTCRlibrary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1996"fortheirdiscoveriesconcerningthespecificityofthecellmediatedimmunedefence"PeterC.Doherty

RolfM.ZinkernagelAustraliaSwitzerlandSt.JudeChildren'sResearchUniversityofZurich,InstituteHospital

ofExperimentalImmunology

Memphis,TN,USA

Zurich,Switzerlandb.1940b.1944

三、TCR识别抗原的基础-MHC限制性H-2kCBVTc杀伤H-2kTc不能杀伤H-2dZinkernagel-Dohertyphenomenon(一)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

只有当表达有抗原肽-MHC复合物的APC,与起始识别和反应作用的T细胞表面所表达的MHC分子相同时,二者才能彼此作用而启动免疫应答过程。T细胞表面的TCR在识别抗原肽的过程中,其表面的CD4/CD8分子必须同时识别APC上的MHC-Ⅱ/Ⅰ

类分子的Ig样区。CD4分子结合MHCII类分子CD8分子结合MHCI类分子T细胞能够识别T细胞表面的MHC单倍体型为MHCAAPC细胞表面的MHC单倍体型为MHCAT细胞不能够识别T细胞表面的MHC单倍体型为MHCAAPC细胞表面的MHC单倍体型为MHCB(二)TCR识别抗原的机制两种假说:1、双识别假说:T细胞上存在两种不同特异性的TCR,一种识别APC上自身MHC分子,另一种识别APC上外来或自身抗原片断。2、改变的自我:表达在APC表面的抗原肽段引起自身MHC分子的改变,从而被TCR识别。第二种假说被证实TCR与MHC/抗原肽段的相互作用TCR与MHC/抗原肽段的相互作用四、MHC与T细胞的胸腺选择Bevan(1977)和Zinkernagel(1978)发现表达TCRab的胸腺细胞只有与MHC分子相互作用以后方能发育成为成熟T细胞。现代的器官移植是从肾移植开始的。最早的肾移植是在1936年,一位前苏联医生沃罗诺夫将一个尸体的肾脏移植到一位汞中毒的病人体内。病人是一位年仅26岁的青年人,由于肾衰竭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于是沃罗诺夫给他做了手术,但是一直没有获得成功,病人在48小时后死去了。五、MHC与组织器官移植简史幸运的莫雷1954年,美国波士顿的莫雷医生,为一位21岁的女病人进行了肾移植,用的是她同卵双生姐姐的一只肾。病人患有严重的肾炎,在生命垂危之际接受了这项珍贵的礼物,成为异体移植成功并且长期存活的第一位病人。莫雷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是器官移植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几百年来人类的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心脏移植1967年12月3日,一位25岁的年轻女子不幸死于车祸,她的心脏完好无损的被移植一位54岁患有晚期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商人,成功地作了人类首例异体心脏移植手术。巴纳德医生的手术成功使得病人顺利地度过了17天生命,虽然由于肺炎最终夺取了他的第二次生命,但是,这在人类器官移植史上毕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五、MHC与组织器官移植1、宿主抗移植物的反应:(hostversusgraftresponse,HVGR)器官移植后受者对供者的反应。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sponse,GVHR)骨髓移植后移植物对受者的反应。实质:免疫应答反应1、直接途径:(1)供者APC直接刺激受者T细胞 (2)直接效应细胞杀伤移植物2、间接途径(1)受者APC呈递供者抗原(2)间接效应细胞杀伤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第四节抗原提呈细胞及提呈过程一、抗原提呈细胞

分类:

专职性APC:

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

非专职性APC:

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及间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1.树突状细胞

类型:

根据来源分髓系和淋巴系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成熟和非成熟

根据组织分布分为淋巴样组织和非淋巴样组织。最大特点: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功能:1)

抗原提呈和免疫激活作用DC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激活T细胞。2)

免疫调节作用

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2等,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3)

参与诱导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DC细胞通过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诱导中枢免疫耐受。4)参与调节B细胞功能

分泌IL-6Rα促进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5)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DC细胞可活化NK和NKT细胞产生大量的IFN-γ调节免疫应答,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桥梁。2.单核/巨噬细胞

它是APC细胞中具有强大吞噬能力的细胞。功能:1)参与固有免疫应答2)介导和促进炎症反应3)实施免疫杀伤成熟中性粒细胞和M甲表达的受体和表面分子A.中性粒细胞;B.Mφ;C.活化的MφABC3.B淋巴细胞

是一类专职性APC。

其提呈功能对于辅助型T细胞的活化及B细胞对TD抗原应答产生抗体具有重要作用。二、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抗原加工或处理:APC将胞质自身产生的或者摄入胞内的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抗原提呈: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所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过程。根据抗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MHCⅠ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途径)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对抗原的交叉提呈)脂类抗原的CD1分子途径。MHCⅠ类分子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抗原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抗原降解的胞内位置胞质蛋白酶体内体、溶酶体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内质网溶酶体及内体中MHC提呈抗原多肽的MHC分子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伴侣分子TAP、钙联素Ii链、钙联素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所有的有核细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和应答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MHCⅠ类分子途径和MHCⅡ类分子途径比较(一)MHC-I类分子呈递抗原三个阶段、一个场所三个阶段:抗原肽段产生、肽段转运到内质网、肽段与MHC-I类分子的结合和表达。一个场所:内质网膜。1、内源性抗原肽段的产生(1)多肽的泛素化(Ubiquitination)E1、E2、E3激活泛素分子泛素分子与多肽形成多聚泛素-多肽链复合物。使多肽去折叠,稳定性降低,更易被蛋白酶体水解。另外,提供了蛋白酶体的识别结合部位。(2)蛋白酶体的水解作用2、MHC-I类分子的合成和组装所需的分子伴侣有:1)钙联接蛋白(Calnexin):第一个分子伴侣,稳定内质网膜中尚未与b2m组装的MHC-I类分子重链。2)钙网蛋白(Calreticulin):钙网蛋白取代钙联接蛋白与HLA-I类分子结合。3)ERp57:有可能MHC-I类分子重链内二硫键的形成有关。4)TAP相关糖蛋白(Tapasin):I、通过跨膜区介导TAP和MHC-I类分子的结合。II、与MHC-I类分子重链a3结构域相互作用维持空载MHC-I类分子构象的稳定性。III、维持空载MHC-I类分子肽结合沟槽的开放状态。IV、滞留未与TAP相互作用的MHC-I类分子。2、MHC-I类分子的合成和组装

MHCI链(新合成)

进入内质网膜同钙连接蛋白结合同2微球蛋白(2M)结合钙连接蛋白分离,MHCI-2M异二聚体形成与蛋白质复合体(钙网蛋白、tapasin和Erp57)结合3、抗原肽段的转运、结合和表达:所需分子:Hsp70家族,TAP1)Hsp70家族:Hsp70结合这些肽段,稳定蛋白酶体切割后的内源性肽段,并将其送到内质网与TAP分子结合。2)TAP:(ATP-dependenttransporterassociatedwithantigenprocessing)属于ATP结合盒式蛋白(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ABC)

转运超家族。是MHC-I类分子抗原呈递途径中最重要的分子伴侣,是ATP依赖的抗原递呈相关转运蛋白。

TAP-1和TAP-2,成异二聚体,与内质网膜伴随,可有效地将肽转运至内质网。(二)MHC-II类分子呈递抗原三个阶段、一个场所三个阶段:抗原肽段产生、肽段和内质网中组装的MHC-II类分子分别进入MHC-II类分子器室(MIIC)、肽段在MIIC中与MHC-II类分子结合和表达。一个场所:MHC-II类分子器室(MIIC)。1、外源性抗原肽段的产生:外源性抗原(摄取内化)内体,pH下降为酸性同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