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基础(第四章修改)_第1页
地学基础(第四章修改)_第2页
地学基础(第四章修改)_第3页
地学基础(第四章修改)_第4页
地学基础(第四章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目的和要求:在了解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点认识各种构造地貌及地层分布规律。第一节构造运动

一、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由内力作用引地壳结构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运动,叫地壳运动。1、按发生时间划分◆老构造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以前各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发生在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和人类关系密切。二、构造运动方式

AB◆水平运动变形:挤压拉张剪切2、按方式和方向划分

变位:挤压拉张剪切

◆升降运动

高原、盆地、海洋三、新构造运动的特点1、新构造运动的特点(1)振荡性(2)节奏性(3)继承性

2、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在新构造运动在沉积物上的反映

①岩相的变化

②岩层的厚度

③古土壤和埋藏风化壳

(2)在地貌上的反映

山高谷深强烈上升①山势坡度和缓长期停顿或下降②河谷③阶地④夷平面和溶洞

⑤水系⑥冲积扇叠置

⑦海岸

(3)地震、火山活动与温泉

(4)地层中所含的动植物群的变化

四、古构造运动

1、整合是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互相平行,时代是连续的。这种接触关系反映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地壳上升或升降交替运动。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是两套地层产状平行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缺失了某些地层。这种接触关系反映曾经发生过显著的均衡的升降运动。不整合(又叫角度不整合)是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平行、地层时代也不连续的接触关系,其间有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反映了曾经发生过显著的水平运动和差异性升降运动。五、地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情况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第二节地质构造

承受构造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构造运动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岩层变形的阶段弹性变形阶段柔性变形阶段断裂变形阶段第二节地质构造

承受构造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构造运动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岩层变形的阶段弹性变形阶段柔性变形阶段断裂变形阶段一、岩层产状露头

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岩层产状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排列状况。岩层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以及岩层的厚度。1、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可标记为:倾角,SW210°,∠35°120°300°210°35°2、根据产状要素,岩层分

水平岩层

倾角为0°直立岩层

倾角为90°倾斜岩层

走向线倾向线倾角二、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一)水平构造◆是指层面水平或基本水平(倾角<5°)的岩层。◆典型的水平岩层没有走向和倾向,倾角为0°。

◆水平构造常见于构造运动相对微弱的地区,沉积岩层得以保持水平状态。

1、在图面资料上的体现砂岩在顶部水平岩层形成的桌状丘2、主要构造地貌(二)倾斜构造◆指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一定夹角(5°~85°)的岩层。◆倾斜方向一致、倾角相当的一系列岩层称为单斜岩层(单斜构造)。单斜岩层可以是褶皱或断层构造的一部分。1、在图面上的体现

单面山岩层倾角<40°

猪背岭岩层倾角>

40°顺向坡逆向坡顺向坡逆向坡2、倾斜构造地貌单面山的特征山脊沿着岩层走向延伸;顶层由抗蚀性较强的岩石组成,经风化剥蚀后,常呈尖棱状或锯齿状山脊;两坡明显不对称。猪背岭的特征倾斜岩层的倾角超过300;山脊的方向与岩层走向一致;两侧山坡的坡度和坡长大致相等,形状上较为对称;倾向坡的坡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山脊处的岩石不易风化,两侧较易风化。(三)褶皱构造◆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但仍基本保持其连续完整性。◆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岩层的一个弯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褶曲的组合称为褶皱。1.褶曲形态要素◆核:BABCDFG◆倾伏端:C◆翼:EF、EG◆轴面:ABCD◆枢纽:EC◆轴:BCE2、常见褶曲类型及地貌◆褶曲的基本类型是背斜褶曲(背斜构造)与向斜褶曲(向斜构造)。老新新老

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为谷

逆地貌:背斜为谷,向斜成山老新◆按轴面及两翼产状,褶曲可分为四类:直立褶曲罗布泊3、褶曲的野外识别(四)断裂构造◆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断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岩块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1、节理●剪节理●张节理2、断层(1)断层要素①下盘;②上盘;③断层线;④断层面;⑤断层破碎带;①②④⑤③(2)断层的类型①正断层②逆断层③平移断层(3)断层的组合◆阶(梯)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正断层组合,其上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例如:断块山地。◆地堑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地垒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断层崖断层将地层错动,最简单的原始构造是一盘升起,另一盘下降,断层活动形成陡峻的地形,这种地形叫断层崖。◆三角面山◆断层谷3、断层的识别(地质体错断

)9、伴生节理在断层一侧或两侧,常因上下盘错动产生若干组有规律的节理。10、土壤与植被变化断层线两侧因岩性不同、土壤性质不同,可以有规律地生长着各异植被,有时断层带为地下富水带,生长着茂盛的或喜湿的植被。1.不同的岩层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别是在基岩出露的地区,地质构造决定着岩层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类型的分布,如四川盆地丘陵区,褶皱形成的丘陵出露紫色岩的地方,基本上形成的土壤都是紫色土或由紫色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第三节地质构造和土壤、农业关系一.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的关系二.地质构造与土壤改良的关系三.地质构造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关系3.地质构造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山丘和沟谷,在四川盆地内,丘上常分布林地和旱地、沟谷中多分布水田。2.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形成的土壤分布规律四.地质构造与废弃物处置1、城市废弃物处置2、放射性废物处置五、地质构造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岩层产状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露头岩层产状三要素向斜与背斜褶皱构造断裂构造节理与断层地堑与地垒岩性二、简答1、简述新构造运动的概念及特征,举例说明其在河流地貌和山区地貌上的表现。2、简述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3、在断层发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论述题1、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对地貌、居民点分布和水土流失的影响。2、野外如何判断断层构造?并简述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遇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