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_第1页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_第2页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_第3页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_第4页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p59)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一、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p60-63)原始社会——原始公社制度奴隶社会——奴隶占有制度封建社会——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p63-64)

1.萌芽的产生(1)简单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2)商业资本的作用。(3)富农经济。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条件(p64)(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并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大量的货币积累。上述两个条件实现,一是靠商品经济两极分化;二是靠暴力掠夺的资本原始积累。

(p65)

资本原始积累:(p65)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三种方式:暴力掠夺农民土地;海外掠夺殖民地;国内聚敛大量财富。三、资产阶级革命(p66)新兴资产阶级拥有了大量财富,但政治上还需取得统治地位,而封建势力又不肯退出历史舞台,于是资产阶级发动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革命胜利,步入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p66)1.货币转化为资本。2.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呢?通过区分普通货币(商品流通)和作为资本的货币(资本流通)加以回答。

两种不同的流通形式(p66)(1)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W—G—W(2)资本流通:货币—商品—货币用符号表示:G—W—G′

首先,流通形式不同:前者先卖后买;后者先买后卖。其次,流通内容不同:前者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商品交换;后者用货币换回更多货币。最后,目的不同:前者为了使用价值;后者为了增值。通过上述区别可见,普通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不同,普通的货币是在商品流通中运行,为了消费;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在资本流通中运行,为了赚钱。货币能够带来增值,就成为资本。货币之所以能够带来增值,是因为它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劳动力通过生产劳动能够带来增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资本总公式的矛盾(p67):G—W—G′从公式看,一方面流通中发生了增值,从G到G′;另一方面按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不应该发生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矛盾,从本质上看不矛盾,因为增值在生产中产生,在流通实现。3.劳动力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p67)(1)劳动力就是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是:劳动力属于劳动者本人所有;劳动者一无所有。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p6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还原为三部分:一是劳动者本人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家属的生活资料价值;三是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p68)。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带来增值,即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二、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1.价值形成过程预付15元10斤棉花20小时10元2个纱锭4小时2元1个劳动力6小时3元——————————————————30个小时15元2.价值增值过程预付27元20斤棉花40小时20元4个纱锭8小时4元1个劳动力12小时(6元)3元

——————————————————60小时30元30元–27元﹦3元(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概念(p69)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4.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p69)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70)1.不变资本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其价值在劳动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不发生增值,所以叫不变资本。2.可变资本(p70)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劳动中发生增殖,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叫可变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根据和目的根据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目的是进一步揭示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四、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p71)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为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如下:

mm′﹦——×100%V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p71)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延长工作日不能无限,因为受两个因素限制:一是生理界限,即满足恢复劳动力的时间,包括吃饭、睡觉、休息等;二是社会道德界限,包括劳动者的学习、社会活动、照顾子女等。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p72)

是指劳动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的剩余价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p73)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跟随提高—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五、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1.工资的表象是劳动的报酬。(p73)2.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p74)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分配。这种分配表明两大阶级的矛盾或对立。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1.产业资本的概念(p74)就是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配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的资本。

2.成本价格(p74)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商品价值:W=

c﹢v﹢m成本价格:k=c﹢v这样,商品价值W=k﹢m

3.利润(p74)观念上把剩余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全部预付资本用大C表示,利润用p表示。

利润形成后,商品价值表现为成本+利润,这就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本源。首先,W=c﹢v﹢m(原本)之后,W=k﹢m(掩盖)最后,W=k﹢p(完全掩盖)4.利润率(p75)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p′)。

mp′﹦——×100%C

5.决定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p75)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约。二、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p75)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竞争使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获得不同的利润。由于投入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而资本家要求投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于是在利润驱动下发生资本转移,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见p77表)2.平均利润率(p77)

剩余价值总额∑m—p′﹦—————————﹦———

社会预付总资本∑C3.生产价格(p7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K+P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p77)。因为:1.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60)2.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360)3.生产价格变化取决于价值的变化(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P78)是处在流通领域、专门从商品买卖,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G—W—G′

2.商业利润的本质(p78)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商业利润的实现(p79)商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再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其差价是商业利润的实现。商业利润形成的例子一、产业资本家预付900亿元其中,C=720亿元(价值一年全部转移)

V=180亿元若m′=100%则W=720C+180V+180m=1080(亿元)-180

p′=——×100%=20%900-

p=900×20%=

180(亿元)

二、商业资本家投放100亿元购买商品,则社会总预付资本为900+100=1000(亿元)—180P′=———×100%=18%1000—产业资本家P=900×18%=162(亿元)

—商业资本家P=100×18%=18(亿元)产业资本家按照900+162=1062(亿元)的出厂价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按照1062+18=1080(亿元)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

1062商业资本年周转速度:———=10.62(次)

100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使得: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p79)四、借贷资本和利息1.借贷资本(p79)就是生息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获取利息而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2.特点(p79)第一,定期获得利息。第二,资本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第三,独特的运动形式:G—G′G′﹦G﹢△G(利息)

3.企业利润(p80)

职能资本家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划分为两部分:企业利润和利息。

企业利润﹦平均利润﹣利息

4.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p80)

影响利息率的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专门投资于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是货币借贷中介、支付中介和发行信用流通工具的结合体。(p80)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业务开支例:假定银行自有资本105亿元,其中有5亿元用于经营银行业务开支,其余用于贷款;吸收存款650亿元用于贷款,存款利率3%,贷款利率5%,求银行利润。五、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地租的概念和本质(P80—8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经济收入。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1)级差地租(P81)

级差地租: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p81)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有限并有优劣之分。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形成过程:劣等地决定农产品的生产价格,好地获得超额利润。(见后边表1、表2)3.绝对地租(P82)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p82)产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过程: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其价值和生产价格之差形成超额利润构成绝对地租。(见后边表3)4.土地价格(P8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可以提供的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卖掉土地所的货币若存入银行所获利息小于地租则不买,反之则卖。表1级差地租Ⅰ单位:元土地种类投入资本平均利润产量(百斤)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级差地租Ⅰ全部产品百斤百斤全部产品劣等地10020412030301200中等地100205120243015030优等地100206120203018060土地种类投资次数投入资本平均利润产量(百斤)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级差地租全部产品百斤百斤全部产品优等地初次投资1002061202030180Ⅰ60追加投资1002081201530240Ⅱ120劣等地劣等地10020412030301200表2级差地租Ⅱ单位:元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100%)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20%)产品价值生产价格绝对地租工业80c+20v20201201200农业60c+40v402014012020表3绝对地租单位:元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

一、资本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