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实用)_第1页
沁园春-长沙(实用)_第2页
沁园春-长沙(实用)_第3页
沁园春-长沙(实用)_第4页
沁园春-长沙(实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

长沙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每一首词都有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长沙》,长沙是题目。词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字;长调,91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两段,叫片或阕,上片下片,前阕后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三叠、四叠,即三段四段,较少见。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如《沁园春》共114字,上片13句,下片12句,属长调。韵脚(句尾押韵的字)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诗人简介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时代背景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liáo)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xié)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róng)/岁月稠(chóu)。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chì)/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四字句按“二二”停顿。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上阕:立、看、怅、问下阕:忆、记景情志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整体感知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请找找本诗中的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层漫百争流红遍击长空碧透尽染翔浅底学生研讨1.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2.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选取两个词谈谈其中的好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山上江中天空远眺近观仰视俯视静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比鲜明水底

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的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空间转换顺序

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提示: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炼字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之景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遍:红之广

染:拟人手法

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有力;

翔:游之轻快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词语极富表现力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寓情于景

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绚丽的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呢?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共产党内部,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成了一个迫切问题。1、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讨论:“曾”“忆”

一般来说,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2.联系历史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意义。3.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豪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4.“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传》:祖狄“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主题总结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意象的对比天净沙秋思

沁园春长沙枯藤老树昏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小桥流水人家,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古道西风瘦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夕阳西下,万类霜天竟自由断肠人在天涯。问苍茫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