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赫鲁晓夫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农业(重点)工业政治①废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扩种玉米①废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956召开苏共“二十大”,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斯大林的塑像被推倒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赫鲁晓夫因浮夸冒进、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积极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性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2、改革的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内容问题经济

政治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局势失控,苏联解体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材料1: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材料2: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3、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八·一九事件材料3: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1991年月12月25日材料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

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再次,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改革适应。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西方国家经济制裁C.长期战争的破坏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开垦、开垦、再开垦”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A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C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1991年C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