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1页
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2页
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3页
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4页
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石冶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PAGE136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编制单位:湖北安盈地质勘查评估有限公司提交单位:武穴市国土资源局提交日期:二○一六年五月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PAGEIV目录TOC\o"1-2"\h\z\u28824第一章前言 1264171.1项目建设背景 1264861.2编制目的 2166181.3编制原则 2211071.4编制依据 3322801.5问题与建议 627804第二章概述 8220532.1矿山基本情况 876752.2项目概况 836092.3自然概况 9102582.4资源概况 1260422.5矿区资源概况 1623386第三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29145973.1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 29177813.2主要建设方案确定 3239063.3矿床开采 3915893.4加工及废石场 50325733.5总图运输及公用辅助设施 51106693.6安全卫生与消防 577217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6561104.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65289554.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78283574.3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7920251第五章土地复垦方案 934605.1.土地复垦方向与可行性分析 9339815.2土地复垦措施 115209855.3.土地复垦与工程量概算 12128695第六章经费估算及进度安排 127113376.1开发利用方案经费估算及进度安排 12781956.2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方案经费估算及进度安排 131184496.3土地复垦方案经费估算及进度安排 13717216第七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14693107.1保障措施 146220867.2效益分析 15124822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154320998.1结论 154272848.2建议 156、附图目录图号图名比例尺1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地质地形及开采现状图1:20002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储量分台阶估算剖面图1:10003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基建终了平面图1:20004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边界典型剖面图1:10005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终了平面图1:20006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采矿方法图示意7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选矿工艺流程图示意8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面总体布置图1:20009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终了剖面图1:100010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1:200011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1:200012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1:200013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土地利用现状图14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土地复垦损毁预测图1:200015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土地复垦规划图1:200016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工艺流程图17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4-4’线工程地质剖面图1:100018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绿化示意图示意19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截水沟大样图示意20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排土场挡土墙截面图21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马道封边墙大样图附表目录1、土地复垦投资估算表2、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3、土地权属人意见表附件目录1、委托书2、承诺书3、普查地质报告备案证明4、预划定矿界批复PAGE163第一章前言1.1项目建设背景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为一开采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的矿山企业,该矿山位于武穴市城区306°方向直距约7.5千米处,行政区划隶属武穴市刊江办事处梅府村管辖。按照《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土资规〔2013〕2号)相关规定,依据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对矿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2016年4月,受武穴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湖北安盈地质勘查评估有限公司对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产资源储量开展普查勘探工作,提交了《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普查地质报告》(以下简称“普查报告”),该《普查报告》已经黄冈市国土资源局以(黄土资储备[2016]42号)评审备案,基本查清该矿山范围内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量。目前,由于该矿开采多年,主要开采二叠系茅口组第二岩性段灰岩地层,由于该矿层资源开采近于枯绝。现计划在进一步开采二叠系茅口组第二岩性段矿层残留矿的同时,对上部三叠系大冶组第二、第三段灰岩矿层进行开采。矿业权范围必须重新设置、调整。为了给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依据、为了采矿权的有效延续,为了引导企业安全有序生产,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需重新编制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受武穴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由湖北安盈地质勘查评估有限公司进行方案编制。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是一个开采多年的老矿山,主要开采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第二岩性段生物碎屑灰岩及大冶组第二、第三段灰岩。目前,该矿原开采的二叠系矿层资源近于枯绝,必须重新向北西方向开采三叠系大冶组的灰岩矿层,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对该矿山企业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经武穴市国土资源局同意,矿山正着手进行相关的工作。矿山经多年开采,已形成一个较大的多级采石场(坑),开采层位主要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第二岩性段(P1m2)生物碎屑灰岩。采场开采范围约73236平方米,底部平台标高120m左右,边坡最高标高218m,边坡角40-75°,最大边坡高差为98米。根据矿山具体情况,该矿计划开采的最低标高为+160m,同时往南西方向扩展,开采三叠系大冶组第二、第三段的灰岩矿层。该矿通过这次扩界,不仅扩大了矿山资源,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同时将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矿山主要采用潜孔钻机钻孔、爆破落矿,装载机直接将矿石铲运到破碎站,破碎后的产品通过运输机直接送到料仓,再由汽车向矿外运输。1.2编制目的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为在产矿山,本次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的目的是根据该矿山扩大矿山界线后的资源和通过调整、整合后的开采技术条件下,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科学地规划。合理开发矿山开采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促进企业规范化、正规化开采,既实现矿山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促进矿山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实现规范矿山的开采行为,也对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利用或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国土资源部门为该矿《采矿许可证》的换证续证工作进行资源储量价款评估,也为该矿今后地质环境评价提供依据。湖北安盈地质勘查评估受武穴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承担本次报告编制工作。1.3编制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源头控制、预防与复垦相结合;(3)统一规划,统筹安排;(4)因地制宜、综合利用;(5)投资合理,效益最佳的原则;(6)可持续发展(7)“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8)“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9)“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1.4编制依据1.4.1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自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自1993年5月1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自2004年8月28日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自2009年05月01日起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九号,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自2011年12月31日起施行);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1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3号,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14年12月01日起施行);1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1994年3月,国务院令第52号);1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令第4号,自1996年10月30日起施行);15、《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1996)第3号令);1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国务院令第253号);17、《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1998年2月12日,国务院令第241号);18、《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2001年5月,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19、《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令第394号);20、《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2009年3月2日);21、《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22、《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56号);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7月29日,国务院令第256号);24、《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25、《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0号);26、《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号);27、《矿产资源储量划分标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发[2000]133号);28、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010]17号);29、《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30、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鄂土资办文[2009]104号文;31、《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执行(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鄂财综发[2007]42号;32、《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鄂土资发[2012]108号;1.4.2标准、规范1、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2、GB6722-2011《爆破安全规程》;3、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4、GB50070-2009《矿山电力设计规范》;5、GB50187-201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6、GB12801-2008《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7、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8、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9、GB/T8196-2003《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10、GB/T5817-2009《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11、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12、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13、GB14161-2008《矿山安全标志》;14、GB18452-2001《破碎设备安全要求》;15、AQ2005-2005《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16、《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程》(TD/T1014-2007);17、《造林技术规程》(GB/T15766-2006);1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1999);19、《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2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财综(2011)128号);2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财综(2011)128号);22、《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要求(试行)》;23、《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1-2011);2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25、《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1.4.3土地利用相关规划1、《武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4地质依据及开采条件1、《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普查地质报告》,湖北安盈地质勘查评估有限公司,2016年4月;2、有关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建设与开采现状资料;3、武穴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其它技术资料。1.5问题与建议为确保安全,建议采矿权人必须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并保证最终边坡角54度左右,在开采过程中须加强矿山地质工作,注意边坡稳定性调查尤其是多年来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必须加强对边坡的安全护理,确保矿山生产安全。第二章概述2.1矿山基本情况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主要开采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为私营企业。该矿经营范围为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的开采及其碎石销售。年开采规模拟定为80万吨,其固定投资640.78万元,有员工45人,采用露天开采,公路开拓台阶开采,中深孔凿岩微差爆破,单段破碎筛分,产品为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碎石。企业达产后,年销售收1600万元,年生产成本800万元,年税后利润366.6万元,矿山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属在产矿山,可持续投入能力较强。2.2项目概况根据《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地质普查报告》评审意见书,该矿累计查明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资源储量为2338.19万吨;其中消耗(122b)储量为59.72万吨,普查区内保有资源储量为2278.47万吨,其中边坡上保有122b基础储量为1750.01万吨,边坡下压覆333资源量为528.46万吨。矿山有关生产规模拟定为80万吨/年。矿山服务年限为19.83年。矿山产品较简单,最终产品为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碎石。本矿山已生产多年,形成了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的开拓系统模式,本方案尽可能的沿用矿山现有的及根据情况新增的公路开拓和汽车运输开拓方式。项目所在矿区(武穴市李家尖矿区)目前共设置有近四家采矿权人,其北东边有武穴市长江矿业有限公司、南西边有武穴市郭冲建材有限公司,南东边有武穴市刊江梅府建材有限公司。根据武穴市国土资源局要求,该矿山,将进行必要的调整整合。整合后,将重新办理采矿许可证,矿山有关生产规模拟定为80万吨/年,目前正在办理矿权变更及采矿许可证的续证的相关工作。2.3自然概况2.3.1地理位置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位于武穴市城区306°方向直距约7.5千米处,行政区划隶属武穴市刊江办事处梅府村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18″—115°29′43″,北纬29°53′13″—29°53′39″,矿区中心坐标东经115°29′31″,北纬29°53′26″。矿山有简易公路与“蕲(州)孔(垅)”主干公路相连,距长江武穴港约7千米,水陆交通较为便利(见图2-1)。图2-1交通位置图本次调整扩界后预划定的开采范围由5个拐点组成,各拐点坐标见表2-1:表2-1预划定矿区拐点(1980年西安坐标系)序号XY13308965.0039353988.0023309333.0039354355.0033308787.0039354629.0043308549.0039354227.0053308612.003308612.00范围面积约0.2768km2。开采标高+298.6米至+160米。2.3.2地貌矿区属丘陵区,基岩部分裸露,植被较发育,多为灌木林地,少量有林地。矿山占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荒草地,地表自然排水条件较好。其山体自然坡度最大40—50°,一般15—30°,最小5—10°。地形切割较浅。地形切割不深,呈岩溶地貌。冲沟较发育,沟底呈较为宽缓的“U”字形,山顶浑圆,沿山脊方向坡角小于30°(见照片2-1)。矿区内最高标高为+298.6米,最低标高为+100米左右,相对高差198.6米,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照片2-12.3.3气候矿区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7℃,最高气温39.8℃,年平均降雨量1299.2mm,最大年降雨量为2407.3mm,最大日降雨量200.5mm(1969年6月24日),降雨量多集中在4—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年蒸发量为1243.3—1640.6mm,以5—9月份蒸发量为最为显著。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无霜期165天,年平均日照数1913.5小时,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全年多偏东风。区内曾发生过大风暴、龙卷风,最发风力9—10级,夏季曾多次发生雹灾。区内地表水体(系)不太发育,仅见几条小沟、渠,呈带状发育,多属间歇性流水,一般流量0.5-2L/S,洪水期最大流量5-10L/S左右。2.4资源概况2.4.1区域资源概况矿区区域构造位置位于桐柏—大别造山带东段南坡,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汇聚处,地质构造复杂,总体显示出逆冲推覆与构造岩片叠置的基本构造格局,辅以岩浆再造及脆性改造形成的条块网络构造。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变质矿产和内生金属矿产较为普遍,但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产于第四系的有砖瓦用粘土和侵入岩体中的砖瓦用砂岩、片岩及片麻岩矿产、产于红安群七角山组地层中的钾磷矿、产于红安群七角山组地层中的白云岩矿、产于梅川岩体中的建筑石科用碎石、产于红安群七角山组下段地层中的金红石矿、产于梅川岩体中的脉石英矿等。而水泥原料用、建筑碎厂用石灰岩矿矿产资源相当丰富,与此有关的矿山一般规模较大,市场场扩。2.4.2区域地层区域出露地层有志留系中统坟头组,石炭系中统黄龙组,上统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及上统龙潭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三叠系中统、第四系。各地层主要岩性及厚度由老至新简述见表2-2:表2-2各地层主要岩性及厚度地层分布地区、岩性及厚度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区域上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真仙垴、通江园、大立山及大法寺等处。岩性大致两分:下部为黄绿色粘土质粉砂岩、含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夹砂岩、含磷砾岩透镜体。以薄层为主,少量中厚层,页理不发育。上部为中厚层石英砂岩,夹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顶部为页岩、粉砂岩。厚度324.96米。石岩系中统黄龙组(C2h)主要分布于真仙垴——通江园背斜一带,按岩性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岩性段。与下伏泥盆系五通组平行不整合接触。白云岩段(C2h1):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含生物碎屑白云岩,底部为角砾状白云岩。厚度大于28.93米。灰岩段(C2h2):灰色厚层灰岩、含鲕粒球粒灰岩、含硅质结核球粒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度52.87米。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主要分布于真仙垴——通江园背斜一带,主要岩性为球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细晶、粉晶、微晶灰岩。厚度4—100米。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主要分布于个背斜的两翼及核部。为一套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礁石团块灰岩,含炭质瘤状灰岩、炭质灰岩及微粒灰岩。厚度210米左右。与下伏石炭系中统黄龙群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主要分布于通江园至关山一带。岩性两分明显,下部为灰-灰黑色硅质岩、硅质粉砂岩,夹页岩、灰岩透镜体,往西相变为含燧石团块(条带)灰岩;上部为浅灰、灰色、肉红色后层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团块灰岩、含硅质条带云质灰岩。厚度196米左右。与下伏栖霞组整合接触。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1)按岩性可划分为三段,与下伏茅口组为整个接触。炭山湾段(P2l1):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页岩、粘土页岩、炭质页岩夹煤层。厚度1.24-15.0米。下窑段(P2l2):为一套中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局部底部夹薄层硅质岩。厚度16.1-30.0米。保安(P2l3):岩性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含炭质硅质岩,夹炭质页岩。厚度4.03-55.0米。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本地区广泛出露,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按岩性特征划分为三段。与下伏二叠系上统呈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各段间为整合接触。泥质灰岩段(T1d1):下部为黄绿色页岩夹含粘土质灰岩、泥灰岩;中部为薄-中层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灰岩及页岩;上部为薄层灰岩夹页岩。厚度95.49米。下部为灰-浅灰色薄层灰岩夹中-厚层灰岩,底部以一层厚层灰岩与泥质灰岩段分界。上部为灰色薄层-薄板状、页片状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中厚层灰岩。泥质条带发育。总厚度428.73米。白云质灰岩段(T1d3):灰-浅灰色、浅肉红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灰岩、白云岩,后期溶洞角砾岩发育。厚度214.47米。三叠系中统(T2)整合分布于大冶组之上,岩性可两分:下部为薄层泥质白云岩、含石膏假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白云岩;上部为中厚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未见顶。总厚度大于120.32米。第四系(Q)本地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及湖泊附近,包括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岩性较复杂,主要为紫红色、红色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黑色淤泥,局部见砂砾层。厚度20米左右。地层总体走向北西310—340°,倾向南西220—250°,倾角35—72°。2.4.3区域岩浆岩区域岩浆岩活动频繁,主要见有燕山期的梅川岩体。2.4.4区域构造区域总体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区域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区域褶皱由北往南主要有葛麻塘倒转向斜、笠儿垴倒转背斜。规模较大的区域断裂构造有轮镜塘平推断层、通江园-园椅山逆断层。主要区域构造特征见图2-2(区域地质图)。图2-2区域地质图1、褶皱构造按由北往南分布特征简述如下。(1)葛麻塘倒转向斜:总体走向300°,延伸13公里,出露宽度1-3公里。呈反“S”型展布,枢纽近水平。核部为三叠系,北东翼为正常翼,由二叠系至泥盆系组成,地层产状为倾向190°-245°,倾角41°-71°;南西翼为倒转翼,由二叠系组成,地层产状为倾向190°-240°,倾角51°-65°。该向斜在葛麻塘附近被近东西向断层破坏而产生较大的左行位移。(2)笠儿脑倒转背斜:总体走向305°,延伸11公里,出露宽度1-2公里。呈向北凸起的弧形展布。由于断层破坏,褶皱形态不完整,转折端不清,枢纽呈波状起伏。核部为二叠系,西部见有石炭系;两翼均由二叠系至三叠系组成,北东翼为倒转翼,地层产状为倾向190°-245°,倾角51°-65°;南西翼为正常翼,地层产状为倾向200°-250°,倾角38°-60°。2、断裂构造(1)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论镜塘平推断层:位于李树坪-轮镜塘-葛麻塘-关山煤矿-蔡华垴一线。两端被第四系覆盖,延伸长度大于9公里。总体走向285°,倾向190°-220°,倾角61°-79°。该断层破坏了早期形成的北西向构造的完整性。断层破碎带宽5-10米,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碎裂岩化明显,角砾岩多呈透镜状。断层属左行平推性质。(2)北西南东向断裂构造通江园-园椅山逆段层:分布在通江园-园椅山一线,延伸大于15公里,总体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60°-70°。断层两盘地层不连续,部分地段造成缺失,可见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2.4.5区域矿产区域分布矿产主要有煤及水泥用灰岩、砂页岩、溶剂灰岩、建筑石料等。目前煤矿已停采。水泥用灰岩主要有黄冈水泥总厂、武穴市百达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出,年开采量数十万吨。2.5矿区资源概况2.5.1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2.5.1.1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大隆组并层(P2)、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残冲积层(Qp2-3el+al)及全新统冲积层(Qhal)。地层总体走向北西310—340°,倾向南西220—250°,倾角35—72°。1、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下部为黄绿色粘土质粉砂岩、含粉砂质粘土岩,夹砂岩、含磷角砾岩透镜体,上部为中厚层状砂岩、石英砂岩夹粉砂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粉砂岩及含磷沉积,厚度大于324.96米。2、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依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岩组,其中下段白云岩组(C2h1)由厚层状、巨厚层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夹生物碎屑灰岩等组成,厚度21.03—53.07米;上段灰岩组(C2h2)由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结晶灰岩、球粒灰岩、含鲕粒、含硅质结核球粒灰岩组成,底部夹有白云岩,厚度12.32—81.87米。3、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由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灰岩、燧石团块灰岩、含炭质瘤状灰岩、含炭质生物碎屑灰岩、炭质灰岩及微粒灰岩、硅质灰岩等组成,厚度107.9—210米。4、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第一段(P1m1)为薄层硅质岩、硅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和页岩,第二段(P1m2)为生物碎屑灰岩、结晶灰岩、含硅质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总厚度大于196.70米。5、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大隆组并层(P2):主要为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鲕粒状粘土岩、含燧石结核灰岩、薄层硅质岩等,夹煤层或煤线,厚度183-216米。6、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依据岩性组合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为泥质灰岩段(T1d1),主要岩性为含粘土质灰岩、含泥质灰岩、微晶灰岩、含泥质条带状灰岩,底部有一层粘土层,厚度51.93—150米;中部为灰岩段(T1d2),以薄层状微晶、泥晶灰岩及中层状、中薄层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具缝合线构造,厚度250.47—428.73米;上部为白云质灰岩段(T1d3),主要岩性为中、厚层状含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等,厚度214.47米。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残冲积层(Qp2-3el+al):主要由蠕虫状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等组成,部分为全新统冲积层所覆盖,厚度0—10米。8、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al):主要由亚粘土、亚砂土、含砾砂土等组成,厚度小于15米。以上地层当中,只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第二段(P1m2)、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段(T1d2)和白云质灰岩段(Tld3)为主要开采层位。2.5.1.2构造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坪大冶台褶带海口湖—马口湖褶皱束真仙垴—通江园倒转背斜东段南西翼及葛麻塘倒转向斜东段北东翼。区域总体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区域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矿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岩(矿)石中节理(裂隙)普遍,溶蚀、溶洞、溶槽较多。矿区范围内见有F1、F2、F3、F4、F5、F6六条断层,其中:F1位于矿区西南部,两端均延伸至图幅之外,为走向逆断层,长1263米,宽5—10米,断层产状138—150°∠50—55°,断层面粗糙,两侧岩石破碎。因其为顺岩层走向断层,且位于本次矿区范围以外,故对区内地层及矿山开采基本无影响。F2位于矿区中部,两端均延伸至图幅之外,为平移逆断层,长1550米,宽5—20米,断层产状190—210°∠60—62°,断层面较粗糙,形成构造角砾岩。该断层横贯本次矿权范围,斜切地层及早期构造,造成地层及早期构造的不连续,对矿山开采影响较大。F3位于矿区东部,为性质不明断层,长530米,宽5—15米,断层产状255—260°∠70—75°,断层面较平滑,两侧发育碎裂岩,小角度斜切岩层走向。该断层部分位于矿区范围以外,对矿山开采基本无影响。F4位于矿区南东部,为性质不明断层,长550米,宽5—10米,断层产状195—200°∠70—75°,其受F3和F2所挟,两端受限制,属次级断层。该断层部分位于本次矿区范围以外,对矿山开采基本无影响。F5位于矿区北东部,为性质不明断层,长294米,宽5—10米,断层产状312—322°∠60—65°,断层面较粗糙,两侧发育碎裂岩。该断层与本次矿区范围相距较远,对区内地层及矿山开采基本无影响。F6位于矿区北东部,为性质不明断层,长398米,宽5—10米,断层产状312—318°∠60—65°,断层面较粗糙,两侧发育碎裂岩。该断层与本次矿区范围相距较远,对区内地层及矿山开采基本无影响。F7位于矿区北东部,为为平移逆断层,长1600米,宽5—10米,断层产状105—120°∠60—65°,断层面较粗糙,两侧发育碎裂岩。该断层与本次矿区范围相距较远,对区内地层及矿山开采基本无影响。2.5.1.3岩浆岩矿区内无岩浆岩分布。2.5.2矿床(体)地质特征2.5.2.1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矿区范围内出露的建筑石料有灰岩矿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第二段(P1m2)、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段(T1d2)和白云质灰岩段(Tld3)地层圈定为矿体,均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其主要产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第二段(P1m2);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段(T1d2)和白云质灰岩段(Tld3)地层中,现分叙如下: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第二段(P1m2)地层中矿体,主要岩性为中厚层—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结晶灰岩、含硅质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矿体区内总长约350米,两端均止于矿区范围边界,宽40—110米,出露标高+235—+70米,斜深最大165米。矿体呈层状产出,总体走向280—340°,倾向190—250°,倾角60—62°。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段(T1d2)及白云质灰岩段(T1d3)地层中矿体,主要岩性为薄—中层状灰岩、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矿体区内总长约500米,两端均止于矿区范围边界,中段为断层F2所切割,宽173—327米,出露标高+298.6—+70米,斜深最大215米。矿体呈层状产出,总体走向275—300°,倾向5°—210°,倾角25°—35°。区内矿体地表风化层厚度6—13米,成份与矿石成份一致,呈环带状分布于地表,质地疏松,易破碎,质量差,其抗压强度、块度等指标均达不到工业利用指标,本次未将其作为矿体圈定。2.5.2.2矿石特征1、矿石质量(1)矿石物质成分及结构构造①石灰岩类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75—95%),次为白云石(5—10%),粘土及泥质约占2—10%,并含少量燧石。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为细晶结构、微晶结构、泥晶结构。矿石构造为层状构造、块状构造、板状构造、叶片状构造。②白云质灰岩类白云质灰岩类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次为方解石。纯白云岩中,白云石含量>75%,灰质白云岩白云石含量75%-25%,方解石含量25%-50%。白云质灰岩均分布在T1d3矿层中。矿石结构构造:主要为结晶白云岩。具微晶、粉晶结构、细晶结构和残存石膏假晶结构,白云石呈它形粒状,颗粒直径d=0.01-0.06mm,假晶晶粒充填粉晶——细晶方解石。白云质灰岩均具块状构造,中至厚层状构造,次为薄层状构造。(2)矿石特征①矿石物理力学性质本次采用拣块法采集样品12件进行抗压强度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矿石的极限负荷载为100.0~200.0KN,抗压强度为51.0~101.9MPa,满足建筑用灰岩的强度要求。矿石经过破碎加工后过筛,可以获得不同粒度的碎石材料,在建筑工业中可以用作建筑骨料、基础填料、路渣等。②矿石化学成份本次没有采集样品进行矿石化学成份分析,参照2004年普查报告成果:区内矿石化学成分主要为CaO(含量42.94—49.61%)、CO2、SiO2(含量6.29—19.92%)、MgO(含量0.39—9.08%),少量的Al2O3、Fe2O3、FeO、Na2O、S、P等。因其SiO2含量均大于6%,仅能作为一般建筑石料利用。2、矿石的成因类型依据矿床的规模、产状和矿石矿物组成、化学成份等特征分析,矿床是在泻湖—浅海环境条件下沉积形成的碳酸盐类沉积矿床。主要沉积方式为化学沉积。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以建筑石料用三级碎石为主。3、矿床共(伴)生矿产该矿属沉积矿产,矿石用途主要用作生产建筑石料的原料,属单一矿产,无共(伴)生矿产利用。2.5.2.3矿体围岩与夹石1、矿体顶板矿体顶板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段(T1d2),岩石成分以薄层状微晶、泥晶灰岩及中层状、中薄层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具缝合线构造;以及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白云质灰岩段(T1d3),主要岩性为中、厚层状含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等。岩石质量较好,节理、裂隙发育,岩溶、溶隙也较发育。深部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石为较坚硬稳定岩层,其工程地质性状较好,岩体稳固性好。2、矿体底板矿体底板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第一段(P1m1)由薄层硅质岩及硅质粉砂岩组成。岩石为较坚硬稳定岩层,其工程地质性状较好,岩体稳固性好。3、夹石夹石主要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大隆组并层(P2)的薄层硅质岩及炭质页岩,三叠系下统大冶组泥质灰岩段(T1d1)的含泥质条带灰岩及粘土岩等。2.5.2.4矿石加工选矿性能该矿产加工技术十分简单,矿石只需采用机械采掘,不需选矿,采用碎石机物理粉碎到需要的粒度即可。原生矿石爆破、开采机械破碎运输水泥厂该矿区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为生产加工水泥产品的原料,产品名称主要为石灰岩碎石,废矿渣用作回填路面或进入废料堆积场。依据矿山矿体自然特点,矿山可供选择的产品方案有:主要用于加工水泥产品的石灰岩碎石。2.5.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2.5.3.1水文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及水文概况矿区内最高标高为+298.6米,最低标高为+100米左右,相对高差198.6米,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其山体自然坡度最大40—50°,一般15—30°,最小5—10°。地形切割较浅。地形切割不深,呈岩溶地貌。冲沟较发育,沟底呈较为宽缓的“U”字形,山顶浑圆,沿山脊方向坡角小于30°。基岩裸露,植被不太发育,多为荒坡。矿区以李家尖山脉分水岭为界,发育一些南北向及北东—南西向的冲沟,矿区地表水可分别向北东、南西及南侧自然排泄,先汇集于山脚下,后排至南东侧蔡凹水库及南侧的水渠,最终排泄于长江。汇水面积为0.1平方公里,该区的汇水量与降雨量以及地表径流系数存在紧密联系。2.地下水类型及含水、隔水层特征(1)含水层①第四系人工堆积孔隙含水层分布于采场塘口东侧斜坡上。主要成分是块径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本含水层渗透性强,属透水不含水层,厚度约8-15m左右。②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潜水分布于矿区东侧。主要成分是块径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本含水层渗透性强,属透水不含水层,厚度小于15m。③裂隙岩溶含水岩组该层岩组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群(C2h)、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P1q)、上统龙潭组上部、上统下窑组厚~巨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及灰质灰岩、生物灰岩、,浅部溶蚀较强,为透水层,深部为矿区主要含水岩组,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中等。该层厚度为12.31-210m。④岩溶裂隙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底部薄层生物屑粉晶灰岩、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一段中的中厚层状灰岩,第二段薄层夹中厚层状微~粉晶灰岩,该含水岩组裂隙较发育,溶洞不发育,接受大气降补给,富水性较弱。该层厚度为25.5-150m。(2)隔水层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一段中的泥质灰岩,钙质页岩、二叠系上统大隆组中的硅质灰岩夹钙质页岩、硅质粘土岩,龙潭组、大隆组中的炭质页岩、粘土岩夹粉砂岩及煤层,志留系中统坟头组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等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厚度大于324.96米。3、地下水动态变化补给、排泄条件矿区范围内无地下水露头出露,自然排水条件较好。矿区出露的碳酸盐地层,岩溶地貌发育一般,地表局部可见到溶蚀沟、槽等。大气降雨为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进入含水层后渗入深部岩溶裂隙,岩溶水跟据含隔水层的分布和地形特点,矿区岩溶水总体是从中部向四周方向径流,岩溶水排泄于沟谷中。其流量受大气降雨强度的控制。地表水由高向低从中部向四周汇于沟谷中。矿山为露天开采,且采场开采最低标高为+160米。因地势较高。区域岩溶地下水不会对采区造成威胁。大气降水自然排泄条件较好,露采坑不会产生积水。总之,矿区地形地貌条件较简单,且为正地形,矿体形态较规则,产状分布较稳定,岩性较简单,最低开采标高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最终开采底盘宽度大,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2.5.3.2工程地质条件矿区地层可分为有五类工程地质岩组:1、软弱松散岩土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北角山脚坡地及垅岗地带,为残积层,层厚0.8m—6m,其岩性为棕红色粘土和亚粘土。有较好的可塑性和较强的延压性,该岩组结构松散,力学强度差,该岩组易形变。该岩组土石比约为4:1。2、软弱的煤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大隆组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粘土岩夹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厚度183-216米。该岩组层理发育,结构较松软,抗剪强度低,稳固性差,工程地质性状差。3、软~半坚硬的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由志留系中统坟头组和二叠系上统大隆组砂岩、泥质粉砂岩、硅质粘土、凝灰岩及砾屑灰岩等组成,厚度大于324.96米。岩性较杂,力学强度大小悬殊,软弱结构面较发育,工程地质性状较差。4、软弱~半坚硬的碳酸盐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由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一段薄层泥质灰岩夹页岩组成,厚30~40米,该岩组层理发育,含泥量高,软弱结构面发育,夹页岩软层,工程地质性状较差。5、坚硬~半坚硬碳酸盐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由石炭系中统黄龙群(C2h)块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P1q)中厚层、厚层状灰岩,炭质灰岩,生物灰岩,含炭质和燧石结核灰岩,二叠系上统下窑组中厚层、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二段中厚层状灰岩组成,厚度12.32—210米。该岩组节理裂隙虽较发育,但方解石等矿物充填紧密,结构较完整,抗风化能力较强,岩石较致密,坚硬,稳固性好,工程地质性状好。露天采场位于该岩组内。该层灰岩极限负荷载为100.0~200.0KN,抗压强度为51.0~101.9MPa。综上所述,矿区内以坚硬—半坚硬的工程地质岩类为主,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稳固程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地层岩性较简单,构造简单,地形地貌条件简单,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2.5.3.3环境地质条件在自然条件下,矿区内地表无厚大松散堆积物,无深长沟谷,山体不陡,一般不具备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未见悬岩、危岩、山体开裂和地裂缝,一般不会有发生大面积崩塌、滑坡的可能。由于最低开采标高高于当地地下水位标高,故不可能疏干地下水。主要存在环境地质问题为废渣、水土流失、边坡稳定性、水环境、爆破震动与爆破飞石、粉尘与噪声等。1、废渣位于矿区南侧斜坡地带的废渣堆积体,占地面积约为5275m2,呈凹陷状态,边坡坡度为30-60度左右,其堆放量约为900m3。该废渣堆坡体结构较松散,成分为碎块石夹少量粘土。废渣坡脚现未设置挡墙等拦护设施,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2、边坡稳定性随着矿山的开采,矿山将最终形成多级台阶。采场矿体主要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第二岩性段、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二段、第三段灰岩地层。区内地层总体走向北西310—340°,倾向南西220—250°,倾角35—72°。开采后,采场最终形成北西面、北东面、南东、南西面四面坡,采场南西面边坡倾向与矿层倾向相反,为反向岩质边坡,采场北西面南东面边坡倾向与矿层倾向相切,为切向岩质边坡,在正常情况下以上边坡均较稳定。仅北东向边坡为顺层边坡,存在一定的滑坡危险,且采场边坡上部由于风化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加之节理面的作用,岩石的完整性差,局部形成活石。而在未来矿山露采时,由于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爆破振动等人工活动,会使原本稳定性较差的边坡,在外营力作用下和雨水的冲刷下引发或加剧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3、水土流失矿区地表植被虽被破坏,但地面斜坡坡角较缓,不会产生大面积水土流失。4、水环境本区所采矿体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约+15.94米)以上,矿层为透水不含水层,且无有害组分,矿业活动不抽排地下水,不会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也不会对区域地下水均衡造成影响。5、爆破震动与爆破飞石、粉尘与噪声矿山开采为露天开采,矿山爆破对周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有二:一是爆破震动效应;二是爆破飞石。爆破震动危及矿山建筑物安全,爆破飞石主要危及人身安全。根据矿山目前的开采现状,矿山爆破前,应通过爆破试验取得合适的爆破参数,并合理确定爆破药量与工艺,避免爆破飞石、爆破粉尘对附近居民、生活造成影响。6、水土保持及土地复垦矿山生产期间会扰动、破坏地表部分植被,基岩裸露,水土流失加强,因此矿山在开采期间及采矿闭坑后,必须采取一系列植被恢复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矿山环境,及时做好植被、复垦等工作,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减少水土流失损失。未来矿区存在环境问题,主要有开采时产生的噪声、爆破震动、飞石、粉尘、三废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都有可能对附近地方和作业人员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7、地壳稳定性评价据湖北省地震史料汇考提供的资料,武穴地区历史上未见强震震中的分布,虽周围地区所发生的地震有时波及本区,但未出现振动破坏和地面破坏等地震效应。能影响本区的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英山—罗田断块掀升区,其中震级M>4.75级的地震大多发生在麻城—团风断裂两侧及其与广济断裂的交汇部位。从记录的地震活动强度和频数分析,本区历史上无中、强地震发生,但弱震、小震却较频繁,同时,周边活动性断裂引发的中小地震常波及本区。区域资料显示:襄樊~广济断裂带是自北西向南东斜切我省并分隔秦岭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规模宏大的具有多期活动性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北北东向团风~麻城断裂带也具有多期活动性。依据历史记载,本区及邻区近年来微震频繁,尤其是在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罗田县、蕲春县、浠水县、鄂州市境内,自七十年代初至今曾先后发生过不少于10次地震,地震级别一般为1.4~2.9M。本区及附近强震资料见表2-2。本区周边地区强震记载表表2-2地震时间震级(M)地震位置1336年4.75黄梅县1433年4.75浠水县1634年3月5.25~6团风县总路咀1640年9月4.75~5.5黄州区~鄂州市1913年2月5.0麻城市1932年4月6.0麻城市2005年2月14日3.6蕲春县2005年11月26日5.7江西九江~瑞昌2011年9月10日4.6江西九江~瑞昌~湖北黄石阳新县交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区南东侧的江西九江~瑞昌间,于2005年11月26日上午8时49分37秒发生了5.7级中强地震。在此次地震中,湖北武穴、黄梅、通山、阳新等市县震感强烈,并有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尽管如此,由于湖北的地震带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及麻城、黄冈一带,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均很小,所以地震对本区的影响较小。矿区所在的大区域自近期以来,表现为强度和幅度均不大的升降运动。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降值水平加速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综上所述,矿区环境地质条件中等。2.5.3.4开采技术条件总体评价矿床开采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即高于地下水面及地表水体,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补给源,地下水排泄通畅,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工程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环境地质中等类型,故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总的属中等矿床(Ⅱ-2类型)。由于没有开展专门水、工、环地质工作,这种划分只是初步的,仅供参考。鉴于地质特征的复杂性,只有通过今后专门的地质调查工作才能科学地确定。第三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3.1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3.1.1工业指标由于对建筑用碎石矿储量主管部门没有颁发专门的勘查规范,因此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工业指标参照国土资源部2002年发布的《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中的要求确定,而碎石质量方面的指标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1994年联合发布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规定的建筑石料技术等级指标确定。依据这两个规范确定的工业指标如表3—1。表3—1建筑用碎石矿工业指标表岩石类别碎石等级饱和极限抗压强度(Mpa)最终底最小盘宽度(m)最低可采标高(m)剥采比可采厚度(m)夹石剔除厚度(m)最终边坡角(度)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碳酸盐岩1≥100≥40+1600.9:14255280~100360~80430~60注:安全距离≥300米3.1.2矿产资源/储量1.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该矿床属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状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出,倾角较缓;以地层等高线和矿权界线作为矿体边界;没有实施浅井、槽探等山地工程和钻孔等深部工程,没有形成垂直勘查剖面,只是进行了地质调查,采用平行和不平行剖面法估算矿体资源储量。资源储量估算以剖面为基础,结合矿块长度估算矿体矿石体积及矿石量。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本次资源储量估算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各拐点坐标(1980西安坐标系)为:1、3308965.00,39353988.002、3309333.00,39354355.003、3308787.00,39354629.004、3308549.00,39354227.005、3308612.00,39354123.00范围面积约0.2768km2。开采标高+298.6米至+160米。3.经评审备案的各类型地质资源储量根据《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地质普查报告》评审意见书,该矿累计查明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资源储量为2338.19万吨;其中消耗(122b)储量为59.72万吨,普查区内保有资源储量为2278.47万吨,其中边坡上保有122b基础储量为1750.01万吨,边坡下压覆333资源量为528.46万吨。4.设计基础储量、设计利用储量及可采储量(1)设计基础储量矿山需重新申请变更生产规模及到期续证,结合2016年4月提交的《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地质普查报告》,本次设计将针对该《普查报告》中提供的边坡面上保有资源储量作为本次的设计利用储量。因此设计该矿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保有基础储量1750.01万吨。(2)设计利用储量据此本次开发利用方案中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坡面上保有资源储量为1750.01万吨,作为此次开发设计的利用储量。(3)可采储量采用分台阶计算资源储量,全矿可采储量见下表3-2:表3-2全矿分台阶储量估算表类别台阶标高(m)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平均面积(m2)高度(m)体积(m3)体重可采储量(吨)石石量+298.6-+280m7569.718.61407962.70380150+280-+268m22104122652482.70716170+268-+256m29981.5123597782.70971401+256-+244m41012124921442.701328789+244-+232m53708126444962.701740139+232-+220m58933127071962.701909429+220-+208m55326126639122.701792562+208+196m60093127211162.701947013+196-+184m50626126075122.701640282+184+172m44600125352002.701445040+172-+160m40659124879082.701317352合计15188327围岩剥离量+280-+268m496125952+268-+256m1398.51216782+256-+244m19981223976+244-+232m29711235652+232-+220m3487.51241850+220-+208m42931251516+208+196m4381.51252578+196-+184m43131251756+184+172m4198.51250382+172-+160m4096.51249158合计379603可采储量1518.83万吨86.79%边坡损失163.54万吨13.21%利用储量1750.01万吨围岩剥离量37.96万立方米由该计算表可知,全矿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设计利用储量1750.01万吨,设计可采储量1518.83万吨,边坡损231.18万吨,设计回采率86.79%,损失率13.21%。围岩剥离量37.96万立方米。矿山资源设计基础储量、设计利用储量及可采储量见表3-3:表3-3设计基础储量、设计利用储量及可采储量表种类资源储量保有储量(122b)设计利用储量可采储量(万吨)(%)(万吨)(%)(万吨)(%)建筑石料用石灰岩1750.01100%1750.01100%1518.8386.79%3.1.3共、伴生矿产情况本矿山为单一的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除此之外未见其他共、伴生矿。3.1.4对地质勘探报告的评述由湖北安盈地质勘查评估有限公司编制的《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地质普查报告》对矿区及外围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矿体空间分布形态、范围、矿石矿物组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矿区开采技术条件作了详细的阐述。3.1.5野外地质及测量工作1.本次野外勘查是在前人矿区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矿体的出露情况、矿石特征、开采条件、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实地踏勘,对划定矿界范围内的矿体进行了追索勾绘。2.工程测量:本次野外测量工作主要是采用全站仪对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开采现状进行测量。3.1.6质量评述1.1:2000地质图修测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定点,以顺层追索法为主要工作方法,对武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拟采矿界范围内的矿体进行了追索圈定;对矿区水、工、环进行了踏勘调查。质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2.开采现状测量工作是根据国家测绘总局、国家地质总局1985年制订的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进行的,1:2000地形图采用湖北省鄂东南地质大队测量成果。坐标系统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开采现状测量工作质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3.该《普查报告》对矿山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圈定了采空区,采用水平断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方法较适合,估算参数的确定及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较为合理,资源储量计算较准确。计算出的矿石资源储量的地质工作方法与程度以及工作的质量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能够满足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写。4.该《普查报告》存在以下问题需留待进一步地质工作加以解决:工作程度低,没有开展专门的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因矿山开采时间较长,开采台账不完善等。有待今后加强该方面的工作。3.2主要建设方案确定3.2.1开采方案3.2.1.1矿床的开采方式矿床开采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即高于地下水面及地表水体,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补给源,地下水排泄通畅,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环境地质方面为中等类型,故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总的属中等矿床(Ⅱ-2类型)。矿体出露地表,矿体最低赋存标高为+160米,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15.94米),综合以上多项技术条件,矿山适合露天开采。3.2.1.2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1、矿山范围湖北省武穴市李家尖矿区荞麦塘矿段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地质普查报告因扩大矿区范围、矿权变动及生产规模进行调整,按照《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土资规〔2013〕2号)相关规定,依据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对矿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该矿特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的延续工作,调整后的生产规模由拟定为80吨/年。矿山地表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各拐点西安1980坐标为:1、3308965.00,39353988.002、3309333.00,39354355.003、3308787.00,39354629.004、3308549.00,39354227.005、3308612.00,39354123.00范围面积约0.2768km2。开采标高+298.6米至+160米。。2、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主要是根据矿体赋存情况,既要尽可能的将可采矿体采出,又要受剥采比大小的控制,其实质是经济合理剥采比的确定,为此,露天开采境界的主要原则就是使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本矿山大部分矿体表土已剥离,基岩裸露,矿体上部需要剥离的浮土较少,因此,本矿山地表剥采表土量极少,可临时排放到排渣场,或用于平整矿山公路和回填矿区台阶裸露的基岩,或用于矿山复垦。但该矿山在开采三叠系大冶组第二、第三段灰岩矿层时,尚有一定的围岩剥离,势必对剥采比有一定影响。此外,确定露天开采境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须保证其最终境界上边坡线不能超过规定的矿区范围。根据矿山的开采技术条件,经济合理性。确定本矿山开采境界的原则主要是:(1)最终境界上边坡线不能超过矿政部门核准的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的矿区范围。(2)矿政部门划定了矿区范围最低标高为+160m,因此,矿山只宜开采矿区内+160m以上已查明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体部分。(3)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普查报告》中储量计算已扣除了表土,表土之下全采区皆为石灰岩矿石,其剥离量较少,剥采比根据工业指标要求不能大于0.9:1。但该矿山在开采三叠系大冶组第二、第三段灰岩矿层时,有一定的围岩剥离(夹层),其剥离量37.96万立方米,剥采比为0.067:1。因此,该矿剥采比不必考虑。(4)在矿区南东边有大片建筑物在爆破安全距离300m以内,根据国家安监总局39号令要求,必须保证300m的安全距离,为此,南东边的开采境界线必往北西方向移。以达到不影响安全距离为原则。(4)本矿山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稳固,故采场边坡可取68°。根据本方案拟定的采场工作邦边坡相关参数,最终确定该矿露天开采境界主要参数如下::1、开采最高标高:+298.6m;2、开采最低标高:+160m;3、开采高差:138.6m;4、地表开采边界最大高程:+235m;5、地表开采边界最低高程:+160m;6、采场底盘尺寸:395m×130m;7、最小工作平台宽度20m;8、最终分层高度:12m;9、清扫平台宽度:6m;10、安全平台宽度:4m;11、工作台阶坡面角:68°;12、最终边坡角54°左右。。3.2.1.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1、建设规模结合矿山目前的生产实际能力及矿山现有的建设条件等,调整后矿山生产规模拟定为80万吨/年。矿山实行间断工作制,每天1班,每班8小时工作制,年工作天数为280天。矿山服务年限 a=(Q1×α)/A=19.83年式中:a——矿山矿服务年限(年) Q1——设计利用储量(万吨),Q1=1750.01万吨 α——设计回采率(%),α=86.79%,A——年生规模,A=80万吨/年综上,矿山服务年限约为19.83年,因此将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生产能力为80万吨/年,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符合市场需求,安全也有保证。2、产品方案该矿山仅一种矿石产品(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最终产品为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碎石。3、“三率指标”汇总设计矿山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资源利用率为86.79%,设计损失率13.21%为边坡损失,不计边坡损失的情况下开采回采率100%,碎石加工无选矿工艺及选矿指标,矿石开采加工过程中无杂石混入,采矿贫化率为0%,见矿山开采技术指标汇总表(表3-4)。表3-4矿山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开采技术指标汇总表序号名称指标备注1资源利用率86.79%2设计损失率13.21%边坡损失3回采率100%不计边坡损失4回采率86.79%含边坡损失5选矿回收率无选矿工艺流程6贫化率0%3.2.1.3开拓运输方案1、开拓运输方案的影响因素矿区为丘陵地带,矿体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矿山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故适合采用公路运输、公路-溜槽联合开拓、溜槽开拓等多种开拓方式开拓。2、开拓运输方案的确定根据本矿山的地形地质条件、矿体的赋存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矿区可供采用的开拓方式有公路运输开拓、溜槽联合开拓、公路-溜槽联合开拓三种方案。对以上三种开拓方案比较如下:表3-5开拓方案比较表比较内容公路运输公路-溜槽联合开拓溜槽开拓技术可行可行坡度过缓,不可行坡度过缓,不可行生产能力大提升坡度大基建工程量大工期较短生产经营成本高初期投资较小施工难度较小根据以上对比,结合本矿山已生产多年,形成了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的开拓系统模式,重新选择新的开拓方案既不经济,也不合理,本方案沿用矿山现有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的开拓方式。设计采用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有利于生产能力的调节。3、开拓工程布置矿区内最高标高为+298.6米,最低标高为+100米左右,相对高差198.6米,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山体坡度一般15—30度。地形切割较浅。矿区南侧3公里处为长江,平均水位约+15.94米,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山采用露天台阶开采,台阶高度12m,最终设+280m、+268m、+256m、+244m、+232m、+220m、+208m、+196m、+184m、+172m、+160m共11层终了台阶;分别由上山公路到达各开采台阶。矿山经多年开采,在原采区已形成一个较大的多级采石场(坑),开采层位主要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第二岩性段(P1m2)生物碎屑灰岩。采场开采范围约73236平方米,底部平台标高120m左右,边坡最高标高218m,边坡角40-75°,最大边坡高差为98米。采场从南东向北西推进,已形成了一级高陡边坡。本设计选取工作分层高度为12m、工作台阶坡面角68°、最小工作平台宽度取20m。采矿采用自上而下剥离、爆破、装运的作业方式。该矿已开采多年,在该矿原采区已形成了一定的运输系统,有一条进矿公路与工业场地连通,从该工业场地西侧进矿公路往南延伸,经该矿南东侧转南西侧折返式上山修一条上山开拓运输公路与一采区标高+280m境界边削顶平台相连,通过这条公路分别与该采区其他各装运平台相接,形成该采区的开拓运输系统,公路长约1680米;另外,从该矿上部北东侧原有公路往北延伸,在充分利用原有公路的基础上建一条上山公路与该采区上部北东侧标高+220m境界边开采平台相连,通过这条公路分别与该采区上部其他各装运平台相接。其新增公路长约480米;公路全长共2160米。本矿山为大型露天矿,其矿山简易公路可按矿山三级道路标准设计施工。3.2.2厂址方案矿山为在采多年的老矿山,目前矿山矿区总平面布置已形成。矿山生产系统为:凿岩、爆破、矿山机械搬运(降尘)、破碎(降尘)、成品铲装(降尘)矿区的北东侧南端进矿公路东边设有工业场地,场地内设有破碎及筛分系统,在工业场地南边设有空压机房,西边建有简易机修房、备品库房和变配电房。在矿区工业场地的西边进矿公路西侧设有生活及办公区,设有职工宿舍、食堂、办公室。在该矿区北西侧标高+291m山梁上建造一座200m3的混凝土水池,作为生产用水,主要用于凿岩、洒水、除尘。因该矿周边未见可用水源,矿山可在该矿南西边约130m山沟中标高+160m处建设一拦水坝蓄水,在该处安装一台150QJ20-126/21型潜水泵,用Φ80cm钢管将源水输送至高位水池储存。用Φ80cm钢管将水塘水输送至水池,用于该矿各作业面凿岩、洒水、除尘及消防。在矿区北东侧工业场地西侧进矿公路往东延伸,沿该矿区南东侧建折返式上山修一条上山公路,与标高+280m削顶平台及今后其他各生产水平连接;另从该矿下部北东边一原有公路引出,在尽可能利用原有公路基础上建一条上山公路与该该矿下部标高+220m开采平台及下部其他各生产水平连接。用于该矿山矿石、设备、材料运输。产品外运由外部客户运输。爆破器材由当地公安部门的审批,与当地民爆公司签订了协议,当地民爆部门进行爆破作业,矿山不另设炸药库。3.2.3防治水方案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该矿山位于一山坡地形,北西高,南东低,在矿区北西侧上部雨水季节有境外坡面水进入采场,必须建地条长约420米截水沟阻截,其他部位大多有开拓公路屏蔽,在境界外大都无地表坡面水进入采场。该矿山积水主要为开采境界内承接水,矿山最低开采标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因此,采坑降水一般可采用自然排水方式排出。截排水沟断面为梯形,上宽600mm,下宽400mm,深400mm,边坡1:0.2,纵坡不小于1%。图4-1截排水沟断面示意图3.3矿床开采3.3.1首采区及初始开段沟位置3.3.1.1首采区选择矿山采用中深孔爆破、台阶开采、汽车运输开拓,开采顺序由上而下,确定了采区顶部区域作为首采区。原采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