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精)_第1页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精)_第2页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精)_第3页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精)_第4页
河北大学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能源利用的三个阶段1)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木柴(柴薪)时代。2)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的煤炭时代。3)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石油时代:各国对能源(石油)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当前,大国能源争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六大区域:1、波斯湾:核心地带。星条旗阴影下的中东2,拉丁美洲:大后方3,里海与中亚:新基地4,非洲中部:拓荒区5,俄罗斯的诱惑6,南北两极“处女地”发达国家石油措施1是推广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费。2替代能源减少依赖。3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加大石油储备数量。4建立海外石油开采基地,拓展多种石油进口渠道。中国能源问题的主要表现1,能源资源约束明显,人均资源量低。2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低。3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中国石油的安全战略思考1,“开源节流”2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3保卫海上通道安全4制定石油战略储备5,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6与石油进口国和国际能源组织合作中国的能源形势与对策中国石油发展史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是石油严重短缺阶段;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自己自足阶段;90年代初以来再次出现短缺。当前中国总的能源形势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供需矛盾突出。2、能源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3、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过多的使用煤炭会有一系列负面影响:1.过量开采会造成环境的破坏2.煤炭燃烧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解决我国当前面对的能源问题:1、节约优先,效率为本。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2、有序发展煤炭,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3、当前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1)是国内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2)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进口石油难度加大。3)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薄弱,过分依赖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油运安全问题突出。4)石油储备体系刚刚起步,石油安全脆弱。】中国的石油战略1、适当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2、加大海外石油基地的投资和生产,使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3、制定石油储备战略:手里有油,心中不愁。4、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5、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保卫海上通道安全,同时打造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6、跳出马六甲游戏圈,开辟新的石油进口通道。7、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策略,改善需求结构与进口依赖度。思考题能源问题能源问题: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供需矛盾突出;分布不均,开发难度大;能源技术落后,利用率低;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压力大;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储备体制不健全。低碳关键:节约优化,效率为本——产业结构节能意识;有序发展煤炭,努力实现低碳化生产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1.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带来的后果及应对特点:(1)能源资源约束明显,人均资源量低;(2)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低;(3)能源结构不合理。后果:我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最大。随着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除煤炭消费下降之外,其他能源种类均有所增长,其中以石油增长为最快,天然气最慢。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但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对:①加强各领域的节能。建立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效目标;采用辅助政策,发展节能产业;使产业结构向低能耗方向转变;在产业发展政策中强化节能概念,将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标,落实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工程设计、验收指标体系中。②向可持续方向引导能源需求。节能是消费行为和结构的重大改变,必须动员全社会节能。要在强化公众节能意识方面有所突破,鼓励社会合理的消费选择。③建立提高能效的激励机制。我国应完善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的节能行为。④健全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节能管理机构并使其只能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⑤节能降耗融入各个行业。工业是耗能大户,并且其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水平呈反相关。工业上鼓励技术改进、鼓励最佳可行技术和最有经验推广是关键,同时必须把降低能耗融入到研究开发之中。⑥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条件,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开发前景广阔。中国石油四大问题及对策:供需矛盾突出,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进口难度增大;海上通道(依赖海运,问题突出,马六甲、索马里;进口油90%由外国船队运输);控制弱;石油储备体系刚起步,石油安全脆弱。对策:节流——节能降耗,节约优先;改善供需结构(公共交通)。开源——适当增加国内石油产量,开发新能源,石油进口多元化。2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1)“开源节流”。在“开源”方面,要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增加后备储量和产量,努力提高自给率,是保障我国石油乃至经济安全的基本方针。在“节流”方面,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能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消费模式,不仅是解决我国石油供需缺口的有效方式,也是保障我国石油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2)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我国多元化的海外石油供应体系。在“走出去”之外,“引进来”战略也正日益发挥着对我国石油供应的保障功能。一些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参与我国多个炼化项目建设,而我国在让出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稳定的资源供应。特别是金融危机为我国获得更多海外石油资源供应提供了良好契机。(3)保卫海上通道安全。石油运送批量大、运输距离长,使得海上运输成为必需的途径。油轮运输方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灵活度大等优点,但几个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受到诸如大国的军事威慑、日益猖獗的海盗威胁等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4)制定石油战略储备。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面作用,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5)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国际上石油定价体系是由期货市场主导的石油定价体系。一是建立期货市场。实施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只有打破垄断,石油市场形成多主体竞争格局,取消目前石油定价机,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才能使企业对于价格日趋敏感,石油期货才能得到发展。二是建立配套市场。如中石化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化和上海久连集团共同组建上海石油交易市场,开展中远期石油产品现货交易。(6)与石油进口国和国际能源组织合作。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年初,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立的“能源合作国家间专门工作组”,还确定并且启动了成员国在能源、油气等方面的具体示范性合作项目。加强上合组织多边能源合作符合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3、中国能源威胁论1、从现在事实来看,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能源问题。首先是由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并具有特殊的能源结构所决定的。其次,中国虽然是能源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最后,中国也不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2、从未来看,中国绝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造成威胁。首先,我们国内能源供给的潜力很大。其次,我国节能降耗潜力大。中国能源威胁论没有根据,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加强石油安全是中国的正当权利。台湾问题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地理构造上说,台湾位于中国的大陆架上。其次,从民族构成上看,台湾人和大陆人拥有共同的祖先。第三,中国最早发现台湾并对其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第四,从法律依据看,国际文件有过明文规定。第五,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由来:(1)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那场内战以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而结束。国民党在台湾不承认失败,叫喊反攻大陆,才继续打“中华民国”旗帜。事实证明他们无法反攻大陆,因而“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台湾早已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了。(2)美国干涉是台湾问题产生和久拖不决的外部原因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的,纯属中国内政问题。造成台湾问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它涉及中、美、台两国三方关系。外国干涉是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外部原因,特别是美国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由于美国的插手,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美国先是帮助蒋介石打内战,长期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继续干涉中国内政,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从而使国民党能够“偏安”台湾,进而造成海峡两岸长期的紧张对峙和隔绝。(3)台独势力的发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近半个世纪。1945年,根据中、美、英、苏联签署的有关国际协定,台湾重新归于中国版图和主权管辖之下。但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后,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蒋介石再次把个人私利公然放在全国人民利益上面,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还有重要因素是外国势力(美国、日本等)介入。两岸关系现状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有哪些?当前两岸关系:高层互访频繁(陈菊的“破冰之旅”);两岸共识——“先经后政,先易后难,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初步形成和平稳定、良性互动的局面;2008年以来,事关两岸和平发展局势的2件大事(大三通、ECFA生效)障碍:美国、日本等国“以台制华”的政策;台湾普遍民众中国意识、民族意识淡化;台独分子的干扰;两岸之间的差距(经济差距,政治——多党协商与民主政治)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与主张是什么?(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5)在《反分裂国家法》中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反分裂国家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14日通过。2005年3月4日,根据台湾岛内活动日益猖獗的台独势力,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台湾问题前途展望自2005年“胡四点”出台,中国实施新的对台政策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台独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有力遏止,大陆重新取得了对台问题的主动权。首先,连战、宋楚愈相继访问大陆,两岸紧张局势缓和。其次,两岸民间和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最后,中美达成反“台独”共识。信心:两岸一定能统一;耐心:交流,争取台湾民意支持。核问题朝鲜半岛的局势对中国的影响:朝鲜拥有核的原因,如何看六方会谈?朝鲜拥有核的原因:突破战略安全困境的需要——周邻、美、朝韩差距;打“核”牌,作为进行交换的筹码——国际援助,美安全保障;对内鼓舞民心,增强民族凝聚力。(1)“打核牌”,作为进行交换的筹码。外交解决半岛问题是唯一方式。在谈判的过程中,各方都要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特别是朝鲜,要在安全保障、能源补偿和投资等方面获得满意的条件,便通过不停地向国际社会施压,表示其拥有威胁到半岛安全甚至可以打到日本的核弹,这是谈判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2)“拥核战略”保障国家生存与安全。国家安保上,朝鲜由“打核牌”向“拥核战略”转变,以此保障国家生存安全。东北亚战略格局严重失衡,朝韩间差距不断扩大,美国对朝鲜采取敌视政策。在意识形态上,美国是敌视社会主义的,而这对于一个纯粹的和强硬的社会主义政权更是不能接受的。在历史上,美国是参与了朝鲜战争的,它的现实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突出决定了它不能和朝鲜和平共处。在地缘政治上,美国人是最善于挑起矛盾然后从中渔利的。(3)国内:民族自豪接班人顺利接管国家政权。1994年7月金日成逝世后,金正日接管党政军领导大权,成为最高领导人。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逝世后,金正恩接管党政军领导大权。美国为何没能阻止朝鲜迈进核门槛?外交上——美国不打算对朝鲜妥协;制裁上——无“财”可制;战争上——面临多方面困境(战略困境——重点在中东,朝鲜只是介入;力量困境——朝鲜奉行“先军政治”;地缘政治困境;核污染的担忧)如何看六方会谈:①六方会谈是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2003年8月,中国在北京举行有中国、朝鲜、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参加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确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截至2008年6月,六方会谈已进行到第6轮。②六方会谈的目的是解决朝鲜核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会谈中表现一个主动的态度,一是因为有核武器的朝鲜半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安有坏的影响。朝鲜核危机没有解决的话,美国可能会对朝鲜用军事行为。二是因为北京希望表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亚洲有一个稳定的影响。中国在伊朗的国家利益:石油利益;经贸利益(中东第一大贸易伙伴);政治与安全利益。伊朗的核态度、发展核原因及伊核实质。伊朗的核态度:面对制裁伊朗的态度强硬:拒绝接受安理会决议;继续推进核计划;频繁军事演习,为和平利用核能积极辩护;严禁国际社会对其核工程进行核查。伊朗坚持发展核技术其态度强硬的原因:1、受历史悠久的大国情结作用,举国上下普遍支持发展核技术。2、应对地区安全威胁,防范美国和以色列的需要。3、根据现有国际防扩散机制,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4、扼守世界油库的大门,拥有抗衡的本钱。5、从现实的角度看,当前形势是伊朗玩核牌的有利时机。6、英法德等欧盟国家、俄罗斯和中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并不完全支持美国的强硬立场,也使伊朗有机可乘。发展核原因:①美国作为伊朗的主要安全威胁,伊朗需发展核武器应对;②伊朗发展核武器是对付死敌以色列的杀手锏;③印度和巴基斯坦成功的先例,促使伊朗发展核武器;④萨达姆倒台与利比亚模式成为前车之鉴,伊朗需发展核武器;⑤伊朗玩牌有利时机:和平利用核能,有法理优势。伊朗核问题的实质(在伊朗核问题上,美、伊各自的立场和动机是什么?):伊朗核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国际防核扩散争端问题,伊朗坚持核开发,有秘密发展核武器的重大嫌疑,从而造成核武器扩散,威胁到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一定要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事实上并非如此。伊朗核问题实质上是伊朗国家利益与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的严重冲突。美国之所以在伊朗核问题上步步紧逼是因为:第一,借机削弱伊朗,构建立“中东新秩序”。第二,通过伊朗核问题打压伊朗现政权,以压促变,竭力把伊朗这个中东仇美反美的国家纳入自己的政治价值体系。第三,丰富的油气,重要的地缘。从能源战略考虑,控制伊朗的石油。如何看待无核世界?国际核扩散为何屡禁不止?美国的核霸权战略没有实质性改变,美国追求军事优势,最大制约其他国家是影响世界无核化的主要障碍。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全球即时打击系统可以不完全依赖核武器,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的“全球快速打击武器”威力和打击精度足以大大降低美国对核武器的依赖。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军事力量,只能依赖核武器。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无政府状态是造成无核世界的根源。没有核武器的萨达姆终被美军推翻。“北约”灭掉放弃核武器计划的卡扎菲,主要原因是利比亚放弃核武器与欧美大国握手言和。2011年3月朝鲜在利比亚遭到空袭后发表声明,西方打击卡扎菲,表明朝鲜当年发展核武器是“明智的选择”。“没有核牙齿,咬不住进攻的敌人!”这些都使无核世界梦难圆。如何有效防止核扩散?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成为国际议程中的热点问题。2010年5月28日,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会议通过最后文件,就推进核裁军、防扩散、和平利用核能以及建立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确认的五个核武器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和法国)承诺加快努力以推动核裁军进程取得切实进展。呼吁印度、以色列和巴基斯坦三个非缔约国立即无条件签署这一条约。2010年4月,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正式签署有关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以替代2009年12月到期的旧条约。2010年10月15日,俄罗斯和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削减战略武器决议草案,该草案基于俄美签署的削减战略性武器新条约。目前有如下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NTBT1996、《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1970、《反弹道导弹条约》ABM和《中导条约》INFT。还有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中日关系如何看待中日矛盾焦点的转移(从历史认知转移到战略利益)?(1)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中日双方自古一衣带水,但双方自古以来纷争不断,中日两国两千年的关系史可以看作是中日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而由此决定两国在东亚竞争结果的历史。近一个时期以来,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日趋强硬,在历史认识、台湾、安全、领土、经援等问题上不断触犯两国共识和中国利益,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2)中日两国的矛盾。历史问题不是中日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日本为了达到其经济发展的目的依托先进的军事装备在东亚地区大肆的发动侵略,以掠夺资源和土地。在其侵略的近一百年的时间中,日本对亚洲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已成为了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疮疤,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使其不愿意承认罪恶。历史问题随之成为了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政治问题。(3)中日两国上层建筑、国家战略之间的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泡沫的破裂引起了日本政坛的不稳定。在上层建筑中,日本对华的态度越来越不理性。企图用这种强硬的态度迎合日本国内部分民众的支持。无论东海油气田的问题,或者是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上层建筑一次次的伤害着中日之间的长远利益。纵观日本近些年来对中国的所有行为,无不在施行“步步为营”的策略,看似稳扎稳打,其实是上层建筑战略目标,长远利益等方面的缺失。(4)资源的矛盾将成为中日之间最大的矛盾。东海油气田问题之所以日渐凸显成为中日关系的最主要话题,这与中日的能源局势密切相关。中国并非资源的富有国,中国的经济需要发展;日本国内的资源严重匮乏,日本的资源同样需要发展。据统计,目前,中日两国分别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的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无论是日本对中俄两国石油贸易的插手,还是日本对中国固有领土的无礼见解,这些都是日本与中国在进行资源的争夺。这些无不在向我们表明,作为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在资源的争夺上尤为激烈,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中日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及由来:中国最先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中国对钓鱼岛进行了长期管辖;中外地图标绘钓鱼岛属于中国;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有国际法可以依据。由来:日本窃取钓鱼岛,美日私相授受。中日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历史问题:日本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侵华战争,历史问题上的不良表现;中日间台湾问题依然存在;中日间钓鱼岛问题。日本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表现:政治人物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编写并使用歪曲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挑战和平宪法;推卸战争责任,拒绝民间索要战争赔偿;钓鱼岛问题。原因:国际因素——美国出于战略因素放弃了对日本的责任追究,并部分保留天皇制、美国对日本的整肃既不完全又不彻底;日本因素——日本文化(独特生死观),历史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恢复日本政治大国地位的需要、新生代政治家产生谢罪疲劳症。正确看待和把握中日关系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两国经过“强弱型”关系、“弱强型”关系正向“强强型”关系发展,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共存。中日经济合作基础:广泛而密切的经济合作;两国领导层的政治意志;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及地区问题。中日相互疑惧:中国警惕日本的军事动向;日本有中国威胁论。不利因素:当前是双方关系的调期;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民众情感基础薄弱;存在一些棘手问题;日本政局一年一个首相易有右翼势力;美国因素的影响。理性对待,谨慎乐观(合作+防范)为什么说钓鱼岛主权之争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钓鱼岛价值所在:潜在的军事价值:日本地形狭窄,极易受各方空中、海上袭击。日本诸多军事专家认为,钓鱼岛适合建立雷达阵地、导弹基地和潜艇基地。一旦日本控制钓鱼岛,就可将其防卫范围、军事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将对亚太地区国家构成现实威胁。战略价值:钓鱼岛身处中、日两国间的冲绳海槽。在大陆架划分上,中国和日本是相向而不共架的大陆架,由冲绳海槽分隔,一旦日本占据钓鱼岛,中、日两国就变成相向而共架的大陆架,中国将丢失大量海洋管辖区。经济价值:196年6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结论: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此外,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大批鱼群,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钓鱼岛还有很多珍贵药材。国家领土完整的维护: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国家综合实力:中日两国综合国力决定了双方不会轻易向对方屈服。综合国力可分为外交力量、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三部分。外交力量:日本在美国支持下非法控制钓鱼岛列岛,而中国外交力量也不可小觑,历来与朝鲜,古巴,委内瑞拉,巴基斯坦,俄罗斯,缅甸,意大利澳大利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交好,中日两国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钓鱼岛冲突关系到亚太地区的稳定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军事力量:中国海军现编有23万人,其中包括海军航空兵2.万5人,海军岸防部队2.万5人,海军陆战队4万人。海军约有30余0艘主力舰艇,55艘0战斗艇,150-艘2辅0助0船。海军航空兵编成10个航空师,还有约10架0直升机。岸防部队拥有50-座8岸0对舰导弹发射装置,200-门3火0炮0及500-门7高0炮0。中国海军已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岸上实施攻防作战和战略袭击能力,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作战。经济方面:201年210月9号,摩根大通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在10月到12月的第四个季度内,中国对日本旅游人数将下滑70%,而日本对中国的旅游人数也将下滑30%;日本对中国汽车出口将急剧下滑70%;中日钓鱼岛争端将导致日本经济在第四季度下滑0.8!%钓鱼岛争端使日本各企业在中国的营销额急剧下降,日本对中国的策略因此有所顾忌。所以,钓鱼岛的主权之争将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作为青年人,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要学会理性爱国,不对国民造成伤害。你认为中日钓鱼岛、东海问题该如何解决?以国际法为依据,以协商谈判为主要手段,以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力量为依托,三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妥善解决东海、钓鱼岛问题。地缘关系如何看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特点所谓地缘政治是以研究地理空间为背景来审视世界政治格局及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1)从初始意义上的政治地理条件来说,中国面临的客观条件并不乐观。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与8个国家隔海相望,并与其中相当一部分国家存在领土纠纷或者历史恩怨。这些众多邻国的国内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既包括俄、印这样的大国,也包括不丹、文莱这样的微型小国;既存在日本这样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称得上一流的“富邻”,也有许多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社会状况很不稳定的弱国,甚至还有像朝鲜、阿富汗、缅甸、巴基斯坦这样受到西方大国关注和干涉的所谓“问题国家”。除了“物质”意义上的千差万别,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也加剧了东亚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总之,如果与美国“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邻”的优越地缘政治条件相比较,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使中国维护本土安全的成本较高(2)由国家发展带来的。中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崛起历程也处在一个敏感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可以称为“将起未起”,即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还没有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普遍接受。在“将起未起”阶段,中国将持续感受到权力变化和心理变化带来的反弹压力。尤其是来自周边的压力,更迫切地要求中国审慎和明智地进行处理。“中国崛起”的长远图景给东亚地缘政治地图带来变化。以前的东亚地缘政治平衡是建立在中国大而弱基础上的。原先有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俯视”的。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视角也由“俯视”变为“平视”,未来还有可能变成“仰视”。这将带来一个非常痛苦的心理调整过程。在外部世界关于中国的四种视角中,“中国机遇论”影响不大,“中国崩溃论”已经破产,“中国威胁论”花样翻新,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责任论”可能成为中国外部舆论环境的主要论调。这意味着中国对周边事态很大程度上不能再保持距离,尤其是在各种非传统议题、特别是气候问题上中国面对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处理好周边关系,特别要优先处理好与日、俄、印三大国的关系。在南沙问题上的困境:东南亚国家结盟,联合抗中;美日印等大国插手,暗中支持周边国家;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的限制;中缺乏对争议岛礁的实际控制。南海属于中国:汉史书即对南海诸岛有记载;元将南沙群岛划入海南岛;明郑和下西洋途径南沙、西沙中国在南海面临的困境及应对困境:(1)领土问题对于中国,南海问题的核心是南沙群岛的岛礁归属和海洋划界争端。在南沙的岛礁争议中,有43个中国宣称主权的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实际控制,其中越南控制了29个岛礁,菲律宾9个岛礁。马来西亚5个岛礁。中国台湾控制了南沙群岛最大的岛礁——太平洋岛,而中国大陆有效控制的岛礁只有11个。在海洋划界争议上,中国认为,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其主张或要求均不同程度侵入了中国海疆线内。(2)资源问题南海的油气资源,是中国近年加强认定南海“核心利益”的重要原因。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集聚中心之一,其中南沙海域就有约41万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约为35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8万到10万亿立方米,整个南沙海域蕴藏的油气资源至少值1万亿美元。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在积极开发南海地区的油气资源,这使得南海争端变得激烈。对策:(1)要放弃坚船利炮的武力思维。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在海军建设上投入重本,已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尤其是有效弥补了远洋作战的短板。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正在迅速强化中国准备以武力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形象。(2)要以东亚稳定来促进南海问题的解决。事关东南亚多国的南海问题,其解决之道不在东南亚,而在东亚问题。东亚格局的稳定,将极大地有助于中国腾出精力来应对南海问题。以中国目前的形式和综合国力,中国仍需要以和平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这需要时间。(3)印度与越南是东南亚问题的关键。越南的重要性首先是地缘上的原因。在南海争端中,越南是与中国领土争议最大、实际冲突最多的国家。其次,越南有过多次战争的经历,不怕战争。对这样一个民族,不能使用炮舰策略基于现实和利益的谈判,是最为现实的策略。(4)中国需要以新思维来调整对外战略。在经济上,中国比较成功地发展了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深入地参与并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政治上,中国基本上处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的另外一个阵营,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仍然与西方保持着足够大的距离。针对南海争议区的资源开发,中国政府提出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方案,并作为争议区资源开发的原则。如何看待中国的划界问题(1)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由于中国崛起,首先意味着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中国需要与周边若干国家划分海洋边界:在黄海面临与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在东海主要面临与日本的划界问题,在南海面临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等国的划界问题。(2)把解决与邻居间的领土划界问题作为我们改善周边关系的首要问题。如中俄边界划分问题,出于战略合作伙伴的考虑,我们本着善意和真诚予以解决。和越南的划界问题,我们以互谅互让的态度,在先解决了北部湾划界后,陆地问题也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与印度的边界划定也已经确立了指导原则,应该说也具备了解决的条件。可以说,长期困扰我们的周边边界争端已经减缓。(3)在南中国海,我们已经确立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2003年中国与东盟双方发表了《南海行为宣言》,首先是防止事态恶化,避免冲突,有事协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从整体上改善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把南中国海的争端稳定下来。今年,中菲越三国签署了联合勘探南中国海资源协议,这符合我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中国与邻国南海海洋划界争端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战略地位、法律依据,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控制了周边重要海峡,谁就控制了整个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中国与邻国南海海洋划界争端的实质是能源争夺战,也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问题。分析地缘政治环境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答: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一带一路的意义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高铁。。。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务实外交、互利外交、实力外交。2013年10月12日在泰国,2013年11月25日在东欧,李克强总理亲自推介中国高铁技术输出,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吹响了号角,实际上也开启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时代。历史上的“乒乓外交”,在特点国际关系背景下,曾经助推了新型大国关系重新确立,让中国成为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国际地位的大国;“熊猫外交”,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在不同时期,展示着中华文化的优雅与中国人的殷勤;今天,“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