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常规授课_第1页
唐太宗常规授课_第2页
唐太宗常规授课_第3页
唐太宗常规授课_第4页
唐太宗常规授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步辇图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衰落兴起发展鼎盛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政绩开元之治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唐末起义

藩镇灭唐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即隋文帝,都长安589年,灭陈朝,统一全国604年,杨广继位,即隋炀帝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5月,李渊建立唐朝唐隋朝灭亡的原因?横征暴敛滥用民力穷兵黩武海河诼郡永济渠洛阳黄河钱塘江余杭长江通济渠淮河邗沟江南河。评价隋炀帝:过:沉重兵役、徭役、好大喜功、远征高丽。功:开凿大运河,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方便炀帝游江南。派人到流求,加强与台湾的联系。重视文化事业,创立进士科。资料卡片:太宗曰:“古来虽复时遭丧乱,未有如隋日者。”------------(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唐代人对隋朝的评价是否公允?谈谈你的看法。唐代君臣以隋炀帝为鉴,其目的是吸取隋朝由盛而亡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因此对隋炀帝的评价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往往是因事有感而发,不可能是公正和全面的。隋炀帝的功绩: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经济发展;派人出使流求、赤土,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及东南亚的联系;出兵吐谷浑,打通内地与西域交通;重视文化事业,创立进士科。学习思考:历史上人们常把隋朝和秦朝的兴亡进行比较,二者有哪些相同之处?1、都是短命王朝;2、秦朝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建立大一统王朝;隋朝也是在百年战乱之后统一中国;3、秦朝的统一为西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而隋朝的统一也为唐朝的繁盛创造了条件;4、秦朝修长城和驰道,隋朝开凿了大运河;5、秦朝因严刑峻法和滥用民力而灭亡,隋朝也是在昏庸无道和大兴土木中崩溃。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归安。(《贞观政要》卷十)唐太宗李世民一、东征西讨奠定基业:1、太原起兵,随父反隋6172、平定割据,完成统一624平定薛举、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势力3、击破东西突厥——显示了卓越的才能,雄厚的实力,为他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二、玄武门之变626年杀兄逼父,夺取皇权“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玄武门之变?1、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利于政权的交接,但是不利于选拔贤能之人统治国家。2、也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3、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议一议: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成为保证国家权力在一家一姓中和平过渡的理想模式,但它不能选贤与能,也不靠功勋,嫡长子的品质与君主专制需要经常脱节。于是皇位继承经常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玄武门之变只是其中一例。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三、“贞观之治”的出现1、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根本原因)③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重要因素)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主要动力)(直接原因)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2.表现:2.贞观之治的表现领域措施内容影响政治法律文化经济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存百姓提高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慎用刑法,颁行《唐律》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统治基础,培养人才继续均田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复苏唐初经济结论民族民族平等促进民族融合对外关系开放,兼收并蓄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密切,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皇帝

(草拟)(审批)(执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一:唐太宗以四海为家,从各方面网罗人才。魏征跟从过李密和窦建德(隋末起义军领袖),以后又充当了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消灭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以后提升为尚书右丞。其他如农民起义领袖如程咬金、秦琼等也都被太宗任用,并都高官显职。少数民族的史大奈、阿史那社尔等,也都当了将军。材料二: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上(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魏征“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内举不避亲(长孙无忌)外举不避仇(魏征)用人不问出身(程咬金)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政治方面:1、善于用人,虚怀纳谏——扩大了统治基础

(1)不拘一格,选拔人才(2)虚怀纳谏,善于用人2、完善制度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3、统治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存百姓思想“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唐太宗曾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贞观政要》卷193

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材料五: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可称极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页阶段皇帝主要贡献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最早开始分科考试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扩充国学的规模首创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多次亲自面试,诗赋成为考试内容创立完善怎么考?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均须帖经。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类似今天填空类似今天简答类似今天论述类似今天作文墨义: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诗赋: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唐朝统治者一般要组织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国宴,并在雁塔题名.西安大雁塔唐朝均田制(1)国家将所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2)土地不得买卖。(3)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4)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谷物“调”: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朝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北魏隋唐农民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数量减轻,服役时间缩短,年满五十可以庸代役租调数量更轻,以庸代役不受年龄限制北魏、隋、唐的赋役制度简表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①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役的需要。经济上:轻徭薄赋——促进了经济发展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思想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戒奢从简,提倡节俭;材料四:(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开明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武力征服;设立都督府;封官晋爵(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2)策略:东突厥:吐蕃:民族关系:(3)具体措施:“战而后和”西突厥:武力征服;设立安西都护府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步辇图》邮票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材料:对于如何处置东突厥,当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其种落,迁徙河南,散居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另一种意见“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探究:材料中的两种意见,你是赞同哪一种,为什么?与此前的帝王相比,唐太宗在对待边疆各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常常自奉为华夏正朔,将周边少数民族称为南蛮北夷,带有明显的歧视之意,对其往往采取战争征伐政策;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和政策,表现了其开放的胸襟,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探究正确理解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开明政策:①唐太宗在治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政策是:“治安中国”与“绥之以德”。“治安中国”就是使中原汉族王朝安全强大,周边少数民族就会服从管辖。为此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致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因此,周边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唐中央政府领导。②“绥之以德”就是对少数民族要以德服人。唐太宗所处的时代,是各民族经过长期的战乱、分裂而趋向融合、南北统一的时代,由于唐太宗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鲜卑族人。特别是由于唐太宗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从维护封建王朝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定考虑问题,因而他比以往任何封建帝王都懂得民族政策的重要,以仁义取信于各民族,不轻易诉诸暴力镇压。这就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民族接近政策即怀柔政策。③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完全不用武力是不可能做到“四夷自服”的,所以在实际上唐太宗又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这就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即用招抚和征讨两种手段,达到维护国家统一、版图完整的目的,促成“胡越一家,自古未有”的民族和睦局面。这对于维护多民族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增强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都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2、中外文化交流:

⑴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⑵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⑶鉴真东渡;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⑸形成唐文化圈3、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②前朝农民战争的作用③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用贤与纳谏,重用人才;④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⑤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⑥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原因:(1)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2)目睹了农民起义,认识到人民的伟大力量对贞观之治的思考

(1)贞观之治和隋朝灭亡的关系?(2)贞观之治和农民战争的关系?因果,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而调整政策。因果,农民战争显示出伟大力量,迫使后继统治者调整政策,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备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材料欣赏:4、影响:(1)结束了隋末社会动荡局面;(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农民起义的推动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相对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2.出现原因:3、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盛世不是人间天堂,所谓盛世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压迫。4、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1)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2)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3)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人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

材料:(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贞观之治”实质(根本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所谓盛世,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阶级矛盾只是缓和,农民受剥削的地位仍没变。总结:关于封建社会盛世的本质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如“勉强受谏”大修宫殿,求仙炼丹)

——过失。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一不疾胜己之善,二能弃短取长,三敬贤而怜不肖,四不恶正直之士五爱外国人如本国人撰写《帝范》晚年的反省过失晚年的骄奢和反省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思路引领: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起到什么作用?其统治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有何意义?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1、一代明君.2、贞观新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丰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功评价唐太宗1、功:2、过:

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3、总评: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思考:(从文景之治,到光武中兴,到贞观之治)为什么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大多出现在王朝统治初年?1.客观条件要求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2.主观上迫使他们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专家点评: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探究活动:评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