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中药性能_第1页
袁丽中药性能_第2页
袁丽中药性能_第3页
袁丽中药性能_第4页
袁丽中药性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性的药中袁丽一、概述定义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中药为什么能发挥上述治病作用?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1.定义

药物的性能(药性)即: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效能。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基础(有效成分)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疗效)。2.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3.中药为什么能发挥上述作用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或曰偏性。如偏寒、偏热;偏苦、偏甘;偏补、偏泻;偏升、偏降;偏润、偏燥等等。中药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这些偏性纠正疾病所呈现的相对应的偏弊,即“以偏纠偏”。《景岳全书》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中药这种与治疗有关的各种性质和作用,称为中药的性能。4.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

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和总结,主要有:1)性味(四气五味)2)升降浮沉(作用趋向)3)归经(作用部位)4)毒性5)配伍(十八反、十九畏)6)禁忌(如:妊娠禁忌)二、性味

性味又称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序例》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性与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用以表示药物的药性和药味两个方面。

四气(四性)

五味1.四

寒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黄芩、板蓝根凉温阳温里、散寒、助阳、通络等作用附子、干姜热四气也称四性。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1)四气的产生人体反应,感官判断薄荷外贴太阳穴,皮肤和眼睛即有凉爽之感;内服,咽喉口舌有凉爽之感,即可认为薄荷性凉。肉桂内服后,胃脘即有热辣感,即可认为肉桂性热。不同治疗效果的归纳附子、干姜内服之后,可以治疗四肢厥冷、脘腹冷痛等寒性证,就赋予它们以热性。内服石膏、知母可以治疗高烧、口渴、脉数、苔黄等热性证,就赋予它们以寒性。(2)四气的临床指导意义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选择用药。根据药物寒凉温热的程度差异选择用药。若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又可以寒热并用。但必须注意病证寒热之多少适当选用药物。若为“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则另当别论,不能按寒热错杂证选药组方。2.

五味,就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其所含成分不一,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和治疗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它们的作用相近,在成分上甚至亦有某些共同之处。但这里所说的“味”与平常生活中所说食物的味道不能完全等同,这里的“味”实际上是对药物某些功能的概括和总结。味并不完全是指药物真正的味道,有时是根据药物的作用归纳出来的。所以,某些药物所记载的味与口尝的真实味道并不一致。如葛根味辛、石膏味甘、玄参味咸等均与口尝不符。(1)五味的产生口尝味(具体的五味):健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如乌梅酸、甘草甜、干姜辛、黄连苦。这种方法不全面、科学性不够强。药物作用的抽象概括(抽象的五味):经过临床疗效观察而得。如补益者味甘,发汗者味辛。(2)五味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辛散能散发散解表麻黄、薄荷能行活血行气川芎、木香甘缓能补滋补和中人参、熟地、麦冬等能和调和药物甘草、大枣能缓缓急止痛芍药、甘草解毒缓解毒性蜂蜜、甘草酸收能收收敛肺气、固表止汗五味子、五倍子能固固精止遗金撄子、覆盆子能涩涩肠止泻五味子、煨诃子苦坚能泻清热泻火、通便黄连、大黄能降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半夏、杏仁能燥燥湿苍术能坚泻火存阴(坚阴)黄柏、知母咸软能下泻下通便芒硝能润润燥软坚能软软坚散结牡蛎、海藻3气味合参为什么解释药物的功能必须四气五味结合?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二者必须综合起来看。否则,不能全面表述药物的功能。如黄连,性大寒,则能清热泻火解毒;结合味大苦,则可知黄连还有燥湿之功。如此解释就比较全面了。所以解释药物的功能必须气味合参。4气味配合规律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气异味同一气多味(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其作用相近。辛温如麻黄、桂枝、紫苏(辛温解表)辛凉如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苦寒如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气味合参,但气味亦有主次之别。甘温如黄芪、锁阳以味为主如黄芪甘温,言其补气以气为主如锁阳甘温,言其助肾阳(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同味异麻黄辛温散寒解表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杏仁苦温降气止咳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气异味同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解表散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泻火(3)一气多味

一气多味,说明药物作用多,治疗范围广。如:

当归 辛 行气活血 甘 补益 温 散寒所以,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行气散瘀、温经止痛之功。凡血虚、血瘀、气滞、以及血虚血瘀兼有寒者,均可用之。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上、下、表、里)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病位在上眼目红肿、口舌生疮升浮在表外感表证、皮肤湿疹在下腹水、尿闭、肢体浮肿沉降在里里实便秘、肚腹冷痛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咳嗽气喘沉降向外自汗、盗汗、风疹初起向下泻痢、脱肛、子宫脱等升浮向里表证传里、热邪内陷1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阳上行向外升阳、发表、散寒、祛风、催吐、开窍等作用沉降阴下行向内清热、泻下、利水、渗湿、潜阳、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消积导滞、重镇安神等作用某些药物具有升浮和沉降的“二向性”或“多向性”。如: 麻黄 升浮 发汗解表 沉降 平喘利尿 川芎 升浮 上行头目 沉降 下行血海2升降浮沉临床指导意义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风寒表证当用升浮发散之麻黄,不能用沉降泻下之大黄。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秘,宜用润燥滑肠之火麻仁、杏仁,不能用升浮发散之紫苏。病势向上、向外,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肝阳上亢,宜用平肝潜阳之代赭石,不能用升发助火之桂枝。病势向下、向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久泻脱肛,宜用升阳益气之黄芪、升麻,不能用泻下沉降之大黄、芒硝。药物的升降浮沉确定后,可根据药物的作用趋向恰当地选用药物。与病位相对应;与病势相对立。3怎样确定升降浮沉升降在物,亦可在人升浮沉降药物性味四气温、热寒、凉五味辛、甘、淡酸、苦、咸药物质地花、叶、枝、皮、根之上部等种子、果实、矿石、介壳、根之下部等药物炮制酒炒升散,姜炒发散,生用主升盐炒下行,醋炒收敛,蜜炙补润药物配伍少量沉降药入大量升浮药中则升少量升浮药入大队沉降药中则降“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颠顶”;“桔梗为舟楫之剂,能载药上行”;“牛膝能引诸药下行”。四、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治疗作用(靶向治疗)。药物产生明显治疗作用的脏腑经络即是这种药物的归经。寒性药物清热作用补虚药物滋补作用黄连清心火党参补脾龙胆草清肝热牛膝补肝黄芩清肺热蛤蚧补肺杜仲补肾1归经的产生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杏仁 治咳嗽痰多 止咳平喘 归肺 治肠燥便秘 润肠通便 归大肠党参、白术 益气健脾 归脾经

一药可以归一经,也可以归数经。归数经的药物治疗范围比较广大。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说明此药能清心、肝、胃、大肠等脏腑的实热火毒。甘草能入十二经,其治疗作用更加广泛。2归经的临床指导作用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部位选择用药肺热咳喘 黄芩、桑白皮肝热或肝火 龙胆草、夏枯草胃热 黄连、石膏心火亢盛 黄连、连翘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选择用药肺气虚:选择肺经药和脾经药配合治疗,补脾益肺(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眼病(肝火上炎):选择肝经药与心经药配合,以泻心平肝(实则泻其子)等。药物的归经,具体地指出了药效的所在。3归经与四气五味合参归经和四气五味都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药物的性能。是有机地联在一起的。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药物本身也有温、清、补、泻之别。肺病咳嗽肺寒干姜温温肺寒肺热黄芩清清肺热肺虚百合补补肺虚肺实葶苈子泻泻肺实4归经与升降浮沉合参同一脏腑经络的病变,除了寒热虚实之不同外,还有病位和病势之分别。药物本身也具有升降浮沉的差异。外邪犯肺肺气不宣病势向内入肺经具升浮发散麻黄桔梗肺气不降肺热咳喘病势趋上入肺经具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桑白皮葶苈子旋覆花五、毒性“毒”的含义“毒”的分级“毒”的临床指导意义是指药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毒害作用。1“毒”的含义物之能害人即为毒。其实中药学中“毒”的含义远非如此,概括起来有四点:“毒”为药物的总称“毒”指药物的偏性“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1)“毒”为药物之总称古人将所有的药物皆称为毒药。如《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景岳全书》:“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这里将药与毒并列,可见药即“毒”,“毒”即药,毒乃一切药物的总称。

(2)“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3)“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之大小,即作用强弱,指出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4)“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除上述三点外,“毒”还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而现代中药学中所说的“毒”一般只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2“毒”的分级无毒:是指所标示的药物服用后很少出现副作用,使用安全,一般不会毒害人体。小毒:是指所标示药物使用较安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有毒、大毒:是指所标示药物容易使人体中毒,用时必须谨慎。剧毒:是指所标示药物毒性强烈,临床上多供外用,或极小极小量入丸散内服,并要严格掌握炮制、剂量、服法、宜忌等,不能鲁莽从事3“毒”的临床指导意义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认识。指导临床安全用药,避免不必要的中毒事故。便于及时抢救。以毒攻毒。六、配伍就是指药物的配合使用,也就是将几种(二味以上)药物配伍成复方使用。1为什么要配伍?体疾病的复杂多变性数病相兼表里同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气血阴阳俱虚药物本身疗效的有限性2“七情”配伍单行:即用单味药治病,不需其它药物辅助即能发挥治疗作用。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同类药物配合使用,可以互相增强、促进疗效。相使:即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使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或提高主药的疗效。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毒性或烈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一种药物能降低或破坏另一种药物的疗效。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3“七情”的临床指导意义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如相须、相使。有些药物配合使用,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有毒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如相畏、相杀。有些药物可能相互拮抗而抵销、削弱药物原有的疗效,用药时应注意避免,如相恶。另一些药物单用本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则属配伍禁忌,临床上应避免配用,如相反。

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变化关系概括如下:4“七情”配伍关系图示单行:单方不用辅

相须:同类不可离(疗效协同)

协同

相使:我之佐使(辅佐配合)

相反:两不相合(增强毒性)

相恶:夺我之能(抵销疗效)

拮抗

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

相杀:制彼之毒(抑制毒性)

当用勿用有毒制宜七情李时珍曰:“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制宜,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七、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所谓用药禁忌,就是使用药物时应当注意、禁止和忌讳的事。主要包括:1配伍禁忌产生毒性反应、副作用使原有的毒副作用增强使原有的疗效降低或丧失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不能配伍应用。合用后则:古代文献将配伍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