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2祖州城辽庆州城、头下军州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2祖州城辽庆州城、头下军州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2祖州城辽庆州城、头下军州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2祖州城辽庆州城、头下军州_第4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2祖州城辽庆州城、头下军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祖州城1、地点:巴林左旗石房子村,东距上京五十里。位于通往祖陵的道边。这是皇室家族世居之地,阿保机及四辈先祖都出生在这里,故名祖州。《辽史·地理志》:“祖州,天成军,上,节度。本辽右八部世没里地,太祖秋猎多于此,始置西楼。后因建城,号祖州。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庄敬皇帝,祖考简献皇帝、皇考宣简皇帝所生之地,故名。城高二丈,无敌棚,幅员九里。门,东曰望京,南曰大夏,西曰液山,北曰兴国。西北隅有内城。殿曰两明,奉安祖考御容;曰二仪,以白金铸太祖像;曰黑龙,曰清秘,各有太祖微时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cui,兽细毛)之类,存之以示后嗣,使勿忘本。内南门曰兴圣,凡三门,上有楼阁,东西有角楼。东为州廨及诸官廨舍,绫锦院,班院祗候(衙役)、蕃、汉、渤海三百人,供给内府取索。”2、布局:由外城和内城构成。[1]外城:平面为五边形,四门,各有瓮城。城北部有内城,内城前有一横街。横街前有一宽纵街。东有长霸县,西为咸宁县。内城之东的建筑遗址是州府和诸官与绫锦院,有契丹、汉、渤海300人,供内府取索。[2]内城:后部有供奉四世先祖的两明殿。再后是供奉太祖阿保机的二仪殿,前部有东西两个长殿。[3]石房子在城西北部,紧邻内城西墙。前部有墙与外城隔开,后部有门与内城相通。石室,由七块重达几十吨重的花岗石拼制而成,座落在巨大的夯土台基上。顶石重量达45吨。石料是从三十里外的地方开采来的。功用众说不一:第一牢狱说。囚禁耶律李胡(太祖三子,被世宗囚禁)的皇族牢狱。王襄平《祖州石房子考证》《辽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宗室会有告李胡与太后谋废立者,徙李胡祖州,禁其出入。穆宗时,其子喜隐谋反,辞逮李胡,囚之,死狱中实际上,不会因为一个囚犯建造这样一个奇迹建筑。第二祭祀祖室说。祭祀契丹远祖的殿堂。张松柏:鸟田正朗,契丹来源于鲜卑,人筑石室模拟鲜卑宗庙石室。《魏书·序纪》提到拓跋鲜卑起源时,记载:“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史书中的“大鲜卑山”、“幽都之北”、“大泽”等特定地名,都极其笼统,后人很难指出其准确地点。故史家对拓跋鲜卑的最初居住地大鲜卑山始终不知在何处,甚至有人竟认为:“鲜卑山乃具神话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为何地。”真的成了千古之谜。在《魏书·礼志》中有一段记载为人们提供了一线信息:“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有一件事,为人们提供了一线信息。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三月,乌洛侯国遣使朝贡,在《魏书·乌洛侯传》中记载了乌洛侯的地理情况,并对石室规模也有所描述:“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民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已尼大水,所谓北海也。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这一段记载,为我们后世寻找乌洛侯的所在以及拓跋鲜卑祖先住地提供了一线希望。这里提到完水、难水等地理情况及部族部落乃见于中国文献的最初记录。197——1980年米文平四探嘎仙洞。在第四次发现文字。考古发现的山洞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大小与记载相差不多。"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此字上为“少”,下为“兔”)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揃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作帅使念凿。"[嘎仙洞祭祖]鲜卑之后人源氏,先居住在广东香港有6千人,仅鹤山市龙口村宵乡村有1千人。家谱记载出自秃发鲜卑源贺之后,《魏书》中《源贺传》记载拓跋焘对河西王源贺说:“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唐代源休因犯谋反罪而迫使源氏家族四散逃亡。其中有一部分人到广东。到源休谋反失败,时近公元800年。据霄乡源氏及有关资料介绍,源休谋反失败后,朝廷不仅杀了源休及全部家族,还株连所有源氏;当时源氏都仓惶外逃,有一部分源氏改为其他姓氏;有一些人逃到少林寺做了和尚,据霄乡源氏称,少林寺现在还保存着有关源氏的记载。鹤山市霄乡的源氏宗族,就是当年为躲避追杀才逃至广东的。霄乡源氏还介绍,他们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迁到广东的,当时居住在广东北部的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巩巷。《源氏大宗族谱》记载,源潜夫是源乾灌的后代,是广东南雄源氏的头人。南宋咸淳9年(1273年),有一王妃胡氏路过珠现巷不慎掉人水中淹死,官府以为是有人故意陷害王妃,因此要血洗珠巩巷。源氏头人源潜夫与其弟源潜傅带领源氏宗族又往南迁,最终落脚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当初,源潜夫带领源氏把霄乡建的非常坚固,环绕霄乡建有高大的城墙,上面建有敌楼,设有东、南、西、北4个门,取名“坚城乡”。源氏为纪念祖先,1867年在村中建了一座源氏大宗祠,里面曾书有源氏渊远流长的对联:“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管缨传北魏,事业纪西平”;80多年前还建了一所近湖源公祠,门旁至今还挂有对联:“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源氏还将村外东北方的一座小山辟为秃发纪念山。山顶上有宛如城堡的石头城,还有石桌、石凳、石灶、石缸、石碑等等。每逢传统节日,霄乡人便会来到山上烧香磕头、拜祭祖先,祈求先人保佑平安,心想事成。人们怀念故土,缅怀先人,村中的祠堂都面北而建,源潜夫的坟墓也向着东北方。1999年5月宵乡村派代表到嘎仙洞祭祖。鲜卑后代有祭祀祖先石室的传统。第三西楼说。辽有四楼——《资治通鉴》引《虏庭杂记》虏庭杂记曰:“太祖一举并吞奚国,仍立奚人依旧为奚王,命契丹监督兵甲。又灭勃海,虏其王大諲(yin)撰,立长子为勃海东丹王,号人皇王。自号天皇王,始立年号曰天赞,又曰神册,国称大辽。于所居大部落置楼,谓之西楼,今谓之上京;又于其南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又于其东千里置楼,谓之东楼;又於其北三百里置楼,谓之北楼;太祖四季常游猎于四楼之间。”开始西楼为政权中心,后迁到上京,遂把上京也称之为西楼。《辽史》:“……黑龙门东偏有圣迹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立碑以记太祖创业之功”开始西楼可能是耶律阿保机未建国之前的政权中心,而且后来辽上京未建城前也称之为西楼。西楼作为阿保机处理游牧民族政务的宫殿,是汗权的象征,祖州建城为奉陵邑,石室成为纪念建筑,以祭奠太祖创业之功。据说30年代时里面还有石像。应该是祭祀建筑。其他说法:石房子朝向东南,契丹人崇拜太阳,这里是用来祭祀的地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在此,作为纪念石房子被保留了下来;耶律阿保机殒命,暂时停尸于此。3、祖州城总体布局南半部是两个县治和守陵百姓居住生活区,所以建筑密集。这里人员复杂而多乱,所以以宽阔的横街把它与北部区分开。北半部分3个区:中间区是祭祀宫殿区;东区是祖州的衙属区,有官署驻所,以及仓库和皇家纺织厂;西区封闭而安静,有宫殿建筑和巨大的石房子。空地较多可立毡帐,可能是皇帝祭祀时的临时驻地,或是与祭祀有关的神秘区。四、辽庆州城1、性质与地点庆州城为辽代圣宗、兴宗、道宗三代皇帝的奉陵邑,庆州城遗址在今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乡)白塔子古城。2、修建的历史背景和沿革圣宗耶律隆绪于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秋在此打猎,爱其秀建城号庆州。圣宗皇帝因常在此打猎,爱其山川秀丽,并告其子孙:“吾万岁后当葬此”。圣宗死后,兴宗耶律宗真遵其遗嘱,于景福元年(公元1031年)将圣宗葬于庆云山,同年庆州城也充为奉陵邑,此后庆州城逐年增建,规模日大,成为辽代极为重要的城镇。景福元年(公元1031年)七月,圣宗去世,葬于庆陵,以庆州为奉陵邑,徙民充实。《金史·地理志上》记载:“(庆州)城中有辽行宫,比他州为富庶。辽时刺此郡者非耶律、萧氏不与,辽国宝货多聚藏于此。”辽亡后被金占据,曾延用为庆州,金太宗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改为庆民县,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废,从此庆州城成为废墟。辽代很多城址都是这两个时期分别被降级、改名和废弃,包括祖州(奉州))、怀州(天德军)等。3、庆州城整体布局庆州城为正南北方向,由回字形套置的内外两座长方形城组成。外城南北长1700米,东西宽1550米,周长约6.5公里,是辽代州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外城城墙多已不存,在1975年黑白航片上,可隐约看到外城墙。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北,保存较为完整。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950米,周长约4公里。内城四面正中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门两侧均有高大的土堆,似设有门楼。城门各有方形瓮城,南北长约30米,东西长约22米。内城墙每隔约百米设有一马面。城墙、马面、瓮城均为夯筑。庆州内城东北小城为金代所建。4、庆州白塔内城西北部有砖塔,名“释迦如来舍利塔”。因塔身白色,故称白塔。据塔刹基座内出土的砖碑(建塔碑)记载:白塔为辽兴宗耶律宗真之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始建于辽重熙十六年,竣工于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距今950多年。(1)塔形制、修建历史与维修时的发现庆州白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体总高73.27米,塔刹高14.29米塔的外观整体洁白如玉,挺拔秀美,座置平原,直插蓝天。塔上7层共设假门28个,每门两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塔体浮雕将儒、佛、道及萨满的宗教思想表现得水乳交融。庆州白塔的浮雕是“辽代塔寺艺术的精华”,是“契丹民族建筑之瑰宝”。1988年至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专款对庆州塔进行了维修,在维修过程中,1989年维修塔时从塔刹相轮樘等处发现了600余件辽代佛教秘藏的文物,有雕版印刷佛经及形制多样、造型优美、彩绘华丽的内藏雕版印刷陀罗尼经卷的木质法舍利塔109座,以及大量的供器。《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了辽代佛教文物》发表于《文物》1994年第12期。法舍利小塔庆州白塔木雕。彩绘法舍利塔共发现5件。此件通高23、底径8.8厘米。木雕彩绘,塔身外壁雕刻七佛立像,形象逼真,衣着线条简练流畅,七佛全身贴金并勾绘胡须。塔身彩绘以平涂勾勒为主,塔刹宝珠贴金,色彩明快典雅,是这批木雕法舍利塔中的精品。红罗地联珠人物绣经袱。正面为红色罗,背面用白绢作夹层,一角有绢带,为包裹时打结用。正中团窠联珠环,窠内绣一骑马人物。人侧骑正视,戴皮棉帽,披铠甲袍,着棕色皮靴。面形方正,体魄壮实,黄色胡须两边翘起,双手高擎鹰鹘两只。马身上披挂铠甲,马尾结扎成花状,作奔跑状,空隙处绣犀牛角、双钱、法轮、珊瑚等杂宝纹饰。上下两端各有直条带作边。(2)辽庆州白塔回声现象2000年5月,张超同志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游览辽庆州白塔时,偶然发现位于白塔正面位置的神道上说话或者拍手时能感觉到塔方向传来的回声,并且在与白塔不同距离的神道上回声的方向也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其规律是距离塔体越近,回声的来源方向越靠近塔顶。张超同志凭自己的经验感到该现象是一个罕见的声学现象,并与当地的行政文化部门取得联系,将此现象告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研究所,希望该所的声学专家能够到当地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探求形成该现象的原因。2000年7月7日,以李晋奎教授为首的考察队一行五人(李晋奎、张海亮、燕翔、罗德胤、叶茂)与张超同志以及巴林右旗付旗长、董主任、张秘书一道前往巴林右旗。经过两天的行程,于[实验环境]辽庆州白塔位于辽庆州城遗址内,四周环境空旷,除正面右侧的管理处建筑物对声学测量造成一定影响外,基本上不存在其他干扰因素。因此该环境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脉冲响应测量环境。[正面各点的脉冲相应分析]从台基的前沿开始,每隔10米测量一点(图3)。用发令枪在距离地面约1.6米的高度发射脉冲声,在距离发令枪前方约20cm处设接收点。

小白塔的正面前沿加建了一个小塔,小塔的塔基和塔体对发令枪发出的脉冲声有反射作用。另白塔东南侧的管理处建筑物及围墙对某些点的脉冲声也有一定的影响。0点的脉冲响应:0点距离白塔塔体正面墙壁约20.1米,距离小塔塔基正面墙壁约13.5米,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340米/秒计算,则0点的脉冲相应接收点接收到小塔塔基墙壁反射声的延时为0.08秒,正好与图中0.10秒之前的一组强反射声相符合。白塔塔体的正面墙壁与一层檐口为小塔所遮挡,没有反射声到达0点的接收点。但是白塔二层以上的各层檐口均有反射声到达0点接收[白塔回声现象的特点及理论解释]特点:对白塔正面和西面各7点的脉冲响应图分析看出,白塔的回声现象存在两个特点

(甲)人越靠近塔,回声的来源感觉越靠近塔顶。(乙)在与塔距离约等于塔高的时候(正面的2、3、4号点和西面的3、4号点),脉冲回声的感觉层次最清楚。理论解释:特点(甲)可以用声线法分析(图19),越靠近塔的时候,声源相对于各层檐口的平均仰角越大(接收点与发声点在同一位置),人耳自然感觉到回声的来源越靠近塔顶。特点(乙),人耳对回声的感觉取决于两个因素:回声与直达声之间的时间差和回声的强度。当人距离塔有足够的距离时,才能够保证塔的回声与直达声区分开。而当人距离塔太远的时候,塔声波提供的反射面由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反射声能。所以人与塔之间存在一段比较合适的距离,使得塔能够反射足够的声波回人耳,又保证回声与直达声之间有足够的时间差。以塔的西面各侧点为例,0点与1号点由于距离塔较近,脉冲响应图上塔基墙壁与塔各层檐口的反射声之间没有较大的距离(均在50毫秒之内),所以给人的回声感不强,而2号点、3号点与4号点由于距离比较合适,有明显的回声感,5号点和6号点则由于距离塔较远,反射声的声能较弱,回声感也不强。回声的强度除了和人塔之间的距离之外,还和塔檐口以及斗拱的出跳深度有关系。出跳越大,则提供的反射面积也越大,回声的强度也随之提高。白塔的回声现象之所以如此明显,既有塔本身的结构和构造正好适合反射声波,也是因为塔的周围没有别的建筑物进行干扰。因此如果要开发白塔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首先要保护白塔的建筑周边环境:1、保持塔的旷野环境,周围三百米之内不加建任何地上建筑物。2、建议将管理处的建筑改为地下,因为塔正面的回声效果之所以不如西面,正是由于管理处建筑物及围墙的干扰。3、神道前的两面石碑移到神道前山坡下,使其不反射神道上的声波。辽代头下军州“头下军州”是辽代所特有的一种地方城市,《辽史》地理志记载:“头下军州,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馀不得建城郭。”由此可见,辽代头下军州的设立有三种情况: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