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学_第1页
古代汉语语法学_第2页
古代汉语语法学_第3页
古代汉语语法学_第4页
古代汉语语法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实词的学习要点古代汉语的语法部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实词的学习较虚词容易一些,所以有时容易忽略。其实,对于阅读来说,实词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分析句子的语法成分是以实词为主的。也只有实词才具有词汇意义,实词的语法功能与词汇意义在学习时其实是分不开的。实词的学习分两大部分。一是掌握各类实词的语法特点;二是弄清实词的词类活用。这两方面都必须把握要点才能学习好。下面分别说明这两方面的要点:一、各类实词的语法特点各类实词的一般特点,与现代汉语类似,不作重点。重点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点。(1)名词主要掌握名词作谓语和状语。古代汉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直接充当谓语,而不用判断词。这里应该注意,在先秦典籍中,名词谓语前边常常有“是”字,一般认为,这个“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代上文人或事物的代词,作句子的主语,它后边的名词直接作用谓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五种情况:第一、表示动力作进行的状态,如“蚕食”的“蚕”;第二,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如“虏”;第三,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如“廷见相如”的“廷”;第四,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或依据,如“椎杀晋鄙”的“椎”;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手注善药”的“手”。另外,还应注意日、月、岁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特殊意义.“日”、“月”、“岁”用在表示具体行动的动词性谓语前边,表示行动的经常性,具有“每月”、每年”的意思,如,“日闻其毁”,“月攘一鸡”、“岁劝民种树”。“日”用在具有变化性的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边,表示变化情况逐渐发展,有“逐渐地”、“一天天地”的意思,如“燕日败亡”。“日”用在主语前,表示追溯过去,有“从前”、“往日”的意思,如“日卫不睦,故取其地”。(2)动词主要掌握动词作状语、特殊的动宾关系、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的表示法。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方法,是古代汉语动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动词作状语有两种情况:第一、动词直接修饰动词,中间不需要任何关联词语。如:“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的“立”,直接修饰“谈”;第二,作状语的动词通过“而”“以”等,与动词连接起来如“夜缱而出”,“"通过“而”修饰“出”。古代汉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非常复杂,有些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如“御齐侯”是为齐侯御;“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誓之”是向姜氏发誓;“马童面之,指王翳日:'此项王也。’”“指王翳”是把项王指给王翳看,指的具体对象是项王,而不是王翳。说这类关系是动宾关系,主要着眼于形式;从意念上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各式各样的。动词有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如,“晋侯饮赵盾洒”的“饮”,意思是使赵盾饮洒。教材中的被动表示法可以整理为以下三种方式:⑴用“于”将主动者引入补语;⑵用“为”、“被”将主动者引入状语;⑶用助动词“见”、“被”将动词改造成被动式。三种方法有时可以同时用两种,也有时可以再加入一些其它虚词。(3)形容词主要掌握形容词的构词特点和在偏正结构中省略中心词的用法。古代汉语形容词的构词特点主要有两个:第一,重叠后并不表示程度的加重,而是表示某种状态,如“天下熙熙”的“熙熙”;第二,可以加词头词尾,表示事物“具有……样子”。如“忧心有忡”的“有”是词头,“粲然分明”的“然”是词尾。加词头词尾之后,都可以译成“……样子”。(4)数量词主要掌握零数、序数、分数、倍数、约数、虚数表示法,以及数量词与名词或动词结合的方式和数量词与中心词的位置。现代汉语零数要用“零”,古代汉语一般不用零,有时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用“有”(又),如:“郡国百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序数表示法,一种是用基数词,另一种是“第”加基数词,这两种与现代汉语相同,此外还用“首”、“冠”或别的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表示第二,也有用“甲”、“乙”、“丙”、“仲”、“长”、“末”表示序数的,“伯”“仲”“叔”“季”常常专用来表示兄弟姐妹的长幼次序,“孟”“仲”“季”常常表示一个季度之中三个有的次序。分数表示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分母是十、百以上的整数,分子是个位数时,分母、分子连用,中间不再插入任何词。如“其实皆什一也”,“有补万一”。第二,在分母分子间插入“分”、“之”和表示整体的名词,或单用“分”、或“之”。如,“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这句属于用“分”和“之”加整体名词“日”的表示方法,“八十一分日”就是把一日分成八十一份,“四十三”指其中的四十三份。“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这句的“二十之一”就是二十分之一。倍数表示法主要有两种:第一,一倍用倍、五倍可以用“蓰”,其他倍数都可以直接用基数词表示,如“或相倍蓰,或相什百”,“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第二,如果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往往连用倍数和这个基数,实际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如“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七”指天上每一个方位的七星,“四”是四方,“四七”就是四个七、即二十八宿。约数表示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直接用基数词末表示,如,“孔子卒后,至于今日五百年。第二,有时在基数词或数量词前面,加表示约数的词语( “且”“将”“几”,“可”等)表示,如“历载将百”。第三,有时在基数词或数量词后面,加表示约数词语(“许”“所”“余”等)表示,如“父去里所,复还。”虚数表示法有两种情况:第一。泛指多数,常用基数词“三”“九”“十”“百”“千”“万”等表示,如,“三过其门而不入”,“此百世之怨”。第二,极言其少,常用“半”“一”“二”“一二”等表示,如,“拔一毛而利天下”,“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虚数常常带有夸张意味。古汉语数量词与名词或动词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结合,不用量词。数词可以放在名词或动之前,如,“一言以蔽之”;也可以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后,如,“以大杖击二十”。第二,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补充名词或动词。这样的数量结构,可以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前,如,“人间能得几回闻”;也可以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后,如,“马三匹”。二、词类活用(1)什么叫词类活用这是实词部分的重要内容。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怎样判定一个词是否活用?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就叫词类活用。活用不同于兼类,兼类是词本身固有的,它的各种用法都是比较固定的、经常的,活用则是临时的,偶然的。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知道,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古代汉语的动词除了一般的动词以外,还有意动和使动,所以其它词类活用作动词有些也有意动和使动。(2)名词可活用作一般动词,也可用作意动具有跟原名词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的关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如,“左右欲兵之”的“兵”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兵刃杀,“之”是宾语。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作一般动词,表示向着某个方向行动。如,“秦师遂东”的“东”,意思是向东方行进。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尔欲吴王我乎”的“吴王”,意思是使我做“吴王”,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行动,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的“东”,意思是使苏子到东方去。名词用作意动所表达的意义,是行为主体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友风而子雨”的“友”和“子”,意思是把风当作友,把雨当作子。此外,还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后,与宾语构成特殊的动宾关系。如“履我”是给我穿鞋,“礼他姓之人”是对别姓的人讲礼节,等等。(3)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用作一般动词的,也有用于使动和意动的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动词的一毅意义,这一意义跟原形容词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多”,意思是“有很多”。形容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厚其墙垣”,“厚”的意思“加厚”。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小”,意思是“认为小”。(4)数词用作动词有用作一般动词的也有用作使动的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动词的一般意义,这一意义跟原数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之间是一般的宾语关系。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的“参”(叁),意思是“三分”。数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某些特点。如,“四三皇与六五帝”的“四”和“六”;意思是“成为四”,“成为六”。2.虚词(通论第一章第一节辅导)本节概述本节所列虚词19个,以字为单位,每个字都兼数种词类。涉及的词类有:(一)代词(二)介词(三)连词(四)语气词关于这四种词类的语法特点,可参照现代汉语。不同的是,现代汉语代词一般属实词,古代汉语按传统习惯放在虚词里。这19个词可分成四组来学习:(一)之、其、是、或、莫、者、所为第一组,它们主要作代词。(二)于、以、为、与、诸、焉为第二组,他们主要作介词。由于介词与连词关系密切,所以一部分(以、与)兼作连词。(三)而、则为第三组,它们主要作连词。(四)也、矣、呼、哉为第四组,它们主要作语气词。主要作代词的虚词这组虚词又可分三组:第一组,之、其、是。指示代词第二组,或、莫。无指代词第三组,者、所。特殊代词(也叫附加代词)下面仅就其中比较难把握和难点较多、头绪较多的词进行辅导。-1之之”原是动词,当“往”、“到……去”讲,如“自楚之滕”(《许行》)。以后演变为代词和连词。代词“之”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①作宾语。“之”既可作动词的宾语,也可以作介词的宾语。如:“交口荐誉之”、“一时皆慕与之交”(《柳子厚墓志铭》)。②作定语。如“之子于归”(《诗•燕燕》)。学习代词“之”时,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第一、“之”和“他”的区别。这是学习“之”字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之”经常代第三人称,但它不是古代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古代第一人称代词,吾、余、予、我;有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但是没有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之”不但能指代第三人称,也能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请看教材上的例子。第二、“之”字在具体文章中指代什么东西,以及怎样翻译它,这也是学习“之”字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之”字所指代的东西,大都在上下文中出现过,不论是代人、代物、代事,都需要仔细地辨识,不可简单地译成“他”、“它”或“她”了事。特别是当“之”字指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说话的对方时更要细心地体会,方能准确地译出来。教材中用了较大的篇幅讲述这个问题,阅读和翻译时应当注意。“之”字有时在文中指代的作用较虚,有的就可以认为是满足句子音节需要的衬字,对这种“之”字就可以不译了。连词“之”也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①连接定语与中心语,形成偏正词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领有关系,如“子厚之室”;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同一关系,如“魁父之丘”;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关系,如“虎狠之心”,“小大之狱”,“破灭之国”。②连接主语与谓语,形成主谓词组或分句,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如:“吾不忍梦得之穷”、“自子厚之斥”。学习连词“之”时,也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之”字连接偏正词组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并不一样,有限制关系,有同一关系,还有修饰关系,因此在翻译这个偏正词组时,不能一律把“之”译成“的”,有的要加比况性的词语,有的则可以不译。第二、“之”字连接主谓词组。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对应的词语,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略去。我们学习“之”字的这种用法时,应着重体会它在连接词与词时的结构作用。-2其“其”兼有代词和语气词两种词性:代词“其”的作用是作定语和作主位词组或分句的主语。①作定语,如:“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②作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如:“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同上)“其,,字和“之,,一样,都是不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它所指代的东西,也大都在上文中出现过。“其”代人、代物、代事,也需要仔细地辨识,“其”子作定语还有指示作用,它也还可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如何理解它的指代意义,如何来翻译它,是学习“其”字时的重点和难点。语气词“其”主要表示以下语气:①表示估计、推测,如:“王其庶几召我。"(《贾谊论》)②表示反问,如“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城濮之战》)③表示劝告、祈使,如:“子其勉之。”《左传•成公十六年》)如何区分上述不同的语气,主要由上下文的文意来决定。以下情况可资参考:“其”字所表达的语气,如果是用在问句中,那多半就表达的是反问语气;如果主观愿望的色彩很浓,特别是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一种愿望,那就表达的是劝告、祈使语气;一般的情况下都可以看作是表达估计、推测的语气。.3是“是”是代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也有时作谓语、定语:①作主语,如“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②作宾语,如“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③作谓语,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④作定语,如“是岁大旱”。“是”的学习重点是,在判断句里,出现在谓语部分最前面的“是”一般是主语,与现代汉语的系词“是”不能对应。例如“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里的“是”是代词,复指“今急而求子”,作主语。2-1.4或、莫“或”、“莫”被称为无指代词。“或”是肯定形无指代词,表示“某个人(事、物)”、“有人(事、物)”“莫”是否定性无指代词,表示“没有人(事、物)”。它们的语法功能都是作句子或分句的主语。学习这两个虚词的难点是,要把无指代词的“莫”与否定副词的“莫”分开。后者有两种用法:⑴表示不施行某一行为;⑵表示劝阻和制止。这种用法在先秦文献里是比较少的,大部分的“莫”是作无指代词。二者的区别主要看“莫”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同样,也需要把“或”的无指代词用法与连词、副词用法分开。因为“或”的连词、副词用法是从无指代词发展来的,与无指代词的界限很难划清,所以在处理先秦文献时,可以采用这一原则:凡是能用无指代词解释的,一律作无指代词对待。实在不能用无指代词解释的,再考虑连词和副词。.5者、所“者”和“所”有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特殊的指示代词,都不能单独使用,而必须和别的词组组合起来,成为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才能够表达明确的指代对象。者字词组、所字词组都是名词性的词组,它们在句中在都起着一个名词的作用,一般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掌握住这一特点,可以说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者”、“所”的用法。当然除此之外,“者”字还是语气词,“所”字还是名词和数词。“者”、“所”学习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者字词组与所字词组在句中的语法功用,这一点上面已经讲过;另一个是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构成方式的不同和表达意义的不同。“者”字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词组甚至“句子”的后面,构成者字词组。在者字词组中,“者”是中心部分,“者”字前的词或词组,甚至句子(我们可以说这个句子这时已经词组化了),都是“者”字的定语,整个者字词组表示的是具有这种特点或发出这种动作的人、事、物。“所”字可以放在动词、动词性词组、介词以及小部分形容词的前面构成所字词。在所字词组中,“所”是中心部分,“所”字后的词或词组,是“所”字的修饰部分,可以把它叫作后置的定语。整个所字词组表示的是受有某种动作支配的人、事、物,如“所见”是指看到的人、事、物;“所闻”是听到U的人、事、物。当“所”和介词构成所字词组时,都表示的是与某种动作、事情有关的原因、工具、条件等等。学习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时,有一个难点,这就是如何在句中判断出哪些词和“者”、“所”构成词组。如果是简单的动词、形容词和“者”、“所”构成词组,如“见者”、“所见”等等,这比较好判断;如果是词组,特别是较长的者字词组、所字词组,必须小心处理,否则就可能误解文意。所字词组还可以构成“所+介词+动词”的形式,这三部分的组成关系是:“所”和介词先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如“所以”、“所由”、“所与”等等,表示“……的原因”“……的工具”、“……的方法”、“……的凭借”等意思。而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再来修饰这由“所”与介词构成的词组。如:“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龚遂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这句话中“所以为无道亡”的结构关系是“所”和“以”先组合起来,表示“……原因”的意思,“为无道亡”再来修饰“所以”,表明是什么事情的原因。“者”和“所”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译成“……的”,有时则应该视具体情况译为“……的人”、”……的事”、”……的物”等等。主要作连词的虚词而(一)连词“而”“而”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用法也最灵活的连词。各种语法著作都要讲连词“而”的用法。由于着眼点不同,角度不一,讲法也多种多样。我们的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讲解连词“而”的用法的。首先是讲解了“而”能连接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其次讲解了被连接的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再次,对不易辨别的语法或逻辑关系进行了辨析,以便正确确定“而”所连接的两项之间的关系。学习“而”的连词用法,除了仔细阅读教材上的论述外,还应当注意并思考以下几点。.连词“而”既可用在单句中,也可以用在复句中。教材中“而'连接的语言单位”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对单复句中的“而”加以区别。连接词和词,词组和词组的“而”,都是用在单句中的;连接分句的:而”,就是用在复句中的。.单句中的“而”主要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由于在单句中这些词或词组主要是充当谓语,或构成状动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单句里,“而”主要是在谓语部分起作用的连词,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之间的联系。“而”有时也连接名词性词组,但被连接的名词性词组往往也是充当谓语,是对主语性质特征的描写。如: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在单句中,“而”字所连接的两项,在语法上有两种关系。(1)并列关系,即“而”所连两项共同充当谓语。两项之间可能是不分主次,也可能时间上有先有后,也可能语意上有正反,顺逆的转折。(2)偏正关系,即状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状语从时间、原因、方式、情态等方面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状语的词性、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连词“而”除了在谓语部分起作用外,还可以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动补之间起作用。这些用法,教材上都讲到了。需要指出的是,同是主谓之间加上连词“而”的单句,尽管表达的语意并不完全相同,但“而”字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如: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左传•隐公十一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这些例句中的“而”都是加在主谓之间的连词,起到对主语加以强调的作用。例一是说:连王室都已经衰微了,故周天子的子孙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例二是说,“匹夫”按常理不易成为百世师,“一言”也不便作为天下法,但实际上却正是这样。作者要对“匹夫”“一言”加以强调,故在它们后边用上了连词“而”。连接动宾关系的“而”例如: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止匕例中,“不平”充当“苦”的宾语,中间加进“而”字,使宾语得到强调。连接动补关系的“而”,例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汉书食货志)其中“不成”“不致”充当补语,通过“而”连到动词上,使补语的地位得以突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凡加在主谓、动宾、动补之间的“而”都是对某一成分加以强调的。连前面讲的连接偏正结构的“而”,实质上也是起的这种作用:状语被“而”从偏正关系中突出出来,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5.连词“而”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有时可以表示假设,例如: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这是因为古代“而”、“如”音近,这里的“而”是“如”的借字。.词“而”还常常用在分句之间。分句之间的关系有六种,其中并列、顺承(连贯)、递进三种属联合复句的范畴,因果、假设、转折属偏正复句的范畴,都可以用“而”连接。现代汉语中没有和连词“而”相当的词,因此,古汉语中的“而”要视不同情况分别译成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词语或不译,这一点也要加以注意。(二)代词“而”而”字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一般用作定语,偶尔用作主语。如: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例一、例二的“而”都用作定语。例三里,前一个“而”用作主语,后一个“而”用作定语。代词“尔”字从不用作动词的宾语。(三)语气词“而”语气词“而”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论语子罕)2.2.2则(一)连词“则”连词“则”主要连接句子。用得最多的是连接以下三种关系:.连接有顺承关系的复句。这种复句后一分句所叙述的事实发生在前一分句所述事实之前,即前一事实发生后,紧接着又发现在此之前某种事实已经发生了。如: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子趋而往视之,则功槁矣。(孟子•公孙丑上)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 三年)这种复句所叙事实虽然是一后一前,但从记事的角度看,前一分句实现后,才会发现第二分句所叙之事,故而还是应当看成连贯复句,不便归入其他复句类型之中。.连接条件关系的“则”,强调在某种条件下必然产生某种情况或判断。如:沾水则高下不平。(梦溪笔谈•技艺)军志日:“允当则归。"(城濮之战)连接条件关系的“则”包括假设关系,即强调在某种假设条件下,必然产生某种结果或判断。如: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违离,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赤壁之战)条件关系与假设关系是不易分清的。可以说的是:如果前一分句中用了“若”“如”之类的词语,可以肯定是假设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志,就只好根据文义来判断了。.连接有并列关系的复句。这种复句中的“则”两个分句中都使用。例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二)副词“则”用于主谓之间,强调主语和谓语之间某种必然的或唯一的联系。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王日:“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这两句中,“则”用于谓语前,强调谓语对主语而言是唯一的或必然如此的,含有排斥其他联系的意味。这种用法的“则”与复句中的“则”仍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把这几句话所排斥在外的那一句补出,则一反一正,正好构成表示对比的复句。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们看成副词的“则”,有的书上仍然看作连词。看成副词,“则”是谓语的修饰成分;看成连词,只起连接作用,不充当句子的成分。“则”和“而”的区别也是需要注意的:1、按教材所讲,“则”有副词用法,“而”不作副词用;“而”的代词、语气词用法是“则”所没有的。2、连词“而”在单句中可以连接偏正结构,“则”字没有这种用法。3、同是连词,“而”的连接作用较缓较松“则”的连接作用较强较紧。“而”字所连两项或并列或顺承,连贯而下,两事如同一事;“则”字所连两项,界限分明,两事的独立性并没有因“则”字而减弱,时间的先后也清清楚楚。2.3主要作介词的虚词2.3.1于、诸、焉2.3.1于、诸、焉“于”的用法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上讲得也很详细,这里不再重复,只补充说明以下几点。.关于“于”和“於”在古籍中这是两个字,上古它们的语音并不相同,用作介词,“于”和“於”用法是相同的。但甲骨文中用“于”而不用”於7《尚书》、《诗经》,一般也只用“于”,《论语》除引《尚书》外,通例不用“于",《孟子》大多数用“于”,《左传》“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多写作“於”今天在简化汉字中又废“於”而只用“于”。.介词“于”可能是由动词虚化而成。动词“于”是“往”的意思,甲骨文、诗经中还能找到这样的用例。但早在甲骨文中“于”字一般就用作介词了。《诗经》中“于,,字往往加在动词前,如“之子于归”“君子于役”等。这种用法的“于”,学术界有的视为动词,有的视为动词词头,有的就视为语助之词。至于“交交黄鸟,止于棘”、“黄鸟黄鸟,无集于桑”中的“于”明显地是介词。.介绍处所的“于”字常省略。如: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 下)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烛之武退秦师)求为县令()江南。 (柳子厚墓志铭)有的语法书不认为这些句子中都是省略了介词“于",认为是表示处所的词直接充当补语。这种不同看法并不影响对文义的理解。.由于古音“乎”“于”相近,古文中又有用“乎”如“于”的。如:以吾一日长乎尔。 (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同上)浴乎沂,风乎舞雩。 (同上).“诸”是个合音字,等于“之+于”,“焉”也是合音字,等于“于+是”。这两个虚字有的书上称作“兼词”,它们的作用,教材上另有介绍,可参看。.3.2以(一)介词“以”1、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许行)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两例,“以”的宾语从意义上说,是动词的直接宾语,即涉及的对象。用“以”把它提到动词前,是为了强调它们。公幸教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 (段太尉逸事状)上例中,“以”的宾语从意义上说也是动词的直接宾语,但动词另外还有涉及的对象,即间接宾语。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古汉语中双宾语的一种表示方法。3、表示原因: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 (龚遂传)4、表示时间: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柳子厚墓志铭)学习介词以“注意以下几点:(1)“以”字带上宾语组成的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后。在前是状语,在后是补语。但表示时间的,只能在动词谓语前。(2)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可以放在“以”的前面。如:何以验之?验之以物。 (王充:论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五年)例一“何以”是因为宾语是疑问代词而前置,例二是为了对宾语加以强调而前置。还有的,习惯上以前置为正常,如”是以““夜以继日”等。(3)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4)注意“可以”的不同用法。(二)连词“以”1、连接目的复句的两个分句。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子产坏晋馆垣)2、连接因果复句的两个分句。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接名词和方位词,在句中作定语或状语。如: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柳子厚墓志铭)4、用如连词“而”,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如: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子产坏晋馆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原本是个动词,是“用”的意思。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连词“以”又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以”作为达词,它总有被连接的两部分。介词“以”,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词组,作修饰语或补语。有的句子中“以”字后面紧接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不易判断是省略了宾语的介词还是连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看“以”的前面是不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果不是,“以”就是介词;如果是,“以”就是连词。.3.3为(一)介词“为”有三种作用,教材已有叙述。难点是区分引进主动者的“为”和介绍动作对象的“为"。二者要注意从意义上分辨。(二)连词“为”可译作“因为”和“如果。前者用于因果复句,后者用于假设复句,也要用心分辨。.3.4与“与”作介词、连词、语气词,教材已有明确叙述。难点是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教材提出三点区别方法:⑴看前后两项能否互换位置;⑵看“与”字前面有否修饰成分;⑶看“与”的两端词类是否相同。这三点应特别注意。4.主要作语气词的虚词4.1.1也“也”是古汉语中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一个语气词,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语气词。学习“也”的难点有两个:第一,“也”几乎可以用在各类句型之中,帮助表达各种语气,因此要想准确地说出在某个句子中,“也”字的作用是比较困难的;第二,现代汉语没有与“也”字相当的语气词,因此在翻译时就可能遇到困难:什么情况不译,什么情况要译;在需要译的时侯,应该用现代汉语哪一个语气词对译,都颇费斟酌。针对第一点,读者要掌握句末语气词“也”基本特点:凡是用“也,,字煞尾的,都含有某种确定的语气,直陈句用“也;,往往表示对陈述内容的肯定,感叹句用“也”字煞尾的句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根据句型和文义确定句中的“也”字要不要翻译,或译或现代汉语哪一个语气词。下面依据材料,把“也,,字的各种情况作简单的提示。教材按“也”字在句中的位置分成两类:一是句末“也”字,一是句中“也”字。句末“也”字是语气词“也”的最经常、最主要的用法。(一)“也”字可以用在各类句型的末尾,帮助表达各种语气。.判断句中的“也”字。①郭解,轵人也。 (史记•游侠列传)②起予者,商也。 (论语・八僧)例①句末用“也”字,例②句末“也”字与前边“者”字呼应。“……,……也”,“……者,……也”是判断句两种基本表达方式,这类句中的“也”字都有帮助表达判断的作用,使听话人确认说话人的判断是不容怀疑的事实。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④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也。(韩非子•外储 说左上)例③例④也属于判断句类型,但与普通判断句不同,这类句子的主要作用在于解释。“也”在这类句子中,表示确定不移的语气。⑤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⑦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孟子•梁惠王上)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欧阳修•醉翁亭 记)例⑤一例⑧也属于判断句类型,但也不同于普通判断句。这类句子在判断中蕴含着因果关系,例⑤⑥由果溯因,例⑦⑧由因及果。“也”字在这类句中帮助因果关系的表达,使读者对句中表示的因果关系深信不疑。也”字在上述三类判断句中的作用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细微差别,读者一定要细心体会。.叙述句中的“也”字。叙述句的作用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句末用“也”字,表示说话人的态度肯定、坚决。⑨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⑩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例⑨例⑩是叙述句,句末用“也”,表示所叙述的事情不容怀疑。.描写句中的“也”字。。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例。。都是描写句,这类句中的“也”字,表示说话人对被描写事物的性状的确信。.否定句中的“也”字。。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扁鹊日:“其死何如时?”日:“鸡鸣至今。”日:“收乎?” 日:“未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例。例。是否定句,这类句子的“也”字,表示说话人对所否定的事物态度坚决。.疑问句、反诘句中的“也”字。一般说来,“也”字不表示疑问,或者另有表示疑问的词语,或者把“也”看成“邪”(耶)的通假字。。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北口风•旄丘)。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左传•文公十七年)。梦也?传之非真也?(韩愈•祭十二郎文)例。是疑问句,疑问语气主要由“何”来表示,:也”只起帮助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例。“岂其罪也”是反诘句,反诘语气主要由“岂”表示的。例。“梦也”“传之非真也”是疑问句。两句中都没有表示疑问的词语。象这种情况,“也”字有表示疑问语气的作用,这是因为前后两构成选择关系,这时,“也”字可以看成是“邪”的通假字。.感叹句中的“也”字。。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例。例。都是感叹句,这类句中的“也”有帮助表达感叹语气的作用,使人感到被感叹的事物真实可信。.祈使句中的“也”字。。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例。都是表示禁止的祈使句,句中用“也”字,祈使语气更加坚决。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知道,“也”可以用在各类名型的末尾,帮助表达各种语气。判定一个句子中的“也”字究竟表达哪种语气,不能脱离文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各类句型用“也”字收尾,有使该句的语气更加坚决、肯定的作用。二“也”字还可以用在句中,具有表示停顿、引起听话人注意的作用。句中的“也”字又有四种情况:。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论语•里仁)。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论语•颜渊)。(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绛如也,以成。(论语・八僧)第一种情况是用在主语之后,如例。;第二种情况是用在一个分句之后,如例。;第三种情况是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副词)之后,如例。;第四种情况用在对事物进行列举的时侯,如例。。句中的“也”比较容易掌握,不论用在哪一种情况下,它的作用都基本相同:表示停顿,唤起听话人的注意,使语气缓和。“也”字的翻译比较难于把握。一般说来,句中的“也”字、判断句和直陈句中的“也”字多数都可以不译,感叹句中的“也”字可译成“啊”“呀”,疑问句、反诘句中的“也”字可译成“吗”“呢”,祈使句中的“也”字可译成“吧”。列出这些用法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也”字用法的复杂,遇见这个语气词要注意分辨。.4.2矣“矣”字也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它可以用在各类句型中,表示各种语气。不论用在哪类句型中,“矣”的作用都是把某种新情况或事物发展的新阶段告诉别人。.直陈句中的“矣”字。①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②虞不腊矣。将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左传•僖公•五年)③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仔细分析,上述四例都是直陈句,句中有“矣”字煞尾,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例①“矣”表示“已然”,告诉人们既成的事实。例②“矣”表示“将然”,告诉人们将要出现的事实。例③”则在舟中矣”是早已实现的事实,但说话人在亲眼看见这个事实之前并不知道,所以仍把已然的事情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④“矣”表示“必然”,告诉人们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与例②相似,但是例④更侧重于推理。.感叹句中的“矣”字。⑤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⑥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例⑤例⑥是感叹句中用“矣”字。用“矣”的感叹句多数是形容词谓语句,这类句中的“矣”仍有“已然”“将然”“必然”的意思,只是说话人认为这种情况已经达到令人感叹的某种境地。例⑤“矣”用在句末,“久矣”描述事物“已经如此”,是“已然”的语气;“难矣”表达对事物发展的某种推断,是“必然”的语气,说话人认为“已然”“必然”已达到令人感叹的程度。例⑥谓语提前,“矣”字跟在谓语之后,所以也被提前。.祈使句中的“矣”字。⑦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⑧先生可留意矣。(马中锡中山狼传)例⑦例⑧是祈使句中用“矣”字的。祈使语气本是通过文义表达的,句中的“矣”字,帮助表达禁止、希望等语气。例⑦表示禁止,例⑧表示希望。.疑问句中的“矣”字。⑨事将奈何矣? (战国策•赵策)⑩德如何则可以王矣? (孟子•梁惠王上)例⑨例⑩都是疑问句,疑问语气是由表示疑问的词语传达的,例⑨用“奈何”,便⑩用“如何”,“矣”的真正作用仍是表达已然或将然的语气。从上述分析中知道,“矣”比“也”容易掌握。“矣”不论用在哪一类句型当中,都隐含有“已然”“将然”“必然”的意思,多数“矣”都可以译成“了”或者译成“啊”“呀”“呢”,或者不译。“矣”与“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参”是一个动态的语气词,“也”是一静态的语气词。2.4.3乎乎”有介词和语气词两种用法。介词“乎”与介词“于”的一部分用法相当。教材主要讲述它的语气词用法。表示疑问是语气词“乎”的最主要用法,有时也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之中。.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的“乎”可以分为三种情况:①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②日夜望将军,岂敢反乎? (史记•项羽本纪)③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第一种情况是真正的疑问句,有疑而问,希望对方回答,如例①;第二种情况是以疑问方式提出问题,但并不期望对方回答,因为答案就包括在问话之中,也就是反诘句,如例②;第三种情况是以疑问的方式表示某种推测,也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问话本身就是说话人的看法、态度,只是感到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就用推测的口吻提出问题,如例③;当然有时是纯粹出于礼貌,表示谦逊而用这种句式的,如例④。.“乎”可以用于感叹句末尾,或用于呼唤。⑤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之止也。 (论语•子罕)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例⑤“乎”表示感叹,例⑥是用于呼唤。用于呼唤的“乎”也有表示感叹的作用。.“乎”可以用于祈使句的末尾,或用于表示列举的句中。⑦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战国策•齐策)⑧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例⑦“乎”用于祈使句末尾,帮助表示祈使语气;例⑧“乎”用于表示列举的句中,具有停顿、使语气舒缓的作用。.“乎”还常常用作形容词词尾。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僧)⑩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例⑨例⑩的“乎”都是用作形容词词尾,这类“乎”不能直接译出,它与形容词一起表示某种事物的性状。“乎”字用法比“也”“矣”都简单,翻译也比较容易。疑问句和反诘句中的“乎”可译成“吗”“呢”,表推测的“乎”可译成“吧”,感叹句或表示呼唤的可译成“啊”“呀”。.4.4哉“哉”是这一组语气词上最容易掌握的。“哉”的最主要用法是表示感叹。.感叹句中的“哉”。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例①例②的“哉”都是用于感叹句中,例①用在句末,例②从形式上看是用在句中,这是因为谓语提前的缘故,实际上也是用在句末。.反诘句末尾用“哉”。③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左传•僖公五年)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③例④都是反诘句。“哉”不能单独表示反问,它只有与“岂”“独”等词呼应,才能表示反问语气。.疑问句末尾用“哉”。⑤人焉讼哉?人焉哉? (论语•为政)⑥汲黯何如人哉? (史记•汲郑列传)例⑤例⑥都是疑问句。“哉”也不能单独表示疑问,只有与表示疑问的词语呼应,才能表示疑问,例⑤“焉”、例⑥“何”都是表示疑问的词。从上述的说解中知道,尽管“也”“矣”“乎”“哉”四个语气词“各有专责”(“也”主要用作判断语气,“矣”主要用作叙述语气,“乎”主要用作疑问语气,“哉”主要用作感叹语气),但几乎又都可以表示各种语气。绝不能据此认为古汉语语气词分工不明确,也不能认为种种句型的语气都相同。而应该看到,同一类句型,用不同语气词,表达的语气感情不完全一样;同一个语气词,用在不同句型中,作用也不相同。所以应该特别强调:语气词是虚词中意义最虚的词,与其说某个语气词表达某种语气,还不如说某个句子的某种语气,由某个语气词帮助表达。句子的语气和文义有密切关系,理解语气词的作用,一定不能脱离文义。.单句(通论第一章第三节辅导)单句的结构分析句子结构分析特别是单句结构分析,是古代汉语学习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第一、语法部分所学的实词、虚词、语序、句式等知识,都要在句子结构分析中得以应用。句子结构分析是语法知识的综合实践,也是掌握古代汉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第二、句子结构分析又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和速度的手段。有些句子没有什么生词,但读起来仍很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句子的结构缺乏明晰的认识。例如“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古代汉语》上册167页)这句话,乍看上去很难理解;但只要弄明白这个复句里有三个前置宾语:“劳”、“报”、“何”分别是“图”、“于”、“有”的宾语前置,这样,就可按“不图劳、于报有何”来理解,从而翻译作(连我们这么大的)功劳都不考虑,对于报施还能作什么呢?”所以,学习时不可忽略。古代汉语的单句分析采用有层次的类型分析法。也就是依句子的组合层次来逐一分析作为句子成份的词组的类型。分析层次可由大到小分割,如下例1,也可从小到大地合成,如下例2例1: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主谓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偏正 偏正1~1 1~1II:定语前置1 1 1 1I联合III:II1 11 1偏正1 II述补I__1 1 1例例2:I主谓II I分析时每项都去写词组的型称,比较麻烦,可以采用下列符号:主谓述宾连动联合偏正倒置介宾兼语同位述补双宾主谓述宾连动联合偏正倒置介宾兼语同位述补双宾例4:例4: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这套符号由指线(指向被分析的词),底线(联结指线的横线)切分点(类型符号放置的地方,也就是被分析的两个成分的中间)和类型符号四部分组成。类型符号很容易记忆,只要明白符号的设计是从词组成分的关系出发的。例如:主语与谓语是陈述关系,:(冒号)表示陈述。动宾与介宾用同一符号,而介词是虚词,指线改用虚线,兼语是动宾与主谓符号的套用。偏心都有附加与中心的关系,符号箭头指向中心,用=。运用如下例3、例4。例3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I:IS「」 「」 I : I」」I+I I I1——1I 1 I L_,__I1 ^一:II I初学习应用这套符号时,或考试时,要学会检查正误的方法。检查步骤如下:第一步,先数一下句中共有多少词,除去语气词、助词、连词外,其他每个词下面都应有指线。指线数(不同层次上指向相同的线只取一条)二词数:类型符号=词数一1,数清楚,可以防止分析遗漏。第二步,认真检查第一层。不论用哪种方法分析,第一屋都是关键,第一层分析错了,一定满盘皆错。分割式的第一层,一般只有下列三种分割情况:(1)全句状语一主谓;(2)主一谓;(3)谓一宾(兼语、连动其它的变式)。切割点和类型都要判断正确。含成式的第一层,关键看所联结的词组对不对和全不全。对不对主要看语义是否解释得通,是否符合原意,上例如果联出“蹄鸟”、“交于”、“于中”……这样的词组来,就讲不通或不含原意。第三步,再逐层逐个检查类型符号与切割点。这一步能否作好,就要看每个人掌握语法知识的准确和熟练程度了。养成分析句子结构的习惯,还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语序主要掌握四种特殊语序。第一,先秦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两汉以后,疑问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后边的情况逐渐多起来。第二,在有否定词的情况下,代词宾语往往放在动词的前边。应该注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那样严格。第三,在有代词“是”“之”复指的情况下,宾语前置。第四,介宾词组的位置:由“为”“与”“以”等介词构成的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前边,由介词“于”构成的介宾词组,多数放在动词的后边,由介词“以”构成的介宾词组既可放在动词的前边,也可以放在动词后边。此外,还应该注意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也常常放在介词的前面。省略重点是掌握几种主要成分的省略。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省略?省略是对完整而言的,省略是有条件的。所谓省略,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省略句子的某种成分。判定省略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必须补出来不补出来意思就不清楚;二是能够补出来,补出来的成分是确定不移的。对待古汉语的省略,一定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而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标准来谈古汉语的省略。凡是古汉语习用的句式,都不应看成省略。主语的省略。主语的省略与无主句不同。省略了的主语是可以肯定地补出来的,无主句是说不出主语或不需要说出主语的,因此也就不能肯定地补出主语。主语省略有三种情况:对话省,承前省,蒙后省。谓语的省略。谓语是表达意思的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说来不能省略,因此省略谓语的句子不象省略主语句子那样多。谓语的省略,常常出现在对举的句子里,或承前省,或蒙后省,此外还有对话中省"曰”字的现象。宾语的省略,多半是由于宾语所指称的事物在文已经出现,属于承前省略。在对话的情况下,答话中的宾语往往省略,这实际上也是一各承前省略。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省略的宾语上下文都没有提及,只能根据动词的意义和文义推知。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省略的介词,一般限于“于”“以”两个。介宾词组的介词如果是“以”“与”、“为”等,它们的宾语如果在上文出现过,那么这个宾语也常常省略。兼语式中的兼语常常可以省略。应该注意,一般认为定语、状语、补语没有省略问题,这些成分属于句子的修饰成分,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主要句型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主要有三种表示方法:第一、主语和谓语有“者”“也”呼应,如“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第二,只有“也”,不用“者”,如“我,子瑜友也”。第三,“者”“也”全不用,如,“刘备,天下枭雄。”通常认为“是”作判断句的判断词,产生于西汉,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先秦语言中的判断句虽然绝大多数都不用判断词,但却有用“为”来联系两项事物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如,“夫执舆者为谁?”(《论语》)“此为何若人?"(《墨子》)这类句中的“为”相当于今天的“是'。可以看成是古代汉语里最早的判断词之一。不过这个“为”是由“做”、“当”的意思转变来的,在这里“做”、“当”的意思已经消失。有些判断句的谓语前边用“乃”字,加强肯定语气。如“吾乃梁人也”,“是乃仁术也”。这类判断句往往常有辩白和申明的语气。谓语前加不定副词“非”字,构成否定判断句。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管仲非仁者与?”应该注意,这个“非”字可以译成“不是”,但是,一般说来它的语法作用是作为一个副词来否定谓语的,而不是否定性判断词。被动句被动句是陈述句的一种。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就在于,主动句的主语是行为的主动者,被动句的主语是行为的被动者。被动句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主语是受事者,动词谓语后面用“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克伤于矢。”第二,用“为”或“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戳没。”“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第三,用“见”“被”表示被动。用“见”表示被动的句子比较少,但却有自己的特点,有时单用一个“见”字,如,“须贾大惊,自知见卖。”有时构成“见……于”格式,由“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用“被”字表示被动,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被”字常常与“见”字形成互文,如“厚者被戮,薄者见疑。”“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第四,古代汉语少数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被动关系完全依靠文义来表达,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疑问句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根据具体内容,可分为询问句、揣度句和反诘句。询问句是有疑而问。这种问句又分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要求明确回答“谁”或“什么”如“谁能为我使淮南?”是非问要求回答“是”还是“不是”句末多用“乎”字,如,“公孙丑日:'乐正子强乎?‘日:‘否'。"选择句是并列两项以上的事物,让对方选译,如,“师与商也孰贤?”揣度句是测度事物是否或能否如此的句子。揣度句又分为两类:一是揣度性的,含有“大概”“或许”的意思,如,“胜好勇而阴求死土,殆有私乎?”二是商拟性的,含有“莫非”“恐怕”的意思,如,“日食饮得无少衰乎?”这两类揣度句末尾多用“乎”字。反诘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末尾常常用“乎”字,如,“虽欲耕,得乎?”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两种常见的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一是“不亦……乎”,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是“何……为”,这类反诘句的语气比较委婉。否定句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肯定句相对,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等;也可以是否定动词,如“无”;也可以是否定性无指代词,如“莫”。习惯句式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凝固得很紧的结构,通常把这类结构称作习惯句式。在这类结构中,有实词,也有虚词。无论其中的实词还是虚词,都不宜孤立地按它们原有意义去理解,整个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也不等于结构中每个词义的简单相加。只有把这类结构当作一个整体看待,才能正确理解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1、“如……何”、"若……何”、“奈……何”。这三个格式在先秦已经成为习惯句式,具有特定的含义。“如”“若”“奈”表示“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整个句式的意思是“对……怎么办”“把……怎么办”,表示对某件事不知道如何处置。如,“如太行王屋何?”“将若君何?”“将无奈我何?”2、“何……为”、"何以……为"。这种格式可以分析为“何+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为”和“何+以+宾语+为"。这是用疑问代词“何”跟“为”配合表示疑问的一种句式,多用于反问。如“亡人重生,何以来为?”“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3、“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这是三个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不亦……乎”,可译成“不是也……吗",反问的语气比较舒缓、委婉。如“虽亡,不亦可乎?”其中的“不”也可以换成“无”,“亦”也可以换成“已”。“无乃……乎”、“得无……乎”是具有揣度语气的反问句式,可译成“不就是……吗”和“莫非是……吧”。说话人使用这种句式,往往是对某种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说出来求得对方的认可。如:无乃不可乎?”“日饮食得无衰乎?”4、”……孰与……”这种句式是从表示选择的“……与……孰……”格式演变来的。其中“与”是连词,连接需要比较的两项;“孰”是疑问代词,表示选择,“孰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结构,具有动词性质,用在比较性的选择问句中,比较两个人、两种事物的高下得失。如,“陛下观臣能孰与肖何贤?”“孰与”有时可以写作“奚与”“何如”“何若”“孰若”等。 5.文字(通论第二章辅导)5-1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和三千多年前商代人使用的汉字有很大的区别。汉字形体古今异样,是经过长期演变的结果。依据不同时代和书体的显著特点,我们把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分为六个阶段。下面分别加以简单说明。.甲骨文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也称契文,主要是指商代契刻(书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无论是祭祀、战争、稼穑还是游猎、疾病、雨晴,事无巨细都要进行占卜以问吉凶。他们把占卜的内容及应验的结果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收聚存档。这些资料随着商王朝的灭亡和商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变为废墟而长期埋藏于地下,直到十九世纪末,才被人们发现而不断发掘出来,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的珍贵文献。甲骨文的单字,现在所能见到的大约有五千个左右(能认识的有一千个左右)。甲骨文中大量的是象形、象意字,有的还保留着极浓厚的图画色彩,是我们今天最能窥探先民造字意图、推求字的本义的宝贵资料。甲骨文是尚未完全定型的文字。一个字往往有繁有简,异构较多;字的长短、大小、正反,以至偏旁部首的位置,也略无定则。但是在字体结构上已注意到笔画分布的疏密、均称、平衡。对那些还保留着浓厚绘画色彩的象形字,既注意到作为文字笔画的安排,又不失素描式的写意神态。.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铭文。金文始于殷商,盛行于周代,延迄于秦汉。但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字体,则主要指周代的金文。周代金文与商代甲骨文相比,字形更加方正、整齐,笔画的分布也更加均匀对称;但与后来的小篆相比,结构仍未完全定型。有少数字,特别是那些所谓族徽字,甚至还保留着比甲骨文更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战国文字战国时代的文字现在所能见到的,有竹帛文、金石文、帛布(钱币)文、陶埴文、玺印文等等,但这其中无论哪一种文字都不能代表这个时期的所有文字,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不象甲骨文、金文那样,以其附著物来命名,因而只能以时代名来标称了。这一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国异政教,各自制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在同一地区都有不同的写法。所以许多战国文字至今还无法释读。不过也有少数文字,特别是一些金石重器上的文字,还是依然保留着西周金文厚重、雍容的遗风的。例如秦地著名的石鼓文(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文字),体势、用笔,以至行款、格调,就与周宣王时的虢季子白盘铭文一脉相承。战国文字虽然歧异多变,但是在总体上还是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还从反面促进了秦代对汉字的统一和改革,为隶变打下了基础。.小篆小篆也称秦篆,是古文字的最后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统一文字政策而推行的标准文字。从形体上看,小篆是从石鼓文一类的继承周代金文而别于六国俗体、异文的正统书体中演化出来的。它的结构严谨整齐,大小一致,偏旁部首的形体和位置完全固定;笔道形态无论横竖曲直,一律是等粗线条;笔画分布十分均衡对称,甲骨文、金文中那些“画成其物”的象形字被高度的抽象化、线条化了。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推行小篆,对古汉字形体作了一次全面的整理,使之标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由于“诸侯力政”而造成的“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这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隶书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打破小篆的形体结构、改变其笔道形态(变线条为点画、变圆转为方折等)以利书写便捷的书体。它始用于秦而盛行于汉,是汉王朝的正式书体。晋代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书吏)佐书,曰隶字。”程邈遂将这种书体加以收集整理,推而广之,于是后世便传说隶书是程邈创造的。隶书把篆书的笔意变为点画形态的笔势,为楷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是从隶书直接脱化出来的一种书体,所以早期的楷书有人即称之为隶书。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楷书形体异于隶书者不多。楷书始于后汉,定型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汉字形体的演变是缓慢的渐变过程,相邻两个阶段的书体也互有交叉,更重要的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形体往往有很大的继承性,所以在演变过程中,每个汉字在相近的时代形象的传承关系还可以看得十分清楚。5-1-2汉字形体演变对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甲文形体形象化相当显著;前期金文与甲文无大变化,只是风格有异;后期金文不少字的写法不拘于表现形象而笔画已有一定程度的线条化,在符号化上迈出一步;大篆为这渡;小篆将汉字笔画实行了全面线条化,在符号化上迈了一大步;隶书的形体产生了质的飞跃,跨入“今文字”阶段,从此,从笔画上说,平直方折的笔画代替了小篆的圆转线条。从字的结构上说。由原来几百个基本符号组成,变成由点、横、竖、撇等十来个基本点划组成。总之,汉字成了以字形整体作为音节、语素标志的不表意的表意文字。.从形体组装上说,是笔画或部件的省变(即简化,是汉字变化的主流)和累增(即繁化)。

.汉字向表音发展而引起字形构造方式的转化,具体说,是形声字的增多。这里既包括新造字多用形声方法,也包括许多象形、指事、会意字转化为形声字。.字形结构的讹变,一方面使该字面目全非,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原来形体不同的字在结构上有所混同。由于汉字变迁的种种情况,现在的楷书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原初的造字意图,所以在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时,就必须上溯文字的原始面貌,并在与它后世形体的比较中去分析,才能找到本义,真正读懂古书。5・2汉字的形体结构5-2-1六书“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形体的条例,其中前四书直接用来分析字形。学习“六书”要记住许慎关于“六书”的定义:.象形对这两个字首先要注意“形”字,即许慎定义中所说“画成其物”中的“物”字。用现代术语说,象形字都是表示实物的词,即名词。第二要注意“象”字,即许慎定义中的“画”字。这就是说,象形字的造字方法是“画”。具体说,“画”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画整体,可以画局部,也可以在画出整体的基础上再突出物象的特征。总之,抓住特点即可。但一定要注意,“画”只是古人最初造字方法,象形文字和绘画是有本质区别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字有读音,因为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指事“指事”二字,首先要注意“事”字。由于有许多实物并不那么容易画,如树梢(末),而一些抽象概念(即“事”)更无“形”可画,所以指事造字法是对象形造字法的补充,它主要包括一些抽象名词。由于造字时强调“事”,所以绝对不要把六书中的“指事”写成“指示”不少学生常出现这种错误,其原因就在于“指事”二字的内涵没有弄清楚。第二,要注意“指”字,“指”是说明这类字的方法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分加上一个或几个标志,以指出词义关键之所在。如“刃”是在刀口上加上一个标志,指出字的的关键在刀的锋刃上。所以“指”字是说明这类字的造字手法。指事字是一个不可分解的单纯结构。3.会意3.会意“会意”二字首先要注意“会”字,这是指这类字的造字手法。这里“会”有两个含义,一是“会合”,即许慎所说的“比类合谊”,也就是说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放在一起,合成一个新字。如“彝”在甲文和西周早期金文中,是两手捧一只被捆住双翅的鸡,鸡嘴边放几粒米。这是把祭品奉献于神前的意思,所以“彝器”指一切祭器。此字由鸡、米、双手、丝会合而成。所以会意字一定是复合结构,这是它和单纯结构的指事字的区别所在。“会”的第二个含意是“体会”,即许慎所说的“以见指”,换句话说,会意字的几部分组合后即体现一个新的意义,而这意义要读者自己去仔细体会。至于组合符合“会”的方法有两类:一是通过各组成部分结合后所体现的形象表示词义;二是通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意念联系说明词义。“会意”二字还要注意“意”字。这“意”字也有两个含义:第一,“意”是“意思”。它比“事”更抽象,所以会意字大多是动词、形容词和抽象名词。“意”的第二个含义是“新意”。由于会意字几部分是质的结合,所以它体现出的是一个全新的意思。如“陵”,甲文象是一人往高处攀登之形,所以“陵”在古书中当“攀登”讲,如《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亲鼓土陵城”。.形声“形声”二字是并列结构。一个形声字既表明意义,又标明声音,许慎所说“以事为名”的“名”就是指表意部分。“取譬相成”的“譬”指标准的读音。教材中说指“音近字比拟读音”亦可通。“相成”即形、声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新字。形声字的义符如果是本义,一般都只表示词的意义范畴或事物的类属,它和字典的部首有相当大的一致性,所以它不够具体。如果义符是引伸义,则连范畴和类属也不能表示了。形声字的声符从标音的当时来说(指古音)也主要是韵母相同的音近字。由于古今音变,许多声符的读音与今天已相去甚远了。以《说文》为依据,把形声字分成一般形声字、省声字(即声符省一部分)省形字、亦声字以及声符兼表义(又称形声兼会意)等几大类。对这些分类,从理论上要有明确的认识,但对具体字的分辨不必过细。“形声”作为造字法,突破字形纯粹表意的局限,用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方法造字,大大提高了造字对语言的适应力。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0%左右,《说文》(东汉)中就有形声字80%以上,现代则占90%以上。.转注历代学者对转注的说法大约有一百多种,争论很大,本教材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只介绍了今人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中的说法和近人章太炎的“声首”说。由于“转注”对字形分析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作一般了解即可。6、假借许慎对假借说解的含义是说它是一种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假”、“借”二字意义相同,是并列关系。假借的原则是音同,意义上可以毫无关系。假借表音的趋向比形声字更突出,按照这个原则,有些字可以不造新形而借用旧字,因此它也节制了汉字的数量。划清“本无其字”的假借造字法和“本有其字”的通假用字法的界限。从造字的实质就是为语言的词制订书写符号这一角度来看,六书都是造字法。但是作为文字形体的构造方式,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而非造字法。5・2・2汉字形体结构分析与古书阅读分汉字形体结构,是为了运用因形求义的方法来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推求字义(主要是本义)。我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原始意义往往包含在字的构形当中;并且初民造字寓义于形还有一定的规律、条例可寻,这就是传统文字学所谓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因形求义就是依循这些规律和条例对已经抽象化了的汉字形体进行分解剖折,正本溯源,推究和领会初民所造某字的构形意图,从而弄明白某字的初始含义。古人有“止戈为武”、“背私为公”等说法,《说文•叙》中也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可见在很早以前人们便知道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并把它运用于教学之中。汉代许慎集前贤之大成,同时结合文献用字,潜心研究二十余年,创造性地将当时通行的九千多字“分别部居”,逐一进行形体分析来推求字义,写成了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伟大著作《说文解字》。这部书对很多字的析形释义切实精当,直到今天仍是我们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阅读古书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例如《说文》对“取”的说解是:“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日:'载献,者耳也。'”上古之人在战争或畋猎中对被自己捕杀的敌人或野兽,必割取其左耳朵以便回去报功。原来初民造“取”字,就是对这种社会习俗的抽象化的写照。许慎通过分析字形并以文献资料为佐证,对“取”字的本义作了确不可移的解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关注槊上。”其取字正是用的《说文》捕取的本义。古人作文喜欢用本字本义,而有些本字本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根本不用或很少使用了,这就是古书所以难读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难题,过好读古书的文字关,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汉字的构形规律,学会因形求义的方法。有了这个基本功,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比如,《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户”。其中向”和“户”如果分别用方向、住户等今义去解释显然讲不通;那么它们的古义、本义是什么?查甲骨文向作,象房屋墙上开有一方洞之形;户作,象半扇门页。所以向的本义是窗子(《说文》解为“北出牖”即北面的窗户),户的本义是门页,以此作解,疑难冰释。又如《老子》第二十九章有这么一句:“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句话在语法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其中的“奢”是指物质生活的奢侈,“泰”是指起居环境的安逸,意思也好懂;可是“甚”指什么就不那么好懂了。查专供读古书用的《辞源》,“甚”字下列了五个义项:①厉害、过分;②超过;③很;④诚、真;⑤什么、怎么。《辞海》只列了两个义项,意思与《辞源》第①、第⑤相同。如果分别用这些解释去套,只有“过分”的意思比较接近。然而句中“奢”和“泰”所指都很具体,“甚”为过分,是指什么过分,也理应有所实指。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甚字的形体结构,考察一下初民造甚字的本义。甚,金文作,小篆作,《说文》:“甚,尤安乐也。从甘匹;匹,耦也'。尤安乐就是特别安乐;耦同偶,指配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进一步解释说:“甘者饮食,匹者男女之大欲存焉,故训安乐之大”。据此可知,其从甘匹,是属于六书中的会意。甘匹即甘于匹,指沉湎(尤安乐)于婚配男女之事。这正是甚的本义。老子所谓“去甚”就是指要远离、除却溺于色情之事。主张清静养生的道家,当然要首先去掉它。由于绝大多数汉字是由独体初文“形声相益”而孽乳形成的合体字,因而在这种字的形体结构中往往含有某一共同的“部件”。这种形体上的部分相同,又导致了它们在意义上的某些相关。因此,学会因形求义不仅为我们了解某一个字的本义提供方便,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以简驭繁、举一反三地去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例如“”(隶变之后写作幸,非幸福之幸),《说文》:“,所以惊人也”。只说是一种能使人惊惧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没有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