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实验汇总_第1页
杠杆实验汇总_第2页
杠杆实验汇总_第3页
杠杆实验汇总_第4页
杠杆实验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中三模)小亮和同学们在校园里看到园艺师傅用园艺剪刀修剪花枝,他们发现较细的枝杈靠近剪刀尖端就可以剪断,但遇到较粗的枝杈时,园艺师傅会将枝杈靠近剪刀的中轴。他们想:杠杆平衡时,动力与动力臂有什么关系?之后,他们利用所学的杠杆知识开始进行实验探究。(1)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左端平衡螺母向旋一些(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实验中我们将杠杆的支点确定在杠杆的重心上,这样做的目的。(3) 小亮组用乙图中的装置保持左侧钩码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右侧钩码数量和位置,完成了三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乙实验序号数据如表乙实验序号阻力F/N阻力臂l/cm动力F/N动力臂l/cm1222616122264332626经过分析,小亮组得出的初步结论是:(4)同组的小明还想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继续进行实验,如丙图所示,这样探究的目的是: 他们收集的数据如表二所示:表二实验序号阻力F表二实验序号阻力F/N阻力臂l/cm动力F/N动力臂l/cm2 2 11126722266332636小亮发现表中的数据不符合“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小亮与小明检查发现测力计和刻度尺的读数均正确无误,与请你帮他们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答案:(1)右(1分)(2) 避免杠杆的自身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分)(3) 杠杆平衡,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一定时,阻力与阻力臂成反比(1分)(4) 改变力的方向,是结论具有普遍性(2分)(5) 将阻力臂读成了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1分)槐荫一模47.(6分)在复习物理实验时,王老牌带来了一个fl制杠杆AB,从其上找一点C用支架支起来,如图甲所示.当依次在杠杆上的%、B)、B等各点施TOC\o"1-5"\h\z加一个向下的力时,发现越来越容易提起水桶.根据这一实f 牛:验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下面的探究问题: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吉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匚I 甲为探究这个问题,同学们找来下列器材:杠杆、支架、弹簧 °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最相同的钩码若干个.(1) 实监前,小红的杠杆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调节螺母向 边调节(选填“左”或“右”). .L」(2) 如图丙所示,小红在实监过程中,保持阻力、阻力臂不变,在支 乙点O右侧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每一组动力臂和对应的动力,并记录在表中. o实验次数阻力g/N阻力臂实验次数阻力g/N阻力臂3/cm动力/VN动力臂6/cm]2101.02022102.01032104.05实监中,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姓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分析表中数据,同学们得出结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杠杆平衡时, ③实验中小红发现,保持杠杆姓于水平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偏离竖直方向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会变大,原因是 .⑶小华使用相同规格的器材按图r所示探究同一问题,也测出每一组动力臂和对应的动力,并记录在下表中. .实臆次数阻力压用阻力动力F|/N动力臂A/cm12102.52022105.01032]010.05对照实验数据小华发现:他测得的动力都比小红测得的数据大.小华确定fi己从实较操作到读数都没有问题,导致小华测得实验数据偏大的原因可能是:47.心分)⑴右nz分>⑵①「技力的)力臂的大小匚口分}②动力与动力普成度比(功力与动力膺的乘枳垛定催或幼力与动力胃的染,相件LH丹)③如力警斐小t拉力的力常变小"<1分)⑶杠杆官身重作为晦方时柱肝平街有影峋.(I分)评分云见:钏®只答”力臂变小”不得分*历下一模47*第一泉中学'某班的同学们走进乡村开展忐愿服务,在活劫过程中看到一位•什人iE试图用一根木棒撬劫一块路中间的掉落的大七’块1如图所小)『尽管他使出了浑身力气,却没能成功.“1卞们赶紧上前帮他把块搬到了路边.回到学校这件事情弓I起「同归们的思考:如果没有别人帮忙,一个人怎样才能撬动大T块呢?他们通过讨论认为这是一个和杠杆有美的问题.J•是同学们用实验室的器材m:'f面的探究:CI>对于此情景同学扪展开垫烈讨论,认为可以进行“探究阻力和阻力臂一EII.H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普的美系*实验,实验前.打肝如后图所小.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调节螺母向 边调书(选填“丈"或“右r⑵明确探究目的后同导们分组进行实验.他们在杠肝左倒距离支点5cm灶悬打:一个重4N的重物.另一侧用弹黄删力计代替钩码进行实验■>甲组计划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乙组蚓想按图U装置进行实验,讨论时乙组认为I】己组实验设计更好.理由是:口)各组同?通过讨论明确『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甲组同事特别指出.弹簧测力计由于是倒着使用.动力由成为弹簧湄力计显术的示数"它的自重相加,统一思想后.他们各自动手操作测出『正确的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实验次数阻力FVN阻力群Ucm动力动力野JHcm14512024521034545分析表中数据,M7'iu得出结论:在阻力科1阻7m-;?II杠杆平衡时,⑷蜻台上面的结论,同学们明口了在没有别人帮助时.一个人撬动大石块.鹿首先导我更长的木棒来作为撬棍.这样做的目的是从而达到更省力的11的。⑴右⑵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大小⑶动力与动力臂成反比(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相等)。⑷增大动力臂

复习物理实验时,小美和小丽再探究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⑴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左端平衡螺母向旋一些(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⑵小美先将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在左右两侧挂上钩码,如图乙所示,杠杆的端 会下降(选填“左”或“右”)。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不改变钩码总个数和悬挂点位置,只需将 即可。⑶小丽同学想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按图丙进行实验,一种按图丁进行实验。你认为哪个实验方案更好,并说明你的理由 。⑷实验中小丽发现,杠杆在O点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在探究杠杆平衡时不会影响到杠杆的平衡。请分析说明理45一小杰和小I!在实验能力考查“探究小车下滑速度”斜面-坡度的美系*实验中,栗用如图所小装置,用带刻度尺的泛木极和*方体小木块组成斜iJ私斜面的测E和3临姓分别作为小车运动计时的起点和终点.多次练;HI-小车从起点自由滑下并能顺利通过终点。口〉小杰回想知识如下;该夹验测坦速度的愫理是.根据该原理除了如图所扣所用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竖。小卫还想到八年级“测量速度实验”时,把路程分为上、卜两个落段.I:、F学段及全程的速度都不用等。心)他们通过长方体小木块的*一放、侧放和平放:神方式,分别进行r•:次实验,测量的实验数据如F表所亦-实验次数小车运动的路程占如小车运动的时削瓜小车的速度加■史上放0.51.00.50侧放0.52.00.250.54.00.125通过分析实验敖据,叮以得出实验结论是实验中的:次玄验,小车运动及时的起点和终点均是斜面的8Ucm和3Uce姓,他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通过该实验的体验,他们给同f们提出建议如卜:实监时坡度最好是先小后大.最绻坡度不宜过大,坡度不不过大的原因是45.(1)V=Sit;秒表(停表)⑵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的下滑速度越大⑶控制小车运动的路程相同⑷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市中三模47.3分)小军和小强在研沉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想用实验探究小球下滑速度力斜面坡度的关系。")他们选用的卜耍器材包括:W木板、小木块、小球、,刻度只等。<2)小强用长木板和小木块组装成坡度较小的斜面,将小木块放在桌面上的适节位胃以防小球滑落到地面,通过改变来改变钮面坡度。在小组讨论时,同学们提出「两种方案,方案一:让小球队斜面顶端由静I上滑下「同时开始通过秒表计时,2秒秒后记录小球到达的位置「测量出小球运动的距离,计算其速度。方案二:从斜面上适当位置量取50cm的长度,用粉笔在其两端做出标记,作为小球运动的起和终点.让小球从起点由静[上滑下.小球到达终点的时间,计算其速度。你认为两个方案中,更便于-操作的是方案〔选填"一廿或“二>")同学们选择了合适的方一案后.完成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小.口:以得到的结论是:实验次故斜而坡度小球运动的距离*而小球运动的时间E八小球的速度/(nr5)1较小0.501.940.262小0.501.470.343较大0.501.030.49乙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也会越来越大”。为验U)伽利略曾晴想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自由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更的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由于'与时没有准确的计时I:具.无法测量极短的时间.因此伽利略设计了著名的“冲淡重力"的斜面实会.他首先封小球从斜面上踱下时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乂进行了合理的推理,最终完成了耐『I由落休运动的研究。思样研究物体沿斜面向F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呢?清写出实臆方案:乙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也会越来越大”。为验由甲图的钢面研究到乙图的落体研究还应栗取的方法是:47.(1)停表(钟表)(1分)(2) 垫块(小木块)的位萱(1分)二"分)(3) 斜面坡度越大,小球下滑速度越大(1分)(4) 将斜面分成多段,测量每一段的谏度,并进行比较(1分)逐浙增大斜面的坡度,多次实验(1分)小华从生活经验出发,有依据猜想“骑自行车下坡时,即使不蹬脚踏板,证自己的猜想,她和小丽利用如图所示的斜面小车进行实验探究

(1)小华将斜面的起点设为A,

BC段的平均速度是—m/s。中点设为B(1)小华将斜面的起点设为A,

BC段的平均速度是—m/s。路程s/cm时间t/s平均收到v/m.S"1AC路程s/cm时间t/s平均收到v/m.S"1AC段80.030027AB段40.02.00.2BC段40.0,因此他的猜想是⑶实验结束后,他们及时进行了反思。小丽建议小华,将长木板和木块组装斜面的方式由甲方式改为乙方式,小丽建议这样做的好处是 ⑴0.4;⑵越来越大;正确;⑶乙斜面坡度较小,小车速度小,便于记录时间和减小误差如图甲所示,在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后,小珍自制了一个提水杠杆,从其上找一点C,用支架支起来,当小珍依次在杠杆上A1、A2、A各点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时,发现越来越容易提起水桶,根据此现象他提出了以下不同的猜想猜想一: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邛且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猜想二: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邛且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⑴小珍利用自制提水杠杆提起水桶时,所施加的力的方向。⑵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小珍和小翔设计了如图乙示的实验装置,他们用弹簧测力计在如图乙所示的C位置分别竖直向上和斜向上对杠杆施力,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和F2,并发现F1Vf2,由此可以证明猜想一(选填“正确的”或“错误的) 1 1乙 丙 丁⑶小珍在做实验时,细心的小翔发现,当弹簧测力计在偏离中心线相同角度,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弹簧测力计示数总是相等,于是他量出了两种状态下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分别为|_1和L2,若猜想二是正确的,则L1L2(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⑷小珍认为小翔的发现非常好,但是为了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如图丁所示,他将施力点移动到任一点再做一次实验,接下来他们的操作应当 ,并量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3与L1或L2进行比较。⑸为了更方便的研究杠杆,在物理学中,把 的距离称为力臂。⑴竖直向下;(2)错误的;⑶等于;⑷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控制弹簧测力计示数与上一次实验相同;⑸支点到力的作用线小明和同学们在玩跷跷板游戏时,发现为了使跷跷板匀速转动,体重较轻的一方常会远离跷跷板中心,大家在充分观察和讨论之后,决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⑴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选填“左”或“右”)调,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⑵小明组想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按图乙进行实验,一种按图丙进行实验。你建议使用哪种方案好?说明你的理由⑶小明组根据表格一的实验数据,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