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课教学教材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课教学教材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课教学教材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课教学教材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课教学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课..“理学”的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产生发展重创正统两汉隋唐220年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宋元明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鸣笛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思考: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依据材料分析其原因。统治者支持佛教教义符合老百姓在乱世中求得解脱和超越的愿望材料四: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材料五: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从材料四、五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材料六:自“罢、独”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的、人生的现象归结为天意。另外,儒家思想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材料七: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如唐儒学大师韩愈说“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材料六、七反映了儒家思想存在怎样的问题?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儒家思想自身僵化,远离社会需要,受到质疑。影响: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一、背景1、佛、道兴盛,儒学发展出现危机材料一:宋代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材料二: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隋·王通《中说·问易篇》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三教图孔子老子红衣罗汉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红门宫3、儒学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一、背景1、佛、道兴盛,儒学发展出现危机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南宋:朱熹(集大成者)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程颢像理学的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程颐像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朱熹(1130—1200)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的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2、主要观点:(1)哲学观——理是世界本原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社会——儒家道德伦理个人——人性(2)方法论——格物致知(3)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3、影响: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产生重要影响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象山先生王阳明(王守仁):明朝,阳明先生

禅宗六祖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两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吗?它说明了二者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陆九渊“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欣赏诗作品味其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1.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2.或许你读不懂陆九渊的诗,只要能从中找出“变”与“不变”的就可以了。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陆九渊著作数量相差悬殊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陆九渊治学方法迥然不同道问学、读书穷理。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陆九渊形象比喻体会差别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应该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陆九渊理是本原心即理也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格物致知发明本心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2、王守仁

材料一: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材料二: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二、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2、王守仁思想核心:方法:“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请思考:1.在当时的语境下,王守仁此语何意?2.你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的例子?3.如果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你会有什么新感觉?材料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三、评价:1、地位:理学是宋明儒学的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鲁迅《旧事重提》“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程颐对寡妇改嫁的态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清)三、评价:1、地位:2、消极影响: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自然欲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三、评价:1、地位:2、消极: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同:“格致”与“实践”相似。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来求取“真理”。异:“知”不同。前者要“明理”,及儒家伦理道德(唯心);后者,是指客观规律和真理。(唯物)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

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影响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认识“理”实现“理”哲学范畴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07年全国卷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2、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

3、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时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是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5、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A.探究B.规格C.人格D.格子6、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A.北宋时期B.南宋时期C.唐朝中期D.明朝初期7、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8、“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A、儒家道德伦理B、自然规律C、人的良知D、上天的意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