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起源(1)复习进程_第1页
艺术的起源(1)复习进程_第2页
艺术的起源(1)复习进程_第3页
艺术的起源(1)复习进程_第4页
艺术的起源(1)复习进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的起源(1)

二、艺术的起源1、摹仿说2、游戏说3、巫术说4、生物本能说5、劳动说6、情感表现说7、多元决定论等

1、摹仿说:

“摹仿说”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关于艺术发生的理论。它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模仿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本能冲动,认为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它揭示了人有一种模仿的天性;其次,模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维科等;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例如自然便是将雌和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配雌,将雄配雄。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摹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书法混合元音和辅音,从而构成整个这种艺术。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9页.)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德谟克里特(《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12页.)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进一步的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11-12、19页.儿童们都擅长于摹仿,我们看到儿童们一般都在摹仿他们所能认识到的事物来取乐。这条公理显示出:世界在它的幼年时代是由一些诗性的或能诗的民族所组成的,因为诗不过就是摹仿。这条公理也说明:凡是涉及需要、效益或便利的技艺甚至涉及人类娱乐的技艺,都在哲学家们还没有出来之前,在诗的时期就已发明出来了;因为凡是技艺都不过是对自然的摹仿,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实物”的诗。

——[意]维科.《新科学》(上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第122页.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吕氏春秋·大乐》(高诱注.《吕氏春秋》.《诸子集成》(六).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46-47页.)

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2、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无功利、无目的的游戏活动,是一种游戏的天性或本能冲动。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席勒、斯宾塞、谷鲁斯等。1、[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76-80、148-151页.2、[英]斯宾塞.《心理学原理》.转引自: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653-657页.

如:古希腊人在奥林匹斯赛会上寻欢,是通过不流血的力量、速度、灵巧的比赛以及更高尚的智力竞赛游戏。《掷铁饼者》约公元前450年雕塑家:米隆﹝Myron﹞现藏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从《掷铁饼者》中,可以见到此一时期之雕刻家已经受到理想人体美的观念所影响,将人体之肌肉表现尽量以完美之方式表现之,同时颇具动感。源于古希腊奥林匹斯赛会的现代奥运会继承了前者的游戏精神,是全世界人民以奥运的名义举行的狂欢节。3、巫术说:“巫术说”是最有说服力、最有生命力也最具势力的一种艺术的起源理论。它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巫术仪式等活动。其代表人物有赖纳克、卢卡契、苏珊·朗格等。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尚书》.周秉钧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第11页.)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天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周礼·春官宗伯下·大司乐》([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575-584页.)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礼·春官宗伯下·司巫》([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687页.)是则韵语之文,虽匪一体,综其大要,恒由祀礼而生。——刘师培论“文字出于巫祝之官”(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585页.)

“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第1-3页.

“巫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是既强烈而又切近的,巫术活动总是包含着像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等活动。”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8、67页。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当北美印第安人,或卡菲尔人,或黑人在表演舞蹈时,这种舞蹈全部都是对狩猎活动的模仿——这些模仿有着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世界上所有猎人都希望能把猎物引入自己的射程之内,按照交感巫术的原理,这是可以通过模仿来办到的。因此,一场野牛舞,在原始人看来就可以强迫野牛进入猎人的射击距离之内来。”

1、卢卡契论艺术起源于模仿巫术([匈牙利]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卷.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布洛克论非洲戏剧起源于巫术仪式([美]简·布洛克著.《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朱立元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94-207页.)

3、朗格论舞蹈起源于巫术([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217-218页.)4、赖那克论艺术起源于神性崇拜

[法]萨蒙·赖那克.《阿波罗艺术史》.李朴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11-13页.

《维林多夫母神》

《手持角杯的裸女》

4、生物本能说:“生物本能说”直接从人的生物性需要出发讨论艺术发生的缘由,认为艺术活动是出于人的生物本能。其代表人物有达尔文、弗洛伊德等。

1、[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第一篇第三章与第三篇第十九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135、880页.2、[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第139-140、171-172页.5、劳动说:“劳动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生产劳动,是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分化、独立出来的活动。劳动目的的达到不只会带来物质需要的满足,还会使人意识到自身的创造性力量,在自己所取得的成功面前感到无比的高兴,引起自豪、喜悦以及狂欢等感情,于是产生了和艺术相联系的再现那体现了人的创造力量的劳动过程和结果的形式,以便人能从这种再现中再度体验那由于他的创造的成功而引起的喜悦。其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普林汉诺夫等。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

——《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淮南子》.《诸子集成》(七).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190页.)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第93-94页.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7、93、96-97、123-124、126页。2、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314-316、376-377页。

红山文化玉猪龙

6、情感表现说:“情感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思想交流的需要。代表人物有维龙、克罗齐、托尔斯泰、科林伍德等。1、维龙[法]维龙.《美学》.转引自:蒋孔阳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第442-446页.2、托尔斯泰(《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32页。3、克罗齐4、科林伍德5、苏珊·朗格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汉]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2286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言其志也;歌,詠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器)从之。——《乐记译注》.吉联抗译注.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第1、3、29页。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元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272页.)

《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者,莫尚于诗矣。

——[梁]钟嵘.《诗品》.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15、20-21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