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2课 百舸争流的综述_第1页
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2课 百舸争流的综述_第2页
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2课 百舸争流的综述_第3页
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2课 百舸争流的综述_第4页
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2课 百舸争流的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判断正误1、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及观点。2、世界观就是哲学。3、任何哲学都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4、哲学是“科学的科学”。5、哲学都是科学的、正确的。6、有少数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照样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因此从事科学研究并不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8、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高考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考情分析从近5年高考试题看出,本课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依然以漫画、名言分析,科研成果为载体考查判断哲学派别。知识结构6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________和_____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__________。(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_的问题,由此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意识物质唯一标准同一性考点梳理7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__________的基本问题。(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

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_________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无法回避必须回答基本性质8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___________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_____后有______,_______决定______。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谁是本原物质意识物质意识考点二唯物主义9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_____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在________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_____________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_______上的唯心主义物质自然科学具体的物质形态历史观10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正确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_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2)指导意义: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__________。基本规律最广大人民社会历史世界观方法论思想武器11知识点三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_____,______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________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_______________。本原物质主观精神人的主观精神123.客观唯心主义:把__________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___________的外化和表现。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斗争;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对立。客观精神客观精神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哲学意义上的“本原”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希腊文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本原一词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1)含义: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内容(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2)内容: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承认能正确认识存在否认正确认识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谁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特别提醒(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对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的不同回答。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考点二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基本形态主要观点基本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1)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2)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基本形态主要观点基本评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考点二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1)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三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基本形态区别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6)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7)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3)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4)上帝创造世界联系考点三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扩展】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扩展】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扩展】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吗?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是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义是根本观点错误,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提醒(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2)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3)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4)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2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斗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1)分歧之一:的观点与的观点的对立

(2)分歧之二:的观点与的观点的对立

(3)分歧之三:的观点与的观点的对立、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全面片面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8(图示)各种哲学派别及观点(高考江苏卷)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2010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例题】(2009·广东文基)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解析: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A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C项不是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都坚持的观点。D

[例题]

(2009·上海高考)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D(200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题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判断: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误点警示】对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观点掌握不牢固,分不开矫正训练欧洲有一首古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地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解析:本题错选B、C的原因在于对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的观点掌握不牢固,区分不开,该古诗中把“阿玛诗(即海洋)”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选A。

A(07广东高考B卷15)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2008·广东)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

认为自身感觉第一,“物”第二,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B。

B[例题]

(2009·广东高考改编)“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题干中的观点把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的感觉,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应选B。B(2009·江苏)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解析

“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项也是这一性质的观点,因此当选;A、C、D项均为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B(2010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A。注意“上帝”与“核聚变”“向性运动”,体现①③;②④与题意不服。A(2008·广东文基)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解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①②不符合题意。

B(2010四川卷)29.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基本派别的认识,考查了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材料《吕氏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