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守法_第1页
第二十二章守法_第2页
第二十二章守法_第3页
第二十二章守法_第4页
第二十二章守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二章守法本章知识体系守法的概念

●守法的含义●守法的构成要素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守法是法的要求●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守法是道德的要求守法的主客观条件●守法的主客观条件●守法的客观条件普法教育与守法●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普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养成守法的品质●普法教育的途径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守法的概念

一、守法的含义

◆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守法是法的实施的一种基本形式。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如果法制定出来了,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那必将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在法学界,不少人认为守法主要是甚至仅仅是履行法律义务。我们认为,守法所包含的内容要比许多人所理解的广泛、深刻和丰富得多。守法意味着一个国家和社会主体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而依法办事就自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依享有权利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义务并履行义务。◆守法的含义

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守法的概念

二、守法的构成要素◆守法包括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和守法状态等构成要素。◆守法主体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即一定守法行为的实施者。◆我们国家奉行人民主权、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人人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地位,因此,在我国,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成为守法的主体,守法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我国宪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守法的主体可以分为:●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守法主体中最普遍、最广泛的守法主体●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这是维护我国主权和利益的体现◆守法主体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守法的概念

二、守法的构成要素◆守法的范围,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守法范围直接决定于一个国家法的渊源。由于不同历史类型法的渊源的不同,守法范围也不一样。◆从历史上看,守法范围发展变化的一条基本规律是从单一化走和多样化。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协议法(国际条约)、教会法,法的原则等,都属于守法的范围。◆在我国,守法的范围主要是各种制定法,此外,有些非规范性文件如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等也属于守法的范围,因为,它们是法所明确授权的特定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根据法的有关规定和原则作出的,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守法范围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守法的概念

二、守法的构成要素◆守法的内容包括履行法律义务和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指人们按照法的要求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保障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履行法律义务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履行消极的法律义务;履行积极的法律义务。◆行使法律权利:指人们通过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得以实现。行使法律权利是指人们遵守法律规范中的授权性规范。它既可以是权利享有者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也可以是权利享有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人们只有依法行使权利才是守法。◆在守法上我们必须强调履行法律义务和行使法律权利的有机统一。◆守法内容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守法的概念

二、守法的构成要素◆守法状态是指守法主体行为的合法程度。守法状态包括守法的最低状态、守法的中层状态和守法的高级状态这三种类型。◆守法的最低状态。守法的最低状态是不违法犯罪。◆守法的中层状态。守法的中层状态是依法办事,形成统一的法律秩序。◆守法的高级状态。守法的高级状态是守法主体不论是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动机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守法状态第二十二章>>第二节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一、守法是法的要求

◆守法是法的要求,这是守法的法的根据。◆人们之所以守法是因为法要求这样,守法是法所规定的义务,换句话说,守法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法律义务在内涵上是由利益的付出、义务人的无可选择性、责任、国家强制等要素构成的。法一旦公布实施,公民就有服从它的法律义务,这是无可选择的,既便是利益的付出,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法制形态,都无一例外地把守法规定为人们的基本义务,使人们无可选择地服从。在社会主义国家,守法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尽的义务。第二十二章>>第二节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二、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在特定契约关系中,人们守法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一件欣然的事,人们会自觉地守法,之所以如此,是出于利益和信用的考虑。◆就利益而言,人们之间订立契约是为了某种利益的需要。利益是人们行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动力,同时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法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守法也就意味着利益的满足。因此,对法所规划的利益的追求便能促使人们积极地守法。◆就信用而言,人们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建立在自愿、合意的基础之上的法律关系,讲求信用往往被规定为契约履行的准则,不论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要求讲求信用。讲求信用旨在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公平和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因此,人们基于信用的要求,往往能自觉地履行契约,遵守法律。第二十二章>>第二节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三、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法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强制力是与制裁密切相关的。可以认为,制裁就是强制力的具体实现,法是由制裁支持的。在一个法律秩序正常的社会,任何明显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国家相应的制裁——罚款、监禁甚至处死,这迫使人们产生服从法律的动机。这种畏惧的心理,由于守法者过份高估了犯罪活动被侦破的比率和受到惩罚的风险而加强。因此,惧怕法律的制裁也就成了人们守法的原因之一。◆近代英国分析法学代表人物奥斯丁认为惧怕制裁是人民之所以遵守法律的首要因素。他认为法是一种命令,而命令、义务和制裁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术语,换言之,每个术语都像其他术语一样具有同样的含义。法是由制裁支持的主权者的命令,所以,惧怕制裁就成为服从法定义务的动机。第二十二章>>第二节守法的根据和理由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出于社会的压力也是人们守法的理由之一。◆社会是由无数互相连锁的行为模式组成的,不遵从某些行为方式,不仅会使依赖他们的其他人失望,而且会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社会的组织,这种内在的依赖关系产生了使人守法的强大压力。当周围人都依法办事并鄙视不安分守已者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如此就会受到责难”的压力。有学者认为这种压力的有效性甚至超过制裁的压力。不过,我们应注意,这种压力与社会机制是密切关联的,如果一种社会分配制度、社会合作机制是良性,那么遵守法律、履行义务的这种社会压就会是有效的,反之则形成不了这种社会压力。第二十二章>>第二节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五、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绝大多数人从一生下来起,就被教导尊重父母、知识、地位、权威和法律,尤其权威和法律被认为是合理时更是如此,结果,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服从包括服从法律成为人们心理的组成要素和习惯。◆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对此英国法学家布赖斯认为:出于惯性(惰性)是民众守法的首要原因。越是下层的民众、越是缺乏社会知识的人,惯性因素在守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心理上的惯性问题涉及到法律是否符合人习惯以及民族与社会的习惯的问题。如果一项法律符合人的习惯以及民族和社会的习惯,那么,它就可能会比那些不符合这些习惯的法律得到更好的遵守。◆事实上,法从内容上讲,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习惯规则,其意义在于符合人们对惯例的屈从倾向,便以法的实施。第二十二章>>第二节守法的根据和理由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守法是道德的要求则是要解释人们为什么应当守法的根据和理由即人们有无守法的道德义务。◆本世纪六十年代后,西方法学家纷纷出来论证公民有遵守法律的道德义务。他们有的借助传统的社会契约论,认为每个公民都有守法的道德义务;有的以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每个公民都有无可争议的义务去做出产生良好结果的行为;有的创造了公平论,认为当正义的制度存在并适用于我们时,我们要服从正义的制度,并为之尽力。根据公平对待的道德原则,每个社会成都有服从政府和遵守法律的道德义务。有的则把各种论证融为一体,提出统一守法论,指出承诺、受益和需要构成了守法的强有力的道德根据。◆我们认为,应当肯定和强调守法的道德义务的存在,这不仅是对人们道德的要求,也是对法律的道德要求,有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全社会都自觉守法。第二十二章>>第三节守法的主客观条件一、守法的主观条件◆政治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为了保证法的遵守,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提高全民政治意识的水平。◆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所持的态度和信念,是一种法律意识形态,它较之政治意识对人们的守法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在当今中国,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彻底清除与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与法治建设相适应的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对人们的守法行为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法的实施需要良好的道德观念。◆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也在一这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守法的状态。知识常常同文明相伴,而文明是守法的强化剂,无知往往同愚昧为伍,愚昧则是导致违法犯罪的最大祸根之一。◆人的个性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包括守法在内的各种行为的状况。第二十二章>>第三节守法的主客观条件二、守法的客观条件◆法制状况和法律监督等状况都与守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立法而言,如果我们所立的法是良法,就能得到人们的支持、信任和尊重,人们就会积极地、自觉地去遵守它。其次就执法和司法而言,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活动也影响着人们的守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能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司法,树立起良好的执法、司法和守法形象,必能带动和促进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守法。◆政治状况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性质的法,对人们的守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法的遵守。第二十二章>>第四节普法教育与守法一、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要使全民都知法、守法并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开展普法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措施。◆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普法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人们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轻法、厌诉的心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觉守法和护法的社会风气远未形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为改变上述状况,一方面“要积极适应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法律需求的新变化,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从思想上对普法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把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好,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良好的基础。第二十二章>>第四节普法教育与守法二、普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养成守法的品质◆普法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养成守法的品质。法律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法律行为。一个人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法律知识,他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才知道从事这些行为的意义和法律后果,才有可能依法作出相应的行为。人们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知法、懂法,才有可能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法律知识是守法的物质基础,是养成守法品质的前提。普法教育应首先注意普及法律知识。◆有了法律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对法律抱有正确的态度,守法才具有正确的思想基础。任何一种行为都是由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引发外部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后者是由这一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外部的一连串动作。守法必须以一定行为表现出来,仅有法律知识或法律观念,没有行为,也就无所谓守法。作为守法品质的守法行为必须是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的外化,即必须是实现了法的自我内化后的外在表现。它具体表现为积极守法的方式。第二十二章>>第四节普法教育与守法三、普法教育的途径◆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般说来主要有:法学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