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是现实的超越与人性的实现,西方哲学史论文生存论在国外又被叫做存在主义哲学、生存哲学等,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一般以为克尔凯廓尔(Kierkegaard)、尼采(Nietzsche)和胡塞尔(Husserl)是存在主义的先驱,海德格尔(Heidegger)和雅斯贝尔斯(aspers)则是存在哲学的创始人,此后的马塞尔(Marcel)、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卡缪(Camus)、萨特(Sartre)和高兹(Gorz)等对于存在主义的发展具有宏大推动作用①.国内哲学界则以为生存论哲学是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后当代主义哲学进行系统的理论反思后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人们通常把存在主义哲学称作危机哲学,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中那种使人感到集体归于瓦解,只要求助于个人本身的社会危机所做出的哲学应对,反映了西方社会全面危机时期人们心理上的紊乱以及人们对新的出路的寻求[1].因而,哲学生存论关注的重点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出了对人的生存性发展的哲学自觉[2].正是由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与发展极限,使得人们在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方面都感遭到了严峻威胁与挑战,这就要求从合理性的角度出发,自觉地在人的生命存在的事实与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统一中考察人的生存问题[3].一般以为,当代生存论能够看作是对近代主客二分、人与世界相互外在的认识论哲学的扬弃,它使人重返世界之中,通过在详细生存境遇中的生命意识、生存感受来抉发生存意义,实现本真生存,始终维系于人的生存的生命向度,以人的生存的自我创生、自我确证、自我理解为其理论坐标和视界.[4]尽管作为一种活动方式的旅游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但是作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的旅游则产生于近代.对于旅游本质和内涵的讨论,不同学科从各自的视角已经做了很多很有意义的探寻求索,但时至今日对旅游是什么仍然有一种能够意会、难睹全貌,似乎很熟悉,却又讲不清楚的窘境[5].我们以为对于旅游的理解,很有必要从作为时代精华要髓的哲学的层面上来把握.因而,我们需要返回到人(包括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本身的生存事实上,将旅游现象纳入哲学生存论的视域来做一番全景式的观照.一、生存、人性与旅游(一)存在与生存存在是西方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始基、本原,是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根,也是从古到今人们终极的认识对象和价值追求的对象.然而,海德格尔却在(存在与时间〕开篇就讲存在这一问题如今已久被遗忘了.[6]他以为自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以来的西方哲学家都没有正确理解存在,以致于被误用了2500年之久--错误就在于混淆了存在和存在者.据海德格尔考证存在是动词,表示事物自我显现的在起来的经过,而存在者是名词,表示实体事物的名称.他以为任何事物的存在状态都必须存在于事物的自我显示的在起来的经过中.因而,相较于存在者、存在更为基本和原始.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Hegel)等哲学巨人都是在存在者的意义上讨论存在问题,尽管也从某一角度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却忽视了关于存在的最根本或最本己的方面--对于存在意义的追问.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必须有追问的能力,只要有意识的人才能担当起追问存在意义的重任,因而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切入存在的入口.生存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用于表述作为追问存在意义、领会存在的人的存在,此处的人被他称为此在(dasein),而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生存(existenz).海德尔格以为一切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要此在才关心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才可能成为存在问题的提出者、追问者和存在意义的揭示者.此在这种存在者具有两个重要特性:其一就是此在这种存在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6]--其他存在者的本质已经存在着,而此在的本质则要靠自个的生存经过去产生出来,因而可以以讲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6];其二就是此在这个存在者在其存在中对之有所作为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6],也即向来我属的性质--也就是讲,此在不同于其他存在者,它不是作为类属的存在,而是作为个人的存在,从总体上讲,此在就是这里那里生存着的个人.与传统从事实性出发定义人不同,海德尔格从可能性出发,以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或者讲它要超出自个趋向存在、去存在,因而海德格尔将此在从本质上规定为超越--超越就是在世界中存在[7].对于人来讲,超越总是指向将来的,因而人总是向着将来而去存在.人的生存总是有所领悟的,生存领悟告诉我们,这个将来的目的相对于现存状态,总是趋向于更好的生存状态.因而,人的生存筹划,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就表现为谋求更好生存,这种为了更好生存的谋求也就是对存在者存在的追问的逻辑起点和主要内容之一.生存论的谋求总是我的谋求,是立足于个体的存在现实和个体对将来的生存领悟的那种谋求.因而,谋求更好生存总是指向将来的和向来我属的,人正是在对将来的更好生存的谋求之中,展开自个的人生,也正是在这个谋求更好生存的经过中自我显现出其本质.生存论的谋求就是为了将来的更好生存,烦忙于与物打交道,烦神于与人打交道.人作为是其所不是的存在,恰好是由于人谋求更好生存的生存论特征所决定.(二)人性与人生在生存论看来,人的存在就是他的生存,人之为人的本性就是在去存在的经过中构成的.从逻辑上讲,人要先去生存才会在生存的经过中构成人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一旦构成,就会反作用于人的生存,使人更为自觉的去生存.人性(humannature)最一般的讲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是人类倾向于具有的一组内在的区别性特性.人性具有四方面特征:人性是人类内在的具有的,而非从外获得的;人性是人倾向于具有的(潜在的),而不是现实具有的(现实的);人性是人本身具有的潜能的可实现性的现实可能性;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8].从本体论的角度,世界上一切事物最一般、最根本的共同规定性是存在,每一事物都是一个存在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于宇宙的某一空间内.人作为宇宙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同时具有宇宙中无生命的事物的存在、生物的谋求生存、动物的谋求生存得好,以及人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所有的特征,而谋求生存得更好统摄了存在、生存、生存得好,因而可将谋求生存得更好作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的本性(humanessentialnature)[9].人的本性和人性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人之为人的最一般的、抽象的、根本的规定性,也就是讲只要具有这种规定性,人才是人[10];后者则要详细得多--人性总是特定时空环境中、特定的人本身内具有的、潜在的、可实现的可能性.生存论以为人性是人在生存经过中,通过残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而积淀下来的那些有助于人更好生存的潜在特性.因而,人性具有生成性、累积性和复杂化的特征,可以以看作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延缩小化和内涵丰富化.因而,在不同的时代和地方,就有不同的人性.但是无论现实的人性怎样变化、怎样复杂,都不过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诠释谋求更好生存的人的本性罢了.人的本性是人生存的出发点,实现和复归人的本性是人生存的经过和终极目的.然而,生存得更好是一个不确定的动态目的,人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到达这个目的,更不可能完全到达这一目的.因而,人的一生就像是时刻都在遭到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远处召唤,永远处于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活动之中[10].人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经过,也就是人生在世实际的生活经过.人的生命活动经过是人性的内在人性的外在化和潜在人性的现实化,简单的讲就是人生是人性的现实化[9].生存论以为,人只能在世界中生活,人是世界的产物,人生是世界的构成部分,世界不仅给人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和生活所需,而且给人提供了舞台、条件和时机,使人能够在世界中生存、发展和享受,展现和实现人性.人在世界中生活,就是在世界中活动,人性是通过活动在世界中实现的,活动是人生的基本规定性之一.人在世界中活动总是会有所作为,因而人生既是活动的经过,也是作为的经过,人生只要作为大小的问题,不存在作为有无的问题.人性的现实化是通过活动及其作为来实现的,而活动、作为又总是人自个的,因而人是自个人性在世界中现实化的主人,是人生舞台的导演,自编自导了自个的人生,而这恰好是人生最根本的规定性.假如讲人性是抽象的、潜在的、共同的、稳定的,那么人生则是详细的、现实的、各不一样的、变动的,因而,人生相较于人性更为复杂,也更为丰富多彩.生存论以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类的生存实践而日益丰富化.人性的丰富化直接导致作为人性现实化的人生的丰富多彩.每一个时代总会有一种或几种生存方式被选作最能具体表现出这个时代最好生存的方式,并以此和其他时代相区分.随着时代变化,新的生存方式出现,那些原来已有的生存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历史来看,旅游作为人的一种普遍生存方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出于谋求更好生存的人的本性的需要渐渐生成的.旅游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活动和生存方式,一经在人类历史中产生,便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和发展下去,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最佳生存方式.在当代社会,旅游更是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和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成为当代人区别于前当代社会人的主要特征之一.换句话讲,旅游已经成为当代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旅游生存与人性生存论以为,作为人在世界上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旅游,不过是人在从事一种被人自个命名为旅游的空间移动,由在旅游的人和旅游经过中的与别人、他物的烦所构成的.旅游现象中的所有关系都是由在旅游的人在与旅游经过的别人、他物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旅游者是旅游意义的赋予者和旅游这种生存价值的追问者.旅游者所追问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就构成了旅游的价值和意义,也即旅游的内涵和本质.因而,旅游研究的根就在人的存在和存在意义的追问上.我们以为从人性的视角切入,对旅游做哲学生存论的批判,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旅游的本质和内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旅游作为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漫长的人类生存史中先后经历了迁徙、旅行和旅游三个阶段.旅游从古代社会中少数的奢侈享受,发展到当代人人能够为之、愿意为之、必须为之的生存方式,充分具体表现出了人谋求更好生存的本性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往往是通过和迁徙、旅行活动相区分,来把握旅游的内涵.假如把人的本性界定为谋求更好生存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分别用一句话来界定迁徙、旅行和旅游:(1)迁徙是人们为了谋求生存而进行的谋生性移动生存;(2)旅行是人们为了谋求生存的好而进行的谋生性移动生存;(3)旅游是人们为了谋求生存的更好而进行的非谋生性移动生存.从出现时间上看,迁徙活动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生存本能性的空间移动活动.但是,由于人相较于动物更具自由自觉性,突破了动物性的季节性、固定地方的本能性的空间移动活动,而改变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间移动,故而称呼人和动物共有的这种谋求生存性的空间移动为迁徙.旅行活动的出现要晚于迁徙.尽管旅行活动中也有很多类似于非谋生的旅游活动,但是由于旅行者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享乐性的游览活动,而是出于贸易、战争、致仕等,所花费的时间仍然属于(Marx)所讲的劳动时间而非自由时间,只是相对于迁徙而言是更高层次的层次上的谋生活动.旅游则是最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通常被人们通俗的解读为旅行+游览.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旅游就是以非谋生性的游览玩耍为目的的旅行,旅游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旅游本身就是目的.在这一点上,旅游和以谋求生存、积累生活必需的旅行不同--旅游是知足生活必需之后的对生活自由的享受.曾讲过人类具有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等三大需要.假如要找一个对应关系的话,迁徙一般对应于生存需要的知足,旅行对应发展需要的知足,而旅游则是享受需要的知足,这也是人们把旅游成为享乐型旅行的一个重要根据.在这三种空间移动方式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本身的地位和独立性都是不同的.从古到今,旅游活动都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古代社会只要王室贵族等有钱有闲者才有能力为之,无论是帝王将相观国之光((周易观卦〕)的观光游幸之游,还是文人士大夫的游宦游学之游,僧人道士闲云野鹤般的游方云游之游等的记载,在古代汗牛充栋般的文献中比比皆是.到了当代,旅游更是成为搅动全球、蔚为壮观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产生出一个意味着人人介入式的群众旅游(masstourism)的概念.无独有偶,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已将节日等休闲活动看作是诸神对生来就劳累的人们的怜悯和恩赐,进而使人身心获得滋养[11];亚里士多德则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某些章节中阐述他对休闲与快乐、幸福、美德的理解,以为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因而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11].可见,亚里士多德以为休闲优越于劳动,并且是我们通过劳动来找寻的目的,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时间去获得知识和经历体验进行探寻求索和沉思和发挥出一位好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能力,使美德和幸福成为可能,毕竟在亚里士多德心目中沉思是最好的活动.[12]到了近代,更有学者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象征,并提出了具有批判意义的夸耀性消费①的概念.近年来,休闲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经过,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的观点日益被人们接受[13].成为人就意味着要追求摆脱生活必需后的自由、和谐状态,此时人的理性与感性、物质与精神都实现了统一,人成了一个完好的人.由此可见,旅游是人之向往、人之为人、成为人的一个生存方式,是人生的理想和人性的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生存进化早已成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二、旅游只对人发生(一)旅游是人的旅游旅游是人的旅游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旅游是人的一种需要,只要人才旅游,动物只要空间移动而没有旅游;第二层含义是旅游只对人发生,人让旅游成其为旅游;第三层含义就是只要人才旅游,旅游让人成其为人.1.只要人才旅游在生存论看来旅游活动是人的众多生命活动中的一种,这种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空间移动.用的话来讲就是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能把生命活动和动物本身区别开,动物本身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但是人和动物不同,人能够使自个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个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4]旅游之于动物只能是一种空间移动的生命活动,而对于人来讲却能够是一种独特的、令人向往的生存体验,并将其命名为旅游.这是由于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旅游,能够成为人意识的对象,所以只要人才会产生对于旅游的需要意识.需要一般被以为是由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而引起的要获得知足的心理倾向.对于人而言就是指人们因缺乏某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想得到的心理状态.根据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需要是一种高于生理需要的更高层次层次的需要,较多的具体表现出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几个层次上,而这几个层次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要,这种需要只能在社会中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够实现.以为关系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特征--但凡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讲,它对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而,意识一开场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5]由此可见,旅游只能是人的一种需要,只要人才旅游,动物只要空间移动而没有旅游.2.人让旅游成其为旅游旅游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更是人众多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之中的一种,并且旅游这种生存方式也只为人类所独有.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来看,旅游相对于日常生活具有时间上的暂时性和空间上的异地性两大基本特征.在大自然中,只要动物界也有类似的活动,比方动物季节性的迁徙活动等就和旅游很类似,但是这种沿袭了数万年的行为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直接和生命合一的本能活动.人类早期也有类似于动物的迁徙活动,但是只要人会追问这种活动的意义,并将其构成话题: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往往举家四处迁徙,构成了漂泊文化的主题;前工业化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方式落后,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离家外出谋生,于是便有了充满困难、痛苦色彩的旅行主题;工业文明扫除了阻碍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外约束,使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旅游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可见,在旅游的发生上,人与动物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所讲动物只是根据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根据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如何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6]尽管对于尺度的理解有众多分歧①,但是在生存论看来所有的尺度都不过是人为了生存的更好,在生存实践中通过与世界打交道所把握的生存技术和智慧[17].人的生存实践表现为一系列的活动,而在所有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重要的,人类早期和动物一样也是根据动物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后来逐步发展为能够根据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最终生成了根据人之为人的内在尺度进行生产.以为只要这种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自由的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因而,这种内在尺度必然是谋求更好生存的人的本性具体表现出.人在谋求更好生存的内在尺度的指引下实现了空间位移活动从服从于肉体需要的生存必需的迁徙、谋求生存的好的旅行,向自由地对待自个的产品非谋生性的旅游的转变,而动物千百万年以来仍然只能停留在迁徙的层次上.因而,旅游只对人发生,人让旅游成其为旅游.3.旅游让人成其为人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所独有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话题存在于人类的思想意识当中,经过漫长的时间发酵,终于在当代社会构成一个为世人瞩目的主题--旅游已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这个经过中旅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划界作用:一方面旅游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旅游将人与人区分开来.第一,为人类和动物划界.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因而动物只要为了谋求生存和生存的好而进行本能的迁徙活动,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能够在意识中把握自个的生命活动,因而为了谋求生存得更好,人能够将迁徙活动进化到旅游活动.可见,从生存论的角度旅游将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第二,为人与人划界.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旅游首先表现为作为个体的人的旅游,由于旅游的时空特征,能够去除掉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覆盖在人身上的各种遮蔽,复原出一个活生生、自由自在的人,使人能够对自个的生活进行反思和自由选择.在旅游经过中,能够像所描绘的那样我有可能随自个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临近晚上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5]这种状态恰好是席勒所讲不受强迫、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游戏状态.在席勒看来,只要游戏时候,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和完全的人,旅游和游戏的经过就是人的真实自我的自我显现的经过--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旅游方式,以及怎样去旅游恰好反映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而,我们能够讲旅游的经过就是自我去弊,成为自我的经过,旅游活动将人与人区分开来.(二)旅游是更好生存的一种方式旅游学研究以为有闲(闲暇时间)和有钱(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旅游的必要条件.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用于谋生的劳动和工作时间之外,再除去知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劳动需要等生活支出后,所剩下的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则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收入中扣除日常生活必需消费(衣、食、住、行等)和社会花费(个人所得税、健康和人寿保险老年退休的预支、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预防意外开支的储蓄(突发事故所需费用)之后,剩下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部分.在当代社会中闲暇和收入往往表现出对立统一性:在现有的社会分工体系下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收入,往往需要牺牲掉一部分的闲暇时间,要想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必需要放弃一部分收入,当代人的生活就是在这种张力中博弈前行.时间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无论你是放弃闲暇、忙于工作赚更多的钱,还是放弃劳动享受清闲,每一天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只要24小时,因而我们能够把收入与闲暇转化成劳动时间(收入)和自由时间(闲暇)的概念.以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既互相联络又互相制约,并且劳动时间是自由时间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中劳动时间的缩短将为全体社会成员腾出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本身的发展.以为,社会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随着自由时间的增加,作为主要生产力的人本身素质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进而使他的劳动时间的质量也更高层次.有学者研究指出,经典着作中所讲的自由时间内的本身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一)参加多样性的个体和群体文化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如阅读、参观博物馆等;(二)参加各种业余兴趣活动,如体育运动、旅游等;(三)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如聚会、游戏等;(四)休息[18].因而,断言那时(社会,笔者注),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16]在所有休闲活动中旅游对时间和金钱的要求都更高层次,要求足够长的时间去实现空间距离的跨越和非惯常环境的体验,这一方面意味着直接损失更多的劳动时间和收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旅游前需要更高层次质量和数量的劳动时间,来弥补这种损失.因而,旅游活动在任何时代都是更好生存的一种具体表现出,在前工业化时代旅游只能是贵族和富人等少数人的特权,以致于旅游能够成为一种夸耀性的消费.即便到了当代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但是旅游仍然有一种显示、表征不同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的特征,例如旅游界关于基础层的观光产品、发展层的休闲度假产品和提高层的专项旅游产品的划分都将一次旅游花费量的大小作为划分标准.撇开这些外在的经济因素,在当代社会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成为几乎所有人都想之、为之,非得旅游一番才可罢休的个人强迫症式的生活方式,以致于出现了(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将旅游强调为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一国发给公民的福利[19].在2020年2月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20-2020年)〕第一条提出了以知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旅游休闲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真正将其落到实处,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的发展目的.2020年10月1日开场正式施行的(旅游法〕第一条开章明义将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旅游法〕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见,国内外普遍将旅游作为一种公民的基本权利来看待,并从国际公约和国内法的角度从制度上给予保障.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愈加证明了在当代社会旅游是符合人性的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是人很值得去过的一种生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三)旅游的必然发生性1.人类的历程就是一部旅行史一般以为,旅游是由旅行发展而来,是对旅行的扬弃,因而研究旅游,必须先研究旅行.从人类进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进化发展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旅行史.当前,人类学关于人类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假设:其一是以分子生物为根据的单元讲--走出非洲讲(outofAfricahypothesis),该理论以为人类祖先在十几万年前走出非洲,分布到各洲,由于对不同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造成了人类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二为建立在古猿和古人类化石的证据之上的多元讲,考古学发现地球上除了大洋洲和美洲之外,都有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它们的存在表示清楚在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前,便有古人类寓居在这些大陆之上[20].然而,无论人类的起源是单元讲还是多元讲都和旅行脱不了干系.人类学研究表示清楚,在人类历史的90%以上的时间里,人都是食物拾取者(foodcollector)--在人类历史早期,我们的祖先为了追寻生存所需的动植物而不断迁徙,过着名副其实的旅居(dwellingintravel)生活.在当代信息传递技术和手段出现之前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信息的传播和获得更多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通过直接接触,人们便能够互相沟通学习.根据文化传播论者的观点,在特殊地方产生的发明或发现,如驯化技术和种植技术,通过人员的旅行互相接触,传播到不同地方,进而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本身生存能力,导致了由食物拾取者向食物生产者(foodproducer)的身份转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实现了旅居向定居的转变.人类进入定居时代之后,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旅行无法、也没必要成为大部分人的日常行为,于是旅居生存方式就逐步从一种所有人都过的普遍状态,逐步转变成为只要一部分人才过的特殊状态.从这时候开场,人类多是出于商品交换和外出征战而旅行,丝绸之路和十字军东征便是最典型的代表.此时,人们同外界接触、获取信息的方式仍然只能通过旅行.由此可见,在前工业化时代,作为旅游的前身的旅行,对于人类生存和文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肇始于15世纪大航海时代,其直接动机就是寻找着新的贸易道路和贸易伙伴,于是欧洲的船队出如今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发现了很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等.由于新航路的开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沟通开场大量增加,自由贸易主义与殖民主义也开场出现,欧洲正是在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走向繁荣的经济基础.由此可见,旅行在人类历史上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旅游作为一种当代生活的必然性假如讲处于食物拾取者阶段的人们为了更方便的获取食物谋求生存而四处迁徙,处于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状态的话,那么前工业化时代的食物生产者们为了交换物品和拓展生存空间、谋求生存得好而离家外出旅行,则多少有了在外漂泊、有家难回的意味.在这两个阶段表现为迁徙和旅行的类旅游活动,旅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其他目的,如获取食物、收集信息、交换物品等.因而,旅游(行)对于人的生存只具有手段价值,不具有目的价值,但是内在的旅游精神、外在的旅游形式以及诸多的旅游经历体验却大量积累下来,为后来的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人类生存史发展到工业化时期,资本和技术深入的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为资本的本性在于增值,即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增值是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增长的,资本增值的背后隐藏着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技术的发展改良了人类的劳动方式,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则是为资本服务的,资产阶级从本身利益出发利用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以追逐更大的剩余价值,加重了对工人和自然的双重剥削,加剧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因而指出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不是中性的,而是与阶级利益挂钩,是带有明显阶级色彩的伪技术[21].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促成了资本和技术的联姻,造成了人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把人的生命活动由目的本身异化为仅仅维持生存的手段,让人感觉不到在生产劳动中所具体表现出出来的人的感觉的全面丰富性,对此精辟地阐述道:首先,劳动对工人讲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讲,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而,他在自个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个,而能否定自个,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个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个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而,工人只要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而,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一种被迫的强迫劳动.[14]异化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14]也就是讲,异化劳动是外在于人本身的,不仅无助于人谋求更好的生存,反而牺牲人自个的存在,使人变成了畸形.尽管在后来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作了很大的调整,但是由于受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驱使,文艺复兴时期曾经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性逐步蜕变为单一的工具理性,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不断侵蚀,导致单一向度的理性的负面扩张,造成了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经济行为和官僚化的行政管理行为对生活世界的侵蚀,也就是哈贝马斯(JrgenHabermas)所讲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21].他所讲的系统则是指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制度或组织,在现实生活中系统和生活世界是互相联络的.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当代社会的市场机制和官僚制的权利侵蚀了本来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非市场的和非商品化的行为.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后果就是:对当代人来讲世界不再是真实的,有机的家园,而是冷静计算的对象和工作进取的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的对象,而是计算和工作的对象.[22]舍勒(MaxScheler)也以为当代社会中人生存的整体性不复存在了.工具理性的过渡扩张和人类生存社会的碎片化导致了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的所讲的单向度性的人和单向度性的社会.这种社会恰好就是海德格尔所讲的常人统治的社会,常人如何享乐,我们就这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如何阅读、如何判定,我们就如何阅读、如何判定;竟至常人如何从群众抽身,我们也就如何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6]常人以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整作用共处方式把本己的此在完全消解在别人的存在方式中.在常人社会中此在首先总已从它本身脱落,即从本真的能自个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6]可见,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理性精神使得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宏大的成就,技术的进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当代人在较短时间内积累的财富比以往在任何时代都要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增加了人们自由时间.然而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极大地侵蚀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使人个体的独特性和全面丰富性被平整化为平均状态的常人,处于私人领域的家庭也难于幸免,不再是理想中温馨的家园,生活的意义缺失和虚无化覆盖着当代人.旅行真正转变成旅游是在工业化时代完成:工业化社会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财富与闲暇时间,解决了旅游中的交通问题,为旅游的产生做好了外在的物质准备;另一方面又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分工,造成的城乡二元构造,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旅游的产生提供了内在的思想准备.因而,有学者以为旅游反映了人们对当代性的既爱又恨的矛盾纠缠心理,是当代生存条件下好恶交织的产物,是人们对当代生存条件下的异化、生活程式化、都市环境的劣质化等等伴随当代化而来的负面后果的暂时性和周期性的逃避和解脱[23].对于在当代社会旅游为什么会发生,在西方最为流行的理论有科恩的旅游精神中心理论(该理论以为旅游具体表现出了人们对中心的追求,这里的中心是指个人的精神中心,能够是宗教的,可以以是文化的,比方对于某一个人而言象征着终极意义的那一个中心)[24],旅游本真性理论(该理论以为旅游是源于对他者真实性的追求,围绕着对本真性理解的不同,又有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当代和存在主义的本真性)[25]和旅游仪式理论(该理论将旅游看作一场神圣游程(sacredjourney),以为旅游是人们需要使自个再造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26].无论是寻求精神中心、神圣游程也好,还是探访他者本真性也罢,在生存论看来都不过是当代社会的人因谋求更好生存而去旅游,通过旅游实现更好的生存.于是,当代人借助当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要走出家门到外面旅游,去寻找理想的家园,相对于旅行的有家难回,当代旅游更多了份有家不归的意味.当代旅游的触角已伸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普遍的现象本身就讲明了旅游之于人的必然发生性.三、旅游对现实的超越旅游活动和人的存在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的存在状况,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有精彩的描绘叙述.他讲此在生存着,此在在世向来是为它自个之故而存在,但是这个自个首先与通常是非本真的,即常人自个,因而在世总已沉沦.海德格尔又讲尽管此在在它所具有的一种特定存在方式中被带到它自个面前来,并在其被抛向它本身展开,这种被抛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向来就是它的种种可能性本身,其情形是:它在这些可能性中并从这些可能性出发来领会本身(把自个筹划到这些可能性上去)[6],但是现实的在世之中我们本身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在存在论上是最远的[6].这种沉沦的和最远的在世恰好是最本己的能在本身--寓于上手之物的存在和共别人存在[6].因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此在存在的人,在世的本质就是烦:沉沦着的存在寓于世界之中的近期的便是与他物发生关系而烦忙,与别人发生关系而烦神,如此构成了周围世界.旅游作为人在世界上生存的一种方式,是在旅游的人和旅游经过中的与别人、他物的烦所生成的各种关系所构成.旅游现象中的所有关系都是此在--在旅游的人在与旅游经过的别人、他物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旅游者是旅游存在意义的赋予者和价值追问者.旅游者所追问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就构成了旅游的价值和意义,也即旅游的内涵和本质.当前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旅游体验的目的是获得愉悦[27]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表示清楚旅游研究越来越关注旅游者的心理和精神感受.但是,又失于局限于心理学研究的狭小范围内,将旅游体验的目的落实为情感上愉悦,还提出了功利主义色彩的快乐-痛苦两极情感模型对旅游情感体验进行分析.这些研究方式比拟实用主义,能较好的解释现实中产生的很多问题,但是这种过于关注旅游者心理体验的研究趋势,使得旅游对于人、人生的意义,旅游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旅游本身应该怎样提升等更为深入的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多.假如我们以哲学批判的目光来对近代旅游的产生进行历史分析,必然会问:为什么群众旅游会在近代产生?为什么讲旅游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为什么从人类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的自然观光到了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仍然流行?我们的旅游需是不是就像教学材料告诉我们的那样,是人有闲、有钱之后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通过旅游到底想得到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还需要回归到存在意义追问者--人的身上来找答案:.西方启蒙运动使得理性精神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理性精神的伟大胜利表现为使近代科学技术迅猛发达起来,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一方面极大地提高物质文明程度,使人的生存空间更大、生存状态更好,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更强;另一方面也造成各类社会冲突加剧和人类精神危机的出现.诚如舍勒所讲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下这样,人对于本身如此地困惑不解[22],对于当代人而言有种家园不在、精神空虚、虚幻无根的感觉.在哈贝马斯看来西方当代社会中社会世界的殖民化成为一个可怕的、然而又是无可否认的现实.在日常交往实践中,消费主义、占有式个人主义、竞争、获得权利的动力成了支配人们行为的最主要的东西,而与此构成鲜明对照的是文化世界的荒芜,震撼心灵的艺术再也找不到了,构成于启蒙时期的理性乌托邦则在与现实发生剧烈冲突的同时,蜕变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2].旅游者首先是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一员,对于被殖民化的日常生活的不满,对精神、文化生活向往和对完好、有机生存状态的追求大概是西方社会将能知足人多元需要的旅游作为生活必需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这种分析没有问题的话,那么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旅游是一种超越性活动--要超越被资本和技术殖民化的生活世界、超越角色化的现实生活、超越贫乏的精神生活、超越对象性思维方式、超越功利主义生活、超越支离破碎的世界.旅游能够使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知足超越的需要,哪怕这种超越需要付出一点代价,甚至是一种痛苦经历.其实作为一种更好生存的旅游本就是一种超越,是对内在精神、心理世界和外在物质、自然世界的双重超越,进而趋向于一种更好生存的可能性.四、旅游是人性的实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的旅游活动,在人类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早期为了谋求生存而四处迁徙,表现出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那种哪里适宜生存哪里便是家的四海为家的生存方式(其本质是无家可归的状态),发展到中世纪为了谋求生存的好而拓土开疆的战争和互通有无的商贸活动,表现出了一种有家难归的凄苦与豪迈的旅行生活,再到近当代普遍兴起的、为了调剂日常生活、平衡身心、寻求生活意义而进行的,日益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社会现象的群众旅游,则更多的表现出谋求生存的更好的鲜明倾向(可以以看作是一种有家不归).由此可见,旅游(行)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步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旅游的发展,使其向更广、更深的维度发展,日已浸透到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了当代社会将会成为一个由旅游所创造的移动文明①的现代的观点[28].我们以为,在当代社会旅游就是生活,并且是与日常的、静态的定居生活相对应,处于移动状态的动态的生活.旅游生活和日常生活恰好表现出一种一张一弛动静结合的具有内在张力的生活美.再从个体的人来看,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益于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完全具备了外出旅游的外在条件:劳动时间不断缩短,自由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空间距离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当代技术理性的过度发展,造成了资本对于劳动的异化,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全球化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使得社会碎片化、人单极化,生活意义虚无化等所谓当代性问题,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内在动力.因而,对于人而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成为人的旅游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某种宗教朝圣的救赎的意义:曼内尔(Mannell)和艾索-阿赫拉(Iso-Ahola)的逃避-追寻[25]②理论以及苏瓦托拉(Suvantola)的家与到达[25]③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出这一层含义.相对于当代社会的群众旅游,前工业社会时期旅游只能是少数的特权,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只要王公贵族、富商大户、文人墨客才能够进行当代享乐式的旅游活动.当代社会所赖以开发出来成为旅游景区景点的名山大川、名刹古寺、名胜古迹等都是由于这一小部分人的旅游而日渐积淀下丰厚的人文内涵,进而愈加具备可旅游性.因而,从早期少数人才可为之的精英旅游发展到当代的人人皆可为之的群众旅游,表示清楚旅游生活本身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存方式.我们以为这种生存方式正是所讲的根据内在的尺度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也只要此时人才成其为人,才是我们本身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就是对人的本性的实现.以下为参考文献(References)[1]XueChongwen.ExistentialismPhilosophy[M].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sPress,1987.5-6.[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6.][2]ZhangShuguang.Theproblemsofexistencedevelopmentandtheexistencephilosophy[J].PhilosophicalResearches,2001,(12):13-15.[张曙光.生存与发展问题和生存论哲学[J].哲学研究,2001(,12):13-15.][3]OuYangkang.Existenceanddevelopment:Thethemeofcontemporaryphilosophyanditsrationality[J].PhilosophicalResearches,2001(,12):5-7.[欧阳康.生存与发展:现代哲学主题及其合理性[J].哲学研究,2001(,12):5-7.][4]ZhangShuguang.TheoriginsofexistencephilosophyincontemporaryChina[J].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the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01,(4):44-46.[张曙光.生存哲学在现代中国之缘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4-46.][5]ShenBaojia.Mytouristviewpoint[J].TourismTribune,2008(,2):12-17.[申葆嘉.我的旅游观[J].旅游学刊,2008(,2):12-17.][6]HeiderggerM.ChenJiayingtrans.BeingandTime(RevisedEdi-tion)[M].Beijing:SDXJointPublishingCompany,1999.3;49;49;50;147-148;204;210;355;210.[海德格尔;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修订本)[M].北京:三联书店,1999.3;49;49;50;147-148;204;210;355;210.][7]ZhangRulun.TheFifteenSpeakofModernWesternPhilosophy[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3.230-231.[张汝伦.当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0-231.][8]JiangChang.Onhumannaturedandpersonality[J].JianghanTribune,2020(,7):34-40.[江畅.论人性与人格[J].江汉论坛,2020(,7):34-40.][9]JiangChang.TheoreticalEthics[M].Wuhan:HubeiPeoplesPress,2000.35;42.[江畅.理论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5;42.][10]JiangChang.Ethology[M].Beijing:PeoplesPress,2018.112;114.[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2;114.][11]ZhangLi.Marxsconceptofleisureandindividualsfreeandall-rounddevelopment[J].ReformationStrategy,2020(,10):8-12.[张莉.休闲观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改革与战略,2020(,10):8-12.][12]GoodaleT,GodbeyG;ChengSumei,MaHuidi,etal.trans.TheEvolutionofLeisure:Historicaland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右脚踝扭伤宣教
- 门诊部科普小知识
- 住院病人探视宣教
- 骨质疏松宣教手册
- 八旗制度管理员工培训
- 苏课新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劳务外包协议书范本
- 债务转让协议书怎么写
- 暑假消防教育课件
- 心身疾病护理科普
- 湖南省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 2025贵州惠水县选聘城市社区工作者3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大学高等数学上习题附答案
-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规定
- DB54∕T 0298-2023 电梯使用安全标志与标识
- 机场停机坪地坪施工方案
- 5.1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2025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试题(含答案)
- 委托物流运输代理服务合同
- 国际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比较:条款、应用与优化策略
- 餐饮督导运营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