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谢安的人生境界,人生哲学论文内容内容摘要:谢安是历代文人相当尊崇的士人典型,其人生经历与成就一直是李白等墨客歌咏的题材。不过,人们对谢安的认同与研究主要集中在逍遥山水、东山再起、功成身退等人生辉煌事迹上,对谢安何以如此则深究不多,且大多从时代与家族等外部因素究其原因。其实谢安的成功虽然与时代与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谢安的人生境界到达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进而谱写了无论后人还是时人都无法超越的完美乐章。本文从谢安出生的时代背景讲起,进而去一探谢安的人生境界问题。在隐居东山之时,从谢安交游、家庭生活、对于出仕的态度等方面论证了谢安所到达的境界,即天地境界。而在谢安出仕为官之后,又从其执政为官和危局险势中一窥道德境界中的谢安。在功成名就后谢安选择激流勇退,这时谢安则在人生末尾再次到达天地境界,这也为其传奇的一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本文关键词语:谢安人生境界隐逸出仕AdiscussionaboutXieAnsattitudetowardslifeAbstract:XieAn,atypicalexampleofscholarsinancientChina,ishighlyrespectedbyliteratiofvariousdynasty.HisjoysandsorrowsoflifeandachievementshavealwaysbeenthethemessungbypoetsscholarslikeLiBai.However,theidentificationandtheinvestigationtowardshimaremainlyfocusedongoldenachievementsofhislifeperiodlikebeingfreeandunfetteredwhentravelingthroughmountainsandrivers,returningtoapreviousstage,retiringfrompoliticallifeandsoon.Butthedeeperinvestigationofthathasnotdiscussed,andthemostoftheformerinvestigationsareconcentratedontimes,familiesandotherexternalfactors.Infact,althoughhissuccessisrelatedtothetimesandthefamilies,themostimportantthingisthatXiesattitudetowardslifehasreachedaunbelievableheight;sohecomposesaperfectmovementthatcannotbesurpassedbythepeoplebeforeorafter.Keywords:XieAn;stateoflife;hermit;official目录一、引言二、谢安人生境界构成的基础〔一〕社会局面的动乱〔二〕东晋士人的复杂心态〔三〕玄学与fo理的融合〔四〕东晋的士族门阀政治三、隐居东山:天地境界〔一〕寄情山水的风流〔二〕不顾征召的潇洒〔三〕家庭生活的和谐〔四〕友朋交游的放达四、砥柱中流:道德境界〔一〕居朝辅政时的悠然〔二〕风急浪高中的沉着五、功成身退:天地境界六、结束语以下为参考文献一、引言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生于东晋南朝赫赫有名的谢氏家族。其父谢褒,曾任太常卿,吏部尚书等职;叔谢鲲曾任豫章太守。谢安就是生于这样一个名门世家,按东晋门阀士族的社会形态,能够讲只要谢安成年,就能够出仕做官。然而谢安却并未按当时仕人普遍走过的一条道路来展开自个的人生。谢安并无意于出仕,四十岁之前他隐居于会稽东山,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支遁、孙绰等游山玩水,言咏清谈,放情丘壑。但当谢安四十之时,其兄谢万由于兵败被革职,谢安才迫于当时朝廷的政治压力以及为维护门阀士族的势力平衡而出仕。初出之时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后数次转任,直至桓温死后任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居朝辅政,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而在其仕途到达巅峰之时,谢安却选择放弃执掌中枢和军权,竭力平衡各大家族的势力。细数谢安的一生所到达的境界,能够讲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隐居时能够不为名利所动,纵情山水,融于天地;而出仕又能够建立丰功伟业,为朝廷,为社会作出宏大奉献;功成名就之后能够激流勇退步忍让出既得利益。本文着重从文学作品〔主要是(世讲新语〕和与谢安有关的诗作〕的角度去研究和探析谢安这个人,这与以往着重从历史角度去看谢安有所不同的。以往的研究或者是推崇其隐居东山的风流潇洒进而对其进行分析,或者是推崇其出山之后的居功至伟对其进行评论。而我将兼顾谢安人生的这两大阶段,并对谢安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生境界作探析、界定和评论,并在文学的基础上引入人生境界这一哲学的观点来讨论问题,希望我能在这个角度上开掘一些关于谢安这一人物独特观点。二、谢安人生境界构成的基础要探究谢安的人生境界首先要了其人生境界的构成之基础,即谢安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殊状况。在谢安所处的东晋,社会局面平稳中又不乏动乱,思想潮流交融并包,政治局势扑朔迷离,正是此种特殊时代状况下谢安才到达了不同于常人的人生境界。〔一〕社会局面的动乱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的这句话很好的道出了魏晋六朝的社会现在状况。谢安生于晋朝南迁、东晋小朝廷建立之后三年,谢安就是在这样一个逃难到江南之后的朝廷下成长起来的。虽讲东晋初年属于东晋王朝发展比拟平稳的时期,但能够想象一个王朝政权中心本来在北方,在历经战乱被迫迁移到南方之后的社会局面。东晋政权时刻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甚至前秦王苻坚一度发兵企图灭亡东晋。而在东晋王朝内部也经历了王敦、桓温的谋权篡位之变,虽两人终没有能夺权,但东晋社会局面的动乱却是不争的事实。孔子以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当时这种社会局面能够讲对谢安隐居和出仕的选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二〕东晋士人的复杂心态东晋士人总体的心态能够讲是一直在矛盾中挣扎的。东晋政权中心被迫迁移到江南,正是由于这一种不得已,在士人之中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则以为作为一个王朝必需要收复失地;另一部分人以为东晋王朝还未曾有实力到达能够重回中原的地步,所以他们坚持偏安江左。这样就在当时士人群中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心态,即是既有进行北伐的激进心态,又有安于江南的偏放心态。东晋有过庾亮、殷浩、桓温等的几次北伐,然而都没有能获得成功,不过他们的心态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即作为朝廷除天子外的掌权者都希望能够收复失地,一雪前耻,重新找回作为一个王朝的尊严。几次北伐经略北方没有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的一点,那便是自司马睿江东即位之后,以致终东晋之世,始终没有构成一种上下一致,举国一心的恢复中原的意志。如(晋书王羲之传〕就记载殷浩北伐时王羲之对其加以劝阻。王羲之的观点其实代表了当时仕人的一种普遍观点,即东晋政权未曾有实力到达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地步,与其冒险北伐,不如偏安江左来得更为实际。由这种偏放心态延伸出来的行为表现则是多样的:士人们喜好游山玩水、赋诗属文;抑或是钟情于玄学清谈;也有醉心于仙fo之道。当时这一种激进一种偏安的不同心态对谢安都是深有影响的。偏放心态对其的隐居生活有重要影响,谢安的(与王胡之诗〕有一首就描绘了他理想的生活状态:朝乐朗日,啸歌丘林。夕玩望舒,入室鸣琴。五弦清激,南风披襟。醇醪淬虑,微言洗心。幽畅得谁,在我赏音。对于清谈谢安也是很热衷的,谢安是东晋初清谈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世讲新语文学〕中记载一则: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由此,谢安作为一个清谈高手及其在当时清谈界的领袖地位展露无疑,而谢安个人的偏放心态也通过这种种的行为很好地具体表现出了出来。而那种激进北伐的心态对谢安的影响则更多地具体表现出在谢安出仕之后当权之时,当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获得大胜之后,太元九年〔384〕八月,谢安奏请乘苻坚溃败,开拓中原。能够讲东晋士人的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态是贯穿在谢安的一生中的。〔三〕玄学与fo理的融合南渡之后,清谈的中心论题很大一部分是沿袭渡江之前的原有论题,例如才性论、言尽意论;还有就是谢安、支道林、许询等人的论(渔父〕,羊孚、殷仲堪论(齐物〕,谢安谈白马论等。渡江前北方所牵涉的论题在江左的玄学清谈中几乎完全继承了下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江左清谈中还有一部分属于fo理论题,这是与以往不同的。fo理进入清谈的领域所采取的方式实际与玄学清谈无异,只是议论的题目由玄理变成了fo理罢了。关于此(世讲新语〕也有记载:殷、谢诸人共集。殷浩、谢安。谢因问殷:眼往属万形,万形来入眼不?成实论曰:眼识不待到而知虚尘,假空与明,故得见色。若眼到色到,色闲则无空明。如眼触目,则不能见彼。当知眼识不到而知。依如此讲,则眼不往,形不入,遥属而见也。显然这是一次有关fo理的清谈。不仅在于清谈上江左表现出玄释合流的倾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也具体表现出着这种倾向,即是东晋时北方诸多高僧渡江南下,聚众讲授,并与玄学名士,达官贵人结交,不少僧人逐步名士化。谢安对于玄释合流这一大潮流自然也没有能避免,上面关于清谈就有提到,另外,谢安与名僧支遁的交好也是出名的。玄释合流对谢安的影响自然也是不小的,首当其冲影响到的自然是谢安的仕隐观念。玄与fo都是不提倡出仕的,故谢安未到不得已之时他都没有出仕。而在出仕之时,一个原因自然是为自个家族考虑,另外一个原因,我想也免不了为了天下苍生,这也是与fo家之理相通的。玄理与fo理对谢安的熏陶同样也促成了其高超人生境界的构成。〔四〕东晋的士族门阀政治西晋已经确立了的士族门阀政治在东晋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东晋王朝主要历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大家族执掌朝政,门阀士族的权利能够得以等同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士族子弟即便毫无能力可以以凭借出身和家族气力跻身官场,安享荣华富贵。东晋的士族不仅主导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甚至一定程度上主导当时的文坛。门阀实力强大在文坛也有相当影响,东晋文士出身大族者甚多,他们常居文坛核心,带动文坛风气。当时文坛虽尚不能讲受门阀所垄断有如政治一般,但东晋文学风气之构成,很大程度受士族文士左右则是事实。而谢安正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之一的谢家,这对于别人生的成长起可谓奠定基础的作用。在这样的家族中有极其优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谢安从小就遭到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在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谢安出仕的经过当中,家族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首先由于他本是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之中,之前已经讲到,在当时社会生于望族即便没有才干照样能够出仕做官,更何况谢安这样一个年少成名的名士。其次,谢安出仕很大程度上是为维护谢家家族利益而为的(晋书谢安传〕记:及万废黜,安始有仕进志。可见谢安是由于谢万兵败被革职,谢氏子弟再无人担任高官,为避免门户中衰,谢安才不得已出仕的。而在谢安掌权之后,一方面,他注重提携谢氏子弟,另一方面也不过分削弱其他家族,维持各大家族势力之间的平衡。能够讲,谢安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之中,既享受了荣华,又背负着责任。三、隐居东山: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自然境界为最低境界,依次往上为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为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这里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这里种境界中底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在我的理解,天地境界中的人要超脱于个人和社会之外,融于天地之间。而谢安隐居东山之时,在我看来确是到达了此种境界的。于个人,他是不屑于功名利禄的,能够做到不做作,任性而为,自由自在;于社会,既然是隐居自然是脱离主流社会的,固然谢安隐居之时仍会于友朋交游,但那亦是任性而为的成分居多,坚持不出仕是他脱离社会比拟显着的一点。一个人因其所处底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现于外者亦有不同。此不同底表现即道学家所谓气象,如所讲圣人气象,贤人气象等。一个人所处的境界不同,其心理底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底心理状态即所谓怀抱、胸襟或襟怀。下面我就从下面几方面,阐述谢何在隐居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气象和襟怀。〔一〕寄情山水的风流风流的本质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格境界,是一种人格超凡入圣的超越感。其实这就是上文所讲的天地境界。谢安自个在(与支遁书〕中讲道:人生如寄耳。倾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观全书能够得知,谢安形容风流得意之事即是指自个的隐居东山。而对于栖迟东山,寄情山水的风流,还能够从众多事例中加以印证(晋书谢安传〕讲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可见谢安对于隐逸且纵情山水的生活方式是相当乐在华而不实的。王瑶先生也讲:这些人既以这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为高。(世讲新语雅量〕有记载一则关于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友人出游,坐船出海。恰逢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都惊慌恐惧失色,要掉转船头回去,但谢安却精神振奋,兴致很高,又吟咏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由于谢安神态安适,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转急,浪猛大家都坐不住叫嚷骚动起来,谢安才慢条斯理地讲:如此,将无归。众人就都响应着回去。罗宗强先生以为:其实,从出游起,他在风浪中也是不安的,但是一种要表现出沉着镇静的愿望超过了恐惧,使得他显出来镇静自如,优游容与。这里,我们姑且不去管谢安是真镇静还是假镇静,但是,在游山玩水之间,谢安逐步培养构成那种高于别人的博大襟怀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足以具体表现出出谢安所到达的境界之高。谢何在自个的诗作中也时常提到流连山水放情丘壑的风流: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雾,凝泉散流。这是谢何在兰亭集会上作的(兰亭诗〕之一,可能描绘的就是当时集会周围的山水景色。我们姑且不去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描写,光看这首诗我们就能够感遭到他们当时游览玩耍之地的秀美景色:山林翠绿,又有山间云雾缭绕其间,加之溪流泉水点缀。而在本文开始提到谢安(与王胡之诗〕一首则是描绘他理想中隐居山林、欣赏游览玩耍的生活状态。能够讲,这些诗作都表现了他寄情山水的超凡脱俗,恬静高远的志趣襟怀。这种长期放情丘壑,置身山水的生活促成了谢安博大襟怀和宽宏雅量的构成。〔二〕不顾征召的潇洒王献之曾经对谢安讲:公故萧洒。谢安回答讲:身不萧洒,君道身得最,身正自调畅。此萧洒即潇洒,是豁达不拘谨之意。在这里,让我们来看看谢安是怎样潇洒地拒绝功名利禄。不求功利,这至少是超于功利境界的,而谢安只要出仕,也至少是为社会、为苍生作出奉献的,如此,道德境界他可以以轻松到达。然而谢安确是超脱于此的,不求出仕,只求能够融身于天地之间,畅游于自然之中,天地之境他是当之无愧的。(晋书谢安传〕就记载有庾冰、范汪征召谢安都被其拒绝。(世讲新语排调〕也记: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可见谢安出山之前就屡次拒绝过出仕了。谢安的拒不出仕也应当是受中国古代历来以隐逸为高观念的影响。古代隐士上可追溯到巢父许由,而其后的儒道两家都是推崇在乱世遁隐的,由此谢安的行为也就能够比拟容易理解了。当时谢安由于数次拒绝征召,朝廷甚至都对其作出禁锢终身的处理惩罚,连王羲之都为谢安感到可惜。然而谢安对此却不以为意,干脆乐居东土,整日游山玩水,更发出此去伯夷何以远的感慨,这足见谢安对于征召的不屑一顾,这是何等的潇洒。大凡拒绝别人都是需要勇气的,而谢安一拒绝就是几次,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勇气。况且他拒绝的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仕进之路。固然上文讲到中国历来都是以乱世隐逸为高的,但是能够跻身仕途又是多少人的梦想,所以讲谢安能够屡次拒绝出仕是足够潇洒的,他所到达的境界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三〕家庭生活的和谐这里谢安的家庭生活主要就是牵涉其与夫人的相处、兄弟情感以及对谢氏子弟的教育。固然有的人境界处于天地境界,但他做的事,很多时候也是一般人日常所做的事。所以谢何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些固然较为中庸,但却并不能够就凭此否认其境界,反而在一些细微处能够发觉其觉解之高。正所谓:圣人有最高底觉解,而其所行之事,则即是日常底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先从谢安与夫人的相处去一窥其家庭生活的状态,(世讲新语贤媛〕记: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本来,夫妇两人共同看婢女表演歌舞也无伤大雅,谢安要求打开帷幕继续更是具体表现出其放达不羁,毕竟谢公的东山携妓都是为后世所称颂的,以为其是真性情、真放达,更不用讲此时与夫人共观歌舞了。而谢夫人却不这么以为,她。但在这里,我却要为之申辩,这才是真名士,真放达。前文讲过,谢安自个在诗中讲道行为怎样是无关紧要的,他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欢愉。或许赌博,甚至赌博输光能让他到达身心精神的享受,那么他就去做了;他已超脱尘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只求能够有一个真我那么他就去做了,这样他才是真正进入作为圣人的天地境界。四、砥柱中流:道德境界谢安栖迟东山之际,其心胸之开阔足以包涵天地,而其超凡脱俗亦使常人无法企及,此是为天地境界无疑,然而要维持此种境界却需要下功夫,或许需要摒弃人欲的挂念,或许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冯友兰先生也讲:境界有久暂。此即是讲,一个人的境界可有变化。但因人欲的牵扯,他虽有时有此种境界,而不能常住于此种境界。一个人的觉解,使其到某种境界时,本来需要另一种功夫,以维持此种境界,以使其常住于此种境界。然而谢何在四十之年出仕后,他的作为和思想显然已不再是之前东山隐逸的那种境界了,将他出仕之时作为一个分界点,其前后境界高低是分别明显的。谢安出仕其第一出发点是为家族利益的考虑,如此是为功利的。但在当时,谢安的出仕对于整个东晋的社会和政局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故谢安出仕之后的境界应是在道德境界无疑。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这里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义与利是相反亦相成底。求自个的利的行为,是为利底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是行义地行为。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奉献为目的。固然谢安出仕之后无法再有隐居时天地境界的那种高妙了,但其作为在道德境界中亦属于超然了。〔一〕居朝辅政时的悠然中国古代历来都是以处为优,以出为劣的,所以当谢安决定出仕,那么他的境界就必然不会有隐居时的那么高了。这里讲谢安悠然,原因在于谢何在踏足官场之后虽无隐居时的超然,但他却也能够仍然自我,不顾时人非议。在谢安出仕之后,他的作为为社会做出了宏大的奉献,但也有不少行为夹杂着争议,所以讲谢安出仕之后到达道德境界是比拟合理的。谢何在当朝主政之时,能够讲是成为了一代士人的典范。谢何在政治、朝廷之事上的境界能够讲也是相当高明的,作为一个身在官场之人能做到如此能够讲是相当不错的了。(世讲新语政事〕讲:谢公时,兵冢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在这里,谢安对于兵员差役时逃逸之人不予追捕,反而还以为假如不能够宽恕这种人怎样能够治理好京城。而(世讲新语政事〕注引(续晋阳秋〕亦有载:安每以厚德化物,去其烦细。又以强寇入境,不宜加动人情。谢安的政治理念于此足以具体表现出,这也表现出其仁人爱民、清净为政的超然政治情怀。在政治上不仅这种无为而治具体表现出谢安较为高尚的境界,其当政之后的用人亦能够看出谢安的不忌世俗。(世讲新语方正〕载:谢公闻羊绥佳,致意令来,终不肯诣。羊氏谱曰:绥字仲彦,太山人。父楷,尚书郎。绥仕至中书侍郎。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公即取以为主簿。在这件事上,谢安博大的胸襟再次得到具体表现出,他不由于羊绥开场的拒绝而否认他的贤能,对其加恨于心,而是一有时机就将其重用。固然谢安有如上述淡泊为政之事例,但是在谢安身居官场之时他的不少作为也是颇具争议的。(世讲新语言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扬州记曰:冶城,吴时鼓铸之所。吴平,犹不废。王茂弘所治也。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王羲之在这里劝谢何在乱世应为国家人民鞠躬尽瘁,而不是沉浸于虚谈浮文。但谢安对此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反问秦朝用了商鞅也只传了两朝就灭亡难道也是清谈之过。这里我觉得谢安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甚至是有些强词夺理的意味。这里固然讲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但我以为在这里,谢安的境界已是没有东山之时的天地境界了。而另有(晋书谢安传〕记载有: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谢安本来因弟之死而废乐十年,但在踏上仕途之后却不因丧废乐,对别人的劝诫也不遵从。而且在官位之时,仍然极尽游乐,世人因而挖苦他,他也不屑一顾。从上述不难看出,谢何在进入仕途之后仍然是想有如东山之时的生活的,在他的主观意愿上,也是想常驻于隐居时的那种天地境界的。然而身居庙堂之后,有些事情却是由不得本身的,固然谢安竭力在很多方面做得与隐居时一样,但是毕竟已经身处于社会之中,并且身在社会政治的权利中心,他事实上却是不再有隐居时的超脱尘世、傲然于世的天地境界了。〔二〕风急浪高中的沉着谢安出仕之后能够讲是身在名利场之中,然而其仍然有道德境界,这不仅具体表现出在他在朝政上的悠然,更具体表现出在他经历仕途中的大风大浪却表现出的沉着优雅的风度上。在东晋社会内政不稳与外强入侵交加的情况下,谢安的沉着处事为社会稳定作出了宏大奉献。(世讲新语雅量〕记载: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而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这里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当时谢安与王坦之等人力阻桓温篡位,因而桓温想借机杀此二人,见桓温的时候谢安的沉着与王坦之的慌张构成鲜明的比照,谢安还吟唱嵇康浩浩洪流的诗句,连桓温都委屈服从于谢安那种豁达的气量之下。而在危机晋室存亡的淝水之战期间,谢安亦有不输于上文的沉着之举。(世讲新语雅量〕载: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晋王朝得以续存可能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淝水之战的胜利,面对如此之大的喜悦,谢安竟能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一方面,可能起心理素质确实好于常人,但更重要的是其所处境界。道德境界中的人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在社会中才得完全,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个人须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而谢安正是处于这种境界之中,所以无论是对战局的部署、掌控,以及战后得知战报都很好地具体表现出了处于道德境界中为奉献而有的沉着淡定。谢安踏足官场虽讲上述表如今常人看来足够出众了,但与隐居东山时所到达的天地境界,已是无法企及了。但身处官场,绝大多数人是仅有功利境界的,即是为了自个的名和利。不过谢安却非如此,李白以为,他为的是苍生。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李白有这样的诗句:谈天信浩荡,讲剑纷纵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在(送裴十八图南蒿山〕一诗中,也有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的诗句。谢安的出仕对于当时的社会和黎民来能够讲是有重要奉献的,而道德境界我以为只对谢安这一时期人生所达境界应有的评价。五、功成身退:天地境界上文所述谢何在官场之中所处于道德境界,为何讲其在功成身退之时能再有天地境界,关键在于谢安能够在其本身及家族到达全盛之时勇于放下手中的一切,重新去追求当年东山之时的恬静生活。上文所讲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但是社会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冯友兰曾明确地讲明,哲学上的宇宙不同于科学上的宇宙,哲学上的宇宙是一个意义宇宙,一个由心灵的价值意识之光所照亮的文化宇宙。谢何在此正是到达了超越于社会之上,在其功成名就之后而去追求自我心灵价值意识的实现,即其隐居之时东山的美妙生活。正是这样才能讲谢安由仕途之时所处的道德境界重新回到有如东山隐居之时的天地境界。淝水之战拯救了东晋王朝,确立了南北对峙的局势,谢家因而得到了极大的荣耀,谢玄进为前将军,谢石为尚书令,谢安则进拜太保。在两晋历史上,大家族功高盖主进而想称王称帝的不在少数,谢安自个就经历过桓温意图篡位之事,而凭谢安家族当时的实力与势力想将东晋王朝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但谢安的选择却是有别于别人的,他在身居宰相时将东晋社会治理得相对稳定,平衡了各个大家族之间的势力,进而保持当时皇权的稳固,在这之后谢安却选择退出权利中心,打算告老还乡。(晋书谢安传〕就记: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当时谢安的打算是功成身退之后,沿长江下吴地,继续自个东山之时山水之间的生活,但最终由于病情并未成行。谢安晚年的独到选择正是其高超境界的具体表现出。对于谢安的功成身退,李白一再赋诗称羡。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中,李白有一个简短的序言:此墩即晋太傅谢安与右军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余将营园其上,故作是诗也。以下为诗的全文: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第二人民医院超声清创设备操作考核
- 秦皇岛市中医院护理科研管理资格认证
- 2025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重庆市人民医院种植急诊处理考核
- 大学风光课件
- 大学青马培训班知识方面课件
- 2025年宁波余姚市人民医院医共体第一次招聘编外人员16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公开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天津市人民医院饮食指导专项考核
- 唐山市人民医院药物球囊应用规范与疗效评估考核
- 2025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面试真题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 中医美容科管理制度
- 家乡介绍课件英文
- 2025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汉语》形考任务123答案
- 2025年上海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能力比赛方案、教学能力比赛方案
- 医疗中心北欧设计理念与实践
- GB/T 45355-2025无压埋地排污、排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
-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二) 真题及解析
- 计算机保密安全教育
-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打印版)
- 艾滋病梅毒乙肝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