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视角探究当代饮食文化,文化论文_第1页
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视角探究当代饮食文化,文化论文_第2页
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视角探究当代饮食文化,文化论文_第3页
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视角探究当代饮食文化,文化论文_第4页
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视角探究当代饮食文化,文化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视角探究当代饮食文化,文化论文摘要:饮食文化的跨地方再生产是饮食地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尽管已有研究从食品生产与消费二维情境的响应和匹配视角分析了饮食文化的异地生产,但这些研究还是基于生产者视角的解读,忽视了食品本原价值,亦即食品的原真性和食品的安全与健康价值。本文基于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食品的安全与食品的健康等维度,构建了饮食文化再生产的三维分析框架,通过案例比拟和文献分析,对流动性视角下的食品原真性与食品安全、地方性视角下的食品原真性与食品健康、当代性视角下的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开深切进入讨论。在这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将来的饮食文化生产研究方向,十分是食品生产与消费的统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饮食文化生产研究的整合等,也为饮食文化的现代生产提供体系化的分析思路。本文关键词语:饮食文化生产;原真性;食品安全;食品健康;Abstract:Thetrans-localculturalproductionoffoodisoneofthemosthotlydebatedresearchagendasandbecomesemerginglysignificantintheareaoffoodgeography.Despitethelong-termdiscussionontheparadoxofauthenticityversusstandardizationoffoodandthetheoreticalexplorationonthefoodconsumptioncontextversusproducersstrategy,thereisstillalackofinterpretationfromtheviewsoffoodconsumers,especiallythefundamentalvalueoffood,namelyfoodauthenticity,foodsafetyandfoodhealth.Giventheseshortcomings,thisstudyproposedathree-dimensionalframeworkincludingfoodauthenticity,foodsafetyandfoodhealthandbasedonthistheoreticalframework,thispaperdiscusseddifferentperceptionsofthethreeelementsfrombothfoodproducersandconsumers.Thispapermainlydiscussedthenegotiationprocessoffoodauthenticityandfoodsafetyinthecontextofmobilityandespeciallythetourismmobility;thesecondtopicistheco-productionoffoodauthenticityandfoodhealthinthecontextof(re-)localizationandparticularlythedestructionofglobalfoodnetworkonlocallifestyleandfoodperception;thethirdresearchagendaisthedis-continuumoffoodsafetyandfoodhealthin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andtheuniquenessoffoodvalueamongdifferentconsumers.Furthermore,thisresearchenvisionsthenewdirectionsonfoodresearchthroughboththeviewoffoodproductionandconsumptionandtheintegrationofnaturalscienceandsocialscience,whichwillpromotethesustainablefoodcultureproductionsysteminthenearfuture.Keyword:theproductionoffoodculture;authenticity;foodsafety;foodhealth;引言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原真性、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等问题越来越重视。这也引发全球范围内大量研究者关注该领域。同时,食品不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对工业化食品缺乏信任,也促使食品安全建设日益成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2021年10月18日,***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施行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李克强总理也指出,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学界也从多方面讨论食品安全问题,详细视角有嵌入型(Baritaux,HoudartBoutonnet,etal.,2021)、农消对接(VanderPloeg,YeSchneider,2020)、短供给链(DAmico,DiChinnici,etal.,2020)等,为解决从田野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现有研究较多关注饮食生产的组织形式和怎样重构消费者的信任问题(Farsund,DaugbjergLanghelle,2021),很少关注流动性背景下日益频繁的跨地方饮食文化再生产经过,对其背后的饮食原真性、食品健康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缺乏。实际上,传统的地方性饮食在跨地方扩张经过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原真性与食品安全性两难、原真性与食品健康性协调以及食品安全性与食品健康性再协调等问题。能够以为,基于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的背景,考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视角,讨论饮食原真性、食品健康与食品安全之间的互相关系,成为饮食文化生产领域的研究重点(曾国军、孙树芝、朱竑等,2020)。深切进入讨论这些话题,能够指引现代的饮食文化生产研究体系的构成(Eakin,ConnorsWharton,etal.,2021)。在全球化背景下,饮食文化生产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战略决策:当地经营还是跨地方经营,单体经营还是集团化经营,面向熟知文化客体的消费者还是完全面向外来文化的消费者等(曾国军、陆汝瑞,2021)。基于不同的战略要素组合,饮食企业的文化再生产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与消费情境因地制宜地确定战略决策。尤其是,饮食的跨地方生产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本质不谋而合,因此消费者的旅游饮食消费会因跨地方饮食生产而变得更为复杂(MacLaurin,2001)。为响应顾客对速度与质量、标准化与原真性、安全健康与地道传统等的二元需求,饮食生产者与顾客需要就食品的原真性、安全与健康需求达成共鸣(Tikkanen,2018)。因而,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跨地方的饮食生产怎样知足消费者对原真性的渴求?原真性与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本文尝试从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3个维度构建现代饮食文化生产分析框架,在流动性与跨地方视角下,借助文献述评与多案例比拟分析,枚举当前饮食企业在文化再生产经过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炼将来的饮食文化研究方向。一、文献研究1.跨地方与饮食文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饮食生产实践出现了日益频繁的跨地方流动与多源地文化的交融,跨地方性也成为衡量饮食文化地方性的新维度(CookCrang,1996)。然而,饮食文化的跨地方生产必然牵涉原有的地方性文化簇与异地文化情境的交织与融合(曾国军、刘梅,2020),其间的饮食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价值等问题也未有定论。饮食文化的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价值,向来是饮食文化生产的核心维度:原真性是食品的地方性之源,是区域饮食文化的集中显示,具有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存在主义等多种内涵(曾国军、刘梅、刘博等,2020);食品安全是饮食文化生产的基本要求;食品健康价值更是饮食文化再生产的福利(welfare)(Winter,2003a)。地方性情境下,来历已久的饮食文化实践达成了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的协调,并通过饮食传统(convention)或地域性(terroir)等质量标准认证方式为其提供合法性背书(Ponte,2018),饮食文化生产与所在地消费情境相适应。但在跨地方生产情境下,饮食文化生产不仅面临着客观原真性的再调适,而且其客体原真性、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受众对象等也发生了联合变迁,对现代饮食文化再生产的内涵需要重新界定。因而,怎样推动跨地方生产情境下饮食原真性、安全与健康等因素的多维归一(Goodman,2001),也成为当下饮食文化研究亟待回应的问题。跨地方的饮食文化生产,需要对食品的原真性进行解构和再造。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原真性与标准化间的二元悖论(曾国军、刘梅,2020),并根据不同层级演绎出原真标准化、原真性联盟、异质化扩展和标准化连锁等扩张战略(曾国军、陆汝瑞,2021),弥补了以往有关饮食地方性与异地扩张理论研究的缺乏。然而,这些研究本质上是对饮食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的决策分析,强调的是饮食生产企业的组织形式,旨在迎合消费者对异地饮食的原真性想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饮食原真性这一概念意随境转的现象。而且,在主流的原真性标准化分析框架中,原真性被约等于标准化的反面,即强调异质化和差异性,以为原真性饮食具备标准化饮食所不具有的一切优势(Winter,2003b),将原真性视为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属性,忽视了原真性的建构性和关系性本质。与此同时,饮食文化的跨地方生产需要兼顾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跨地方情境暗含对原产地文化的再解释(曾国军、刘梅、刘博等,2020;曾国军、孙树芝,2021),但异地扩张必然牵涉饮食的标准化生产与在地情境下的协调,食品的安全与健康等属性也随之被二次定义。为便于流通和统一管理,食品的安全与健康价值往往被表示出为各项化学指标的参考范围。因而,在当下跨地方饮食文化再生产经过中,食品的安全标准或被简化为最低程度的生理风险,或被解读为不含毒性物质、在食品保质期内等显性层面标准,隐含华而不实的是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权与话语权的缺失(Hayes-ConroyHayes-Conroy,2020)。然而,统一的管理体系并没有遏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在跨地方的食品流通与生产经过中,食品的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甚至90%的食品安全问题出自于跨地方的流通经过(许惠娇、贺聪志、叶敬忠,2021)。至于食品健康层面,跨地方的饮食文化生产或宣扬普适性的营养参考标准,或刻意回避食品的健康价值,致使食品的健康价值被边缘化为营养元素的搭配,并沦为饮食企业的营销工具。在跨地方情境下,当下的饮食企业文化再生产尚未实现原真性与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的融合,而单纯的生产层面的分析难以完全匹配饮食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消费者对跨地方饮食的原真性、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价值的认知,更决定了饮食文化能否永续生产。因而,有必要从消费者的偏好视角分析饮食文化的跨地方性。2.流动性与饮食文化消费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期的跨地方饮食生产导致了食品的生产过剩,饮食文化的再生产也逐步从物质性充裕过渡到文化层面的需求(Cox,2020)。那时的饮食文化生产,愈加强调食品消费的情境性,情境特征成为解释和管理饮食文化生产的核心要素。而伴随时代发展和全球化食物网络的到来(许惠娇、贺聪志、叶敬忠,2021),流动性成为食品消费最重要的情境特征。早期有关食品消费情境的研究,集中关注于物质性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时空环境、消费动机和消费者沉默知识等(曾国军、陆汝瑞,2021),并且普遍以为食品本身及其所呈现的终端状态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偏好和就餐选择。随着研究的深切进入,后续研究者逐步超越对食品本身的关注,大量研究也发现食品之外的就餐环境、食品体验(foodexperience)及其背后的故事等都会影响饮食体系的构造(Delind,2006;林俊帆、林耿,2020)。因而,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关注生产一端,食品的消费情境也是饮食文化再生产和管理的关键。也就是讲,饮食文化的构建是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价值共创经过(曾国军、张清宇、周世平,2021),消费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生产端的改造,而是通过信息搜索、品牌认同、提高卷入度等方式有机地融入饮食文化的生产中(曾国军、陆汝瑞,2021)。本质上,研究焦点的转变也对应着食品研究范式的变化:以往的研究将食品消费情境视为静止的、固定的属性,偏向于大尺度宏观层面的量化解释;近年的研究则强调饮食消费情境的流动性,即不存在永远恒久不变或标准化的消费情境,个体对于食品属性的认知存在于动态建构的经过中(GoodmanWatts,1998)。因而,对于食品消费情境的理解,十分是对饮食原真性、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等特质的解读,需要引入流动性视角。流动的消费情境中,食品原真性牵涉客观主义、符号化经过等,需要将其置于跨文化消费情境、母体文化对异地文化的再解释中加以理解。既往研究已经从生产者对消费情境的响应视角,分析了标准化的原真性(曾国军、刘梅,2020)、饮食的符号化原真性(曾国军、刘梅、刘博等,2020)、再造的原真性与原真性重塑等经过(曾国军、孙树芝、朱竑等,2020;曾国军、李凌、刘博等,2021;Eakin,ConnorsWharton,etal.,2021),较好地解释了消费情境特征对饮食原真性的影响。这些研究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消费者感悟到的原真性是决定食品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且原真性的生产主要由饮食企业来完成,消费者只要被动地接受原真性的喂养。不同于此,流动性视角下的饮食原真性更强调食品消费的个体差异性及其在食物这一整体经过中所发挥的作用,因而原真性存在于流动的食品消费经过中。简言之,流动的食品消费情境凸显了关系性原真(Ye,XiaoZhou,2021),这也成为现代饮食文化生产的核心要素之一。与之相关,食品流动的消费情境凸显了食品的安全和健康隐患(MacLaurin,2001)。流动的消费情境暗含着消费者对食品源地、食品产销全经过的疏离,食品的安全健康性依靠于消费者与食品的短时接触(Winter,2003a/b;Watts,IlberyMaye,2005)。进一步地,流动的消费情境加深了消费者与食品的时空疏离感,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价值也渐趋不确定。现有研究普遍将食品的安全与健康置于生产端检视,强调生产源头的安全健康,并主张建立可追溯的食品供给链条和归责制度(Chiffoleau,2018),但却对消费端的食品安全知识、健康理念和传统、千差万别的安全健康需求等缺乏关注。简言之,以往的食品安全与健康标准是基于某一特定人群或者所谓的健康饮食习惯来制定的,本质上是采用普适性、无差异的食品安全健康标准来方便管理和检测,更深层次上是对食品流动性消费情境的简化和刻意回避。因而,对流动的饮食消费情境的关注,需要回归至消费者感悟到的个体差异性和差异不同化的健康安全,这将进一步推动饮食生产消费的耦合协调和互促发展。因而,流动性与跨地方背景下的饮食文化生产,需要超越静态、固化的客观主义或物质主义原真性和安全健康标准,对现代的饮食文化生产的理解需要引入动态的、关系化的经过思维来解读原真性、饮食安全与饮食健康(见图1)。十分地,流动性与跨地方视角下的饮食文化不应分割统一的饮食实践,相反,它更应凸显生产与消费的互相联合性。而且,食物的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是互相嵌套并具有内在耦合性的,针对这3个维度的比拟分析可提炼和总结将来饮食文化再生产的研究思路。图1饮食文化生产分析框架Fig.1Theframeworkofproductionoffoodculture二、流动性视角下的原真性与食品安全流动性背景下,跨地方餐厅扩张现象大量存在,但跨地方餐厅由于食品源地食材的运输及加工经过更长等问题使得保证食品安全更为困难。跨地方的餐厅在异地扩张经过中应怎样协调原真性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学界以为应当从采购环节出发,建立可追溯的供给链,推行食品的安全认证体系,从食材生产的源头保障食品的原真性和安全(Opara,2003;VanRijswijkFrewer,2008)。这些研究多从生产者视角分析怎样协调食品的原真性与食品的安全,也有少量讨论了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消费偏好(Onozaka,NurseMcFadden,2018;尹世久、徐迎军、徐玲玲等,2021),但基本上都割裂了生产与消费的关联,较少关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经过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协商经过。实际上,饮食文化的再生产关乎生产与消费的两端,正是消费者对异地饮食的原真性诉求和在地消费特性不断推动着饮食企业的跨地方扩张。而为了知足消费者对食品原真性的诉求(Feagan,2007;Sims,2018),多数跨地方餐饮企业采取延长食材供给链的策略来保障对食品源地食材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食品的安全(Telligma,WoroszBratcher,2021)。对此,有必要就跨地方餐厅在异地扩张经过中所秉持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原真性策略,融入消费者对原真性与食品安全的认知,从食品配送、食品加工与食品服务的整个经过讨论饮食文化的再地化(re-localize)生产经过(Ricketts,IlberyKneafsey,2006;Schupp,2021),以弥补对跨地方饮食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缺乏。旅游活动是典型的流动性消费情境,旅游者在流动的食品情境中经历原真性与食品安全的再协调。既往研究充分肯定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非惯常环境下的消费体验(张凌云,2008/2018),但非惯常环境并不完全等同于流动性。非惯常环境推崇的是与原有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反映了旅行中的生活(Germann,2007;Gibson,2007;Beer,2008)与原真生活情境的差异或者对其的追寻;相比之下,流动性更强调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性,十分是旅游者与异地原真性食物的瞬时接触所引致的不稳定性。食品的安全问题是这一不稳定性的最主要议题。早在2000年第一届旅游和旅行中的食品安全(MacLaurin,2001)国际会议上,研究者就指出食品的安全是长途、异地旅游流动经过中最大的安全威胁。世界旅游组织(WorldTourismOrganization)也指出旅游者的腹泻是旅游流动经过中最常见的食源性安全问题,异地、原真的饮食服务是影响游客安全的潜在因素(WilksOldenburg,1995)。这意味着,当原真的异地饮食遭遇流动的消费情境,其食品的安全结果是不可期的,适用于我者的原真食品不一定合适外来游客的安全需要,食品原真可以能成为旅游活动的障碍性因素(CohenAvieli,2004)。旅游活动的流动性本质与饮食文化生产的跨地方性,使得旅游活动为了寻求原真性(Wang,1999)需要在食品安全层面作协调,在牵涉类似食品本能(Hayes-Conroy,2018)性等旅游体验时,人们追求的是符合本身安全、在某种可接受程度上的本真。综上,无论是饮食的跨地方生产,抑或旅游活动的流动性消费,都凸显出饮食原真性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冲突。这也为将来的食品旅游道路、美食体验产品的设计以及食品原真性与安全性的协调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食品的原真性不仅会影响食品安全感悟,更会影响到人们对食品健康和营养价值的判定。三、地方性视角下的原真性与食品健康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抹杀地方性,但又会创造新的地方性。全球化背景下,跨地方饮食需要面向当地顾客、饮食文化源地顾客等多种消费者群体(Mak,LumbersEves,2020),不同消费者群体对食品的原真性、食品健康等的诉求并不一致(Ong,FreweChan,2021)。已有研究表示清楚,饮食文化的原真性是影响跨地方饮食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饮食文化在跨地方扩张经过中是一成不变的(曾国军、刘梅,2020),在地的知识和地方文化不断修改着原有文化簇,促使其在保存原真性内核的同时实现了文化汇融和创新(曾国军、刘梅,2020;曾国军、刘梅、刘博等,2020;曾国军、孙树芝,2021)。食品健康则是文化创新经过中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区对于食品健康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例如,同属于卑湿之地的湖南和广东在食品健康的观念上差异宏大,湖南人无辣不欢,而广东人则强调食本味,口味较为清淡。跨地方餐饮企业面向多重消费者群体的境况使其挣扎在饮食原真性与食品健康的两端(赵旭东、王莎莎,2020;许惠娇、贺聪志、叶敬忠,2021),怎样既能顾及不同消费群体关于食品健康的诉求,又适当维持其原真性,保持其竞争优势?消费者更为注重跨地方饮食的原真性还是其健康性?跨地方生产者与在地消费者的协商经过是如何的?对此,有必要从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的认知以及生产者对原真性生产的妥协着手,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语境中,讨论不同消费者群体对饮食原真性和食品健康性的认知和选择差异,以期指导企业的跨地方经营。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冲击下,地方性的饮食网络不断被整合进全球化的食品供给体系,原真性逐步沦为食品健康的代名词。既往研究强调了食品的原产地地理标志(周尚意、张晶,2021),并且普遍以为原真性的价值高于食品本身的价值,而且原真性是造成地区垄断利润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还讨论了原真性怎样影响人们对于食品体验的意愿、感悟到的风险以及文化熟悉度等的调节作用(YounKim,2021)。但在总体上,这些研究仍未关注原真性与食品健康的关系及其构成机制。或者讲,以往研究多以为原真性是食品健康的潜台词,而消费者不加考虑地接受了这一营销陷阱。例如,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南非地区,很多商业组织精心挑选了南非的少女,并将她们送到欧洲超市、展销会等场所,通过身体的打扮和展示,十分是肢体语言和符号特征,来向欧洲地区营销非洲的柑橘产品(MatherMackenzie,2006)。Mather以为,在这一跨国的食品贸易体系中,食品的健康价值被符号化为原真的非洲形象,例如橘色的头发、橘色的肌肤、年轻的身体等。隐含华而不实的假设在于,食品的原真性充分保障了食品的健康,并且食品健康的标准是统一的,在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中具有一种食品健康超有机体(钱俊希、朱竑,2021)。另外,在当下中国的一些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冲击下,很多白领和中产阶层开场转向原产地在国外的食品消费,比方方兴未艾的奶粉代购、外国食品的直销网络等。因而,原产地成为食品健康的标志,食品的健康被粗浅地理解为营养要素或者热量、非油炸等指标,其背后是人们被剥夺的健康理念和知识,十分是西方霸权营养观对中国食品消费观念的重塑和影响。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的原真性逐步被符号化和标准化,并被用来应对人们关于食品健康的观念、食品健康标准的差异。因而,将来对于食品原真性与食品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应当着重融入(抑或回归)地方化、差异化的视角。十分是在处理全球化供给网络下的食品健康与原真性关系时,应当重点关注华而不实的权利构造、话语权、构造性不平等等方面的潜在话题。四、当代性视角下的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食品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保障食品的健康,但烹饪经过中的强迫性要求可以能损失食品的营养成分。例如,方便面一类的工业化食品,固然能保障基本的食品安全,并且在知足便利性的同时提供了蔬菜包肉酱包等,但对机械化的生产流程、规范化的生产工艺的遵守也致使公众对其营养价值产生怀疑。又如,广泛应用于食操行业的柠檬黄牛肉膏等,其安全程度到底怎样,营养和健康价值又有几何?这些问题既是在当代性和流动性冲击下,家庭的、私人的厨房空间向陌生的、公共的消费空间延展经过中必然发生的个人问题(赵旭东、王莎莎,2020),也是资本逻辑和市场化运作下,本来相对固定的食物转变为频繁流动的消费商品的经过中引发的社会问题(张纯刚、齐顾波,2021;许惠娇、贺聪志、叶敬忠,2021)。因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自上而下地推行食品安全保障政策,也需要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的态度,以期建立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农田到餐桌的饮食文化生产体系。食品安全与健康价值是连续的统一体(Hayes-ConroyHayes-Conroy,2020),但当代社会将其割裂并以不同标准来评判其安全性和健康价值,造成健康价值与食品安全的差序格局。既有研究显示,当代性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的专业分工不断细化和精准化,但其本质上是将体系层面的问题简单化为不同部分的加总,这在食品领域尤为明显。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药食同源,食材和药材都是在被食用之后给人体带来促进健康的作用,二者在安全性与健康性上是程度上的不同而非对立。当代性通过生物化学技术和传媒的营销设计等方式,将食品的安全性与食品的健康价值分隔开来,其实是人们对当代营销话语缺少反思的结果(Delpeuch,MaireMonnier,etal.,2018;Kim,LeeRyu,2021)。水土不服则是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的一个反例。当代性推崇统一的、有界线的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的标准,但在本质上是从生产端对消费情境的霸权统治,忽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环境差异性和食品健康环境的缺失(例如致胖的环境)(Delpeuch,MaireMonnier,etal.,2018)。而在家庭消费层面,也常出现差异化的食品消费形态和变动的食谱规律。例如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鼻祖Jackson(2018)在ChangingFamilies,ChangingFood一书中,以家庭中年轻女性成员的备孕、怀孕、分娩、养育小孩的全经过为例,展现了家庭食品的安全与食品健康之间关系的协调经过,并且指出家庭食品的安全与食品健康的价值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因而,当代性所裹挟的是统一但又有区别的食品安全与健康标准,通过割裂看待食品的安全与健康价值,将食品的健康价值建构成等级化的、有差异不同的,加剧了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的分离。综上所述,当代性的食品生产与消费体系中,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被视为分割的独立体,并不断加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之间的冲突。因而,有必要回归食品安全与健康连续体的视角并借此重新审视食品对于人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地,还需要超越现有的自然科学,十分是生物化学等,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领域的统摄,融入社会心理视域下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视角,系统化地分析食品对人体的价值。五、结论与瞻望1.研究结论当代性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在其影响下,流动性不断加剧且重新定义着地方性。本文从流动性与跨地方视角分析了现代食品体制存在的问题,十分是流动性视角下的食品原真性与食品安全、地方性视角下的食品原真性与食品健康以及当代性视角下的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关系。结果表示清楚:第一,流动性的饮食生产与消费导致食品的生产方式、消费群体等渐趋复杂,食品的原真性不再局限于地方情境中,而是转变为针对外来消费者、流动瞬时的消费情境等。因而,在表征和重塑食品原真性的同时,需要重新考虑食品安全的呈现方式。尤其要注意食品安全的个体差异性、主体间性等,安全的食品是原真性的基础和保障。第二,全球化冲击地方性并不断地将地方整合进全球饮食体系中,造成食品原真性与食品健康之间的失调。这种失调本质上是对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刻意忽视,而原真性则沦落为食品健康的外在标准。对于现代全球化的食品体系的分析,应当融入政治经济学视角,重点分析潜在华而不实的构造性不平等和权利失衡。第三,当代性割裂了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的统一体,加剧了二者间的冲突与矛盾。确实,当代性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条件,但传统的生活理念和食品的安全与健康思维也值得且必须传承和发扬。十分地,中国饮食文化强调药食同源水土不服等,这些理念都是人与自然、人体与食物之间关系的思想精华要髓,因此有必要反思当代性对人的异化和对食品价值的割裂分化。本文的创新有二:第一,尽管已有学者针对食品原真性与标准化构建了二维分析框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食品生产者视角进行的分析,忽视了消费者、消费社会、消费权利等因素对食品体系的影响。本文从食品原真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价值3个维度出发构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重联食品生产与食品消费的关系网络,更能从体系化层面反思当下的饮食体制。第二,本文尝试突破自然科学领域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健康的界定和研究的垄断,食品安全与健康并非只要自然科学的标准和解释,传统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的观念与智慧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也值得借鉴。本文所强调的原真性,即对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观念的关注,食品安全与健康价值需要考虑原真的食品生产消费方式、情境和质量传统,这也将统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的解读。2.研究瞻望针对本文所界定的饮食体系及其3个维度,将来研究还需要超越食品本身,进一步反观流动性与跨地方生产、当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因而,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方向和议题:第一,相对于国外饮食研究中提出的质量转向、文化转向、替代性转向、饮食正义、食品沙漠和饮食域等概念,国内的饮食研究仍显缺乏且薄弱,十分是缺乏对食品消费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挖掘。长期以来,国内饮食研究被食品加工、食品运输、食品安全等领域垄断,关注的是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等层面,忽视了食品消费的社会和文化生命内涵,更缺乏对流动性和当代性背景下饮食文化变迁和再生产经过的研究。因此,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社会情境对饮食体制的影响。十分是饮食的后生产主义转型使得食品生产超越了物质主义和价格铁律,传统的政治经济生产逻辑逐步被食品消费的符号意义和食品的社会功能所瓦解,食品消费不再仅仅仅是地方文化的被动反映,更演变成为人们通过主动消费来彰显身份地位的行为。第二,后续研究能够关注主流食品生产体制以及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背景下人们的应对方式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譬如,在全球同质化竞争的威胁下,人们开场重新反思食品与地方的分离,衍生出小而美替代性等策略来挑战主流食品生产体制,带有故事的食品被人们用来应对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安全和健康挑战。第三,针对国内食品研究与西方的宏大差异,将来的研究还能够继续以跨地方生产情境中的食品原真性、安全、健康为分析视角,从政策制定者、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出发,全面讨论跨地方食品生产经过中的文化汇融和食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期回应经济全球化冲击下食品文化的在地化和跨地方问题,尝试讨论食品生产和消费背后的权利、意义与认同,最终建立从基础理论到案例实证的全方位的饮食文化生产研究体系。以下为参考文献:[1]BaritauxV,HoudartM,BoutonnetJ,etal.Ecologicalembeddednessinanimalfoodsystems(re-)localisation:AcomparativeanalysisofinitiativesinFrance,MoroccoandSenegal[J].JournalofRuralStudies,2021(43):13~26.[2]BeerS.Authenticityandfoodexperience:Commercialandacademicperspectives[J].JournalofFoodservice,2008,19(3):153~163.[3]ChiffoleauY.FromPoliticstoco-operation:Thedynamicsofembeddednessinalternativefoodsupplychains[J].SociologiaRuralis,2018,49(3):218~235.[4]CohenE,AvieliN.Foodintourism:Attractionandimpedi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1(4):755~778.[5]CookI,CrangP.Theworldonaplate:Culinaryculture,displacementandgeographicalknowledges[J].JournalofMaterialCulture,1996,1(2):131~153.[6]CoxR.Turningtofood:Geography,foodproduction/consumptionandtheculturalturn[C]//RoseneilS,FroshS.SocialResearchaftertheCulturalTurn.Berlin:Springer,2020:160~177.[7]DAmicoM,DiVitaG,ChinniciG,etal.Shortfoodsupplychainandlocallyproducedwines:Factorsaffectingconsumerbehavior[J].ItalianJournalofFoodScience,2020,26(3):329~334.[8]DelindLB.Ofbodies,place,andculture:Re-situatinglocalfood[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EnvironmentalEthics,2006,19(2):121~146.[9]DelpeuchF,MaireB,MonnierE,etal.Globesity:APlanetOutofControl?[M]London:Routledge,2018.[10]EakinH,ConnorsJP,WhartonC,etal.Identifyingattributesoffoodsystemsustainability:Emergingthemesandconsensus[J].AgricultureandHumanValues,2021,34(3):757~773.[11]FarsundAA,DaugbjergC,LanghelleO.Foodsecurityandtrade:Reconcilingdiscoursesinthe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and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J].FoodSecurity,2021,7(2):383~391[12]FeaganR.Theplaceoffood:Mappingoutthelocalinlocalfoodsystems[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2007,31(1):23~42.[13]GermannMolzJ.Eatingdifference:Thecosmopolitanmobilitiesofculinarytourism[J].SpaceandCulture,2007,10(1):77~93.[14]GibsonS.Foodmobilities:Traveling,dwelling,andeatingcultures[J].SpaceandCulture,2007,10(1):4~21.[15]GoodmanD.Ontologymatters:Therelationalmaterialityofnatureandagro-foodstudies[J].SociologiaRuralis,2001,41(2):182~200.[16]GoodmanD,WattsM.GlobalisingFood:AgrarianQuestionsandGlobalRestructuring[M].London:Routledge,1998:514~516.[17]Hayes-ConroyA.Feelingslowfood:Visceralfieldworkandempatheticresearchrelationsinthealternativefoodmovement[J].Geoforum,2018,41(5):734~742.[18]Hayes-ConroyA,Hayes-ConroyJ.DoingNutritionDifferently:CriticalApproachestoDietandDietaryIntervention[M].Farnham,England:Routledge,2020.[19]JacksonP.ChangingFamilies,ChangingFood[M].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18.[20]KimKS,LeeTJ,RyuK.Alternativehealthyfoodchoicefortourists:DevelopingBuddhisttemplecuisine[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21,20(3):267~276.[21]MacLaurinTL.Foodsafetyintravelandtourism[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1,39(3):332~333.[22]MakAHN,LumbersM,EvesA.Globalisationandfoodconsumptionin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20,39(1):171~196.[23]MatherC,MackenzieC.Thebodyintransnationalcommoditycultures:SouthAfricasOutspangirlscampaign[J].SocialCulturalGeography,2006,7(3):403~420.[24]OngASJ,FrewerL,ChanMY.Cognitivedissonanceinfoodandnutrition:Areview[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andNutrition,2021,57(11):2330~2342.[25]OnozakaY,NurseG,McFaddenDT.Localfoodconsumers:Howmotivationsandperceptionstranslatetobuyingbehavior[J].Choices,2018,25(1):1~6.[26]OparaLU.Traceabilityinagricultureandfoodsupplychain:Areviewofbasicconcepts,technologicalimplications,andfutureprospects[J].Food,AgricultureandEnvironment,2003,1(1):101~106.[27]PonteS.Governingthroughquality:ConventionsandsupplyrelationsinthevaluechainforSouthAfricanwine[J].SociologiaRuralis,2018,49(3):236~257.[28]RickettsHeinJ,IlberyB,KneafseyM.DistributionoflocalfoodactivityinEnglandandWales:Anindexoffoodrelocalization[J].RegionalStudies,2006,40(3):289~301.[29]SchuppJL.Cultivatingbetterfoodaccess?TheroleoffarmersmarketsintheU.S.localfoodmovement[J].RuralSociology,2021,82(2):318~348.[30]SimsR.Food,placeandauthenticity:Localfoodandthesustainabletourismexperience[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8,17(3):321~336.[31]TelligmanAL,WoroszMR,BratcherCL.AqualitativestudyofSouthernU.S.consumerstopofthemindbeliefsaboutthesafetyoflocalbeef[J].Appetite,2021(109):1~10.[32]TikkanenI.MaslowshierarchyandfoodtourisminFinland:Fivecases[J].BritishFoodJournal,2007,109(9):721~734.[33]VanderPloegJD,YeJZ,SchneiderS.Ruraldevelopmentthroughtheconstructionofnew,nested,markets:ComparativeperspectivesfromChina,BrazilandtheEuropeanUnion[J].JournalofPeasantStudies,2020,39(1):133~173.[34]VanRijswijkW,FrewerLJ.Consumerperceptionsoffoodqualityandsafetyandtheirrelationtotraceability[J].BritishFoodJournal,2008,110(10):1034~1046.[35]WangN.Rethinkingauthenticityintourismexperience[J].AnnalsofTourismR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